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知乎文章不適合長篇更新,故將奧斯曼帝國簡史分為上下兩部。

14、奧斯曼帝國簡史之穆罕默德四世

-

繼續開始寫奧斯曼帝國簡史。

-

-

推接上文。

-

奧斯曼汗(易卜拉欣一世)不是瘋子,卻比瘋子更瘋狂,他帶著搖搖欲墜的奧斯曼帝國飆車,以至於這個國家隨時有衝出道路的危險。在後黨、軍隊、宗教溝通以後,決定罷黜奧斯曼汗(易卜拉欣一世),讓他的兒子奧斯曼汗(穆罕默德四世)即位(1648~1687在位)。

-

奧斯曼汗(穆罕默德四世)即位時只有6歲,所有權利歸皇太后所有,皇太后沒有行政能力,於是奧斯曼帝國的行政權力落入科普魯律家族。還有一個尷尬的問題,那就是科普魯律家族的行政權力是世襲的。

-

此時的神聖羅馬帝國先是遍及歐洲的宗教戰爭,接著是三十年的內戰,法國、瑞典、英國都在覬覦神羅取得的利益。神聖羅馬決定終止與奧斯曼帝國的戰爭,於是簽署了《吉托瓦托洛克和約》,和約為神聖羅馬與奧斯曼帝國帶來了五十年的和平。

-

一直以來,奧斯曼帝國與法蘭西帝國是同盟關係,法蘭西在奧斯曼帝國擁有特殊的經濟利益,伴隨著英國、瑞典的崛起,他們開始在奧斯曼帝國獲得了同樣的特殊利益,以至於法國人非常憤怒。由於法國的特殊利益被破壞,法奧聯盟事實上已經形同虛設。明朝末年,奧斯曼帝國當時正在和波斯帝國打仗,奧斯曼帝國需要更多的鋼、鐵、錫、銅等原材料生產槍炮,此時的法國正在打內戰,鎮壓國家內部的新教徒,也急需這些材料無法提供。

-

此時,英國人為奧斯曼帝國提供了鋼、鐵、錫、銅等原材料,所以奧斯曼帝國對大英帝國開始心有所屬。英國需要奧斯曼帝國的配合,但英國人並不屑於和異教徒結盟。此時的英國人正在搶劫西班牙船隻,而在地中海地區,奧斯曼帝國是西班牙帝國的最大障礙。所以英國和奧斯曼帝國是潛在的盟友。

-

荷蘭搭著英國的順風車來的,荷蘭主要賣煙草、咖啡、鴉片、酒這些東西,這些都是奧斯曼人的最愛。還有就是荷蘭一直充當奧斯曼帝國與其他歐洲國家的調停人角色,由於荷蘭人畜無害的形象,奧斯曼帝國非常喜歡。

-

在很多次戰略投機中,奧斯曼帝國都判斷錯誤。一個就是西班牙對英國的入侵,奧斯曼帝國認為英國勢必戰敗,所以並沒有同意配合英國在地中海地區展開作戰計劃,結果英國人打敗了無敵艦隊。在奧斯曼帝國的東方是崛起的波斯帝國,他們西化的程度要比印度、奧斯曼帝國都要徹底。在奧斯曼帝國的北方是崛起的俄羅斯帝國,他們西化的程度要比波斯、印度、奧斯曼帝國都要徹底。波斯、印度、奧斯曼二的程度你們不懂,很有喜感的。

-

伴隨著英、法、荷在奧斯曼帝國特殊利益的提升,另外一個國家被孤立了,這就是威尼斯人。此時的皇太后還是威尼斯人,但威尼斯在地中海地區的絕對霸權正在衰落。在奧斯曼帝國內部,近衛軍和西帕希騎兵在短暫聯合後,又開始分裂了。雙方以皇太后穆罕默德四世的母親和太皇太后穆罕默德四世的祖母為依託,再次爭奪帝國的垂簾聽政權。飽經風雨的太皇太后還是政治上不成熟,被他兒媳婦毒殺了。

-

皇太后(圖爾汗)決定重鑄奧斯曼帝國,於是他選拔了一位類似於張居正一樣的人才前來輔佐奧斯曼汗(穆罕默德四世),這就是大維齊爾(科普魯律-穆罕默德)。這也標誌著奧斯曼帝國皇權旁落,相權崛起。

-

大維齊爾(科普魯律-穆罕默德)向皇太后(圖爾汗)要權利,1、行動不受干涉。2、人事任命權利。3、所有彙報必須經過他的手。4、必須獲得絕對的信任。皇太后(圖爾汗)全部照準!大維齊爾(科普魯律-穆罕默德)本人是阿爾巴尼亞人,於是裙帶著又向奧斯曼帝國輸送了很多阿爾巴尼亞人。

-

前面不是講過一個奧斯曼汗(穆拉德四世),他是一個殺人狂,以殘暴和自虐見長。奧斯曼汗(穆拉德四世)要是比起這位大維齊爾(科普魯律-穆罕默德)簡直就是仁君。他一上台就撤換了國家的高層,然後按照蘇聯肅反的那個模式開始殺人。在他執政的五年中,殺掉了三萬五千人,其中有四千人是權貴。這裡提供一個數字,那就是奧斯曼帝國一共只有五百個官員。

-

伴隨著奧斯曼帝國的崛起與衰落,地中海地區陷入了無政府的狀態。西班牙的貿易路線繞過了地中海地區。此時的威尼斯人從商人淪為了海盜,奧斯曼帝國前期的私掠艦現在開始劫掠奧斯曼帝國,地中海沿岸的國家聞風而動紛紛加入了搶劫的行列。其中巴巴利(前奧斯曼帝國海盜)、威尼斯、馬爾他、托斯卡納的海盜船最為猖獗。

-

這一次輪到威尼斯人圍困奧斯曼帝國在地中海的各個島嶼。甚至威尼斯人封鎖了博斯普魯斯海峽,伊斯坦布爾的物價開始飛漲,甚至有傳言說威尼斯人要進攻伊斯坦布爾(君士坦丁堡)。 -

-

大維齊爾(科普魯律-穆罕默德)上台第一件事就是重組海軍,解除了威尼斯人對伊斯坦布爾的封鎖,奪回了特內多斯島、利姆諾斯島,趕走了威尼斯人。

-

大維齊爾(科普魯律-穆罕默德)乾的第二件事。在解除外部封鎖以後,開始鎮壓國內叛亂,將小亞細亞北部的叛亂分子全部消滅。

-

-

大維齊爾(科普魯律-穆罕默德)乾的第三件事。將帝國的邊境推進至頓河、伏爾加河沿線,並修築以軍事堡壘為核心的防禦體系。

-

大維齊爾(科普魯律-穆罕默德)乾的第四件事。出兵羅馬尼亞,建立行省,重新恢復在那裡的統治。

-

1661年,年事已高的大維齊爾(科普魯律-穆罕默德)死了,他的大維齊爾傳給他26歲的兒子(科普魯律-艾哈邁德)。

-

人之將死,其言也善。講的是人呢要死了,所以他說的話還是很中肯的。維齊爾(科普魯律-穆罕默德)死前給奧斯曼汗(穆拉德四世)的建議,1、永遠不要聽女人的建議。2、永遠不要讓大臣富有。3、永遠保持國庫充盈。4、永遠不能讓軍人閑著。

-

這幾句話,值得背下來。畢竟奧斯曼帝國的大維齊爾(科普魯律-穆罕默德)相當於中國的諸葛亮、張居正、王安石那樣的權相。

-

大維齊爾(科普魯律-艾哈邁德)比起他的父親大維齊爾(科普魯律-穆罕默德)來,能力有所欠缺,但還是很好的保留了他父親的品質。沉默寡言、心地善良、彬彬有禮、態度謙和、嚴格自律、不走極端、人道公正,毫無貪慾,既不狂熱,也不納賄,也不依靠殘酷的統治維持穩定。一方面他提高軍隊的裝備水平,一方面縮減軍隊規模,保護農民利益,贊助學術和宗教活動。

-

大維齊爾(科普魯律-艾哈邁德)繼續了他爹的政策,永遠不讓他的士兵閑著,這一次他要打的是奧地利。他要做奧斯曼帝國的中興名臣,期望建立比蘇萊曼大帝更大的功業。期初軍事進展很順利,遇到冬天后,他們退到貝爾格萊德越冬。此時的奧地利,他是一個複雜的政治體系,外界把他稱之為奧布斯堡王朝。

-

-

在大維齊爾(科普魯律-艾哈邁德)帶領軍隊在貝爾格萊德越冬的時間空檔,奧地利還是迅速派出了自己的外交使團求和,伊斯坦布爾原則上同意了對奧斯曼帝國有利的和約。本來故事到這就算結束了,可大維齊爾(科普魯律-艾哈邁德)還是想在和約正式簽署以前,搞一搞軍事投機,占他一兩個城市再說。

-

以前的奧斯曼汗打仗,都是在四五年前就開始修建橋樑,整備道路,準備船隻。大維齊爾(科普魯律-艾哈邁德)這次準備並不充分,他的軍隊在渡過拉布河時,由於渡河的人員太多,而渡河的工具不夠,於是他選擇了把一半軍隊先運過河,剩下的另外一半第二天渡河。結果山洪爆發,徹底隔絕了他的軍隊。此時在一旁窺視奧斯曼軍隊的奧地利重裝騎兵果斷髮起進攻,沒有組織的奧斯曼軍隊一觸即潰,很多人企圖游回河對岸,結果被淹死在拉布河中。

-

這是七十年以來,奧地利人第一次打敗奧斯曼人,極大的鼓舞了奧地利人的戰爭熱情。此時,戰場上出現了一支法國騎兵,這是路易十四派來的援軍。沒錯。奧斯曼帝國的外交出了大問題,他想像中的新盟友英國並不想過多介入奧斯曼帝國的爛事。奧斯曼帝國的另外一個盟友荷蘭則只能向奧斯曼帝國傾銷酒精、咖啡、煙草、鴉片。當時的世界陸軍第一強國法國,雖然名義上還是奧斯曼帝國的盟友,可法國人看上去並不珍惜這一段所謂的友誼。

-

法國軍人刮鬍須,所以被奧斯曼人稱為:女人。而法國人也看不上弒殺、暴虐的奧斯曼大維齊爾。雖然兩國保持著所謂的盟友關係,但實際上越走越遠,已經到了兵戎相見的地步。

-

奧斯曼帝國的大維齊爾(科普魯律-艾哈邁德),發現自己的能力沒有自己想像的十一、百一,於是調整戰略,開始轉向曾經的地中海霸權威尼斯。這一次的奧斯曼帝國的目標是傳說中人類古文明的發源地克里特島。奧斯曼帝國的邏輯很清楚,那就是奧地利、波斯這樣的大魚我吃不掉,所以我就去吃比我小的小魚。奧斯曼帝國的盟友法蘭西帝國還秘密向威尼斯派出援軍,無限期的延長了奧斯曼帝國佔領克里特島的時間。

-

-

曾經大規模使用火炮的奧斯曼帝國,此時的火炮技術已經落後到不能和威尼斯對戰的地步,以至於奧斯曼帝國攻擊的方式就是地道掘進,然後引爆地雷轟塌城牆。

-

奧斯曼帝國採取輕徭薄賦的社會管理模式,而天主教、東正教國家對自己的農民、手工業者、商人採取重稅盤剝,導致很多天主教徒放棄財產投奔奧斯曼帝國,只不過這一次來求助的是哥薩克人。

-

哥薩克人是斯拉夫人,但他和南斯拉夫(塞爾維亞、保加利亞)的東正教、西斯拉夫(波蘭、捷克、斯洛伐克)的天主教不同,他們沒有宗教信仰,屬於游牧的斯拉夫人,和羅斯公國這樣的城邦國家也不是一回事情。歷史上波蘭、匈牙利、俄羅斯殘酷的剝削他們,這一次哥薩克人決定投靠奧斯曼帝國。

-

-

哥薩克人問題,導致奧斯曼帝國與波蘭在東歐大草原的利益產生了嚴重衝突,於是兩國交兵。奧斯曼汗(穆罕默德四世)親征,先是打敗了波蘭國王(布恰奇),又打敗了波蘭的軍事將領(索別斯基),最終敲定了和約,奧斯曼帝國獲得黑海沿岸地區(烏克蘭全部到頓河之間)。

-

大維齊爾(科普魯律-艾哈邁德)並沒有他父親那樣長壽,因為過量飲酒,1676年離世。

-

大維齊爾(科普魯律-艾哈邁德)的兒子年幼,於是宮廷內外普遍支持大維齊爾(科普魯律-艾哈邁德)的弟弟(科普魯律-扎德)繼任。此時,從不關心政治的奧斯曼汗(穆罕默德四世)突然力排眾議,決定讓大維齊爾(科普魯律-艾哈邁德)的妹夫(卡拉-穆斯塔法)接任,因為他剛剛迎娶了奧斯曼汗(穆罕默德四世)的女兒為妻。

-

大維齊爾(卡拉-穆斯塔法)即任,他最大的特長就是玩女人,他有1500個小妾,還有數不清的女性奴隸,宦官700人,獵犬、馬匹、獵鷹(此任奧斯曼汗好打獵。)更是數不勝數。他不僅賣官鬻爵,還強取豪奪,他不僅向國內官員索賄,更為有名的是他還向外國使節索賄,還能討價還價。

-

-

大維齊爾(卡拉-穆斯塔法)不斷的吹牛說:要把羅馬變成牧場,聖彼得教堂變成馬廝。大維齊爾(卡拉-穆斯塔法)說要攻佔維也納、巴黎,和歐洲君主們一決高下。大維齊爾(卡拉-穆斯塔法)無端的挑起與俄羅斯的戰爭,然後戰敗,然後把頓河到羅馬尼亞的廣大地區割讓給了俄羅斯。接著撕毀和約,向奧地利宣戰,然後戰敗,這場大維齊爾(卡拉-穆斯塔法)引發的戰爭打了十六年,奧斯曼帝國丟失了羅馬尼亞、匈牙利、塞爾維亞。最後,奧斯曼汗(穆罕默德四世)砍掉了奧斯曼汗(穆罕默德四世)任命的大維齊爾(卡拉-穆斯塔法)的頭。

-

由於奧斯曼帝國愚蠢、錯誤的外交政策,成功的拉來了歐洲天主教社會的仇恨。此時俄羅斯正在從北方積極入侵奧斯曼帝國,波蘭、奧地利、威尼斯結成神聖同盟幾面包抄奧斯曼帝國,曾經的盟友法國負氣在背後支持反奧斯曼帝國的神聖同盟。照此發展下去,奧斯曼帝國滅國只是一個時間問題。

-

1687年11月,救亡圖存的奧斯曼軍人再次發動政變,推翻併流放了奧斯曼汗(穆罕默德四世),把奧斯曼汗(穆罕默德四世)的弟弟從監獄中放出來當奧斯曼帝國的汗(皇帝、蘇丹),史稱蘇萊曼二世。

-

15、奧斯曼帝國簡史之九戰九敗

-

推接上文。

-

-

這兩天寫奧斯曼帝國史,越寫越悲涼,有一種感同身受,如臨深淵的感覺。私以為,落後民族的苦難不是已經結束,而是剛剛開始。

-

奧斯曼汗(穆罕默德四世)被廢,奧斯曼帝國只能從監獄裡面找出一位新汗。奧斯曼帝國的中後期的皇子都是從監獄裡面出來,所以不是傻子,就是瘋子,有幾個精神正常的,還沒有行政、軍事的能力。此時的奧斯曼汗(蘇萊曼二世)毫無能力可言,只能繼續在帝國內部推行權相制度。他緊急召開帝國會議,任命了奧斯曼汗(穆罕默德四世)拋棄的科普魯律-扎德繼任大維齊爾。在會議上,他並沒有文過飾非,直言帝國面臨的是滅國之禍,就目前的形式而言,下一場戰役就是伊斯坦布爾保衛戰。

-

全國被動員起來,積極抵抗哈布斯堡王朝(奧地利)的入侵。科普魯律家族的科普魯律-扎德走馬上任大維齊爾一職,他被賦予了和他父親一樣不受限制的權利。老鼠的兒子會打洞,他精通父兄的統治之道,不斷的充盈國庫,改革行政機關,恢復軍隊的建制和裝備,宣傳愛國主義,號召人們收復失地。

-

1688年,是清康熙二十七年,英國爆發了光榮革命。法國在隱忍了若干年後突然人品爆發,為預防法國的入侵,荷蘭、瑞典、勃蘭登堡、奧地利、巴伐利亞、英國、荷蘭、西班牙組成了反法同盟,史稱奧格斯堡同盟。法國為了騰出手對付英國、西班牙,決定先下手為強打殘奧地利。奧地利作為一個小國,頂住了法王(路易十四)的進攻,使法國統一歐洲的計劃徹底破產。在海上,法國根本不是英國、荷蘭(當時最牛叉的國家)、西班牙艦隊的敵手,海戰打了九年徹底拖垮了法國。歐洲混戰的這幾年,為奧斯曼帝國爭取了喘息的機會。

-

-

1690年,大維齊爾(科普魯律-扎德)發動了對奧地利的戰爭,他派克里米亞的韃靼騎兵(蒙古軍隊)入侵了羅馬尼亞,自己率軍奪回尼什等一些軍事要塞,率軍佔領了貝爾爾格萊德。冬天臨近,大維齊爾(科普魯律-扎德)在貝爾格萊德留下一隻守軍,自己則班師回朝。

-

大維齊爾(科普魯律-扎德)利用冬天的時間,籌備了一隻規模更大的軍隊,準備夏季出兵匈牙利(斯蘭卡曼戰役)。這一次入侵匈牙利的戰略和上一次是相同的,還是克里米亞的韃靼騎兵(蒙古軍隊)從北面和他在匈牙利會師,然後和奧地利人決戰。奧地利人的統帥是巴登侯爵路德維希,他對戰爭經驗老到,而大維齊爾(科普魯律-扎德)此前沒有任何軍事作戰的經驗。

-

-

兩軍對仗,奧斯曼帝國的將軍主張採取守勢,等待靼騎兵(蒙古軍隊)會師以後決戰,而大維齊爾(科普魯律-扎德)一意孤行,魯莽的發起了進攻。此時的奧地利軍隊長期與法、丹、德、波、奧(斯曼)作戰,都是經驗老道的老兵,而奧斯曼帝國的士兵都死了幾茬了。奧地利師夷技長以制夷,在奧斯曼軍陣的基礎上創造性的發明了火槍與長矛的步兵方陣組合,而奧斯曼帝國的士兵完全憑藉對宗教的狂熱作戰。伴隨著火槍技術日趨成熟,奧地利的軍事技術已經先後幾次更新換代。誕生第一個科學家的伊斯蘭不能產生科技,導致奧斯曼帝國的技術嚴重滯後。

-

-

以前雙方都是冷兵器,誰人多誰佔優勢,誰馬多誰佔優勢,現代戰爭當然是誰火槍多誰佔優勢。奧斯曼帝國的士兵幾次衝擊奧地利的軍陣,奧地利軍陣巋然不動,氣急攻心的大維齊爾(科普魯律-扎德)親自帶隊發起了衝鋒。他抽出自己的寶刀,高喊著:安拉胡安巴克,帶著自己的親兵衛隊沖向了奧地利軍隊。火槍神奇的地方就是他奉行自然法則不認人,武功再高一槍撂倒,結果大維齊爾(科普魯律-扎德)被一槍命中面門,掛掉了。

-

對於大維齊爾(科普魯律-扎德)個人而言,他選擇了捍衛自己榮譽的死法。對於奧斯曼帝國而言,這是極其愚蠢的舉動,直接導致奧斯曼軍隊的混亂。這也導致此後的韃靼騎兵(蒙古軍隊)潰散,以及奧地利軍隊輕鬆取得勝利。大維齊爾帶隊衝鋒,使整場戰役毫無意義的提前結束。

