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多頭治理。

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塵埃落定。

一個與老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部門--生態環境部,即將登場。

首位生態環保部部長李幹傑在"部長通道"上直言:自己責任更重、壓力更大、信心更足。

從環境保護部到生態環境部,雖然只有兩字之差,卻意味深長。

中新網記者 李卿 攝(來源:中新網)

環保部歷史沿革

公開資料顯示,中國已對國家環保機構進行過多次改革。

1988年7月,環保工作從城鄉建設部分離出來,成立獨立的國家環境保護局(副部級)。

此後在1998年、2008年,國家環保機構又發生兩次大的改革。

1998年國家環境保護局升格爲國家環境保護總局(正部級),2008年升格爲環境保護部,成爲國務院組成部門。

但這次對環保機構改革的思路似乎不同於以往:不是提升地位,而是着重調整職責。

李忠果 攝(來源:中新網)

在現行體制下,中國環保相關職責分佈在多個機構。

以污水防治爲例,地下水歸國土部;河流湖泊水歸環保部;排污口設置由水利部管;農業面源污染歸農業部治理;海里的水則由國家海洋局負責。

用生態環境部部長李幹傑的話說,長期以來中國生態環保領域體制機制有兩個突出問題:

一是職責交叉重複,"疊牀架屋、九龍治水、多頭治理,出了事責任不清楚";

二是監管者和所有者沒有很好區分,"既是運動員又是裁判員,有些裁判員獨立出來,他的權威性、有效性也不是很強"。

本次機構改革方案對此作出了有針對性的改進。

根據改革方案,將原環保部的職責,國家發改委的應對應對氣候變化和減排職責,國土資源部的監督防止地下水污染職責,水利部的編制水功能區劃、排污口設置管理、流域水環境保護職責,農業部的監督指導農業面源污染治理職責,國家海洋局的海洋環境保護職責,國務院南水北調工程建設委員會辦公室的南水北調工程項目區環境保護職責都進行了整合,統一組建成生態環境部,作爲國務院組成部門。

術語很多,部委也很多,可能很多人看了一頭霧水。總結爲一句話就是:告別多頭管理!

告別多頭管理

在實踐中,老百姓經常會遇到投訴無門的問題。

" 一隻蛤蟆跳進水裏,歸農業部管,蹦到岸上就歸林業局管。我種牡丹歸林業局管,改種芍藥就得歸農業部了,因爲一個是草本,一個是木本。"今年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全國社保基金理事會會長樓繼偉的一番話,引來一片笑聲。

雖然是一句戲謔,但卻折射出機構管理中的一個重要問題:行政機構的"條塊化"職權分割。

這經常導致的結果是,部門間相互扯皮推諉,老百姓的問題無法根本解決。

中新社記者 翟羽佳 攝(來源:中新網)

環保部此次改革,正是將分散在農業、海洋、水利等個部門的職責歸攏到一起。用李幹傑的話來說就是,將實現"五個打通":

第一,打通了地上與地下

第二,打通了岸上與水裏。

第三,打通了陸地和海洋。

第四,打通了城市和農村。

第五,打通了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即大氣污染防治和氣候變化應對。

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李佐軍看來,很多污染往往是交叉重疊和相互貫通的,僅靠單個部門的力量是很難達到整體治理效果。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有必要從體制上把現有的機構理順。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院長薛瀾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稱,此次組建生態環境部,是對創新、協調、開放、綠色、共享五大新發展理念的落實,也是在彌補過去中國在生態環保上的短板。

如今,污染防治已被列爲中國未來三年要打好的三大攻堅戰之一。

從中共十九大報告明確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目標,到生態文明寫入憲法,再到組建生態環境部,中國對環境保護的重視可見一斑。

附:首位生態環境部部長簡歷

李幹傑,男,漢族,1964年11月出生,湖南望城人,198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研究生學歷,工學碩士,高級工程師。

1981年9月在清華大學核反應堆工程專業學習,1986年7月在清華大學攻讀核反應堆工程與安全專業碩士研究生。

1989年7月研究生畢業後在國家核安全局北京核安全中心參加工作,歷任國家環境保護總局核安全與輻射環境管理司副司長,國家環境保護總局核安全中心主任、黨委副書記(正局級),國家環境保護總局核安全司司長等職務。

2006年12月任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副局長、黨組成員、國家核安全局局長。2008年3月任環境保護部副部長、黨組成員、國家核安全局局長。2016年10月任河北省委副書記,省委黨校校長。2017年5月任環境保護部黨組書記,2017年6月任環境保護部部長。

2018年3月19日任生態環境部部長。(簡歷來源:環境保護部官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