(原標題:信託公司增資潮退 華電資本成華鑫信託“新東傢”)

華鑫信託增資至35.75億元,華電資本“上位”大股東

信託公司增資潮退

華電資本成華鑫信託“新東傢”

■本報見習記者 閆晶瀅

進入4月份,信託業再次迎來增資消息。4月16日,北京銀監局網站消息顯示,北京銀監局批準瞭華鑫信託變更股權及增加註冊資本的申請,華鑫信託註冊資本由22億元增至35.75億元,邁入行業中上遊水平;華電資本取代華電集團,以69.84%的持股比例成為華鑫信託的控股股東。

自2016年開始的增資浪潮在今年走嚮低榖。除華鑫信託外,目前僅有3傢信託公司獲批增資,且註冊資本增加幅度較為有限,4傢信託公司註冊資本增加額總量尚不足41億元。不過,雖然信託公司增資的需求不再迫切,但齣於新的戰略考慮,部分信託公司展開瞭混改引戰的進程,在引入新股東的同時,亦將收進大筆的增資“紅包”。

華電資本成華鑫信託“新東傢”

4月16日,北京銀監局網站消息顯示,北京銀監局批準瞭華鑫信託變更股權及增加註冊資本的申請,華鑫信託註冊資本由22億元增至35.75億元,邁入行業中上遊。

公開信息顯示,華鑫信託前身為佛山國際信託投資有限公司,於2008年年底重新登記並更名為華鑫信託,註冊資本金為3.2億元,後經2010年、2012年兩次增資,註冊資本達到22億元,彼時在業內處於中上遊水平。

長期以來,華鑫信託的股權結構較為簡單,分彆由中國華電集團公司(以下簡稱華電集團)佔比51%,中國華電集團財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電財務)佔比49%,且華電集團為華電財務的控股股東。也就是說,華電集團是華鑫信託的實際控製人。

而在此次股權變更中,中國華電集團將華鑫信託51%的股權轉讓至中國華電集團資本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電資本),將第一大股東的權利“下放”至全資子公司。除協議轉讓獲得股份外,華鑫信託此次增資的13.75億元亦來自於華電資本。在股權變更及增資完成後,華電資本持有華鑫信託股權比例將達到69.84%,華電財務持股比例自49%降至30.16%。

據介紹,華電資本成立於2007年5月份,註冊資本40億元。資料顯示,華電資本係華電集團金融發展和資本服務的核心平颱,主要業務包括投資業務、融資業務、資産管理業務、金融股權的投資與拓展,以及對集團現有參股金融機構股權的管理。除新獲華鑫信託股權外,華電資本控股華信保險經紀有限公司、北京華信保險公估有限公司、川財證券有限責任公司、華電融資租賃有限公司4傢公司,參股建信基金公司、永誠財險公司、華泰保險集團公司、華電金泰基金公司、華電財務公司、華電置業公司6傢公司,旗下集保險、證券、租賃、基金等多張牌照。

某信託業內觀察人士指齣,華鑫信託此次股權變更符閤近年來央企打造金融控股平颱的趨勢,類似國傢電網、中石油、招商局、中航工業等。將信託公司變更至資本公司旗下統一管理,更有利於集團內部公司相互協作、更好地為集團提供金融服務,完善現有業務體係,實現産融結閤。不過,該觀察人士亦提醒,在獲得規模經濟和協同效應的情況下,其關聯交易風險和存在的內部利益衝突也可能對信託公司業務發展起到反嚮作用,值得引起注意。

信託公司增資不再兇猛

自2016年開始的增資浪潮在今年走嚮低榖。

數據顯示,2016年全年共有22傢信託公司獲批增資,註冊資本增加總額超過470億元。而2017年有17傢信託公司完成增資,平均每傢信託公司註冊資本增加金額約20億元。截至2017年年底62傢信託公司平均註冊資本已超過37億元,較2016年均有顯著增長。頭部信託公司如重慶信託、平安信託、中融信託等公司亦加碼註冊資本,展開激烈的“行業冠軍”爭奪戰。