-

首先作為奧斯曼帝國,你的軍事裝備、作戰人員都不如奧地利軍隊。大維齊爾(科普魯律-扎德)就應該聽從將軍的建議,選擇更容易取勝的防禦作戰。即使在作戰不利的情況下,也應該迅速的由攻轉守,極大的消耗你的對手。戰場上充滿變數,不堅持倒最後一秒,誰都不知道勝負的天平會倒向誰。作為大維齊爾(科普魯律-扎德),在戰場上逃跑肯定是可恥的,但勝敗乃兵家常事,你還可以繼續回伊斯坦布爾準備下一場戰役。大維齊爾(科普魯律-扎德)帶隊衝鋒,肯定是不明智的,也是極其愚蠢的。

-

奧斯曼汗(蘇萊曼二世)幾乎和大維齊爾(科普魯律-扎德)一起去世,蘇萊曼二世的弟弟被從監獄裡放出來繼位,史稱艾哈邁德二世。

-

1691年,奧斯曼汗(艾哈邁德二世)繼位,帝國高強度的重壓,摧垮了這個年輕勞改犯(艾哈邁德二世)的精神和身體。

-

斯蘭卡曼戰役使奧斯曼帝國丟失了匈牙利。此間,奧斯曼帝國處於守勢,威尼斯人處於攻勢。威尼斯人在教皇、馬爾他的支持下攻佔了希俄斯島,奧斯曼汗(艾哈邁德二世)在這次打擊下一病不起。

-

-

這場戰役對於奧斯曼帝國而言或許不是什麼大問題,奧斯曼帝國現在是一間破房子,四處漏風,也不在乎一座小小的島嶼。但對於奧斯曼汗而言,風聲鶴唳,他不能聽任何不好的消息。對於奧斯曼帝國而言,草木皆兵,不能聽任何不好的消息。而這場規模不大的戰役,最大的戰果就是嚇死了一位奧斯曼汗(艾哈邁德二世)。

-

1695年,奧斯曼汗(艾哈邁德二世)死於水腫病。1695年,穆罕默德四世之子穆斯塔法繼位,史稱穆斯塔法二世。

-

奧斯曼汗(穆斯塔法二世)一上任,就把前面幾任奧斯曼汗罵了個一文不值。接著就是可汗親政,奧斯曼汗(穆斯塔法二世)決定出兵奧地利,他召集了大維齊爾、烏理瑪、軍隊官員,決意親征。這對於奧斯曼帝國而言是一次重大的鼓舞,奧斯曼汗(穆斯塔法二世)帶兵從貝爾格萊德出兵,奪取了邊境的幾座城堡,解除了奧地利對奧斯曼帝國蒂米什瓦拉的圍攻。由於冬天臨近,所以他選擇了退兵伊斯坦布爾,來年再戰。

-

第二年,他再次帶兵出擊匈牙利(森塔戰役)。這一次奧斯曼汗(穆斯塔法二世)的對手是薩伏伊的歐根親王,歐根親王急行軍追趕奧斯曼汗(穆斯塔法二世)。還是在奧斯曼帝國軍隊渡河時,歐根親王在軍隊還沒有到齊的情況下,開始半渡而擊。

-

奧斯曼汗(穆斯塔法二世)的軍隊前部剛剛渡河,奧斯曼汗(穆斯塔法二世)留在後部,奧斯曼汗(穆斯塔法二世)渡過河的軍隊數量比歐根親王多,但他們不敢冒險發起進攻。歐根親王決定冒險發動了襲擊,後續部隊不斷加入,奧斯曼帝國的軍隊並不適合防禦作戰,軍隊面對數量不多的奧地利軍隊開始出現混亂,近衛軍軍官試圖維持秩序,結果被亂軍殺害。一名大維齊爾,四名維齊爾,渡過河的近衛軍軍官大部被殺,只有一千人游泳回到了對岸。好戰的奧斯曼汗(穆斯塔法二世)驚愕的站在對岸,看著他的部隊灰飛煙滅。

-

其實先前的奧斯曼帝國,奧斯曼汗的兒子都在各行省管理行政和軍隊,所以有行政和打仗的經驗。後面的奧斯曼汗把兒子都囚禁起來,監獄長大什麼都學不到,更沒有管理國家和軍隊的經驗。有的只是出獄的一腔豪情,問題是豪情這個東西對年輕的奧斯曼汗而言,毫無用處。

-

奧斯曼汗(穆斯塔法二世)回到伊斯坦布爾,終於決定放棄皇權,把國家治理的權利交給了大維齊爾。他任命了科普魯律-海珊為大維齊爾,他是科普魯律-穆罕默德兄長的兒子。老鼠的兒子會打洞,大維齊爾(科普魯律-海珊)一上台,還是繼續充盈國庫,還是宣傳愛國主義,還是改革行政機關,還是整肅吏治,還是整軍備戰,還是號召人們收復失地,打算再次出擊奧地利。

-

波蘭經過奧斯曼帝國、克里米亞汗國不斷的消耗,已經大不如前。

-

奧地利雖然說是九戰九捷,攻城掠地,每次都贏,但奧地利畢竟是一個小國,經不起這麼持久的折騰。奧斯曼帝國是軍政體制,奧地利可是正常國家,還得男耕女織過日子。再說已經九戰九捷了,搞不齊發生一個小概率事件,把前面打贏的的全部輸掉。其實每次打仗,國家都是傾其所有,戰利品都歸了士兵,還得劃分土地給新晉陞的貴族,還要給軍官和士兵大撒幣,奧地利已經撐不住了。

-

最後是威尼斯,曾經威尼斯風光的時候,光顧著掙錢,不管其他人的死活,現在風水輪流轉,輪到他倒霉了。伴隨著奧斯曼太皇太后(威尼斯人)被毒殺,威尼斯人在奧斯曼帝國的政治布局徹底失敗。前期取得的經濟特權也被法蘭西---奧斯曼聯盟所取代,後面又有英格蘭、荷蘭對奧斯曼的經濟滲透,此時威尼斯在地中海東部的經濟權益全部喪失。雖然威尼斯在短時間內圍困伊斯坦布爾,佔領了奧斯曼帝國幾個小島,但在短時間內就被奧斯曼帝國又收回去了,威尼斯共和國明白他消滅不了奧斯曼帝國,這樣持久的戰爭無益於威尼斯在地中海的商業利益。

-

1698年,康熙三十七年,英國成立了倫敦股票交易所。此時的英格蘭和荷蘭已經有取代西班牙帝國成為新日不落帝國的潛力。英國與荷蘭在奧斯曼帝國有重大利益關切,所以不能看著奧斯曼帝國這麼胡折騰。

-

大維齊爾(科普魯律-海珊)表面上勵精圖治,整軍備戰,其實就是為了做做樣子,顯示戰爭主動權還在自己手中,目的是防止奧地利出兵入寇奧斯曼帝國。

-

1698年,奧地利、波蘭、威尼斯、奧斯曼在英國、荷蘭的斡旋下,坐下來開始和談。

-

此時俄羅斯的彼得大帝聽到了和談的消息,找到了奧地利表示自己願意同奧地利結成聯盟,一同出兵奧斯曼帝國,被奧地利婉言謝絕。俄羅斯希望文件確認俄羅斯已經佔領奧斯曼帝國的一些領土,而且希望獲得很多他沒有打下來的領土。但參會各國並沒有支持彼得大帝痴心妄想,一廂情願的政治主張。會後,彼得大帝表示這些國家像對待狗一樣的對待他,迫使他兩手空空的離開會場。

-

奧斯曼帝國希望收回羅馬尼亞(沿海),事實上奧地利沒有把羅馬尼亞交給奧斯曼帝國,而是把匈牙利戰前就歸屬奧斯曼帝國的一部分作為補償劃給了奧斯曼帝國。波蘭收回了烏克蘭一直到頓河的大片領土。威尼斯與奧斯曼帝國就佔領地做了戰略交換,但雙方都沒有做出更大讓步。俄羅斯不願意在這份長期和約上簽字,為了證明自己是一個有存在感的帝國,他只是同意象徵性的在一個為其兩年的和約上簽字。殊不知,自負的彼得大帝等來的只是失敗、恥辱、恐懼,當然這是後話。

-

1699年1月26日,各方簽署了《卡爾洛維茨和約》,各方鳴禮炮宣示和約的簽署。

-

-

大維齊爾(科普魯律-海珊)看到了這種東西方文明出現的差距,利用《卡爾洛維茨和約》簽署的有利時機,大維齊爾(科普魯律-海珊)開始在奧斯曼帝國內部進行改革。改革觸動了宗教人士、宦官、法官的利益,他們實行了各種陰謀詭計阻止改革的推行,最終大維齊爾(科普魯律-海珊)被辭職。

-

面對窮凶極惡,武裝到牙齒的威尼斯人、波蘭人、俄羅斯人、奧地利人,大維齊爾(科普魯律-海珊)都沒有被打敗,而這一次他失敗於背後捅刀。大維齊爾(科普魯律-海珊)辭職後,近衛軍發生了叛亂,叛軍要求奧斯曼汗(穆斯塔法二世)下台,奧斯曼汗(穆斯塔法二世)自從上一次戰敗(森塔戰役)就失去了意志,此時也樂於交出權利。

-

1703年,奧斯曼汗(穆斯塔法二世)被罷黜。同年,穆斯塔法二世的弟弟艾哈邁德三世繼位。

-

16、奧斯曼帝國簡史之艾哈邁德三世

-

推接上文。

-

-

1703年,奧斯曼汗(穆斯塔法二世)被罷黜。同年,艾哈邁德三世繼任。整體無意識,近衛軍在此次事件中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

-

講一個國家,比內政更為重要的是他的外交,因為外交決定外部物質代償。第一件事就是法奧關係。先前奧斯曼帝國有法蘭西---奧斯曼聯盟,所以他的外交沒有那麼被動。後來奧斯曼帝國不能保持外交政策的連續性,為了賺錢引入了威尼斯、英格蘭、荷蘭,導致法蘭西---奧斯曼聯盟形同虛設。在此後兩國越走越遠,甚至出現了法國幫助奧地利、威尼斯打奧斯曼的事情。此時,法蘭西再次和奧布斯堡王朝開戰,急需奧斯曼帝國的支持,奧斯曼帝國無意參戰,對待這份盟約越發的消極。法奧關係的破裂,可以解釋奧斯曼帝國後面很多軍事行動失敗的原因。

-

伴隨著奧斯曼帝國的衰落,另外一個國家將會崛起,這就是彼得大帝的沙皇俄國。它不僅僅是奧斯曼帝國的惡夢,也是亞歐大陸的惡夢,更是全人類的惡夢。

-

沙俄(彼得大帝)想通過《卡爾洛維茨和約》擴張自己地盤的企圖落空,此時的彼得大帝正在積極的擴建他的黑海艦隊。沙俄(彼得大帝)還經常派軍艦去奧斯曼帝國耀武揚威,使奧斯曼帝國提高了對沙俄(彼得大帝)的警惕性。奧斯曼帝國在刻赤海峽、博斯普魯斯海峽修建了永久性共事,徹底封鎖了俄羅斯的出海口。

-

-

彼得大帝正在兩線作戰,一邊是奧斯曼帝國,一邊是瑞典。瑞典國王是查理十二世,瑞典擁有海軍戰列艦42艘,海軍實力與西班牙、法國並列第二梯隊,僅次於英國。瑞典擁有陸軍15萬人,僅次於神羅和法蘭西帝國。瑞典國王(查理十二世)率領八千軍隊擊潰了彼得大帝的三萬軍隊,追的彼得大帝無路可逃。接下的故事就是戲劇性的了,彼得大帝逃,瑞典國王(查理十二世)追,最後瑞典國王(查理十二世)就追成了拿破崙。接著,瑞典國王(查理十二世)流亡奧斯曼帝國。

-

瑞典國王(查理十二世)慫恿奧斯曼帝國進攻沙俄(彼得大帝),沙俄(彼得大帝)倉促應戰,以至於被圍困在普魯特河,奧斯曼人搶佔了高地,沙俄(彼得大帝)被圍困在河道與沼澤之間,上天無路,入地無門。彼得大帝說,除了秦皇島(聖彼得堡),他願意把俄羅斯所有的土地割讓給奧斯曼人,以求活命。彼得大帝出門打仗不放心後宮,還帶著老婆(葉卡捷琳娜)。葉卡捷琳娜是農夫的女兒,明顯要比彼得大帝堅強,她建議彼得大帝和談。葉卡捷琳娜拿出了自己所有的珠寶,從軍中搜集了幾萬金盧布,送給了奧斯曼帝國的大維齊爾(巴爾塔基)。這筆錢對於一個國家而言微不足道,但對於大維齊爾(巴爾塔基)個人而言,就是一筆巨款。不要說讓他賣國,就是讓他賣老婆、奧斯曼汗都夠了。

-

最後雙方達成合議。沙俄(彼得大帝)割讓了亞速及其周邊地區,拆毀了奧斯曼帝國高加索地區北方邊境的四個軍事要塞,俄羅斯軍隊撤出波蘭,允許瑞典國王(查理十二世)借道回到瑞典。就形勢而言,俄羅斯獲得了非常有利的條件。瑞典國王(查理十二世)卻不領情,大罵大維齊爾(巴爾塔基)是個傻叉,要求大維齊爾(巴爾塔基)給自己一支軍隊去追擊沙俄(彼得大帝),未被容許。瑞典國王(查理十二世)知道奧斯曼這個國家已經沒落,於是要求回國,奧斯曼汗(艾哈邁德三世)派出一支軍隊護送他回國。

-

此後奧斯曼帝國內部也對和約不滿意,要求再戰,俄土兩國再次簽訂和約,擴大了奧斯曼帝國在亞速的範圍。但明眼人都可以看出,奧斯曼帝國已經是死驢一隻,他的奧斯曼汗(艾哈邁德三世)渾渾噩噩,大維齊爾(巴爾塔基)也毫無進取之心。

-

英國大使向國內彙報:奧斯曼人取得了巨大的勝利,但對戰爭以和平方式結束卻非常滿意。

-

此戰成了彼得大帝的惡夢,此後奧斯曼帝國與沙皇俄國保持了二十五年的和平。彼得大帝接著就是打瑞典、波斯,此後謀划進攻中國,因為救助落水的士兵而感冒,最後喪命。感謝那位落水的士兵,阿門。

-

奧斯曼帝國新上任的大維齊爾(達馬德-阿里),他急需一場戰爭來證明自己是一個蠢貨。錯了,是軍事能力。大維齊爾(達馬德-阿里)不想去進攻波斯,因為只有骨頭沒有肉。大維齊爾(達馬德-阿里)也不敢去進攻奧地利,因為打不下維也納。大維齊爾(達馬德-阿里)也不敢去進攻俄羅斯,因為此時的彼得大帝如日中天。那就干威尼斯吧,打這種沒落的國家很有成就感。

-

《卡爾洛維茨和約》規定摩里亞歸屬威尼斯所有,奧斯曼帝國打算撕毀它。《卡爾洛維茨和約》是一個四國和約(奧、土、威、波),或者說是一個五國和約(俄、奧、土、威、波),你撕毀這樣一個和約,俄羅斯、奧地利、威尼斯、波蘭聯合打你都不是問題。

-

所以大維齊爾(達馬德-阿里)先去試探波蘭,波蘭在俄波戰爭中有求與奧斯曼,所以選擇作壁上觀。大維齊爾(達馬德-阿里)又去試探俄羅斯,俄羅斯在俄奧戰爭中戰敗,此時也不願意招惹奧斯曼帝國。大維齊爾(達馬德-阿里)又去試探奧地利,奧地利給出了模稜兩可的回答。那還等什麼?打唄。

-

於是大維齊爾(達馬德-阿里)開始組織海軍大規模的進攻威尼斯,不到幾個月威尼斯就被趕出了希臘。威尼斯找到了奧地利(查理六世),詢問《卡爾洛維茨和約》還有沒有存在的價值?此時奧地利(查理六世)開始重新評估奧斯曼帝國,奧斯曼帝國已經積蓄了很長時間的力量,假如他們在巴爾幹地區採取擴張政策,奧地利將無法獨自承受。說最關鍵的,那就是皇帝本人的私產(公國)在地中海和義大利,可能會受到奧斯曼人的入侵。

-

於是奧地利(查理六世)決定居中調停,到了奧斯曼帝國這邊,大維齊爾(達馬德-阿里)堅決要打奧地利,烏理瑪、大穆夫提支持他,最後主戰派戰勝了主和派。

-

1716年,大維齊爾(達馬德-阿里)帶軍北伐,奧地利方面帶隊的是戰神歐根親王。兩軍遭遇,說實話,這一次奧斯曼帝國比以前打得好,大維齊爾(達馬德-阿里)的中軍甚至擊潰了奧地利的中軍,以至於戰神歐根親王親自帶隊衝鋒來維持戰線的穩定,為了給奧斯曼人帶來壓力,奧地利步兵側擊奧斯曼近衛軍。

-

在戰場最混亂的時刻,戰神歐根親王果斷髮動了騎兵突擊,奧地利的重裝騎兵對仗奧斯曼帝國的(西帕希騎兵)輕裝騎兵(武裝地主騎兵),後者當然選擇跑路了。氣的大維齊爾(達馬德-阿里)揮刀亂砍,但義務兵(輕裝騎兵)和職業軍人是不能比較的。大維齊爾(達馬德-阿里)決定也有樣學樣的學戰神歐根親王發動衝鋒維持戰線,結果卻和二十年前的大維齊爾(科普魯律-扎德)一樣,被一槍命中面門打死了。

-

接著戰神歐根親王攻下了貝爾格萊德。

-

-

英格蘭和荷蘭再次居中調停。1718年,奧地利與奧斯曼帝國簽署了《帕撒羅維茨和約》。奧地利獲得了匈牙利、羅馬尼亞、波斯尼亞、塞爾維亞。曾經不可一世的奧斯曼帝國,現在的逗比,終於如願以償的割讓了三分之一的國土給敵國。大維齊爾(達馬德-阿里)如願以償的在第二次奧土(奧斯曼)戰爭中奉上了自己的人頭。此後,奧斯曼帝國開始走和平發展的道路。

-

1720年,為了牽制奧地利,奧斯曼汗(艾哈邁德三世)繼續開始學習先汗的歐洲外交策略,聯合法蘭西帝國。只不過法蘭西帝國已經不想再聯合幾次三番毀約,言而無信的野蠻人了。不過這一次奧斯曼汗(艾哈邁德三世)還給了特使新任務,那就是收集法蘭西帝國的情報,從農業到工業,從商業到城堡,整理了大量的參訪筆記給奧斯曼汗帶回去。使團看到了植物園、動物園、醫學、歌劇、音樂、繪畫、舞蹈和各種奢侈品。得知巴黎天文台的星座表是穆斯林製作的,穆斯林們開始了深深的沉思。特使第一次有了在奧斯曼帝國辦一家印刷廠的想法。

-

印刷廠還是開起來了,很多新思想開始在奧斯曼大地上野蠻的生長。奧斯曼帝國的洋務運動比中國的洋務運動早了140年。奧斯曼帝國的參訪團比日本的岩倉使團早了150年。岩倉使團裡面有一個伊藤博文,後來他在1895年4月10日,與李鴻章簽訂了《馬關條約》。

-

1730年,近衛軍掀起了叛亂,他們處決了大維齊爾、海軍司令。隨後,奧斯曼汗(艾哈邁德三世)被罷黜,馬哈茂德一世繼任。

-

17、奧斯曼帝國簡史之馬哈茂德一世

-

推接上文。

-

-

1730年,奧斯曼汗(艾哈邁德三世)被罷黜,馬哈茂德一世繼任。奧斯曼終於意識到,他們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全攻全守是不行了,三五二打不成了,現在只能防守反擊了。儘管歐洲人願意平等的對待奧斯曼帝國,但奧斯曼帝國骨子裡有一種傲驕和自卑讓他們蔑視歐洲人。

