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來,臺灣的兩大航空集團紛紛在迎接新訂購的客機,當然,也就有部分已經服役

一段時間的客機即將離開臺灣。繼立榮Dash 8家族後,接著將離開的,就是長榮/立榮

航空的MD-90型噴射客機。這型客機在臺灣服務了18年,也見證臺灣國內航線與短程

國際航線的一種代表性機型,在長榮航空已購入新機種的時候,也代表MD-90客機即將

要離開臺灣的天空了......

Blog004   

 

【最終機種】原型來自法國的長銷終曲

 

在二戰以前就具有成名作的道格拉斯飛機製造廠,光是在二戰時期的1942至1945年間,

道格拉斯就製造了超過30,000架飛機在全球翱翔,成為全球舉足輕重的飛機製造廠之一。

1958年,道格拉斯製造了第一架噴射機—DC-8與波音707競爭,接著又在1965年為了與

波音727競爭,推出了雙發動機、發動機位於後方的DC-9客機。其實,發動機位於尾部的

設計,第一個設計來自於法國Sud Aviation製造廠,她們最有名的產品,就是曾經在臺灣

服務過的Caravelle卡拉維爾型客機。1960年代、道格拉斯與法國的Sud Aviation簽署為期

兩年的技術合作合約,由此讓法國人的獨特設計流向到美國,所以當三發動機置於機尾的

波音727被推出時,隨後道格拉斯就推出了雙發動機在後方、只要兩位駕駛員即可操作的

DC-9。在當時,DC-9其實是非常前衛的機種,不僅只需要兩位駕駛員,發動機與T尾翼的

構型,可以減少飛機在跑道條件較差跑道上運作時的FOD損傷,同時這種方式可以減少液壓

系統的複雜度,讓機艙內有更多空間可以放置貨物。這個成功的設計,引領自1967年更名

為「麥道公司」,銷售了976架DC-9客機,並產生了後續的衍生型:源自於DC-9第二代

改良MD-80系列客機,如果總計DC-9和後續生產的MD-80,總共生產了超過2,400架,

是目前僅次於波音737、空中巴士A320以外,全球第三暢銷的噴射客機。

 

MD-80客機是在1980年代生產的客機,當時仍然使用效率較差的JT8D渦輪噴射發動機,

同時也是駕駛艙也是較為傳統的儀表,因此,麥道公司在1989年發表MD-80的後續改良

型客機:MD-90。外觀上雖是同一家族,但MD-90針對MD-80的缺點做了進一步改良。

首先,將發動機更換為效率更好的IAE V2500渦輪扇噴射發動機,不僅讓燃油效率大幅

提升,也降低飛機的噪音,讓MD-90的安靜頗富盛名;接著, MD-90的駕駛艙也更新成

全新的玻璃駕駛艙,對於有些同步購入MD-11和MD-90客機的航空公司而言,轉訓成本

也能大幅降低;MD-90最重要的變革,就是較前一代機身最長的MD-81/82/83延長了約

1.5公尺,雖然機艙座位配置一樣保持在單艙等172座、或者雙艙等155座,但是提供給

旅客與組員更大的空間,大幅度提升舒適性。1993年,MD-90完成第一次試飛,95年自

美國達美航空開始逐步交付給各客戶。只不過可惜的是,波音在1997年併購麥道公司後,

由於MD-90和波音737家族是相互競爭的對手,因此MD-90客機僅生產了116架、就關閉

了生產線。

 

Blog011  
亞洲國家中,日本的JAS航空也曾經是MD-90的另一個主力用戶,當JAS和JAL合併後,
原有的MD-90客機也直接轉移到JAL航空、擔任日本的國內線服務。

 

【短程主力】長榮家族第一代的短程客機

 

1993年、MD-90完成第一次試飛時,正值長榮航空剛開始營運的時期。1989年設立的

長榮航空,在設立當年就向美國兩大飛機廠購入26架客機,分別是4架波音767-300ER、

8架波音747-400,以及向麥道公司購入14架MD-11客機與貨機(後來正式引進時是3架

客機、11架貨機),這一次的採購案,組成了長榮航空第一代的機隊。不過,對正在發展

國際航線網路的長榮航空來說,既有採購的機隊中皆為雙走道客機,整體而言還缺少一款

單走道、大約150人座等級的短程區間客機,用以因應短程或離峰航班的需求。

 

有鑑於長榮航空當時購機的背景,兩家製造廠都有相對的短程客機改良計畫。波音家族的

波音737,正由1991年起開始發展波音737次世代(Next Generation, NG)計畫;而

擁有大量DC-9、MD-80製造成果的麥道公司,也從1989年起宣布了MD-90客機計畫。

1993年,儀表相對先進、噪音也極為安靜的MD-90正式試飛成功,再加上當時臺灣既有

航空公司噴射客機相對「吵」的特性,希望能夠提供安靜的國內航線服務,以及MD-90的

飛行員有利於換訓至MD-11等考量,1995年9月,長榮航空向麥道公司訂購12架MD-90

客機,並預計自1996年秋天開始投入服務。

 