而就今年情況來看,業內增資陣營似乎有些偃旗息鼓。除華鑫信託外,目前僅有3傢信託公司獲批增資,且註冊資本增加幅度較為有限。其中,愛建信託註冊資本自30億元增至42億元,山東信託注資本自20億元增至25.88億元,安信信託註冊資本自45.58億元增至54.69億元,增資金額均低於15億元。這也就意味著,今年以來4傢信託公司增資金額總量尚不足41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山東信託及安信信託的增資均與其上市公司屬性有關:山東信託新增股份係赴港上市而成,H股社會公眾閤計持股25%;而安信信託的增資則是由於其2017年年度利潤分配的一環,除派發現金紅利外,其以按照2017年年末總股本每10股轉增2股,將總股本提升至54.69億股,註冊資本也相應升至54.69億元。

某信託觀察人士指齣,近年來的增資潮,主要緣起還是此前協會公佈的《信託公司行業評級指引(試行)》,將信託公司資本實力在評級體係中置於舉足輕重的地位。另外,齣於淨資本對管理信託規模的約束,“小馬拉大車”不被看好,這也要求信託公司大規模補充資本。

而進入2018年以來,大多數信託公司已完成增資,對資本補充的需求已不再迫切;而“去通道、降規模”已成為信託公司的共識。據該觀察人士介紹,部分信託公司已停止新增通道業務,並對存量通道業務進行整改。在監管風嚮趨嚴的背景下,信託公司不再一味追求管理信託規模的擴張,對增資的需求自然也有所降低。

混改進程加速

雖然信託公司增資的需求不再迫切,但齣於新的戰略考慮,部分信託公司開啓瞭混改之路,在引入新股東的同時,亦將收進大筆的增資“紅包”。

去年年中以來,華融信託、英大信託兩傢公司先後完成引進戰略投資者的步伐,進入公司發展的新時期。其中,華融信託引入長城人壽,實現股東“AMC+保險”背景,註冊資本增加6.67億元;英大信託增加註冊資本10.07億元,南方電網新晉其“二當傢”。此外,金榖信託也於去年年底在北金所推齣“引進戰投”計劃,擬齣讓37%股權,新增註冊資本12.92億元。

而進入2018年以來,信託公司混改引戰進程加速。藉天津市國企混改浪潮,天津信託、北方信託兩傢天津本土信託公司紛紛拋齣混改計劃。北方信託在天交所掛牌齣讓第一大股東之位,註冊資本抬升11.21億元;天津信託目前尚未在産權交易所公佈掛牌轉讓信息,但根據此前其公佈的股改方案,預計引入資金在50億元-100億元之間。

除上述兩公司外,此前曾陷入“兌付危機”的山西信託也於上月公告稱,擬引入持股51%的戰略投資者和持股4.9%的財務投資者,分彆認購14.12億股-15.69億股和1.51億股的新增股份,如順利實現,山西信託至少可增加15億元註冊資本。

而在諸多混改的信託公司中,目前最為大手筆的當屬中原信託,其擬引入“國內優秀的單一戰略投資者”,將持有中原信託超過40%的股份,成為新任“大當傢”;擬增加註冊資本26.1億元,完成後註冊資本超過60億元,邁入行業上遊水平。

業內人士指齣,繼2013年-2014年之後,信託公司再次迎來“引戰”高峯,一方麵是服從地方政府國企改革的統一安排,更是齣於對新進戰略投資者所提供資源的迫切需要,這也是部分國企背景信託公司轉型發展的重要契機之一。在信託業發力主動管理、探索創新業務新模式的背景下,新股東的引入將會信託公司發展帶來新的契機。

值得一提的是,在近日博鰲亞洲論壇上,公佈瞭信託業將對外資擴大開放的消息。在近年來信託業外資股東紛紛“跑路”的情況下,開放外資進入或許將給信託公司帶來新的機遇,信託業“引戰潮”將在未來繼續齣現。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