-

伴隨著奧斯曼汗(馬哈茂德一世)繼位,奧斯曼帝國的外交策略也在發生轉變。從原來的的親奧地利,逐漸轉變為聯合法國。

-

1733年,奧地利(查理六世)和俄羅斯(安娜女皇)聯手進攻波蘭。題外話:波蘭曾經拯救過奧地利。奧地利要求奧斯曼帝國局外中立,奧斯曼同意。法國要求奧斯曼帝國從克里米亞出兵支援波蘭,自己從進軍中歐。奧斯曼帝國想到了另外一件事情,那就是法蘭西---奧地利聯盟。奧斯曼帝國這一次要求籤署的是攻守同盟,而且是奧斯曼汗與法國國王親自簽署。而且這一次不是密約,而是兩個國家間的同盟關係。法國對同盟沒有意見,對攻守同盟也沒有意見,對法王與奧汗親自簽署也沒有意見,但對公開簽署有意見,那就意味著法國公開背叛了天主教世界,於是雙方在文字方面進行了十八個月冗長的談判。

-

-

此時的俄羅斯在獲得奧斯曼不會出兵波蘭以後,迅速佔領波蘭,扶持傀儡政權,然後抽兵開始進攻克里米亞(奧斯曼帝國)。俄羅斯未經宣戰就佔領了克里米亞的亞速城堡,然後像野蠻人那樣燒殺搶掠。奧斯曼帝國此前已經做了軍事準備,只是和法國的盟約還沒有搞定,所以沒有參與到戰爭中。

-

大維齊爾帶兵駐紮在賓傑里,準備讓英國、荷蘭調停這一事件。1737年,奧地利、俄羅斯、奧斯曼帝國在烏克蘭涅米羅夫開始議和,三國都做了最壞的準備。只不過俄羅斯提出的要求太過分,還是和彼得大帝一樣,他提出了不切實際的要求,要求奧斯曼帝國割讓巴爾幹地區的羅馬尼亞、摩爾達維亞為俄羅斯勢力範圍、從庫班河到黑海北部地區劃歸俄羅斯,要求俄羅斯在亞速海、黑海、地中海的自由航行權。奧地利要求奧斯曼帝國割讓此前保留的塞爾維亞、波斯尼亞地區。

-

-

對於奧斯曼帝國而言,俄羅斯、奧地利就是兩個逗比,這還沒打仗就要簽署戰敗和約,這和打敗仗有什麼區別?要知道這個時候奧斯曼有二十萬陸軍,就是讓你一個城堡,一個城堡打,兩國也打不下來。曾經蠻橫的奧斯曼帝國曾經向奧斯曼帝國索要過領土,奧地利的外交官不卑不亢的說:你軍事上得不到的,外交上也不會得到。以彼之道,還施彼身,現在終於輪到了奧地利自己了。

-

面對蠻橫的奧地利、俄羅斯,法國並不想參戰,法國的意思是給俄羅斯一個出海口(頓河出海口亞速)就可以了,還可以給奧地利一些邊遠地區。總而言之,最好不要打仗。

-

當和談條件傳到法國凡爾賽宮,俄羅斯要一半的黑海地區,還要亞速海、黑海、地中海的航行權,這將嚴重影響到法國在奧斯曼帝國已經取得的特殊經濟利益。更讓法國不能接受的是,奧地利居然要塞爾維亞、波斯尼亞剩餘的地區。俄羅斯強大,短時間打不到巴黎,奧地利強大,將重啟法國與神羅的戰爭。法國終於下決心放棄綏靖政策,開始支持奧斯曼打這一仗了。

-

要說帝國主義,還是老牌帝國主義牌子亮。法國的戰爭從兩條線開始,一條線是支持奧斯曼帝國打仗,組建新軍。另外一條線是拆散奧地利---俄羅斯聯盟。奧斯曼的和談拖延戰術,終於熬死了一個人,那就是奧地利的戰神歐根親王,奧地利作為一個比奧斯曼更為古老的國家,暮氣更重。

-

奧斯曼帝國的軍隊開始向奧地利的邊境開拔,奧地利境內首先就亂了,波斯尼亞、塞爾維亞、羅馬尼亞、匈牙利原來由東正教改信穆斯林的居民首先起事,打了奧地利一個措手不及。奧斯曼軍隊迅速佔領了尼什,打開了通往貝爾格萊德的道路。接著,奧斯曼軍隊迅速圍住了貝爾格萊德,此時的貝爾格萊德已經被奧地利人修築成歐洲最為龐大的軍事防禦體系,奧斯曼軍隊根本打不下來。不過還好有法國人。法國人連混帶騙就把奧地利人忽悠瘸了,同意把歐根親王戰爭獲得的所有權益全部放棄,包括塞爾維亞、匈牙利、羅馬尼亞、波斯尼亞。

-

奧斯曼帝國與奧地利和約簽署後,俄羅斯在霍京、雅西城取得了一連串勝利,馬上就可以和奧地利人會師了。當知道奧地利人已經和奧斯曼媾和,俄羅斯人停止了前進的步伐。奧斯曼圍困貝爾格萊德的二十萬人迅速北上,還是法國外交官先行,俄羅斯又被忽悠瘸了。俄羅斯不僅放棄了此次軍事行動佔領的地區,還必須放棄先前在黑海地區取的全部權益,辛辛苦苦三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俄羅斯人唯一佔到的便宜就是在撤離前,把奧斯曼人的亞速城堡拆了個乾乾淨淨。

-

《貝爾格萊德和約》、《普魯特和約》基本確定了奧斯曼帝國的最大疆域,奧地利很懊惱,俄羅斯很沮喪,而這裡最高興的就是奧斯曼帝國。

-

此時的奧斯曼帝國已經開始洋務運動,但他們明白他們和奧地利、俄羅斯之間的差距還很大,戰爭中他們唯一的優勢就是有一張法國虎皮。在奧斯曼帝國的戰爭中,法國顧問的意見最為關鍵,奧斯曼不準備作戰的時候,法國人督促奧斯曼人備戰。奧斯曼人圍困貝爾格萊德的時候,法國人敦促奧斯曼人趕快就坡下驢。法國精湛的外交表演,讓奧斯曼帝國毫不費力的打敗了歐洲最為強大的兩個國家。

-

1740年,為感謝法國對奧斯曼帝國做出的幫助,奧斯曼帝國與法國簽署更為優惠的通商條款,由此確立了法國在地中海地區的決對優勢地位。在法國的建議下,奧斯曼帝國與瑞典簽署了優惠的通商條款,再借著這個魚餌,與瑞典簽署了攻守同盟條約。防禦誰?當然不是防禦印度。為感謝法國人,奧斯曼人還規定奧斯曼帝國的天主教徒歸法國政府保護。

-

接著就是查理六世駕崩,普魯士的腓特烈大帝(瘋子)要重組神聖羅馬,求婚不成,自己帶兵就來取前女友的嫁妝了。法國希望奧斯曼帝國可以配和出兵,並答應戰後將匈牙利劃給奧斯曼帝國。奧斯曼汗(馬哈茂德一世)不敢打,但他卻喊著要各國息兵罷戰,還要調停歐洲戰爭。法國再次嘗試讓奧斯曼帝國與普魯士、瑞典結盟,奧斯曼汗(馬哈茂德一世)還是揣著明白裝糊塗,表示拒絕加入這個聯盟,還要調停歐洲戰爭。英格蘭乘機而入,調停奧地利與奧斯曼帝國的矛盾,使兩國簽署了永久性和平條約。

-

此時的奧斯曼帝國,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只為渾渾噩噩的活著。

-

奧斯曼帝國之所以前期可以攻城拔寨,就是因為他擄掠了一批嫻熟的手工業者,他們形成了一個全國性的工會組織,壟斷了奧斯曼帝國的手工業生產。在西歐、南歐,也存在各種行會,但他們只是一個城市的壟斷。即使是英國、法國,也沒有出現全國性的壟斷組織。土耳其的手工業行會看上去壟斷了奧斯曼帝國的手工業生產,其實也扼殺了土耳其的工業化進程。很多西歐、南歐成熟的技術在土耳其無法得到推廣,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這些人反對和不支持。他們拒絕任何創新,堅持所謂的技藝水平,僵硬的執行成規和技藝。慢慢的,貿易保護和行會壟斷的雙重作用下,奧斯曼帝國的手工業不可避免的凋敝了。

-

基層動員是伊斯蘭教的主要標誌,問題是你動員的手段是什麼?當然是給利益。在穆斯林統治了西班牙六百年後,西班牙人終於學會了基層動員,這就是民族主義、古典自由主義、伊比利亞主義。此時的歐洲國家民族意識開始逐步覺醒,而作為老師的穆斯林世界卻故步自封,最後甘為人後。最為顯著的就是俄羅斯,他已經到達了北美洲,和英國在舊金山武裝對峙。

-

接著是軍隊。彼得大帝為什麼是大帝?因為他為了改革傻叉的俄羅斯,他把自己的近衛軍消滅了。而奧斯曼的汗,一屆接著一屆被奧斯曼帝國的近衛軍罷黜和勒死。近衛軍攻打皇宮的次數,肯定比近衛軍打波蘭人、奧地利人、俄羅斯人多。大維齊爾組建新軍,被近衛軍梟首示眾。海軍司令發展海軍,被近衛軍梟首示眾。奧斯曼汗出征打敗仗,被近衛軍罷黜。奧斯曼汗出征打勝仗,被近衛軍罷黜。打仗的時候他們帶頭逃跑,要工資的時候恨不得把伊斯坦布爾拆毀。

-

還有為了制約近衛軍而組建的西帕希騎兵,每一場戰鬥都是帶頭逃跑,正面的作用一點沒有,反面的示範卻是層出不窮。近衛軍叛亂,他們應該去制衡,可事實上他們和近衛軍一起叛亂。近衛軍不叛亂的時候,他們找事情嘩變。

-

奧斯曼這樣的集權社會,他嚴重依賴奧斯曼汗的個人能力,假如遇上能力不行的奧斯曼汗,帝國只能走向滅亡。多屆奧斯曼汗就是傻子、瘋子、孩子。後期發展的大維齊爾主政,他們或者成為政治鬥爭的犧牲品,或者成為進軍路上的孤魂野鬼。伴隨著軍隊的世襲制,近衛軍、西帕希騎兵徹底喪失了戰鬥力,但他們還保留了一種能力,那就是犯上作亂的能力。

-

奧斯曼人沉溺於文明優越的幻想中,不願意麵對現實。不僅僅是手工業行會和近衛軍、西帕希騎兵,作為精神社會的烏理瑪也是如此固執。他們頑固、激烈的反對變革,僅僅是為了捍衛自己在原有社會中獲得的利益。與歐洲東正教、天主教、新教的教派林立不同,穆斯林世界是一潭死水,科學家被放逐,哲學家被放逐,神學家被放逐,只有安拉胡安巴克成為了唯一真理。被放逐的人群中,就有阿奎那的師爺,穆斯林法學家、哲學家阿威羅伊。歐洲的科學成就無一例外都是踩在穆斯林科學家的屍體上,所以高人一頭。問題是,為什麼穆斯林不是那個最先造出原子彈的文明?道理很簡單,穆斯林世界以打擊異端的口號,焚書坑儒。

-

此時的歐洲活在未來,而此時的奧斯曼帝國卻活在過去。

-

1754年,奧斯曼汗(馬哈茂德一世)去世,他的弟弟奧斯曼三世繼位。

-

18、奧斯曼帝國簡史之穆斯塔法三世

-

推接上文。

-

-

1754年,馬哈茂德一世掛了,奧斯曼三世繼位。奧斯曼三世是馬哈茂德一世的弟弟,繼位時已經56歲。長期的監獄生活摧垮了他的精神和意志,還有一些不明不白怪癖。1757年,奧斯曼三世掛了,穆斯塔法三世即位。

-

奧斯曼汗(穆斯塔法三世)即位初期,奧斯曼帝國的實際統治著是大維齊爾拉吉卜,這位帝國的改革者最崇拜的是大英帝國的牛頓。他堅定的在奧斯曼帝國內部進行改革,很重要的就是組建新式火炮部隊、工程兵和海軍,修造火炮兵工廠,組建新式軍隊的教育系統。

-

1761年,奧斯曼帝國與普魯士帝國結盟。

-

奧斯曼汗(穆斯塔法三世)並不是一個愛好和平的人,他精力充沛,十分勤勉,可惜他的敵人是俄羅斯的沙皇(葉卡捷琳娜大帝)。

-

沙皇(葉卡捷琳娜大帝)首先與普魯士結盟,接著就是與普魯士、奧地利瓜分波蘭。

-

-

奧地利對此選擇性無視,奧斯曼帝國則是嚴正抗議,奧斯曼汗(穆斯塔法三世)打算對俄羅斯宣戰,可是他發現他手下的軍事將領全部反對戰爭。道理其實很簡單,從彼得大帝開始,俄羅斯就有了行賄奧斯曼帝國主要掌權者的習慣。在俄羅斯解決完波蘭,俄羅斯下一個目標就是奧斯曼帝國。沙皇(葉卡捷琳娜大帝)開始不斷的煽動奧斯曼帝國的東正教徒起義,在奧斯曼帝國與克里米亞汗國之間修建軍事堡壘,切斷他們之間的軍事聯繫。同時沙皇(葉卡捷琳娜大帝)還派軍隊入侵了克里米亞汗國和其他韃靼人的領土。奧斯曼帝國的老朋友法國人,對於奧斯曼與俄羅斯的戰爭非常支持。法國派出了托特男爵,打算幫助奧斯曼人打這一仗。

-

托特男爵向法國報告,奧斯曼的新式軍隊已經忘記了自己原來的作戰方法,而對新的戰法並不熟悉。從工事營造到部隊紀律都一塌糊塗,新軍軍官連最起碼的軍事常識都沒有,軍官貪污軍餉,導致士兵大量逃亡。唯一能戰的只有僱傭兵,他們的忠誠度受到質疑,一旦遇到危險就開溜。士兵動輒挑戰軍官權威,這支所謂的現代化軍隊說白了就是一群烏合之眾。

-

最搞笑的就是奧斯曼帝國的軍艦艦長是拍賣的,不管你是男是女,不管你有沒有干過海軍,只要你有錢,有當艦長的理想,當然還的出價最高,那你就是奧斯曼帝國的巴巴羅薩艦長。造船廠生產出來的船隻,材料本身就有質量問題,設計老舊,遇到風浪船隻就開始進水。這種木頭船,不僅防護力差,機動性差,而且火力也差。

-

奧斯曼汗(穆斯塔法三世)宣戰俄羅斯以後,一直沒有軍事行動,按耐不住寂寞的俄羅斯搶先動手了。

-

俄羅斯出動了五路大軍。一支攻打羅馬尼亞,兩支攻打克里米亞,一支攻打高加索,一支攻打喬治亞。奧斯曼帝國任憑他五路來,他只一路去,只有在克里米亞汗國方面,奧斯曼帝國進行了反擊。

-

-

1769年,奧斯曼帝國任命的大維齊爾(穆罕默德-艾敏)帶兵出征俄羅斯,他和中國宋朝軍事系統一樣是文官治軍,毫無軍隊作戰經驗。大維齊爾(穆罕默德-艾敏)出征巴爾幹地區,他到了預定的位置,然後詢問將軍們如何打仗。將軍們都嚇了一跳,於是還沒打俄羅斯人,然後將軍們就先吵成一團。奧斯曼帝國的軍隊就是這樣一邊走,一邊吵,由於羅馬尼亞的蚊子太厲害了,大維齊爾(穆罕默德-艾敏)決定撤軍。

-

俄羅斯帝國進展順利,毫不費力的佔領了奧斯曼帝國在多瑙河北岸一系列軍事要塞。

-

-

小試牛刀的沙皇(葉卡捷琳娜大帝)決定從海上入侵奧斯曼帝國。聖彼得堡的遠征艦隊向地中海開始進發,黑海地區的俄羅斯艦隊頻繁出擊。英國公開支持俄羅斯的擴張,威尼斯則秘密支持煽動希臘的叛亂,他們開始無差別的在希臘殺害穆斯林。

-

此時希臘摩里亞的總督是穆赫辛扎德帕夏(帕夏是相當於總督的一級官職),他調來了阿爾巴尼亞武裝作為援軍,鎮壓了起義者,把俄羅斯人趕走,將起事的基督徒全部屠殺。俄羅斯繼續控制著海洋,他們成功的殲滅了奧斯曼帝國一支艦隊。英國人建議俄羅斯人炮擊伊斯塔布爾,俄羅斯人認為不應該冒險,應該保持勝利的姿態離開。俄羅斯人轉而圍攻利姆諾斯島,海軍將領哈桑臨時招募了4000人來解圍,他們並沒有作戰武器,於是秘密從敵軍後側登島,秘密突襲了敵軍陣地,一開始雙方就陷入了白刃戰,並最後趕走了俄國人。經此一役,哈桑被提升為海軍總司令。俄國地中海艦隊不斷的煽動埃及、敘利亞的土王反對奧斯曼帝國,伴隨著戰爭的演進,這些人最終失敗。

-

俄羅斯人佔領了摩爾達維亞、瓦拉幾亞,奧斯曼人被迫撤回多瑙河南岸。俄軍兩路夾擊克里米亞汗國,期間韃靼人與奧斯曼人起了內訌,克里米亞汗並沒有他父親那樣的勇氣,於是選擇了逃跑,而奧斯曼帝國的總督則被俘。俄羅斯人對克里米亞汗國的設定是將克里米亞汗的兩個兒子都設為克里米亞汗,讓他們分而治之。克里米亞汗國從奧斯曼帝國的屬國變成了俄羅斯的屬國。在高加索地區,俄羅斯人趕走了奧斯曼人,佔領頓河與高加索山脈之間的廣大區域,並佔領了喬治亞,為日後斯大林免簽證進入蘇聯鋪平了道路。奧斯曼帝國各戰區都進行了激烈的抵抗,以至於俄羅斯人破城之後都屠城泄憤。

-

伴隨著戰局的發展,局勢開始向奧斯曼帝國開始傾斜。俄羅斯的快速擴張,引起了法國、英國、奧地利、普魯士的警覺,他們先後要求俄羅斯與奧斯曼停戰議和。沙皇(葉卡捷琳娜大帝)明確拒絕了法國、英國、奧地利、普魯士的建議。期間,奧斯曼帝國嘗試與奧地利、普魯士進行結盟,對俄羅斯宣戰。

-

1771年,俄羅斯與奧斯曼決定停戰和談。但和談最後還是破裂了,因為一塊地方,那就是克里米亞汗國。這個時候的奧斯曼帝國騎兵其實就已經沒有什麼戰鬥力了,全靠韃靼騎兵撐起這個帝國,假如奧斯曼帝國放棄了克里米亞汗國,那就意味著北宋失去河西走廊的軍馬場。當時的韃靼人已經皈依了伊斯蘭教,假如把一個伊斯蘭教國家劃給東正教,對於伊斯蘭文明而言是不能接受的。

-

最後雖然大多數人同意和約,但奧斯曼汗(穆斯塔法三世)還是拒絕在和約上簽字,道理其實很簡單,他怕宗教狂熱分子暗殺他。利用和談的時間差,奧斯曼汗(穆斯塔法三世)任命了一批在戰爭中有軍事領導才能的將領。穆赫辛扎德帕夏原先是大維齊爾,因為反對戰爭被調任為總督(帕夏),現在繼續調回當大維齊爾。

