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上午10時,十九大新聞中心舉行第二場記者會,邀請中宣部副部長孫志軍、中央文明辦專職副主任夏偉東、文化部副部長項兆倫、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副局長張宏森介紹加強思想道德和文化建設情況,並回答記者提問。

文化領域改革主體框架的"四梁八柱"基本形成

孫志軍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了文藝工作、新聞輿論、網路信息、哲學社會科學等一系列重要會議並發表了重要講話,親自謀劃、親自指導、全面佈局,力度之大、措施之實、成效之顯,前所未有,推動思想文化工作取得了歷史性重大進展,開創了新的局面。

文化領域「四梁八柱」性質的改革主體框架基本形成:

一是文化發展理念思路有重大創新。習近平總書記鮮明提出,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總書記特彆強調,無論改什麼、怎麼改,導向不能改、陣地不能丟。

二是文化體制改革有重大突破。先後出臺兩效統一、媒體融合發展、高端智庫建設等70餘個文件和有關政策,搭建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制度的「梁」和「柱」。

三是文化事業文化產業有重大成就。我國已成為世界圖書出版第一、電視劇製播第一、電影銀幕數第一,電影市場世界領先,一批文化精品力作引起強烈反響。

四是文化法治建設有重大成果。不到5年時間裡,全國人大常委會先後審議通過了《網路安全法》《電影產業促進法》《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國歌法》以及《關於加強網路信息保護的決定》等4部法律、1部決定。

推動傳統工藝在現代生活中得到新的廣泛應用

項兆倫著重分享了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三個方面的情況:

關於藝術創作生產。2015年和2016年,全國共推出原創首演劇目近2900部,2013年至2016年,文藝演出觀演人數年均將近10億人次。

關於公共文化服務。現在全國已經有三分之二的村有了文化中心,所有社區都有了文化活動室。到現在,覆蓋城鄉的國家、省、市、縣、鄉、村(社區)六級公共文化服務網路已基本建成。2013年至2016年,全國公共圖書館累計入館人次近23億;博物館參觀總人次近30億。

關於文化遺產保護。近年來,我國文物保護力度進一步加大,尤其加強了長城、大運河、大遺址和革命文物的保護。文物資源逐步「活」起來,文物出境展覽已成為人文交流的重要名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確立了「見人見物見生活」的理念,著力加強保護傳承能力建設。

目前,我們正會同有關部門和地方政府認真實施《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推動傳統工藝在現代生活中得到新的廣泛應用。對口頭傳統、表演藝術等方面的非遺項目,我們也在分門別類研究制定政策措施,逐步形成更加系統的政策體系。

我國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業已形成四個體系

張宏森介紹,我國正在從新聞出版廣播影視大國向強國邁進。具體是建設形成了四個體系。

一是形成具有較強傳播力影響力的現代傳媒體系。全國現在有圖書出版單位584家,報紙出版單位1894家,期刊出版單位10084家,有包括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中央電視臺在內的廣播電視播出機構2578個,還湧現一批新型融媒體。外宣旗艦媒體建設加快推進,中央電視臺2016年對全球重大事件到達率達97%。

二是形成規模龐大的內容製作生產體系。圖書出版量、電視劇、動畫片、電影故事片產量均居世界前列。

三是建成覆蓋廣泛的現代傳輸發行覆蓋體系。擁有世界上規模最大、有線無線衛星等多種技術手段混合覆蓋的廣播電視傳輸覆蓋網路,廣播電視人口綜合覆蓋率分別達到98.37%、98.88%。我國電影銀幕總數到目前已達4.9萬塊,居世界第一。

四是培育了結構完善的產業體系。2016年,新聞出版、印刷和發行服務營業收入達到了2.36萬億元,比2012年的1.66萬億元增長了42.17%;廣播電視服務業總收入5039.77億元,比2012年的3268.46億元增長了54.19%;電影票房2016年達到了492.83億元,比2012年170.73億增幅達到了188.66%。

介紹完我國加強思想道德和文化建設情況後,幾位負責人回答了記者的現場提問。一起看看,他們都回應了哪些你感興趣的問題吧。

文化產品和服務不能成為市場的「奴隸」

中國國際電視臺記者

近幾年,文化體制改革突出強調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這一要求在十九大報告中再次明確。我們想了解一下相關考慮及相關情況。

中宣部副部長孫志軍指出,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文化兼具教育引導和娛樂消費的雙重功能,這就決定了文化產品和服務也就具有意識形態和產品的雙重屬性。因此,絕不能把市場佔有率、收視率、票房和發行量作為唯一標準,不能成為市場的「奴隸」,被市場牽著鼻子走。