Blog010  
長榮航空選擇同為後方具有發動機的MD-90客機,當作單走道短程客機的幾種。

 

值得一提的是,長榮航空並非臺灣第一家選擇MD-90客機的航空公司。1989年重新復航

的大華航空,開航當時不僅向DHC公司訂購了DHC-8家族,也在1990年春天,在MD-90

還在研發時,向麥道公司訂購了3架MD-90客機,並預計投入於臺北—高雄、臺北—臺南

航線。不過,隨著大華航空的受到長榮航空入主的影響,MD-90客機的購入計畫也有所

調整,這讓她購入的MD-90客機,具有「與眾不同」的情形。

 

1996年3月,長榮集團入股的馬公航空被更名為立榮航空,開啟了長榮飛國外、立榮飛國內

的時代,當時因承接馬公航空的飛機,因此北高、北南航線的噴射機隊暫時由BAe-146客機

擔任服務。同年10月,長榮/立榮航空接收了第一架MD-90客機,編號B-16901,初期讓

MD-90客機服務於臺北—臺南、臺北—高雄航線。同屬於長榮集團的立榮航空,則於同年的

11月底與12月底一口氣接了3架MD-90客機。編號分別是B-17911、12、13。從編號上

可以看得出來,當時是長榮和立榮航空獨立配置、分別接收同一時期訂購的機種,因此立榮

航空的MD-90家族,也是難得的沒有從「01」編號起的機種,而是從「11」開始。同時,

這時立榮航空的MD-90訂單已經從原有的6架確定訂單、6架附加訂單的共計12架,變成

10架確定訂單、3架附加訂單的13架機隊規模。

 

Blog006  
為了與長榮航空的編號產生間隔,所以立榮家族的第一架MD-90,是由911起始。

 

【飛越變遷】從國內飛到國際線

 

從1996年開始,長榮與立榮開始陸續接收MD-90機隊,在此過程中,一引進就掛長榮

航空的只有3架飛機,分別是96年10月接的B-16901、97年4月接的B-16902,以及

97年7月進來並直接掛立榮航空編號的B-17918。立榮航空的則是除了已經接了911~

913外,於1997 年接了915與916兩機、98年接受了917、919~922機。 其中最後

接收的B-17922機,是MD-90家族中唯二的延程型(另一架ER機種在達美航空),

相較於原本的MD-90型而言,航程從約3,800公里延伸到4,400公里,起飛重量由14萬

磅增加到16.6萬磅,這架飛機的引進,應是因應立榮航空開始搭配國際航線的需求。

由1996年至1998年間,長榮航空與立榮航空共計接收了13架客機。

 

在這一段時間中,其實還有一架特別的MD-90客機翩然來到臺灣,她是全世界唯一一架

MD-90IGW(Increase Gross Weight, 結構強化型)的機種。雖然1990年代大華航空

訂購了共計3架MD-90(應是皆為IGW機種),但是96年長榮集團開始投資大華航空後,

配合當時長榮航空採購MD-90的總機隊數,因此把確認訂單減為1架。1997年3月,麥道

把這一架全球唯一的MD-90IGW客機交付給與大華航空,編號B-15301。這型客機的

最大落地重量較立榮航空其他MD-90家族的14萬磅又多出了1萬磅,並且強化了機身與

機翼結構,讓飛機有更加的航程與酬載能力。

 

Blog012  
B-17926機是大華航空唯一的噴射機、也是全球MD-90家族中,唯一的IGW機型。

 

1998年,立榮航空正式合併了大華與臺灣兩家航空公司,成為一家擁有多樣化機種、

兼具國內與國際線的區域型航空公司。這時,長榮集團針對立榮航空做了一次比較大的

整理,也同時接收了大華航空的噴射機隊。原本立榮、大華、馬公這3家航空公司就有

3種噴射機機隊(MD-90、波音757、BAe-146),合併前,原馬公航空的波音757就

已經退租;完成合併後,立榮航空就逐步淘汰BAe-146,MD-90就成為立榮航空的唯一

噴射機種,原本隸屬於長榮航空的B-16901和902,就於1998年改編號為B-17923

和925;2001年,原隸屬於大華航空的B-15301也改編號為B-17926,成為立榮航空

MD-90家族中最新的編號。因此,如果各位查國外網站的機齡資料,會發現立榮航空的

機隊並非機齡與編號成對稱的順序關係,主要就是923、925、926這3架飛機,在911

到922之間這11架飛機,都還是比照正常的引進順序編號。

 