-

大維齊爾(穆赫辛扎德)重組了軍隊,1773年,奧斯曼帝國向俄羅斯帝國發動了軍事進攻。大維齊爾(穆赫辛扎德)不但打敗了俄羅斯人,還頂住了俄羅斯人的反撲。奧斯曼帝國不合時宜的選擇了進攻要塞,在進攻哈索瓦要塞時,奧斯曼軍隊缺乏攻城武器和必要的武器裝備,在戰略決戰中失敗。在撤退的路上,奧斯曼帝國被迫放棄了很多軍事要塞,撤回了多瑙河南岸。

-

於是雙方再次議和,只不過這一次奧斯曼的和談更具有優勢。此時俄羅斯國內反對戰爭的聲音此起彼伏,波蘭又爆發了民族起義。1773年9月,普加喬夫在烏拉爾河畔雅克鎮率領80名哥薩克人發動了武裝起義,並很快發展到十萬人。農民起義隊伍不斷發展壯大,很快席捲了奧倫堡邊區,烏拉爾、烏拉爾山區、西西伯利亞、伏爾加河中下游地區等。

-

俄羅斯同意克里米亞以一個獨立或中立的國家存在與黑海周邊,韃靼人政治獨立,自己選舉產生國王,但宗主權歸奧斯曼帝國所有。同時,俄羅斯歸還了在地中海佔領的奧斯曼領土,並歸還了瓦拉幾亞、摩爾達維亞,換取俄羅斯人去耶路撒冷朝聖不需要支付人頭稅的條件。根據合約(庫楚科開納吉和約),俄羅斯人可以正常在黑海航行,俄羅斯可以在奧斯曼帝國設立領事館。俄羅斯人第一次擁有了亞歐大陸南邊的出海口,實現了當年彼得大帝的夙願。

-

這就是國際政治搞笑的地方,打了敗仗卻簽署了勝利的和約。

-

《庫楚科開納吉和約》沒有實現沙皇(葉卡捷琳娜大帝)肢解奧斯曼帝國的目的,但俄羅斯在奧斯曼帝國設立領事館,以及俄羅斯是奧斯曼帝國境內東正教保護者的頭銜,為俄羅斯在奧斯曼帝國開展顛覆活動提供了便利。

-

奧斯曼汗(穆斯塔法三世)一直想為帝國注入新活力,他開創了奧斯曼帝國的海軍軍官學校、陸軍軍官學校,他堅決抵抗俄羅斯人的入侵,這是值得肯定的。但每個人都有歷史的局限性,他性格中缺少沉穩,政治上沒有敏銳的判斷力,在執行方面也是畏首畏尾,空有一腔熱情,卻找不到正確的路徑。有人說奧斯曼汗(穆斯塔法三世)是一位有所作為和明智的君主,也有人說他是一個無知的胖子,或許他們的看法都是正確的。

-

1774年1月21日,穆斯塔法三世因病去世,阿卜杜勒哈米德一世繼位。

-

19、奧斯曼帝國簡史之俄土戰爭

-

推接上文。

-

-

1774年1月21日,穆斯塔法三世因病去世,阿卜杜勒哈米德一世繼位。

-

阿卜杜勒哈米德一世是穆斯塔法三世的弟弟。阿卜杜勒哈米德一世最大的成就就是造人,他生了22個孩子。其中有一位具有法國血統,這位法國妃子是拿破崙的約瑟芬皇后的遠親。

-

此時的沙皇(葉卡捷琳娜大帝)正在忙著鎮壓俄羅斯的農民起義,就是斯大林給羅斯福講的那個普加喬夫農民起義。葉卡捷琳娜是一位意志堅定的德國女性,他為了更快的學會俄羅斯語言,大晚上光著腳站在地面上學習俄語,以至於得了肺炎,差點喪命。葉卡捷琳娜的丈夫並不喜歡她,所以一直沒有和他同房,她自己找了一個情人,是俄羅斯的戰鬥英雄,類似於希特勒、拿破崙那樣的一個人。

-

彼得三世很快即位,他與葉卡捷琳娜的矛盾也開始尖銳化。不是彼得三世消滅葉卡捷琳娜,就是葉卡捷琳娜消滅彼得三世。葉卡捷琳娜搶先出手,發動軍事政變,幽禁了彼得三世,隨後葉卡捷琳娜毒殺了彼得三世。

-

《庫楚科開納吉和約》中規定,克里米亞汗國屬於獨立的國家,沙皇(葉卡捷琳娜大帝)先是煽動叛亂,後又以鎮壓叛亂的名義進入克里米亞汗國。此時的奧斯曼帝國正在加緊準備戰爭,無一日夜不備戰,但對於奧斯曼帝國而言這個時候開戰並不合時宜。1779年,法、奧、俄三國協商,重新簽訂了一份合約,默許了俄羅斯人的選舉產生的這位可汗。韃靼人很快就發動叛亂推翻了這位可汗,新可汗逃去聖彼得堡,很快就被囚禁。沙皇(葉卡捷琳娜大帝)和她的情婦(波將金大公)認為吞併克里米亞的時機已經成熟,於是吞併了克里米亞汗國。

-

沙皇(葉卡捷琳娜大帝)遭遇了幾近瘋狂的抵抗,而迎接韃靼人的就是瘋狂的屠殺。大量的韃靼人(穆斯林)、亞美尼亞基督教徒逃離克里米亞。而波將金大公的堂弟因為屠殺韃靼人態度堅決,而被任命為陶麗斯省(克里米亞汗國)的總督兼黑海艦隊的總司令。俄羅斯人不斷的在奧斯曼帝國境內掀起叛亂,目的就是為了尋找借口與奧斯曼帝國開戰。

-

奧斯曼帝國先後收復了叛亂的敘利亞、摩里亞、埃及。1787年,戰爭的時間到了,奧斯曼帝國向俄羅斯帝國宣戰。1788年,哈布斯堡王朝的皇帝約瑟夫偷襲了奧斯曼帝國塞爾維亞的貝爾格萊德。奧地利向奧斯曼帝國宣戰。接著奧斯曼開始重點對俄羅斯展開進攻,戰爭主要集中在黑海北部兩個河流的出海口,奧斯曼帝國的海軍總司令(哈桑)發動了勇猛的進攻。此時的俄羅斯早已非同往日,俄羅斯的軍隊由蘇沃洛夫帶領,他不但精通軍事,而且還和士兵打成一片。處於絕對優勢的俄羅斯人採取了守勢,對待消耗完奧斯曼人的海軍,俄羅斯人展開了反攻。廣闊的大草原對俄羅斯人是一種折磨,大量的俄羅斯人死於傷病。而比草原行軍更為殘酷的是雙方展開的屠城戰,為了永久性的佔領土地,只要是敵對方的村莊,一律雞犬不留。

-

在西線戰場,奧地利展開了對奧斯曼帝國的進攻,奧地利軍隊已經朽壞。在夜間行軍中,兩隻奧地利軍隊首先打了起來,直到天亮才發現是誤傷,此時幾千人已經死於這種無差別的射擊。在一旁觀戰的奧斯曼人一看奧地利人不打了,果斷髮起了進攻,此時的奧地利人早已沒有戰心,開始了各求己命大潰敗。大量的士兵死於奧斯曼人的追殺,還有很多人死於迷失道路和飢餓。

-

俄土戰爭還在繼續。1789年4月7日,阿卜杜勒·哈米德一世掛了,塞利姆三世繼位。俄土戰爭還在繼續。

-

塞利姆三世召回了海軍總司令(哈桑),任命他為大維齊爾(宰相)兼多瑙河流域部隊的總司令。塞利姆三世下令全國動員(這個比拿破崙的義務兵制和德意志的超限戰要早很多),奧斯曼帝國境內十六歲以上,六十歲以下的穆斯林全部入伍,共赴國難。

-

1790年,由於土耳其人頑固的堅持,熬死了奧斯曼帝國的皇帝(約瑟夫),奧地利皇帝由利奧波德繼位。皇帝(利奧波德)認為,奧斯曼帝國不是奧地利的敵人,他的敵人另有其人。此時削弱奧斯曼帝國,對於奧地利並無好處。於是皇帝(利奧波德)退出來奧地利---俄羅斯聯盟,歸還了佔領奧斯曼帝國的土地。此後,奧斯曼帝國與俄羅斯帝國展開了殘酷的戰爭,雙方都是人海戰術,為了體現俄羅斯軍人的精神和意志,他們的將軍鼓勵士兵用刺刀打敗奧斯曼人。而奧斯曼人則採取添油戰術,不斷消耗俄羅斯的人力。

-

-

俄土戰爭打到後來,歐洲各國的態度發生了明顯的變化。法國支持奧斯曼帝國與俄羅斯作戰。英國此前支持俄羅斯入侵奧斯曼帝國,由於政黨輪替,輝格黨上台,他們認為強大的俄羅斯不符合英國的利益。於是英國聯合荷蘭、普魯士組成了新的同盟,大意就是打算從西線入侵俄羅斯,他們封鎖了俄羅斯在波羅的海的出海口,派軍艦進入黑海乾預戰爭。1790年,三國(英國、荷蘭、普魯士)勒令俄羅斯帝國歸還戰爭中佔領的奧斯曼帝國領土。沙皇(葉卡捷琳娜大帝)怒不可遏,說了很多狠話。但沙皇(葉卡捷琳娜大帝)明白,他海軍打不過英格蘭,陸軍打不過普魯士。最後俄羅斯為了避免處於絕境,還是決定議和。英法普荷同意俄羅斯作為戰勝國佔領克里米亞半島,但在歐洲和亞洲的土地必須歸還奧斯曼帝國。事實上奧斯曼帝國並無現代國際關係的概念,為了及早終結戰爭,毫無必要的割讓了頓河與高加索地區的大片土地。

-

此時的沙皇(葉卡捷琳娜大帝),在黑海擁有一支具有絕對優勢的海軍,規模比奧斯曼帝國更為龐大的陸軍。假如沙皇(葉卡捷琳娜大帝)願意,她可以隨時輕取奧斯曼帝國。她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做的。結果,人算不如天算,她中風死了。

-

奧斯曼帝國鬆了一口氣。

-

奧斯曼汗(塞利姆三世)在戰後展開了奧斯曼帝國的洋務運動。他向歐洲,主要是法國招募軍官,報名者中有一名叫:拿破崙-波拿巴。可能是因為身高原因,導致拿破崙不能在奧斯曼軍中服役。此前奧斯曼帝國有新式的海軍、陸軍學校,但奧斯曼汗(塞利姆三世)還是花大力氣在奧斯曼帝國新建了海軍軍官學校和陸軍軍官學校。由於法國與奧斯曼帝國的特殊關係,導致伊斯坦布爾出現了很多講法語的奧斯曼人,而此時因為工作需要會講奧斯曼語的法國人也很多。

-

此時的情況是,英格蘭、荷蘭、普魯士、俄羅斯反對法國人(自由、平等、人權等),奧斯曼帝國境內的宗教勢力和封建地主也反對法國人,奧斯曼帝國的少數民族,一直佔據、控制著奧斯曼帝國的經濟、軍事、政治,他們也反對法國人的思想啟蒙運動。

-

此時的奧斯曼帝國國內政局異常複雜。猶太人資助了奧斯曼帝國財政的運轉,但他們拒絕像荷蘭人、歐洲的猶太人那樣做出金融改革。少數民族控制了奧斯曼帝國的軍隊,但他們拒絕進行大的軍事改革,因為那樣會觸及他們的利益。封建地主集團拒絕土地改革,因為土地改革會傷害他們的經濟利益。逗的是,西帕希騎兵同時他們拒絕作戰,因為打不過現代化軍人。奧斯曼帝國存在全國性工會,他們拒絕引進和使用機器,他們拒絕更改手工業流程,拒絕更改工序和工藝。在奧斯曼帝國內部,他們的知識分子認為只有傳統文化才能拯救奧斯曼帝國,法國的思想啟蒙(自由、平等、人權等)就是梅毒,和他們毫無關係。土耳其人還是取得了一些經濟成就,他們鼓勵開礦,建立了一批現代化的國有企業,立法禁止金銀及金銀礦出口,興建學校,對酒類、煙草、咖啡進行徵稅。

-

在俄土戰爭中,大維齊爾俘獲了一批在俄羅斯軍隊服務的土耳其人。於是奧斯曼汗(塞利姆三世)開始組建新軍,他甚至想過讓這支新軍改造近衛軍,結果近衛軍出現了嘩變。於是奧斯曼帝國的第一支新軍,開始獨立發展。但由於這支部隊的訓練強度過大,很多人不願意加入這樣一隻正步走的部隊,以至於這支軍隊的人數非常的低。

-

(蘇伊士運河)

-

1797年,曾經想供職奧斯曼帝國的拿破崙-波拿巴,此時想入寇奧斯曼帝國。拿破崙想佔領埃及,然後挖一條運河,然後就能控制東西方貿易。然後他就可以出兵佔領印度,然後直接和中國做生意,美的不要、不要的。拿破崙的現代陸軍先攻下了聖約翰騎士團佔領的馬爾他,然後在亞歷山大港登陸,接著消滅了曾經打敗蒙古人的馬木留克騎兵。法國佔領了開羅,宣稱法國與奧斯曼帝國的聯盟繼續有效。

-

奧斯曼帝國一直在遲疑,是否應該向法國這樣的巨獸宣戰。在英國、俄羅斯的慫恿下,奧斯曼帝國突然就爆發了。英俄奧的海軍聯合封鎖地中海,拿破崙認為他的地中海艦隊是無敵的,至少在地中海是無敵的,可事實上這是錯覺。英國艦隊全殲了法國艦隊,此時的拿破崙待在埃及回不去了,搞不好就要在開羅稱帝了。

-

拿破崙不斷的在埃及招兵買馬,他想從陸地佔領小亞細亞和兩河流域,甚至佔領印度,只不過他低估了奧斯曼帝國的複雜性。穆斯林內部也是教派眾多,很多不被遜尼派接受的教派就被稱為異端或邪教,他們在中東不僅數量眾多,而且手裡都有兵。一方面是對抗奧斯曼帝國的統治,另外一方面也是為了維護自己的信仰自由。此時拿破崙進入埃及,使奧斯曼帝國瞬間就炸了鍋。

-

此時位於巴勒斯坦北部存在一個半獨立的小政權,執政者是奧斯曼帝國的艾哈邁德-熱扎(總督),他有一支讓奧斯曼帝國都發愁的私人武裝。拿破崙佔領了加沙、雅法、進入現以色列海法北部的阿卡地區,拿破崙圍攻阿卡兩個月,毫無進展可言。拿破崙從法國調運的攻城重炮被英國人截獲,英國人還為守衛阿卡地區的艾哈邁德-熱扎(帕夏、總督)(外號:屠夫)送來了援軍。

-

進軍容易,撤軍難。拿破崙想撤回埃及,而事實上穿越沙漠退回埃及是一個愚蠢的決定。他的士兵大多疲憊不堪,根本沒有體力穿越沙漠,唯一值得讚賞的就是皇帝(拿破崙-波拿巴)同他的士兵步行回到埃及。

-

此後,拿破崙丟棄了法國遠征軍,秘密的回到了法國。他回到法國吹噓他是如何打敗英國人、奧斯曼人、俄羅斯人和當地土著的。緊接著拿破崙發動了軍事政變,推翻了督政府,建立了獨裁政府。1801年8月,法國埃及遠征軍協議投降英國,撤回法國。法國與奧斯曼帝國簽署《亞眠條約》,這是一個對雙方都有好處的條約。

-

此時的奧斯曼帝國出現了很多神經錯亂的情況,亞尼納的統治者佔領了很多帝國的城市和堡壘,他一方面積極對抗入侵的俄羅斯人、法國人、英國人、奧地利人,還擁有一隻私人武裝,建立了完全自治的政治,但卻繼續向帝國繳納貢賦。

-

在塞爾維亞,近衛軍發生了叛亂,他們殺害了奧斯曼帝國的總督,然後近衛軍又發生了分裂,塞爾維亞被分成四分,由四個軍閥統治。他們不承認奧斯曼帝國的封建武裝地主(西帕希騎兵)制度,瘋狂的剝削穆斯林和基督徒,以至於基督徒以維護奧斯曼汗(塞利姆三世)統治的名義起來發動起義。起義軍很快就將奧斯曼帝國的近衛軍圍殲,然後他們要求高度自治,要求接收塞爾維亞其他城市,要求豁免拖欠的貢金。

-

奧斯曼汗(塞利姆三世)拒絕了,於是開始組織軍隊收復塞爾維亞,可經過戰爭歷練的民族是不可征服的。塞爾維亞在經歷了殘酷的戰爭以後,獲得了獨立。

-

奧斯曼帝國很快就與法國恢復了關係,法國幫助奧斯曼帝國培養人才,修建新式軍工廠,派出軍事團直接指導奧斯曼新式軍隊的建設。在改革問題上,奧斯曼汗(塞利姆三世)沒有處理好新軍與近衛軍、西帕希騎兵的關係,這為他此後遭受殺身之禍埋下了伏筆。

-

一支俄羅斯軍隊不宣而戰進入奧斯曼帝國境內,奧斯曼帝國向俄羅斯帝國宣戰。同時,一支英國艦隊包圍了伊斯坦布爾,要求奧斯曼帝國投降。奧斯曼帝國詭異的要求就投降條件進行談判,拖了十天時間。奧斯曼帝國利用這十天時間,把很多要塞的大炮運進了伊斯坦布爾,並成功的封鎖了達達尼爾海峽。

-

這就讓英國艦隊的很尷尬了,假如強行炮擊伊斯坦布爾,勢必得不償失。此時回家的路也被阻斷,於是英國人開始破天荒的強行闖關達達尼爾海峽,達達尼爾海峽幾百年前的大炮,發射著一千三百斤的石彈轟擊英國艦隊,由於受射速限制,奧斯曼人只擊沉了兩艘英國軍艦。

-

-

對於政治,彼得大帝是懂的,他的辦法就是殘酷的鎮壓射擊軍。奧斯曼汗(塞利姆三世)對待改革的態度過於舒緩,對於反對改革的人選擇性無視,最終造成了自己慘死的命運。

-

由於近衛軍和新軍在前線與俄羅斯作戰,此時的伊斯坦布爾出現了動亂,封建貴族、西帕希騎兵、近衛軍在帝國內部發動了叛亂。奧斯曼汗(塞利姆三世)為避免對俄作戰的失敗,宣布改革暫停,罷免大維齊爾,解散新軍等舉措。在對外戰爭結束以後,自信滿滿的奧斯曼汗(塞利姆三世)宣布重啟改革,此時的封建貴族、西帕希騎兵、近衛軍已經控制了伊斯坦布爾的權利部門,他們將改革派紛紛殺死,將他們的人頭排成一列示威。

-

1807年5月,叛亂分子罷黜了奧斯曼汗(塞利姆三世),宣布穆斯塔法四世為新的奧斯曼汗。

-

20、奧斯曼帝國簡史之洋務運動

-

推接上文。

-

-

1807年,奧斯曼汗(塞利姆三世)被罷黜,穆斯塔法四世繼位。

-

奧斯曼帝國與俄羅斯帝國簽署和平條約,此後奧斯曼帝國支持塞利姆三世的野戰軍回國,他們企圖恢復塞利姆三世的統治。穆斯塔法四世賜死了塞利姆三世和其它皇族,其中有一位繼承人被看守他的獄卒藏於爐火灶中,躲過一劫。當穆斯塔法四世面對少數民族野戰軍,認為自己的地位無法撼動時,馬哈茂德二世站了出來。1808年,奧斯曼汗(穆斯塔法四世)被廢黜,馬哈茂德二世繼位。

-

奧斯曼汗(馬哈茂德二世)當政以後,開始在奧斯曼帝國清洗政治敵人,那些殺害改革派的兇手,殺害塞利姆三世的兇手,發動叛亂的兇手,以及穆斯塔法四世的親信都被從肉體上消滅。