深化文化改革注重把構建「兩效統一」的體制機製作為制度設計的關鍵環節和考覈評價的重要標準,綜合施策,強力推進,主要有四個方面:

一是加強頂層設計。中辦、國辦首次以中央文件形式印發了兩效統一的指導意見,進一步明確了有關的總體要求和政策措施。

二是建立有文化特色的現代企業制度。

三是完善文化管理體制。注重建立管人、管事、管資產、管導向有機統一的國有文化資產管理體制,明確社會效益在國有文化考覈權重當中要佔50%以上。

四是明確文化經濟政策。讓文化企業在市場經濟環境當中堅持社會價值、堅持社會效益的同時,能夠輕裝上陣、有所保障。

三方面發力邁向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業強國

非洲喀麥隆國家電臺記者

您剛才提到中國正在從新聞出版廣播影視的大國向強國穩步邁進。中國在這方面採取了什麼樣的措施以達到這樣的目標?

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副局長張宏森表示,工作中重點在三個方面發力:

第一,抓改革,釋放發展活力。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一步優化產業結構,一大批現代新聞出版廣電企業培育和成長起來。深化放管服改革,各類市場主體活力得到了進一步釋放。

第二,抓融合,推動轉型升級。加快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的深度融合、一體發展,打造新型的、現代的主流媒體。積極實施智慧廣電戰略和新聞出版的數字轉型升級行動,努力培育新動能、新引擎。

第三,抓精品,攀登創作高峯。大力實施精品戰略,鼓勵精品、鼓勵原創。長期動態地在電影、電視劇、動畫片、紀錄片、網路內容產品五個領域實施五個一百部重點作品的規劃。

「四個有」打通公共文化服務最後一公里

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記者

在中西部地區和一些農村,能夠享受到這種文化服務的還比較少,在未來解決短板、打通最後一公里方面,文化部門有什麼新的「藥方」?

文化部副部長項兆倫表示,具體措施概括起來說是「四個有」:有標準、有網路、有內容、有人才。

有標準。我們制定了《國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指導標準》。現在各個地方還在做實施標準,我們正在推動各地把這些標準逐一落實。

有網路。我們重點啟動了「流動文化車工程」等項目,加快縣級圖書館、文化館的總分館制建設。

有內容。我們正在積極運用多種手段,為基層社區提供日益豐富的公共文化資源。

有人才。在著力建設專兼職結合的基層文化隊伍同時,近幾年,我們先後選派了8萬多名優秀文化工作者到邊遠貧困地區、邊疆民族地區和革命老區幫助工作,還實施了「春雨工程」「大地情深」「陽光工程」等項目,組織大批文化志願者到農村和邊遠地區開展志願服務,每年都有數十萬志願者在基層開展服務。

中國花費數十億擴大在全球媒體的競爭力?

美國全國廣播公司記者

根據皮尤研究中心的一項調查,中美在全球的受歡迎程度不相上下。一些人認為,這是因為中國一直在大力投資提升自己的軟實力,而且花費數十億來擴大自己在全球媒體的競爭力?這是否屬實?

孫志軍表示,近期世界多個國際研究機構發表了調查報告,表明中國的國際整體影響力在不斷提升,社會關注度在不斷提升,整體形象在不斷提升,這是積極、客觀的反映。這主要得益於:

首先,面對複雜的國際形勢,中國積極探索符合中國國情的發展道路,創造了發展的「中國奇蹟」。

其次,中國切實履行大國的責任擔當。中國提出了「一帶一路」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大倡議,不僅是全球經濟增長的最大貢獻者,也對應對氣候變化、網路安全等全球性挑戰作出了中國貢獻。

第三,中國積極推動中外人文交流。加強與各國媒體的合作,積極發展對外文化貿易服務,支持和鼓勵中國文化走出去,講好中國故事,展示了良好的中國形象。

文化交流的深度和廣度取決於情感的溫度

韓國京鄉新聞社記者

因「薩德」而產生的矛盾摩擦之後,中韓之間的文化產業合作也產生了障礙,十九大之後能否期待雙方的積極交流呢?

「我注意到,在剛剛結束的釜山國際電影節上,活躍著很多中國電影人的身影。」張宏森表示,「在我接觸的業務範疇之內,觀察到中韓兩國的很多交流合作項目也在不同程度地進行。」

張宏森強調,文化交流不是一般的商品交易或貨物貿易,文化交流關乎著民心所向,關乎著情感選擇。所以文化交流是有溫度的交流,這個溫度就來自於人心和情感。民心相通了,情感相融了,文化的交流和合作也一定會朝著積極的方向發展,文化交流的深度和廣度取決於情感的溫度。這個問題需要中韓雙方共同面對、共同思考。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