MD-90客機加入長榮集團後,由於必須兼顧長榮、立榮兩家航空公司的差異,因此飛機

運用上也有所差異。隸屬於長榮航空運作的機種,為了因應短程國際航線的需求,所以

飛機必須具備商務艙與經濟艙的雙艙等配艙,採取商務艙12座、經濟艙140座、共計

152座的服務配置;立榮航空的國際線用機,則是採取商務艙12座、經濟艙143座、

共計155座的服務配置。兩者的差異其實只有一個,就是長榮的MD-90,座位配置是

ABC-HK、立榮航空的則是AC-HJK,由於經濟艙的機上廚房位於飛機的後方左側,立榮

航空用比較精簡的廚房,長榮則是用功能較齊全的廚房,使兩者佔用的空間有微幅差距。

除了商務艙的版本外,為了因應國內線的要求,隸屬於立榮航空的MD-90還有全經濟艙

搭配大廚房的166座、以及全經濟艙搭配精簡廚房的170座版本。因此,雖然後來飛機

全數登記隸屬於立榮航空,不過仍有幾架客機是以長榮航空塗裝擔任服務(通常多維持

於同時3架掛長榮塗裝之MD-90客機)。

Blog001  
長榮航空152人座的MD-90配艙,可見後方艙區中的空中廚房區域與座位配置方式。

 

在這一段時間中,這些MD-90家族也曾經被「借用」到其他地方。例如2000年受到

網路泡沫的影響、同時對於兩岸直航的過度期待,導致立榮航空的MD-90機隊過剩,

因此自2000年起,將剛取得的B-17921/922機租給埃及AMC航空服務,直到2001年

10月才又回到臺灣的天空;2002年長榮航空、遠東航空與立榮航空達成「三角」租機

協議,遠東航空將兩架波音757-200型客機(B-27017、021)濕租給予長榮航空,

擔任高雄與桃園至澳門航班;為了彌補遠航的運能不足,由立榮航空濕租兩架MD-90

客機(B-17918、923)予遠東航空。很多人可能會問,這兩者座位數有差嗎?當時

長榮用的MD-90是商務艙12人、經濟艙140人的152人座配置,改租用遠東航空的

波音757-200後,變成商務艙24人、經濟艙154人的178人座,營運能量的確增加

不少,尤其是增加的商務艙也更具備競爭的彈性。這個租機案到2004年6月結束,

結束後918和923兩機又回到立榮航空的家族。

 

Blog002  
B-17923曾經被濕租到遠東航空,雖然機身外觀改為遠東航空、而且連機鼻雷達罩
都比照遠東航空MD-82塗裝成為黑色,但是地勤服務仍由立榮航空負責。

 

這14架MD-90機隊中,除了B-17912因古金水案在1999年8月24日提前退役外,

其他各機均有服務到2005年。2006年、為了因應高鐵即將來臨的環境,立榮航空

進行第一次MD-90機隊調整,將915、916暫時封存於美國加州。2014年,由於

新引進的A321家族已逐步成軍,因此將911機轉至達美航空(達美航空是目前全球

除長榮集團外,另一仍大量使用MD-90客機的航空公司),並封存921、923兩機。

縱使MD-90沒有歷經國內民航史上最輝煌的那一段時刻,在引進臺灣天空後,不斷

面對亞洲金融風暴、911事件、SARS、高鐵加入西部走廊、次貸風暴等等對航空業

不利的時期,她仍能與長榮集團其他機隊相互合作,擔任中程機隊旅客數降低的替補

機種,並且發揮MD-90寧靜的服務特性。尤其她在兩岸直航常規化的時期,因航程、

載客量與機場運用的靈活特性,成為來往兩岸的主力機種之一。

 

Blog008 
立榮航空曾經調整過企業識別標示,把航空公司的識別文字加大、並取消水平線飾條。

 

Blog009  
為了配合企業識別塗裝的更新,B-17920機是立榮家族中唯一的新塗裝MD-90。

 

2012年10月31日,長榮航空第一架全新的短程客機—空中巴士A321引進投入服務,

這也象徵MD-90客機離開臺灣天空的開始。雖然MD-90截至2014年9月,長榮航空仍

有5架(913、917、918、925、926),立榮航空仍有3架(919、920、922),

但長榮集團已啟動MD-90的汰換計畫,依據目前的進度,MD-90預計將於2016年全面

自長榮集團中汰除。而且,MD-90客機除達美航空外,全球已幾乎沒有使用者,這使得

這些MD-90客機將面臨封存的命運,也就是說,他們可能離開長榮航空後,會跟MD-11

家族有一樣的命運,在封存的沙漠中面對飛行歷程的終曲。

 

MD-90曾經在臺灣的天空中,是一種讓旅客非常喜愛的機種之一,但因為生產數量稀少、

維護成本日益增加,讓她不得不面對市場的淘汰。雖然如此,仍要感謝MD-90家族為臺灣

民航史上所經歷的點點滴滴。在最後一段時光,如果大家有搭乘到、或看到MD-90,不妨

為她們留下在臺灣天空的身影,紀念她們在台灣天空的貢獻。

 

Blog005  
長榮航空的MD-90也會肩負短程國際航線的任務,圖為在新千歲機場的B-17923。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