-

接著,奧斯曼汗(馬哈茂德二世)開始重啟塞利姆三世的洋務運動。他組建了新的軍隊,召集全國各地的行政官員到伊斯坦布爾開會,商議國家大事和改革方案。經過大家的商議,地方豪強與中央達成了協議,就中央與地方的權利劃分做出了積極的嘗試。

-

此時的法國對奧斯曼帝國的看法,法國的拿破崙認為奧斯曼帝國就是一隻待宰的羊,現在的問題就是如何殺他。拿破崙是建構主義,所謂建構主義就是將一切打破重來。法國認為,巴爾幹地區西部歸奧地利,巴爾幹北部地區歸俄羅斯,阿爾巴尼亞、希臘、克里特島歸法國所有。為此,法國與俄羅斯結成了同盟,同時拿破崙拋棄了奧斯曼帝國這個盟友。

-

-

此時,奧斯曼帝國正和俄羅斯帝國開戰,法國開始居中調停,其實就是讓奧斯曼帝國做出讓步。假如,奧斯曼帝國拒絕調停,法蘭西帝國就可以找借口出兵奧斯曼帝國。俄羅斯並不想讓法蘭西插手巴爾幹地區的事務,所以俄羅斯帝國並沒有向奧斯曼帝國提出特別過分的要求,找到了一個大家都滿意的和談結果,草草結束戰爭。

-

法俄的爭議焦點就在於博斯普魯斯海峽,俄羅斯的終極目的是遷都伊斯坦布爾,恢復君士坦丁堡的榮光。法國希望佔領伊斯坦布爾,這樣就可以打開他向西擴張的通道。雙方對於伊斯坦布爾的歸屬問題無法談攏,接著就是博斯普魯斯海峽。

-

在俄羅斯的設想中,他的帝國將會佔領博斯普魯斯海峽的兩岸,博斯普魯斯海峽作為俄羅斯的大門,鑰匙當然要在主人(沙皇)手中。而法國認為,在奧斯曼帝國統治時期,法國具有特殊的經濟利益,在黑海、地中海具有自由航行權,具有不受限制和約束的貿易條約,法國的利益不能受到侵犯。所以博斯普魯斯海峽必須對法國無條件開放,於是沙皇和大帝鬧的很不開心。

-

最後拿破崙提出,擱置爭議,先找機會瓜分奧斯曼帝國再說。沙皇心裡想的是,沙俄又打不過你法國,擱置個鬼啊,所以俄羅斯帝國對瓜分不感興趣,他想的是獨佔。1811年,在黎塞留的挑撥下,法蘭西帝國---俄羅斯帝國之間的聯盟破裂,拿破崙出兵攻打俄羅斯帝國。此時的俄羅斯帝國急需要同奧斯曼帝國停火,而拿破崙卻為奧斯曼帝國送去了火槍、大炮、軍官,希望奧斯曼帝國可以同法蘭西帝國一道出兵莫斯科。

-

此時,俄羅斯不合時宜的拿出了拿破崙的秘密約定,盛怒之下的奧斯曼帝國選擇和俄羅斯帝國停戰和談。俄羅斯帝國與奧斯曼帝國簽署的和約為《布加勒斯特和約》,條約規定塞爾維亞是奧斯曼帝國高度自治的一個自治區,這樣原本獨立的塞爾維亞又重新回歸奧斯曼帝國的熊抱。這一次塞爾維亞人很識時務的讓出了貝爾格萊德和軍事據點,土耳其人則按部就班的慢慢開始蠶食塞爾維亞人人軍事據點,然後拆除之。

-

法蘭西拿破崙與俄羅斯沙皇之間的矛盾,讓奧斯曼帝國又存續了一個世紀。

-

接著是希臘人的民族主義運動。

-

伴隨著法國大革命思想的傳播,希臘人也開始學習這一先進文化,剛開始只是上層的希臘人在學習,現在這些思想開始向基層傳播。在愛琴海的各個島嶼上,有希臘人自治的城邦,他們從事半商半賊的海上貿易。自從奧斯曼帝國征服希臘,一直就有不願接受奧斯曼帝國統治的希臘人落草為寇,有事沒事就幹個殺人越貨、打家劫舍的勾當。現在他們為自己找了一個更好的存在理由,那就是替天行道。

-

此時的希臘半島,不願意皈依穆斯林的東正教徒,其實受到多重剝削。他們皈依了伊斯蘭教,什麼稅都不用繳納。他們現在歸各個軍閥控制的城邦所有,他們不僅要受到奧斯曼帝國的剝削,他們還要受到軍閥、神職人員、地主的多重剝削,正可謂生不如死。奧斯曼帝國派出了希臘人組成的鎮壓部隊,這些部隊一和希臘的反抗分子接觸就倒戈了,以至於希臘人的獨立事業越做越大。

-

希臘商人則在希臘人中間宣傳民族主義,還創辦了類似於共濟會一類的秘密組織(友誼社),為武裝勢力提供金錢和理論支持。希臘人不斷的找尋希臘散步在歐洲的貴族,希望他們可以回國當他們的國王,最後一無所獲。最後找了一個歸化奧斯曼帝國的希臘人當希臘國的總幹事長,這個家族情況異常複雜,其家族成員在奧斯曼帝國任過大維齊爾,在俄羅斯帝國擔任過幕僚。

-

1820年,友誼社將亞歷山大-伊普斯蘭提斯任命為希臘的總幹事長。不怕傻子,就怕傻子有理想。總幹事長(亞歷山大-伊普斯蘭提斯)有一個理想化的設想,那就是將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塞爾維亞、摩爾達維亞搞成一個國家,一種類似於泛巴爾幹主義的思想。

-

-

對這件事最憤怒的就是俄羅斯的沙皇,他本想吞併巴爾幹地區,而經總幹事長(亞歷山大-伊普斯蘭提斯)這麼一攪和,現在南斯拉夫的民族主義情緒開始高漲,開了一個泛南斯拉夫主義不好的頭。而俄羅斯是希臘民族獨立最主要的支持者,沙皇(葉卡捷琳娜大帝)還為希臘人準備好了一個凱撒,現在全讓攪屎棍給攪了。所以俄羅斯終止了幹事長(亞歷山大-伊普斯蘭提斯)的軍籍(不知道俄羅斯的軍籍多值錢?),東正教牧首趕快開除了幹事長(亞歷山大-伊普斯蘭提斯)的教籍。

-

奧斯曼汗(馬哈茂德二世)還是沒有搞清楚狀況和民族主義到底是個什麼東東,他認為不就是一群亂民在暴動。一直以來,希臘半島都是格局的軍閥在控制希臘半島。奧斯曼汗(馬哈茂德二世)不合時宜的掀起了內戰,這就導致原來制約希臘起義者的力量消失,於是希臘烽煙四起,東正教徒瘋狂的殺害穆斯林,奪取城堡,控制城市。於是穆斯林也武裝起來,開始互相仇殺,奧斯曼帝國的軍隊抵達後,也開始屠殺無辜的東正教徒。盛怒之下的奧斯曼汗(馬哈茂德二世)還把奧斯曼帝國世代為官的希臘人全都處死,用以泄憤。希臘人在奧斯曼帝國的革命同情者,不斷製造破壞,而奧斯曼帝國的軍隊則殘酷鎮壓,對於沒有參加起義的希臘人成批販賣為奴。

-

希臘人那邊並沒有建立起什麼現代政府,而是翻開歷史書迅速的建立起元老院,據說有一個中央政府,但說什麼都不算。神職人員、地主、軍閥、東正教、天主教、伊斯蘭教、海商、山賊、各色人等都心懷鬼胎,希望從這個新政權撈到一點好處。由於法國大革命屠殺法國貴族和國王的原因,這個時候的歐洲不能聽到革命兩個字,不然就頭皮發麻,所以歐洲國家對希臘民族獨立運動一片斥責之聲。

-

奧斯曼汗(馬哈茂德二世)派去的軍隊倒戈了,再派也就是肉包子打狗,於是奧斯曼汗(馬哈茂德二世)決定以夷制夷,他讓埃及的統治者(穆罕默德-阿里)去攻打希臘,並許諾將克里特島和伯羅奔尼撒劃給埃及帕夏(穆罕默德-阿里)。埃及帕夏(穆罕默德-阿里)手裡有一支按照歐洲陸軍(拿破崙入侵過埃及)建設的私人武裝,接下來的故事就是埃及帕夏(穆罕默德-阿里)橫掃希臘。

-

血腥的希臘戰爭(奧斯曼帝國內戰)一共打了六年,歐洲國家終於坐不住了,於是英法俄組織了一支艦隊準備干預希臘獨立運動。三國要求希臘、奧斯曼帝國接受調停,只不過這一次奧斯曼帝國硬氣的拒絕了。三國再次政治威脅奧斯曼帝國,如果奧斯曼帝國不接受調停,他們將承認希臘為主權國家,奧斯曼帝國還是拒絕調停。三國艦隊並沒有收到本國政府明確發動戰爭的指示,所以只能站在一邊看著事態的發展。可是傲嬌的奧斯曼帝國,有一艘軍艦向搭乘外交人員的運輸船開火了,接著海上戰爭就拉開了序幕。

-

埃及帕夏(穆罕默德-阿里)的艦隊被全殲,此時在陸地作戰的軍隊事實上已經撤不出來了,也沒有了補給。此時的希臘事實上已經獨立,只不過他還少一紙文書,而英法俄都裝作什麼都不知道的樣子。

-

俄羅斯帝國搶先發球了,他在高加索地區頻繁調兵,修築軍事堡壘。奧斯曼汗(馬哈茂德二世)再次向俄羅斯帝國宣戰,沙皇(尼古拉一世)騎著馬兒唱著歌就打了過來。沙皇(尼古拉一世)佔領了羅馬尼亞、摩爾達維亞,很快就越過了多瑙河,戰爭再次陷入僵持狀態。俄羅斯帝國的將軍迪比奇做了一個奇怪的決定,那就是奔襲伊斯坦布爾。他留下一支部隊與奧斯曼人僵持,而他自己則帶領部隊強行軍九天九夜,打到了阿德里安堡。

-

巴爾幹山脈一直被稱為不可逾越的天險,而這個時候根本無兵守衛,以至於迪比奇元帥一戰成名。此時的俄軍兵疲將乏,又沒帶攻城武器,當然是一舉殲滅的最好時機。然而尷尬的事情發生了,奧斯曼帝國最大的軍事堡壘(阿德里安堡)一槍沒放投降了。

-

-

當然這還不是搞笑的,搞笑的是俄羅斯帝國的迪比奇元帥,此時上天無路,入地無門,面前就是天下第一城伊斯坦布爾,他決定再冒險一次,帶領軍隊向前行進了160公里,然後伊斯坦布爾就沸騰了。

-

奧斯曼汗(馬哈茂德二世)屈服了,他選擇了投降。此前奧斯曼帝國不承認的不平等和約和俄羅斯非法軍事佔領的土地,這一次全部承認。希臘的獨立被寫在紙上,成為一個獨立的國家。希臘人在歐洲人商議後,挑選了巴伐利亞國王路德維希為希臘國王,而且奧斯曼汗(馬哈茂德二世)被迫承認了希臘國王的地位。

-

當然我們也要看到戰爭的好處,戰爭打殘了割據埃及的藩鎮,消耗了阻止奧斯曼帝國改革的近衛軍,奧斯曼帝國救亡圖存的聲音再次響徹天空。1826年,奧斯曼汗(馬哈茂德二世)打算學習俄羅斯帝國的彼得大帝,開始清除奧斯曼帝國的近衛軍。

-

他首先提出一個古怪的要求,要求近衛軍每個營都要抽出150人送往新軍,於是近衛軍再次叛亂。只不過,奧斯曼汗(馬哈茂德二世)這一次早有準備,他在街道上布置了大量的新軍火槍兵,而且還學拿破崙把大炮架設到了街道上。叛亂一開始,就遭到了殘酷的鎮壓。近衛軍逃回他們的城堡,希望和新軍在城堡內展開肉搏戰,而奧斯曼汗(馬哈茂德二世)運來了攻城的重炮,切記不是大炮,直接把有四千人駐守的城堡移平。奧斯曼汗(馬哈茂德二世)只用了半個小時,就把征戰歐亞幾個世紀的近衛軍消滅的乾乾淨淨。

-

從此以後,近衛軍在奧斯曼帝國成為禁詞,再也不許被提起。此後,奧斯曼帝國陸續又有很多近衛軍被肉體消滅,軍隊掌控這個國家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

-

在近衛軍背後給錢、出主意的是穆斯林教團,於是奧斯曼汗(馬哈茂德二世)開始向這些教團出手。很多穆斯林教團被宣布為違法,他們的修道院被拆毀,領袖被處決,追隨者被流放,改革派將這一事件稱為:吉祥事件。

-

接下來,他開始參照歐洲的現代軍隊,開始大規模擴建新軍。他開始對照歐洲的現代政府,設立民政部、外交部、樞密會議制度、內閣會議制度,將大權獨攬的大維齊爾架空。接著又設立了最高軍事會議、最高司法會議,教育部、商務部、農業部、工業部,進一步分化奧斯曼帝國高度集中的權利。

-

接著是烏理瑪,他們負責傳教,但又可以收宗教稅和捐贈,還可以解釋法律,就是他們帶頭摧毀了塞利姆三世的洋務運動。名義上,大穆夫提只是給奧斯曼汗(馬哈茂德二世)提建議,可事實上,奧斯曼汗的廢立都是由他們說了算。這一次改革,奧斯曼汗(馬哈茂德二世)直接將大穆夫提從政府序列中移除,以後再也不會有宗教干預政治的事情發生。

-

大穆夫提原來不僅控制軍隊,還控制宗教學校,還可以收稅,此後他將失去軍事、財政、教育的權利。此後,奧斯曼汗(馬哈茂德二世)還會進一步削弱他們。奧斯曼帝國還存在一個瓦合普體系,就是穆斯林信眾把自己的財產貢獻給宗教團體,而這個體系又反過來為大穆夫提提供源源不斷的現金流,現在他們也歸屬國家所有,進一步削弱了宗教勢力。

-

接著是經濟改革,奧斯曼汗(馬哈茂德二世)丈量了土地,普查了人口,奧斯曼帝國很快將會以現代化國家示人。奧斯曼帝國的立國基礎是西帕希騎兵,西帕希騎兵背後是封建領主制度,到奧斯曼汗(馬哈茂德二世)直接廢除,土地歸國家所有,種地向國家繳納賦稅。

-

1824年,奧斯曼汗(馬哈茂德二世)開始在奧斯曼帝國推行義務教育。奧斯曼汗(馬哈茂德二世)向西歐國家派出了大量留學生,儘管有大量激烈的反對聲,但此時的奧斯曼汗(馬哈茂德二世)有軍隊支持。奧斯曼汗(馬哈茂德二世)還在奧斯曼帝國修建第一所醫學院,第一所義務教育世俗學校,第一所音樂學院,第一所外國語學院,開始在歐洲國家設立大使館。

-

埃及帕夏(穆罕默德-阿里)、俄羅斯沙皇(尼古拉一世)、法國、奧地利都在等著奧斯曼帝國自然消亡,結果卻是奧斯曼帝國一日好過一日。終於埃及帕夏(穆罕默德-阿里)忍不住了,他派出了自己的遠征軍,佔領巴勒斯坦、敘利亞、小亞細亞,而且揚言要進攻伊斯坦布爾。法國人支持埃及帕夏(穆罕默德-阿里)的危險舉動,英國人不願意救助奧斯曼帝國,奧斯曼帝國只能屈辱的求助俄羅斯帝國。

-

俄羅斯帝國很快就派出了8000人的援軍,而且大部隊還在後面,當然這還不是關鍵的,關鍵的是俄羅斯帝國事實上已經佔領了奧斯曼帝國。英國人、法國人突然就醒悟過來了,分分鐘同意干預奧斯曼帝國內戰。英法施壓俄羅斯帝國,俄羅斯帝國被迫撤軍,但還是和奧斯曼帝國簽署了密約,所謂密約就是俄羅斯可以自由的進出博斯普魯斯海峽。

-

奧斯曼汗(馬哈茂德二世)派出了陸軍與海軍進剿埃及帕夏(穆罕默德-阿里),可埃及帕夏(穆罕默德-阿里)老道的多,人家直接把海陸軍的軍事長官收買了,於是這些人紛紛帶著部隊投降了。

-

-

英國向埃及帕夏(穆罕默德-阿里)提條件了,要求他撤回埃及,但容許他保留伊拉克、敘利亞、巴勒斯坦、利比亞,但埃及帕夏(穆罕默德-阿里)粗暴的拒絕了。

-

於是英國人出動軍隊,摧毀了埃及帕夏(穆罕默德-阿里)的貝魯特、阿卡軍事要塞,截斷了埃及帕夏(穆罕默德-阿里)回埃及的道路。英國海軍封鎖了埃及帕夏(穆罕默德-阿里)的亞歷山大港,埃及帕夏(穆罕默德-阿里)慫了,分分鐘同意回埃及。伊拉克、敘利亞、巴勒斯坦、利比亞都不要了,只要英國同意讓他世襲埃及領地就可以了,同時他還願意繼續繳納欠伊斯坦布爾的貢金。

-

1841年,倫敦條約簽署,英法要求奧斯曼帝國容許英法軍艦不受限制的通過博斯普魯斯海峽。

-

1839年7月1日,奧斯曼汗(馬哈茂德二世)病逝,他的兒子阿卜杜勒-邁吉德一世繼位。

-

21、奧斯曼帝國簡史之阿卜杜勒-邁吉德一世

-

推接上文。

-

1839年7月1日,奧斯曼汗(馬哈茂德二世)病逝,他的兒子阿卜杜勒-邁吉德一世繼位。

-

奧斯曼汗(阿卜杜勒-邁吉德一世)性格柔弱、性情和善、溫文爾雅,一方面他帶領奧斯曼帝國新生,一方面他帶領奧斯曼帝國走向毀滅。執政的前期,他激進推行改革。執政的中期,奧斯曼帝國走向了改革的反面。執政的末期,他繼續推進改革。

-

1839年11月3日,奧斯曼帝國頒布花廳御詔,史稱坦志麥特改革。這是一份政治綱領性文件,比日本之求知識於世界的《五條誓文》(1868年4月6日)早了29年。

-

坦志麥特改革,坦志麥特的意思是重組,他的意譯是重組改革。

-

主導奧斯曼帝國改革的雷希德(總督),他是奧斯曼帝國駐法國的大使,他急切的希望自己的國家走上正軌。雷希德(總督)回國開始主持改革,他的做派非常激進。雷希德(總督)向法律審查部門提交了奧斯曼帝國貿易法,當烏理瑪詢問:奧斯曼帝國貿易法與伊斯蘭教法矛盾時,雷希德(總督)說:伊斯蘭教法與奧斯曼帝國貿易法無關。烏理瑪幾近瘋狂的大吼:褻瀆神靈。就這樣奧斯曼帝國貿易法被叫停,雷希德(總督)本人被免除職位,重新到法國任大使。

-

奧斯曼汗(阿卜杜勒-邁吉德一世)的老媽(皇太后)有一位情人(勒扎),這位情人(勒扎)接替了雷希德(總督)的職務。他開始瘋狂的廢除了雷希德(總督)頒布的法律,終止改革的進程。

-

勒扎(總督)很快就接手了軍隊的控制權,他認為原先的軍隊需要改革,作為奧斯曼帝國最反改革的人,他提出了軍隊重整的計劃。奧斯曼帝國的軍隊被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常規軍(尼扎姆),服役期為五年。一種是預備役部隊(雷迪夫),常備軍返家後,在屬地從事七年的軍人工作。奧斯曼帝國的軍隊採取徵兵制,部隊的武器、訓練、裝備、全部按照西方標準執行。奧斯曼帝國在極短的時間內,組織起一支25萬人的軍隊。

