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龍承菲

編輯 | 吳燕雨

一年前的盛夏,火箭少女101在萬眾矚目中成團。

騰訊視頻在推出女團節目的最初,並不被看好。2016年被看作是國內市場的「女團元年」,但隨著時間推移,當年湧現的大小女團最終都困於圈層之內,並逐漸銷聲匿跡。而在節目用現象級的影響力做出了回答之後,質疑又再次落在了由11個女孩組成的火箭少女101身上。

作為首個打出國民度的大型女團,火箭少女101面臨的,是一條無可借鑒的探索之路。在這個近乎空白的領域中,火箭少女101摸索一年,在成團一週年之際,交出了從「逆風翻盤」到「迎風而立」的答卷。

《立風》

在這一年的探索中,火箭少女101的規劃思路究竟是什麼樣的,當下國內的女團市場又是什麼樣的局面?帶著這樣的疑問,毒眸專訪了企鵝影視高級副總裁馬延琨和火箭少女101首席運營、哇唧唧哇娛樂文化有限公司總裁龍丹妮,以下為採訪實錄。

毒眸:在火箭少女101這一年的運營中,有一點特別值得去討論——團員個人發展和團隊運作之間協調得比較好,這件事情哇唧唧哇是如何規劃的?

龍丹妮:火箭少女101的DNA是這樣的,所以就會變成這樣的結果。

《創造101》看上去是一個團體比賽的節目,但其實對於粉絲來說,是一個個人向的比賽。所以大家對團的認知,是經過3個月、5個月的時間,才突然由個人認知上升、演變而來的,是有一個心理過程的。在這個過程中,我覺得一定要充分尊重這樣一個自然規律,在這裡邊一定會面臨著(用戶、客戶)對火箭101這個品牌的認知不夠充分的問題。在未來這兩年內,我們對用戶不是說「一刀切」,只關注團、不關注個人,那這些用戶對於團的認知就無從發泄,甚至不知道該怎麼去面對這個東西。

火箭少女101

第二點其實是日韓市場對於團文化的理解、用戶對於團的理解和認知已經很深厚了,可是中國市場才剛剛開始,我覺得這也是一個進階的過程。同時兼顧個人和團的產品,才能保有整個市場和粉絲、用戶對這個團的認知度。實際上我們在做R1SE的時候,就感覺到市場對團的理解已經往前走了很大一步。

毒眸:認知向前的具體表現在哪?

龍丹妮:團員也好,粉絲也罷,對於團魂、logo、團的意義等,都有思考和討論,大部分粉絲肯定是更關注個人的,但這已經處在進階的過程中了。

馬延琨:還有我一直覺得我們為火箭少女101想得比較長遠。畢竟她們是一個限定團,所以我們也希望她們在這兩年的時間裡,在保證團隊工作之外,能夠去嘗試一些她們自己希望主導的方向。其實在成團之後的一個星期,我跟龍總和她們每個人都談了一次,比如美岐的方向就很明確,希望能夠成為一個唱跳型的歌手。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肯定會在保障團的基礎上做一些儲備,為她們的將來鋪一些路。

堅定想成為唱跳歌手的孟美岐

我跟龍總經常跟她們說,她們是「創」品牌的第一個團,我們希望她們成為後來選手的榜樣;此外我們很希望這兩年對她們來說是讀個研究生,只是在研究生期間要帶薪工作,就是這個邏輯。

毒眸:現在孟美岐、吳宣儀、楊超越、徐夢潔都有去演戲,似乎國內目前的偶像環境之下,很多人的出路最終都會回到演戲上,沒有唱跳偶像的生存環境,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龍丹妮:很正常。我還是回到原點說一個中國偶像團體品牌的打造思路問題,還是跟其他國家的團不一樣:在中國的環境裏,首先要看到這個市場的各種可能性,我們從來沒有說這些孩子只能唱歌,不能演戲,演戲對她們個人的歷練、對整個娛樂圈、對市場的理解、對自我的認知,都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過程。所以我們是鼓勵她們去花一些時間去拍戲的。

楊超越在《將夜2》中飾演昊天

第二,在這兩年的運營當中,無論怎麼去拍戲,她們最後還是要回歸到女團和個人的音樂作品當中。其實做音樂在中國不是那麼賺錢的事情,可是我們覺得這個事情一定是女團去樹立自己長久生存價值和品牌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

我們為什麼要做音樂偶像?她們誕生在音樂的偶像團裡面,她們血液是在這裡邊的,至於兩年之後是不是每個人都是有一個這樣的出路現在還不能下定論。也許有人發現自己更適合音樂,有人發現更適合演藝,我覺得這是兩年之後她們自己的一個判斷。

毒眸:我們注意到很多粉絲在說「鵝」的資源確實是很厲害,想了解這一年裡騰訊視頻在打造這個團時,給予的資源和這條脈絡是怎麼樣的?

馬延琨:我不知道粉絲理解的「資源」是什麼,我理解的是,首先騰訊視頻是一個平臺,我們有非常多的內容可以去整合,能夠對她們進行一些有效曝光。其次是錢,運營偶像團體的開銷不是一筆小錢,兩年的時間我們願意投入這筆資金。對比騰訊視頻其他業務來說這筆錢或許不是一個天價,但是對很多偶像公司來說,很難做到有這筆錢或者不管賺不賺錢都投下去。此外能接到綜藝、廣告、劇,我覺得這些都不算是騰訊系的「資源」,主要是哇唧唧哇在運營這些東西。

火箭少女101為《毒液》獻唱推廣曲

毒眸:既然對於騰訊視頻來說,在某一個階段裏運營這樣一個偶像團體是投入性價比沒有這麼高的,為什麼還要持續投入它?

馬延琨:我們覺得這是一個大的戰略,並沒有把它當做一個團、一個節目以及一個綜藝來做,公司的戰略不是這麼看的,而是判斷其能夠推動我們新秀戰略、為此而去佈局的。當然,我們也有信心這個項目到最後不會虧錢。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