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的儒家文化浸潤下,對於國族的認同,不斷強化,尤其在靖康之變以後,夷夏之辨更是不斷地在深入。只是,軍事上一向弱勢的宋朝,1273,失守襄陽。1276,蒙古兵臨臨安。文天祥代表與蒙古軍總帥伯顏談判,實現無血開城。宋朝交出傳國玉璽,宋朝的皇室與朝中大臣全部被擄北送。文天祥途中脫逃。組義軍抗蒙古(指南錄後序),失敗被俘,拒絕投降,也不願投效忽必烈。做正氣歌後被處死。如此的求死心意,使忽必烈佩服。因此在元朝編寫宋史時,極度讚賞其高風亮節的骨氣。

而如此在軍事上無法扭轉大勢,又無法忘卻宋朝三百年的皇恩,許多人在慘烈抵抗後,選擇殺身成仁,以求名垂青史。其中以最後的厓山海戰失敗,十餘萬軍民集體投海自殺最為淒絕慘烈。

也難怪在宋詞中看到的激烈文筆,看了宋代的這段歷史,讓人還真是神往!也剛好抄書抄完,許多的疑問,也剛好讀歷史讀到這裡,解惑不少。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