-

勒扎(總督)也曾經想過讓基督徒參軍,只不過穆斯林激烈反對,基督徒也堅決抵制,最後以兵役稅取代了原先免兵役的人頭稅,算是法理上基督徒完成了對國家的兵役義務。

-

勒扎(總督)還想重建奧斯曼帝國海軍,他招募了一位英國海軍軍官(阿道弗斯-斯萊德)作為他的海軍司令,海軍擴軍一萬多人就草草收場了。

-

勒扎(總督)由於反改革,為奧斯曼帝國埋下了動亂的種子,帝國本就開始衰亡,加之勒扎(總督)的倒行逆施,奧斯曼帝國更加頹廢。

-

英國此時在奧斯曼帝國有重大利益關切。英國駐奧斯曼帝國大使(斯特拉特福德-坎寧)一直想扳倒這位反奧斯曼帝國憲政和改革的勒扎(軍隊總司令),於是他一直在秘密收集證據。此時的奧斯曼帝國,從街上的走狗到法庭的法官都已經腐敗到家。勒扎(軍隊總司令)也不能免俗,他聯合財政大臣貪污國家公款,然後通過兩位基督徒銀行家洗錢,被英國大使(斯特拉特福德-坎寧)向奧斯曼汗(阿卜杜勒-邁吉德一世)告了一狀。

-

接著,勒扎(軍隊總司令)被免職,奧斯曼帝國駐法國任大使(雷希德)再次回國主政。

-

雷希德(總督)痛定思痛,認為奧斯曼帝國前一階段的改革之所以失敗,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底層的人們沒有知識,不懂改革的意義,所以需要在奧斯曼帝國大量修建中小學。還要培養改革的精英和同情者,所以一定要修建奧斯曼帝國大學。

-

教育一直是烏理瑪的專屬領域,所以在這方面遭到了他們激烈的反對,所以中小學增加的速度非常緩慢,而奧斯曼帝國大學修建了幾年,只有漏出地面的地基,再無進展。

-

雷希德(總督)思考組建國家的權利最高機關,有點類似於西方的議會常委會,他的辦法是從地方選舉有權勢,熟悉公共事務的人來首都,組成一個權利最高機構。提出地方對國家的看法,提出既得利益者對改革的需求,協調中央與地方的矛盾。而事實上,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基層對中央非常抵觸,並不看好這一機構。於是雷希德(總督)派出了巡查組,向地方、社群收集對改革的意見。

-

政治改革很快遭遇到了現實的困難。奧斯曼帝國之所以能存在,就是因為東正教在帝國又特殊利益,猶太人掌握國家的財政、稅收和銀行系統,阿爾及利亞人、亞美尼亞人掌控軍隊。在全國建立議會之後,什麼人最多?當然是穆斯林,他們的口號只有一個,那就是取消少數民族的特別照顧,於是少數民族被嚴重的邊緣化,伴隨著議會的民粹主義抬頭,議會已經成為暴民恐嚇少數民族和東正教、天主教、猶太教的場所。原來奧斯曼帝國在東方的權力機構是總督,現在就成了議會,當總督犯錯以後,他們就一推了之,說是議會幹預他們,導致錯誤的出現。原本設立地方議會和國家議會的目的是參政議政,可結果卻是議會成了反改革最激烈的最高權力機構。監獄長說:奧斯曼帝國人民的心裡住著魔鬼,他們不能解放。

-

2018年,土耳其的總統還在叫囂,清真寺是他的兵營。狗改不了吃屎,和屎沒什麼關係。民主在奧斯曼帝國的建構主義,看上去是失敗的。

-

奧斯曼帝國的法律建設像野草一樣生長,而奧斯曼帝國則像法律生長的鹽鹼地。雷希德(總督)再次頒布奧斯曼帝國貿易法,這一次他就小心多了,並沒有讓反對者抓住小辮子。

-

聯合王國與奧斯曼帝國簽署了自由貿易協定,大量的工業品傾銷奧斯曼帝國,原有的手工業者破產,大城市、城鎮開始瘋狂的擴張,有些城市在極短的時間內增長了三到四倍。

-

奧斯曼帝國的穆斯林不懂經濟,也不懂金融,更不懂銀行和貿易,他們起先只是游牧的牧民,後來成為了遊獵的戰士,再後面就成了封建武裝地主。所以他們在國際貿易中總是在吃虧,國家長期處於貿易不利的地位。奧斯曼帝國的財政長期赤字,奧斯曼汗(阿卜杜勒-邁吉德一世)解決這些問題的辦法和以前的奧斯曼汗一樣,那就是貨幣貶值。這就導致帝國領取微薄薪水的公務員,只能通過貪污和受賄來養活自己。而更為嚴重的是,貨幣貶值大幅降低了人們的生活水平,導致人們對政治改革怨聲載道。

-

奧斯曼汗(阿卜杜勒-邁吉德一世)建立了一家奧斯曼帝國銀行,接著他又以發行付息國債的方法發行新版紙幣。原有的金屬貨幣逐步退出歷史舞台,以金本位印刷的紙幣逐步穩定了奧斯曼帝國的經濟。原來,亞美尼亞人、希臘人、猶太人都可以通過銀行業斂財,而此時奧斯曼帝國的金融制度改革,事實上把他們邊緣化了,這就導致他們進一步和奧斯曼帝國離心離德。

-

-

伴隨著財政情況的好轉,奧斯曼汗(阿卜杜勒-邁吉德一世)對自己住的大薩拉基里奧宮感到厭倦,他想和歐洲君主一樣住進新式的宮殿。它要在故宮北面三公里的地方修建一座新式宮殿,新宮殿叫多爾瑪巴赫切宮。多爾瑪巴赫切宮極盡奢侈,內外裝飾也非常繁複,奧斯曼汗(阿卜杜勒-邁吉德一世)從義大利請來了音樂家為他表演,奧斯曼汗(阿卜杜勒-邁吉德一世)終於過上了窮奢極欲的生活。

-

有人告訴過奧斯曼汗(阿卜杜勒-邁吉德一世),這個時候修宮殿不合時宜。從駐奧斯曼帝國的外國大使,到國內的各地方要員,但奧斯曼汗(阿卜杜勒-邁吉德一世)說:誰讓我今天不高興,我就讓他一輩子不高興。沒辦法,天作孽尤可存,人作孽不可活。

-

奧斯曼帝國剛剛改善的經濟狀況,再次陷入困頓。奧斯曼帝國推行的各項改革由於受到現實情況和既得利益者的激烈反對,也陷入了停頓。

-

在黑海的另外一邊,住著一位俄羅斯沙皇(尼古拉一世),他也剛剛進行完幣值改革,只不過他不喜歡修新皇宮,他喜歡打仗。俄羅斯沙皇都有一個共識,那就是奧斯曼帝國要死了,要趕快去佔領。問題是奧斯曼帝國到現在還活的好好的,還住上了比自己還要好的宮殿。

-

俄羅斯沙皇(尼古拉一世)一直在試探英國人的態度,英國人或者默不作答,或者發表中立的語言。每次見面都是同一個問題,英國人被問煩了,於是英國人出牌了,英國人問俄羅斯沙皇(尼古拉一世),你是不是想佔領伊斯坦布爾?俄羅斯沙皇(尼古拉一世)很正式的說:俄羅斯帝國絕無佔領或控制伊斯坦布爾的打算。估計莫斯科的乞丐都要笑了,這都路人皆知的事情了,嘴上還說不要。

-

伴隨著俄羅斯帝國的野心越發明顯,英國怕俄羅斯鋌而走險,所以乾脆表面了自己的態度,那就是奧斯曼帝國的尊嚴、獨立、完整不容侵犯。英國對奧斯曼帝國問題,不置可否、模稜兩可、不表態的做法,最後形成了一門學問,這門學問就是東方問題。

-

接著是奧斯曼帝國與法蘭西帝國的衝突。拿破崙是一個獨裁者,而拿破崙三世則是一個逗比。法俄雙方從爭奪奧斯曼帝國的基督教教產開始,奧斯曼帝國有1300萬東正教徒,他們屬於俄羅斯帝國庇護,還有幾十萬天主教徒,他們受法蘭西帝國庇護。

-

剛開始法蘭西與奧斯曼帝國是盟友,所以天主教掌控耶路撒冷的基督教教產。後面法蘭西帝國與奧斯曼帝國鬧掰了,俄羅斯對奧斯曼帝國是又拉又打,所以這些教產又歸東正教所有。俄羅斯將東正教牧首的選舉地從伊斯坦布爾遷移到耶路撒冷,俄羅斯的經濟援助大量進入耶路撒冷,還有全世界不畏艱難的朝聖者,為俄羅斯的國際地位加分很多。此時的法國總統,後面的法蘭西帝國皇帝拿破崙三世打算造勢選舉,天主教是法國最主要的宗教,於是拿破崙三世決定打宗教牌。

-

法國許以重利,重新奪回了現在屬於俄羅斯人的教產和宗教特權。奧斯曼帝國雖然表面上是中立態度,說話模稜兩可,實際上他就是站在法蘭西這邊的。那邊拉偏架,這邊法蘭西與俄羅斯已經發展到以戰爭相威脅的地步。

-

1852年,夏爾-路易-拿破崙·波拿巴加冕為法蘭西帝國的皇帝,俄羅斯沙皇(尼古拉一世)輕蔑的拒絕承認他的皇帝稱號。

-

此時沙皇(尼古拉一世)的軍隊再次越過奧斯曼帝國與俄羅斯帝國的邊境,入寇奧斯曼帝國。法國迅速派出一支艦隊,名義上是保護奧斯曼帝國的天主教徒,實際上是想打鄉巴佬,讓香榭麗大街多一些談資。此時的英國還在分析俄羅斯的動機,並沒有立刻採取行動。

-

俄羅斯帝國還是尋釁開戰,而奧斯曼帝國有理有據有節的予以回應。英國則召集普魯士、奧地利、法蘭西四國開會,商討東方問題(奧斯曼帝國問題),與會者一致認為奧斯曼帝國應該拒絕俄羅斯帝國的不合理要求。此時,俄羅斯帝國已經下定了入寇的決心,奧斯曼帝國也做了最壞的準備,雙方開始大打出手。

-

英法聯合艦隊還在黑海巡邏,名義上是為了維持和平。主要目的是為了避免俄羅斯從海上出發直接佔領伊斯坦布爾,這是他們都不能接受的失敗。此時,奧地利出面調停,沙皇(尼古拉一世)同意調停,詭異的是奧斯曼汗(阿卜杜勒-邁吉德一世)拒絕了調停。因為奧斯曼帝國反俄情緒突然高漲,事實上後來奧斯曼汗(阿卜杜勒-邁吉德一世)想接受調停也不現實了。此時奧斯曼新軍在多瑙河北岸連打四場勝仗,極大的鼓舞了奧斯曼人。

-

而在倫敦,歷史上就有反俄情緒,這一次又是俄羅斯挑起戰爭,於是倫敦要打仗的聲音也突然高漲。奧地利、普魯士不想捲入戰爭,於是提出讓沙皇(尼古拉一世)的軍隊撤回俄羅斯,沙皇(尼古拉一世)沒有給予回復。

-

奧斯曼帝國為了顯示自己的決心,派了一支艦隊北上封鎖俄羅斯人的港口。英法樂觀的認為奧斯曼帝國海軍不具備發動海戰的能力,而事實上奧斯曼人就是去送死的。問題的邏輯是奧斯曼帝國的海軍打響了海戰的第一槍,奧斯曼帝國成功的把英法老牌帝國主義拉下水。接著,法蘭西帝國照會英國,法蘭西帝國與俄羅斯帝國處於戰爭狀態。於是,法國又把英國拉下水,英國被迫中止了與俄羅斯的外交接觸,次日向俄羅斯帝國宣戰。

-

兩個星期後,沙皇(尼古拉一世)回過神來了,向英法宣戰。

-

1854年,俄羅斯帝國的軍隊越過多瑙河,開始進攻奧斯曼帝國本土。奧斯曼新軍表現出強大的作戰意志,在很多時候,英法奧(斯曼)都認為守軍受不住,可事實上守軍不但守住了,而且打得很好。經過這些年先軍政治的發展,奧斯曼軍隊雖然比不上英軍、法軍,但和俄羅斯帝國的軍隊已經不相上下,現在有了軍事要塞的加持,俄羅斯人根本打不下來。

-

俄羅斯人在不計代價的圍攻奧斯曼帝國的軍事要塞,此時奧斯曼軍隊中有大量的英法軍官,奧斯曼守軍的將領死了,他們就接替指揮權。這個世界上最優先的士兵加這個世界上最優秀的軍官,他們越打越順手,慢慢就開始由防禦作戰轉入進攻作戰。而在後方指揮的大維齊爾明顯過於保守,他們還在計劃等俄軍打到伊斯坦布爾,然後做戰略決戰。

-

英國軍官帶領奧斯曼軍隊不斷對俄羅斯軍隊進行滲透和穿插,海軍的一支艦炮部隊也趕來支援作戰,有效的喝阻了俄羅斯炮兵。正在俄羅斯人猶豫之際,奧斯曼人的浮橋搭建完成,奧斯曼軍隊開始渡河,這時對於俄羅斯軍隊而言,再不跑就跑不掉了。俄羅斯認為奧地利人有參戰的可能,而事實上不是可能,奧地利人已經開始向俄羅斯軍隊後部運動。讓沙皇(尼古拉一世)顏面掃地的是,巴爾幹戰爭根本英法打敗了俄羅斯,而是被西亞病夫奧斯曼帝國打敗,那自己豈不是成了北亞病夫?

-

奧斯曼帝國對入侵俄羅斯並不感興趣,軍隊最後停在了奧斯曼帝國與俄羅斯帝國的邊境線上。

-

-

此時的英法海軍,正在封鎖克里米亞半島。皇帝(拿破崙三世)剛剛登基,急需一場勝利來彰顯自己的武功軍威。法蘭西艦隊並不想全殲俄羅斯艦隊,但皇帝(拿破崙三世)嚴令法軍艦隊司令阿諾元帥發動進攻。此時的俄羅斯在克里米亞長期經營,有全世界最堅固的塞瓦斯托瓦爾要塞。沙皇(尼古拉一世)認為這座要塞是不可能被攻克的,接著英法聯軍6.5萬人,奧斯曼帝國派出5000人開始登陸作戰。

-

英國人一直對這場戰爭持消極態度,直到一種新發明的武器被投入戰爭,這就是照相機。照相機一旦照在英國軍人身上,他們個個都是詹姆斯·邦德。剛誰說的戰爭沒必要?現在就立即發動戰爭。新聞稿傳到英國,英國整個國家都陷入戰爭狂熱的狀態。最有名的就是提燈女士(弗羅倫斯-南丁格爾)救治傷員,從此護士成為一種職業走向歷史舞台。

-

接二連三的壞消息和羞辱,活活逼死了沙皇(尼古拉一世)。1855年3月2日,沙皇(尼古拉一世)掛了,他的兒子亞歷山大二世繼位。

-

1855年9月,英法聯軍攻破了馬拉科夫要塞。英國打算繼續打下去,而法國決定要終止戰爭了。這場戰爭使皇帝(拿破崙三世)的聲望達到了極致,繼續打下去毫無政治收益。

-

1856年3月30日,參戰國在巴黎簽署《巴黎和約》。

-

和約規定歐洲列強正式承認土耳其為「歐洲協調」的一國,並保證奧斯曼帝國的「獨立與完整」;俄國把多瑙河口及南比薩拉比亞歸還給摩爾達維亞,放棄對奧斯曼帝國境內(包括摩爾達維亞和瓦拉幾亞)東正教教徒的保護權,由列強共同保障其利益。摩爾達維亞和瓦拉幾亞仍處於土耳其宗主權之下,塞爾維亞自治但土耳其蘇丹對塞爾維亞的最高權力仍保留;俄國將卡爾斯歸還給土耳其,收復被英、法聯軍佔領的塞瓦斯托波爾及克里木的其他城市;黑海中立化,黑海海峽(博斯普魯斯海峽和達達尼爾海峽)禁止各國軍艦通行,俄、土在黑海都不得保有6艘以上800噸的輪船和4艘以上200噸的船隻,也不得在黑海沿岸設立海軍兵工廠和海軍要塞。多瑙河上貿易航行完全自由,對一切國家開放,並由英、俄、法、奧、普、撒丁和土耳其組成「歐洲多瑙河委員會」來保證這一規定的執行。此後東方問題正式被擺在檯面上,為巴爾幹地區與中東的和平與穩定提供了樣板。

-

克里米亞戰爭給奧斯曼帝國帶來了大量的戰爭負債,使奧斯曼帝國的改革和經濟發展愈發沉重。此後幾年,奧斯曼帝國進一步在國內推行洋務運動和君主立憲制,此時的奧斯曼帝國就像一艘沒有舵的破船,在大洋上依靠歷史慣性前進。

-

1861年,生性懶散,自我放縱,奢靡無度的奧斯曼汗(阿卜杜勒-邁吉德一世)死了,年僅28歲。奧斯曼汗(阿卜杜勒-邁吉德一世)的弟弟阿卜杜勒-阿齊茲一世繼位。

-

22、奧斯曼帝國簡史之阿卜杜勒-阿齊茲一世

-

推接上文。

-

1861年,奧斯曼汗(阿卜杜勒-邁吉德一世)去世,阿卜杜勒-阿齊茲繼位。

-

有些歷史書說奧斯曼汗(阿卜杜勒-阿齊茲一世)勵精圖治,有些歷史書說他性格暴虐,反覆無常。即位之初,他遣散了後宮,宣布要勤儉節約,沒過多久他就重建了自己的後宮,他的後宮比前任奧斯曼汗(阿卜杜勒-邁吉德一世)還要龐大,僅宦官就有3000多人,遠超前任奢靡的奧斯曼汗。在奧斯曼汗(阿卜杜勒-阿齊茲一世)任內,後宮的花費佔據了國家財政的15%。

-

在政策方面,為了迎的反對派的支持,他暫停或中止了奧斯曼帝國的現代化改革。歐洲列強一直在觀察這位奧斯曼汗,看他還有什麼新舉動,在看他也沒什麼建樹以後,開始八國干涉奧斯曼帝國內政。1867年,多國照會奧斯曼汗(阿卜杜勒-阿齊茲一世)要求奧斯曼帝國繼續推進現代化改革。雖然奧斯曼汗(阿卜杜勒-阿齊茲一世)激烈的反對八國干涉,但奧斯曼帝國還是重啟現代化進程。

-

與改革相伴的是革命的力量開始萌發。1865年6月,納米克·凱末爾等在伊斯坦布爾組建成立奧斯曼青年黨。奧斯曼青年黨的組織形式參照當時興起的義大利革命黨燒炭黨和波蘭秘密地下組織組建。這個政黨又被稱為愛國者聯盟、青年奧斯曼人,大約有250名成員,由相互獨立的秘密組織構成。他們謀求將西方文化與奧斯曼文化融合起來,形成一種新的現代化文明。

-

由於拿破崙在滑鐵盧的失敗,拿破崙外甥拿破崙三世在普法戰爭中的失敗,以法為師的奧斯曼帝國再次陷入迷茫。奧斯曼汗(阿卜杜勒-阿齊茲一世)原來有一位權臣阿里帕夏,伴隨著阿里帕夏的去世,奧斯曼汗(阿卜杜勒-阿齊茲一世)被徹底解放了。他直言,要學習俄羅斯帝國,像沙皇那樣統治國家。

-

他此後任命的大維齊爾都是趨炎附勢之徒,這些人行政能力不足,只能通過不停的調整官員來鞏固自己的勢力,避免出現與自己敵對的政治勢力。這樣做的結果就是奧斯曼帝國的行政管理水平直線下降,而奧斯曼汗(阿卜杜勒-阿齊茲一世)最關心的並不是他的國家,而是他的鬥雞,因為奧斯曼汗(阿卜杜勒-阿齊茲一世)酷愛鬥雞活動。

-

奧斯曼汗(阿卜杜勒-阿齊茲一世)參觀法國以後,發現法國居然有鐵路和鐵甲艦,於是他宣傳奧斯曼帝國也要發展奧斯曼帝國的鐵路和鐵甲艦。這種葉公好龍的現代化,本身就是一個笑話。

-

奧斯曼帝國從來沒有對農業和製造業進行過投入,他們做的就是舉新債還舊債,以至於債務很快就從400萬擴大到2億。大量的利息支出正在吞噬奧斯曼帝國,帝國一半的稅收都用于歸還外債的利息。大量的貨幣出超導致奧斯曼帝國的金融危機正式爆發,小亞細亞首先爆發饑荒,牛羊人開始大批死去,稅收反作用於經濟,經濟壞到不能再壞的地步,導致稅收再次大幅縮水。

-

黑山、塞爾維亞、保加利亞出現了大規模的叛亂,平民瘋狂的屠殺穆斯林,政府軍和僱傭軍(蒙古人)再次瘋狂的報復,數不清的村莊被付之一炬,屠殺、縱火、強姦遍布帝國每個角落。而俄羅斯作為另外一個不穩定的因素,雖然他軍事擴張的企圖被遏制,但他在積極煽動巴爾幹和小亞細亞地區的叛亂。

-

伊斯坦布爾的郊外已經出現了大批的狼,以至於它們經常在白天出動襲擊伊斯坦布爾的市民。

-

與之對應的是奧斯曼帝國的宗教學生,他瘋狂的反對現代化,提倡和鼓勵發展傳統文化,它們聚集了六千人的示威隊伍,包圍了皇宮,要求罷免激進改革的大維齊爾。毫無疑問,這是宗教勢力的新動向,原來他們喜歡策動軍隊鬧事,伴隨著新軍隊的成立,他們開始著手煽動激進的宗教學生鬧事。奧斯曼汗(阿卜杜勒-阿齊茲一世)非常樂意解除大維齊爾的權利,因為他本身也是激進反對改革的人士。

-

這一舉動又極大的刺激了改革派和外部勢力,1876年5月30日,改革派策動新軍和部分海軍力量,包圍了奧斯曼汗(阿卜杜勒-阿齊茲一世)的多爾瑪巴赫切宮,改革派要逼奧斯曼汗(阿卜杜勒-阿齊茲一世)下台。奧斯曼汗(阿卜杜勒-阿齊茲一世)的窗外海軍在鳴炮示威,陽台下擠滿了要求他下台的鬧事者。罷黜奧斯曼汗(阿卜杜勒-阿齊茲一世)的理由是:不問政治,精神錯亂,濫用公帑,危害國家和社會。政變還有一個插曲,那就是軍隊控制了俄羅斯大使館,目的是避免俄羅斯對奧斯曼帝國進行干預。

-

性格暴虐的奧斯曼汗(阿卜杜勒-阿齊茲一世)並沒有反抗,只是簽下了退位詔書,然後去一座廢舊皇宮養老。

-

1876年,奧斯曼汗(阿卜杜勒-阿齊茲一世)被廢黜,其侄子穆拉德被擁立為新汗。

-

23、奧斯曼帝國簡史之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

-

推接上文。

-

1876年,奧斯曼汗(阿卜杜勒-阿齊茲一世)被廢黜,其侄子穆拉德被擁立為新汗。

-

奧斯曼汗(穆罕默德·穆拉德五世)是奧斯曼帝國第33位國家元首,阿卜杜勒·邁吉德一世之子,在位時間1876年5月30日至8月31日。

-

國之將滅,不是傻子,就是瘋子。

-

奧斯曼汗(穆罕默德·穆拉德五世)和其它繼任者不同,他一直被作為國家儲君培養。奧斯曼汗(穆罕默德·穆拉德五世)受過良好的教育,對東西方文化都非常熟悉,參與了前奧斯曼汗(阿卜杜勒-阿齊茲一世)一系列政務和外交活動,而且他還是激進的改革派,所以他秘密聯絡了改革派、反對派和自由派人士,前奧斯曼汗(阿卜杜勒-阿齊茲一世)對此非常反感,秘密的關押了他,以至於奧斯曼汗(穆罕默德·穆拉德五世)精神崩潰,只能靠酒精的麻醉才能度日。

-

1876年,前奧斯曼汗(阿卜杜勒-阿齊茲一世)被廢黜後,奧斯曼汗(穆罕默德·穆拉德五世)繼位。此時他的精神狀態已經非常的不穩定,他向僕人要了一把剪子說是修剪鬍子,結果隱蔽的隔斷了自己的手腕血管。奧斯曼汗(穆罕默德·穆拉德五世)時而清醒,時而困惑。此時,一位不明事情真相的軍官聽信謠言,認為戰爭大臣和外交大臣秘密殺害了前奧斯曼汗(阿卜杜勒-阿齊茲一世),於是在內閣會議上打死了戰爭大臣和外交大臣。

-

奧斯曼汗(穆罕默德·穆拉德五世)不要說處理政務,就是連一些接見外交使節和登基大典都無法完成,奧斯曼帝國的醫生和歐洲諸國的醫生在給奧斯曼汗(穆罕默德·穆拉德五世)會診以後,認為奧斯曼汗(穆罕默德·穆拉德五世)不能勝任國家元首的職位。

-

1876年5月30日登基的奧斯曼汗(穆罕默德·穆拉德五世),因為精神疾病,於1876年8月31日被罷黜。1842年9月21日,阿卜杜勒·哈米德繼位。

-

阿卜杜勒·哈米德在繼位前做出三項承諾:1、公布憲法。2、通過顧問統治。3、留用前奧斯曼汗(穆罕默德·穆拉德五世)的秘書。但事實上,他一項都沒打算做。

-

首先,奧斯曼汗(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他相信君權神授,所以他在憲法中留下了很多後門,方便他干預政治。其次,他雖然組織了議會,但這只是一個幌子,他找了一個借口解散了議會,並在此後三十年不在設立議會。最後,他表面上支持國際多邊主義,事實上他無視國際關係,對照會、仲裁置之不理。

-

奧斯曼汗(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即位之初,奧斯曼帝國各個民族、宗教的人士都對他寄以厚望,而事實上不作就不會死,他選擇了作。

-

黑山、塞爾維亞在俄羅斯的支持下,再次發動大規模叛亂。在巴爾幹問題上,奧斯曼汗(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選擇了堅決鎮壓,但是政府在鎮壓過程中採取了對平民屠殺的辦法。屠殺傳到西方,西方社會認為有必要干預奧斯曼帝國這種野蠻的行徑。其中就有一個國家,這個國家就是俄羅斯。

-

俄羅斯同奧匈帝國簽署瓜分巴爾幹地區的密約(將波斯尼亞、黑塞哥維那割讓奧匈帝國),換取奧匈帝國在巴爾幹地區的局外中立,剩下的就是向奧斯曼帝國宣戰了。此時的德國與奧匈帝國是盟友關係,所以無條件支持奧匈帝國的主張。英國、法國、義大利根本不知道巴爾幹地區被秘密瓜分,所以事實上他們被排除在多邊框架之外。

-

伴隨著俄羅斯的軍事調動,英國將艦隊開到了達達尼爾海峽,用以警告俄羅斯帝國不要輕舉妄動。由於此時保加利亞又發生了大屠殺,英國國內掀起了譴責奧斯曼帝國的高潮,反奧斯曼帝國的勢力上台,他們宣稱奧斯曼人為難以啟齒的奧斯曼人,他們甚至認為應該組織一次十字軍東征,徹底征服奧斯曼帝國。英國政府一直致力於保持奧斯曼帝國領土的完整,但此時的議會,反奧斯曼帝國的聲音成為主流。

-

一方面,俄羅斯帝國向英國表達和平解決巴爾幹地區的主張,其實就是放煙霧彈;另外一方面,俄羅斯帝國已經做好了打的準備,軍隊都已經到位,就差最後一擊了。

-

英國首相迪斯累利十分擔憂俄羅斯帝國的擴張,根本不信俄羅斯所謂的和平承諾,他在秘密部署對俄開戰。

-

不諳世事的奧斯曼汗(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認為,一旦開戰,他會得到英法德意奧(奧匈帝國)的支持,所以在和俄羅斯的談判中非常強硬,寸步不讓,這讓俄羅斯人非常的高興,這讓其他調停的國家處於非常尷尬的地位。其實這個時候奧斯曼汗(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對歐洲列強已經表現出不屑的態度,對於其他國家的抗議、照會,高興了就敷衍一下,不高興的就置之不理。

-

俄羅斯又提出了新的方案,各大國還在居中調停,奧斯曼汗(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認為戰爭一開始,他就可以把其他歐洲列強拉下水,所以他以條約違反《巴黎和約》為由,拒絕了俄羅斯的提議和歐洲列強折中的調停方案。

-

此時的英國,自由黨主張支持俄羅斯入侵奧斯曼帝國,女王宣布假如自由黨支持俄羅斯,她就退位。此時保守黨明顯處於弱勢,奧斯曼帝國屠殺保加利亞人的輿論還在高漲。英國政府無法就俄羅斯帝國向奧斯曼帝國開戰做出明確回應,內閣最終決定局外中立。這就使全部籌碼都壓在英國的奧斯曼汗(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大為恐慌,現在排位賽要開始了,你說你不來了?這不是胡搞嗎?殺幾個保加利亞基督徒很重要嗎?

-

1877年4月末,俄羅斯人從高加索地區和巴爾幹地區兵分兩路開始入侵奧斯曼帝國,戰爭正式打響。此時的奧斯曼帝國已經從歐洲購入了鐵甲艦,控制了黑海的制海權。俄羅斯人進軍神速,很快就打到了阿德里安堡,引發了伊斯坦布爾的恐慌。本隨著戰局的演進,奧斯曼人很快回過神來,開始了有組織的抵抗。在歐洲方面,穆罕默德-阿里帶領的軍隊佔領有利地形,擊潰了俄羅斯與保加利亞的聯軍。老將奧斯曼帕夏在多瑙河擋住了俄羅斯軍隊的進攻,並利用峽谷臨時修建了堅固的軍事要塞。

-

俄羅斯人認為自己就是來摘果子的,所以他們並不重視這些野蠻人。可事實上,奧斯曼帝國的軍隊使用的是從美國進口的來複槍,俄羅斯人用的是前裝式步槍。奧斯曼人要比他們的步槍要先進的多,不僅是準確度,還有射速和射程都要比俄羅斯人強大。而且奧斯曼帝國的戰列艦牢牢的控制了黑海,有效的支援了陸地作戰。在多次進攻失敗以後,俄羅斯人選擇長期圍困軍事要塞,打算餓死堅守的奧斯曼人。

-

守將奧斯曼帕夏認為這樣僵持下去肯定不是辦法,所以要選擇適時突圍。伴隨著奧斯曼帝國在軍事行動上的勝利,歐洲報紙都在鼓吹奧斯曼人是文明人,而俄羅斯人是野蠻人,他們不僅武器落後,而且入侵一個國家。奧斯曼汗(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開始對軍事熱心起來,他認為此時要打外交戰、輿論戰,所以他命令守將奧斯曼帕夏不容許撤軍,他將會派大軍前去支援。奧斯曼汗(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理解的大軍就是臨時拼湊起來的一支軍隊,他們一接觸俄羅斯人就潰散了。

-

戰爭從7月打到了12月,守將奧斯曼帕夏決定突圍,突圍過程中,奧斯曼帕夏被流彈擊中了腿,傳的傳的就成了奧斯曼帕夏被擊斃,於是奧斯曼帝國的軍隊頓作鳥獸散。奧斯曼帕夏被俄羅斯人俘獲,受到了禮遇。其他奧斯曼戰俘就沒有這麼好的待遇了,羅馬尼亞人、保加利亞人衝進了俄羅斯人控制的戰俘營展開了慘無人道的屠殺。

-

伴隨著奧斯曼帕夏的失敗,塞爾維亞人、黑山人、希臘人宣布起義,俄羅斯人下一步打算進攻伊斯坦布爾。

-

此時的奧斯曼帝國緊急需求西方列強幹預,而英國的主和派和主戰派還在激烈纏鬥,比肯斯菲爾德伯爵在沒有倫敦命令的情況下,以保護英國僑民安全的名義將軍艦部署在俄羅斯火炮的射程之內。在英國戰列艦的炮口下,俄羅斯人終於冷靜了下來,俄羅斯決定要停戰了。

-

此時的英國,因為俄羅斯攻擊伊斯坦布爾會影響到英國在中東的利益,導致倫敦股市暴跌,引發市場恐慌,主戰派再次佔據上風,議會撥款600萬英磅,用於作為英國前期對俄羅斯作戰的戰爭經費。當時的英國人都在傳唱:我們不想打仗,但我們必須得打,我們有人、有錢、有船。

-

1878年3月3日,俄羅斯與奧斯曼帝國簽署了《聖斯特凡諾和約》。《聖斯特凡諾和約》起初是不對西方列強公開的。俄羅斯只保護斯拉夫人的利益,對於基督徒、穆斯林、希臘人、羅馬尼亞人、俄羅斯是不顧及的。黑山、塞爾維亞、保加利亞、羅馬尼亞將會獲得獨立,作為幫助俄羅斯打仗的羅馬尼亞不但沒有撈到好處,自己的土地還被俄羅斯帝國與奧斯曼帝國劃分。

-

在歐洲人看來,這就是打著國際關係和國際準則的旗號踐踏國際關係和準則,絲毫不顧及歷史訴求、宗教差異、民族原則,甚至還踐踏了斯拉夫人的利益。於是多國開始出面干涉,俄羅斯人問英國人你們想修改那些條款?英國人回答:所有的條款都要修改。俄羅斯人憤怒的拒絕了英國人,英國人的印度遠征軍開始向中東調遣。德國與奧匈帝國是同盟,看到此時有吃肉的機會,於是開始向俄羅斯邊境調遣軍隊。英國策動羅馬尼亞、希臘、阿爾巴尼亞鬧事,還宣稱大英帝國有一億穆斯林,英國女王是穆斯林的保護者。俄羅斯一看形勢不對頭,沒有像奧斯曼汗(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一根筋,分分鐘同意所有條款都可以修改。

-

1878年,在俾斯麥的主持下,六大國在柏林召開會議,廢除《聖斯特凡諾和約》,簽署《柏林條約》。

-

條約規定保加利亞一分為二,以多瑙河、黑海、巴爾幹山脈為界。北方由保加利亞大公統治,為獨立國家,以奧斯曼帝國為宗主國。元首由多國(包括俄羅斯、奧斯曼帝國、英法德意)協商決定,不能俄羅斯決定。南方以東魯米利亞省命名,歸奧斯曼帝國所有。塞爾維亞、黑山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削弱,避免一個強大的斯拉夫國家出現。最慘的就是羅馬尼亞,作為戰爭的投機者,他北面的領土被割讓給俄羅斯,雖然從保加利亞獲得了一小部分的領土補償,事實上是割讓了自己民族的土地,獲得了其他民族的土地。事實上,他南面的領土也沒佔領,北面的領土也被割讓,此後成為歷史遺留問題。

-

-

希臘人則保全了自己民族的土地,沒有被斯拉夫人佔領。

-

作為德意志帝國,他很好的捍衛了奧匈帝國的實力,打擊了俄羅斯帝國的擴張勢頭,避免了俄羅斯控制巴爾幹地區。

-

在英國人的干預下,俄羅斯軍事佔領亞洲的土地,也被迫歸還了奧斯曼帝國,堵死了俄羅斯帝國企圖南下波斯灣的打算。

-

執行《柏林條約》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英國與奧斯曼帝國達成密約,為了保證俄羅斯履行合約,以及保護奧斯曼帝國不受俄羅斯帝國侵犯,英國遠征軍需要一個駐軍地,這個駐軍地就是塞普勒斯。塞普勒斯名義上屬於奧斯曼帝國,參照附屬國的管理模式向奧斯曼帝國繳納貢金,但是管理權歸英國,英國在塞普勒斯合法駐軍。

-

與此同時,奧斯曼汗(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還向英國人表示,自己其實是熱心改革的,只不過前期由於種種原因,改革沒有得以推行。事實上,奧斯曼汗(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只熱心君主制,他對專制制度深信不疑,他搞君主立憲、組建議會都是權宜之計,表演結束他就開始對改革派下手,主導改革的大維齊爾被宣布叛國流放,以後又被騙回國處死。奧斯曼帝國也有議會,參議院由25名指派官員組成,眾議院由120名各色人等組成,只不過那些議員都是奧斯曼汗(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指派。俄羅斯帝國與奧斯曼帝國的戰爭打敗,他不說是他干預軍事指揮權瞎指揮,他說是議會制不好,在他任內此後三十年議會都是解散的狀態。奧斯曼帝國還有憲法,只不過是他合法獨斷統治的工具。

-

此後,失勢的奧斯曼青年黨與奧斯曼汗(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展開了激烈的政治鬥爭。奧斯曼青年黨不斷的煽動叛亂和刺殺活動,導致奧斯曼汗(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神經高度緊張,以至於他很少出門,密探遍布奧斯曼帝國每個角落。奧斯曼帝國有著發達的電報系統,電報線有3.2萬公里,並不是這個國家要推進現代化,而是他的情報機關向他彙報情況。

-

奧斯曼汗(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大力發展學校,並不是要推進基礎教育,而是要控制他們的思想。奧斯曼汗(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還繼續修建了奧斯曼帝國大學,為他的反對者培養了大批的人才。在奧斯曼帝國又大量的報紙,只不過都報道一些無關緊要的文學內容。

-

經過俄羅斯帝國與奧斯曼帝國的戰爭,奧斯曼帝國終於破產了。1881年,多國與奧斯曼帝國就債務償還開始協商。協商的結果是債務減少一半,因為奧斯曼帝國還不起,原來的高利貸全部變成三厘息,也就是年息4%,因為利息多了奧斯曼帝國也還不起。經過多方協商,奧斯曼帝國再次浴火重生,在債務委員會的推動下,奧斯曼帝國的農業、工業、交通、礦業開始大力發展,進入一個黃金時期。1888年,東方快車到達伊斯坦布爾。

-

奧斯曼汗(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在執行《柏林和約》時,對他有利的他就監督執行,對他不利的他就找各種借口拖延,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這還讓他佔到了不少便宜。

-

此後,奧斯曼汗(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由於外交方面的愚蠢的決定,丟失了埃及(英佔)、突尼西亞(法佔)。

-

亞美尼亞問題。13世紀,亞美尼亞滅國,此後亞美尼亞人生活在奧斯曼帝國、波斯帝國、俄羅斯帝國境內。亞美尼亞人是雅利安人種,他們並無意於復國,也稱不上驍勇善戰,但他們有著很強的民族認同感、宗教信仰。1881年,亞美尼亞人成立了祖國保衛者的組織,開始武裝鬥爭。奧斯曼汗(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的辦法就是以夷制夷,他武裝了1.5萬的庫爾德人,開始利用庫爾德人與亞美尼亞人之間世代的仇恨鎮壓亞美尼亞的反抗行動。伴隨著雙方對抗的升級,1894年,終於爆發了慘絕人寰的大屠殺。庫爾德人用刺刀刺殺男人,強姦婦女,然後把孩子摔死。大多數庫爾德人都是騎兵,生活在內陸,且愚昧無知,他們排成隊列地毯式搜檢亞美尼亞人。在伊斯坦布爾爆發了亞美尼亞人的抗議活動,緊接著奧斯曼人又對亞美尼亞人展開了一次屠殺。列強只能口頭干預亞美尼亞問題,同為雅利安人的德意志帝國也不願干預,俾斯麥明言不願討論亞美尼亞問題。

-

亞美尼亞大屠殺,一共有超過150萬亞美尼亞人被屠戮。英國此時由自由黨執政,英國打算聯合法國、德國、義大利、奧匈帝國、俄羅斯徹底消滅奧斯曼帝國,只不過大家都有自己的算盤,商量來,商量去,都沒有談出一個結果,讓奧斯曼帝國逃過一劫。最後英國決定單方面出兵,奧斯曼汗(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這次慌了神,急忙下令統治屠殺亞美尼亞人。

-

德意志不干預他國內政的行為,贏得了奧斯曼帝國的尊重。大量原來屬於英國、法國的軍事訂單歸屬於德意志帝國,奧斯曼帝國原來由法國人訓練,英國人指揮,現在全部撤換為德意志人。甚至在威廉二世撤換俾斯麥以後,威廉二世對奧斯曼帝國的外交政策還是沒有變,繼續修建他的巴格達鐵路,巴格達鐵路終於觸怒了英國,以至於一戰爆發。

-

奧斯曼汗(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殘酷的鎮壓奧斯曼帝國的少數民族,希望他們屈服,結果卻是少數民族此起彼伏的起義。1909年4月27日,奧斯曼帝國的奧斯曼青年黨一役功成,武力推翻了奧斯曼汗(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的統治。

-

1909年4月,奧斯曼汗(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被罷黜,穆罕默德五世繼位。

-

有人問我,奧斯曼帝國史還有多長?我寫的辛苦,你們看的也辛苦。快完了,快完了。

-

24、奧斯曼帝國簡史之帝國餘暉

-

推接上文。

-

1876年,奧斯曼汗(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被廢黜,穆拉德被擁立為奧斯曼汗。奧斯曼汗(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在歷史上是一個比較弔詭的人物,他做事粗暴,獨斷專行,反對自由和憲政,但在他統治時期,奧斯曼帝國是發展最快的時期,電報、鐵路、大學、印刷、出版都有了質的飛躍。奧斯曼汗(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把奧斯曼帝國的海軍解散,專心發展陸軍,你看上去好像很扯淡,但這是陸權思想發展到極致的表現。最搞笑的就是軍事思想中有一個哈米德思想,就是徹底拋棄海軍,專一發展陸軍。

-

時值土耳其第二次立憲運動正在興起,奧斯曼帝國實權為青年土耳其黨人組織的統一和進步委員會所控制。1909年,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被廢黜,穆罕默德(五世)繼位。奧斯曼汗(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一方面培養奧斯曼帝國的中產階級,另外一方面殘酷鎮壓任何進步的力量,最後這些進步的力量終於團結起來把他罷黜。最後奧斯曼汗(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被送到希臘一個城市的猶太人私宅監禁,一同被監禁的是他的兒子和他的寵臣。

-

假如說,雙方能就奧斯曼帝國的未來坐下來談談,或許奧斯曼帝國不會輸得一塌糊塗。隨後,統一和進步委員會宣布全國進入戒嚴狀態,軍隊指揮官(塞夫凱特帕夏)開始對奧斯曼帝國實行軍事管制。奧斯曼帝國從一種的獨裁(君主獨裁)過渡成另外一種獨裁(軍人獨裁),軍事獨裁的目的是為了推進奧斯曼帝國的法律建設。他們重新規定議會為權利最高機關,奧斯曼汗需要對國家和法律效忠,如有違反,君主將會被罷黜,但還是習慣性的給君主保留了提名大維齊爾的權利。其他政府閣員由大維齊爾提名,奧斯曼汗只是象徵性的同意一下。奧斯曼汗原來還有外交權利,但現在被剝奪的乾乾淨淨。此前的憲法中,奧斯曼汗為自己保留了很多終極權利,包括流放對國家有危險的人,現在這些權利都被剝奪。

-

奧斯曼帝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民族對立情緒十分尖銳,這個時候統一進步委員會要面對的不是開不開放新聞自由的問題,而是如何壓制的問題。奧斯曼人要自由,他們要痛罵那些不要臉的邊疆省,剝奪了他們過多的財富。邊疆省也開始翻歷史舊賬,開始清算奧斯曼人在統治時期殺了他們多少人。在此前的哈米德專制時期,奧斯曼人只是在被言論限制,到了軍人(塞夫凱特)專制時期,很多新聞機構直接被取締。哈米德專制時期,少數族裔的宣傳機構還能存在,到了軍人(塞夫凱特)專制時期,新聞審查要比前政府還要瘋狂。軍隊為了平抑少數民族地區的叛亂,直接派出了軍隊鎮壓。為了實現所謂的民族平等、宗教平等,很多少數民族和基督徒開始被徵召入伍,而他們卻又無心保衛一個其他民族的政權。

-

一方面是統一進步委員會在急速打造奧斯曼民族意識(奧斯曼主義),另外一方面奧斯曼民族自己的民族意識也在覺醒(土耳其主義),其他的民族在我的民族意識也在覺醒。其他邊疆省本著看熱鬧不嫌事大的原則,又搞了泛伊斯蘭主義(穆斯林兄弟會)。在奧斯曼人探索自己的歷史時,另外一個幽靈開始蘇醒,這就是泛突厥主義。這就讓他們又形成了一種拋棄歐洲,尋找自己歸宿的動機。他們在探索自己的族源時,找到了土庫曼,又從土庫曼找到了突厥。突厥在統治蒙古高原時將蒙古高原的其他少數民族同化,形成了一個突厥語系。

-

奧斯曼帝國最危險的敵人,不是西方諸國,也不是俄羅斯帝國,更不是巴爾幹分離組織,而是思想解放,新思想帶來了新觀點,那就是奧斯曼帝國不在是一個國家。

-

最主要的就是奧斯曼帝國的最高層也認為奧斯曼帝國不是一個國家,他們在加班加點的將其他民族改造成奧斯曼人,但事實證明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以前是巴爾幹地區的民族主義者在宣傳分離思想,現在奧斯曼人自己也在宣傳分離思想。奧斯曼人企圖迫使其他民族成為奧斯曼人,而事實上,阿拉伯人、猶太人,他們有文字記載的歷史都要比奧斯曼人久遠。

-

統一進步委員會主張的奧斯曼主義,只有在議會和公務員中有影響力,對其他人毫無作用。奧斯曼帝國面對的是一個什麼思想拯救奧斯曼帝國的問題?於是新的思想被創造發明出來,那就是土耳其人。一批文人推崇鼓吹土耳其人這一概念,致使土耳其人被賦予了新的含義和驕傲。此前,在奧斯曼帝國,土耳其人此前是用來形容粗鄙的農民,而現在他成了一個還沒有被創造出的民族之名。他們臆想自己是圖蘭民族,是雅利安人的後代,他們期望創造一個日耳曼人和突厥語系的聯盟。在政治層面,鼓吹土耳其的社團如雨後春筍,人們建立了大量的政治俱樂部,用於交流土耳其的語言、文化,倡導民族教育,提高科學和文化水平。

-

奧斯曼帝國史無前例的事情出現了,那就是奧斯曼帝國出現了第一個反對黨------新黨。新黨雖然叫新黨,但政治主張卻是極其反動。最搞笑的就是他們要賦予哈里發、奧斯曼汗(蘇丹)最高權力,要維護奧斯曼帝國的傳統文化,要保持各民族、各宗教的平等,在帝國內部更多的推廣西方技術。新黨與統一進步委員會產生了激烈的衝突。為了打反對黨一個措手不及,統一進步委員會提起解散了議會,開始大選,通過一系列政治手腕和打壓,還有賄選,統一進步委員會再次控制奧斯曼帝國議會。

-

反對黨只獲得了議會六席。反對黨內部有很多軍隊實權派,他們開始奔赴奧斯曼帝國各地,發動武裝起義。議會幾乎是以全票通過了對政府的信任案,這就讓兩黨對國內政治的矛盾進一步尖銳化。最後此次紛爭以大維齊爾辭職,兩黨重新議定政府組成而收場。

-

就在此時,義大利佔領利比亞。義大利人通過商業貿易一直在浸潤的黎波里,看到法國佔了突尼西亞,英國佔了埃及,於是義大利也決定下手了。1911年9月28日,義大利以奧斯曼帝國無法保護義大利在利比亞僑民安全為借口,向奧斯曼帝國發出最後通牒。此前,奧斯曼帝國認為海軍毫無意義,所以三十多年都沒有發展過海軍,而此時奧斯曼帝國無力運送陸軍去利比亞。英國此時佔領了埃及,英國宣布戰爭中立,禁止奧斯曼帝國的軍隊通過埃及。奧斯曼帝國派出了軍官團到達利比亞,積極組織當地的部隊和部落發動游擊戰爭,五萬多的義大利人被打的暈頭轉向。於是義大利決定擴大戰爭規模,開始向奧斯曼帝國進軍,佔領了羅德島,並炮擊了奧斯曼帝國的沿海城市。

-

1912年12月18日,雙方在瑞士簽署和平條約,將利比亞部分地區割讓義大利。

-

和平條約簽署的第二天,希臘、塞爾維亞、黑山、保加利亞組成巴爾幹聯盟,開始武裝干涉馬其頓事務。巴爾幹聯盟要求奧斯曼帝國在馬其頓任命基督徒總督,並且成立地方議會、地方民兵、並制定改革方案,對於這些無理要求,奧斯曼帝國幾乎是照單全收。消息傳到國內,奧斯曼帝國的民族主義者沸騰了。他們認為寧可接受戰敗,也不忍氣吞聲接受這樣的羞辱。

-

西方列強並不希望,希臘、塞爾維亞、黑山、保加利亞這樣的菜鳥國與奧斯曼帝國過招,於是決定按照國際法出面干預,而巴爾幹聯盟拒絕國際調停。希臘、塞爾維亞、黑山、保加利亞國內的民族主義者也沸騰了,這個時候戰爭已經不是戰爭發起者說了算,誰不動手,民族主義者就動他們。

-

此時,奧斯曼帝國的軍官還在利比亞,正在發愁怎麼運回來。希臘、塞爾維亞、黑山、保加利亞這些新組建的國家,軍隊規模達到了70萬,他們從三個方面進攻奧斯曼帝國,打的奧斯曼帝國毫無還手之力。希臘人佔領了薩洛尼卡,這座城市被奧斯曼人佔領了500年。此後保加利亞的軍隊包圍了薩洛尼卡這座城市,希臘人和保加利亞人產生了衝突。

-

由於塞爾維亞、保加利亞戰鬥力較強,奧斯曼帝國與他們簽署了停戰協定,由於希臘戰鬥力較差,奧斯曼人還打算接著打一打。1913年1月1日,巴爾幹半島在西方列強的干預下停火,奧斯曼帝國已經做了最壞的準備,打算割讓埃迪爾內(阿德里安堡)以西所有的領土。但是,希臘、塞爾維亞、保加利亞、黑山和西方列強居然拒絕了奧斯曼帝國的議和請求。列強要求奧斯曼帝國將曾經的首都埃迪爾內(阿德里安堡)割讓給保加利亞。

-

此時,奧斯曼的軍官發動了政變,射殺了納濟姆帕夏,隨後逼卡米勒帕夏辭職,恢復了馬哈茂德-塞夫凱特帕夏的大維齊爾職位。統一進步委員會重新掌權,立即宣布拒絕西方列強的停火條件,巴爾幹戰爭再次打響。經過漫長的戰爭,埃迪爾內(阿德里安堡)還是陷落了。奧斯曼帝國再次和西方列強坐下來和談,談判的條約規定,伊斯坦布爾以西地區全部劃給巴爾幹國家。

-

-

這就續到村長講的一切都要從突厥中興說起了。

-

zhihu.com/question/2858

-

第一次巴爾幹戰爭。伴隨著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勢力的衰退,希臘、南斯拉夫、保加利亞、羅馬尼亞、黑山先後獨立。1912年10月9日巴爾幹聯盟組成聯軍向奧斯曼帝國宣戰,大有瓜分小亞細亞半島的氣勢,這就是第一次巴爾幹戰爭。土耳其大敗,被迫簽訂倫敦條約,放棄巴爾幹半島大部分主權和領土訴求。這次戰爭保加利亞獲益最大,無論從國土面積還是人口數量、經濟規模都有了東歐大國的氣勢。

-

第二次巴爾幹戰爭。由於俄羅斯對塞爾維亞的支持,以及奧匈帝國對塞爾維亞獨立後可能出現腹背受敵情況的預判,於是奧匈帝國策動保加利亞攻擊塞爾維亞。希臘與保加利亞有領土爭端,塞爾維亞為了自保,聯合希臘組成同盟。羅馬尼亞見有利可圖也加入同盟。土耳其和保加利亞接壤,為保證自己國家的安全,也加入了同盟。戰爭一開始就出現四打一,一邊倒的局面。保加利亞戰敗,被迫接受布加勒斯特條約,割讓了一半的領土,這個所謂的東歐強國保加利亞曇花一現,淹沒在歷史的長河中。

-

-

保加利亞用了三十五年,從一個小國變成巴爾幹地區最大的國家,只用了35天,把自己又變回了一個默默無聞的小國家。

-

1913年6月,大維齊爾(馬哈茂德-塞夫凱特)被暗殺,作為納濟姆帕夏被殺的報復。此後統一進步委員會控制了奧斯曼帝國,他們開始了威權統治時期,沒有任何力量可以制約他們。在統一進步委員會內部又湧現出三個政治強人,開始控制這個帝國,他們分別是恩維爾、傑馬爾、塔拉特。

-

一直以來,英國都試圖保住這個西亞病夫,甚至不惜與俄羅斯、法蘭西、義大利、奧匈帝國翻臉,倫敦談判是奧斯曼帝國最困難的時候。奧斯曼帝國的統一進步委員會再次找到了英國人,希望英國幫幫他們,英國人說了一句很有意味的話:假如奧斯曼人不能保住這個國家,那麼別的歐洲國家也無能為力。統一進步委員會終於意識到,如果自己不能挽救自己,那麼別人也不能挽救這個國家和民族。於是統一進步委員會採取了更加激進的改革,甚至不惜把矛頭針對皇室和穆斯林教團。

-

英國人還對統一進步委員會說:土耳其想要站起來,就要克服對改革(洋務運動)的恐懼,不要在玩那種大國平衡(以夷制夷)的遊戲。

-

1913年6月,奧斯曼帝國再次申請與大英帝國結盟,大英帝國拒絕。最後導致的結果是丘吉爾下台,當然這是後話。

-

伴隨著巴爾幹地區各民族國家的獨立,英國人此時正在面對新的歐洲局勢和國際局勢,但他們誰都不懂這是世界戰爭的號角。俄國人企圖將奧斯曼人拉進英法俄聯盟,但英國、法國明確拒絕了奧斯曼人對巴爾幹地區的領土要求。這已經是英國第六次拒絕奧斯曼結盟的要求了,英國人只是要求奧斯曼帝國在世界戰爭中保持中立,統一進步委員會再一次兩手空空的回到伊斯坦布爾。恩維爾帕夏提出了危險的方案,那就是與德國結盟。最後奧斯曼、義大利、德意志、奧匈帝國、保加利亞還是形成了聯盟,使同盟國的實力大為增強。

-

-

1914年6月28日,奧地利皇儲弗朗茨-費迪南大公遇刺,在得到德意志帝國威廉二世的戰爭保證以後,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發出了最後通牒。並於7月28日,向塞爾維亞宣戰。7月30日,俄羅斯帝國開始總動員。8月1日,德國向俄羅斯宣戰。8月3日,法國向德國宣戰。8月4日,英國向德國宣戰。

-

英國此時並不知道奧斯曼帝國已經與德意志、奧匈帝國、保加利亞、義大利形成了同盟。看到戰爭開始,奧斯曼帝國也在全國總動員,英國人十分好奇,還詢問奧斯曼人是否繼續保持中立?伴隨著奧斯曼帝國的態度晦暗不明,英國扣留了奧斯曼帝國在英國製造的兩艘軍艦,奧斯曼蘇丹號和雷沙迪耶號,並賠付奧斯曼帝國750萬英磅。

-

8月10日,為逃避英國追擊,德國兩艘軍艦開進達達尼爾海峽,奧斯曼帝國還下令,英國人要是靠近就炮擊英國軍艦。英國人再次抗議奧斯曼人的行為,奧斯曼帝國卻說這兩艘軍艦是德國人賣給他們的。8月16日,英法再次找奧斯曼人談戰爭的問題,表示保證奧斯曼帝國的領土完整,要求奧斯曼人局外中立。奧斯曼帝國要求,保持中立可以,但要歸還愛琴海的島嶼和西色雷斯的領土。英法根本不會做出這些讓步,於是雙方又進行了漫長的談判。英國人談判的目的其實很簡單,那就是要確保把印度和遠東的軍隊安全調回英國,至於其他,樂見奧斯曼人提各種奇葩要求。

-

9月27日,英國人打算動奧斯曼帝國了。英國提出要求一艘魚雷艇穿過巴巴尼爾海峽返航,德國人此時已經控制了奧斯曼帝國的海軍。於是德國向奧斯曼帝國施壓,要求奧斯曼帝國參戰。奧斯曼帝國也提出了要求,那就是一大筆貸款,德國人照辦了。於是奧斯曼帝國的艦隊駛入黑海,炮擊了俄羅斯帝國在黑海沿岸的城市。11月5日,英、法、俄向奧斯曼帝國宣戰。

-

西方列強一次次羞辱奧斯曼帝國,最終使奧斯曼帝國選錯了隊。

-

奧斯曼人冒失的在冬天向俄羅斯人發動了進攻,導致了全軍覆沒。奧斯曼帝國嘗試再次控制蘇伊士運河,被英國軍隊打退。此後換俄羅斯進攻,俄國人打算進軍小亞細亞時,俄國爆發了資產階級革命。在俄羅斯人暫緩進攻的同時,奧斯曼人幹了一件事,那就是屠殺亞美尼亞人,這一次比上一次規模更大,也更加血腥,有一百多萬亞美尼亞人被屠殺和驅逐。

-

1915年,由於奧斯曼人封鎖了達達尼爾海峽,德意志人封鎖了波羅的海,俄羅斯的彈藥打完了,俄羅斯人著急了。海軍大臣丘吉爾提出了突襲達達尼爾海峽,運送軍火到俄羅斯的想法。陸軍將領看到都笑了,海軍將領看了表示,以前克里米亞戰爭干過這種事情,結果失敗了。於是英國陸海軍坐下來商量了一個不能再臭的決定,那就是強攻加里波利半島。

-

然後英國人的澳新軍團遇見了一個人,穆斯塔法-凱末爾,孫中山的偶像,打的英國人哭爹喊娘。此時,英國人開始從科威特打到巴格達,再從巴格達向小亞細亞進軍。阿拉伯人發動了民族起義,也就是我們今天說的沙特。1918年,英國人佔領了耶路撒冷。穆斯塔法-凱末爾率領的軍隊在英國人到來之前就明智的撤退了。他選擇在一個山地與英國人作戰,雙方很快就進入持久戰,英國人與土耳其人簽署了停戰協定。

-

戰後,奧斯曼土耳其的三巨頭或逃或死,最後都死於非命。此時協約國軍隊已經佔領了伊斯坦布爾,並打算肢解現在的奧斯曼帝國。奧斯曼帝國上天無門,下地無路,準備全盤接受西方國家的條件。只不過穆斯塔法-凱末爾另有想法,他發動了軍事政變,在安卡拉建立了自己的國民議會,並在此後三年的戰爭中擊敗了效忠奧斯曼汗的軍隊和外國干涉軍。

-

還是那句話,戰場上得不到的,談判桌上也得不到,西方列強被迫接受土耳其再次立國的現狀,並簽署條約承認土耳其獨立。

-

穆斯塔法-凱末爾驅逐了末代奧斯曼汗(穆罕默德六世),隨後在1923年10月29日宣布土耳其共和國成立。

-

奧斯曼帝國史就算講完了,留給人很多值得思考的東西。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讀歷史,你可以看到自己的命運和影子。

-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