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如今技術的安全性已遠超人類,但人類更加相信感性和同類的直覺。

從無人駕駛開始滲入現實,似乎所有人都在"等待"一個時刻:一項新技術在現實環境中遇到激烈挑戰,並引發我們內心的隱憂。

終於,美國時間3月18日晚上10點左右,Uber的一輛無人駕駛汽車發生交通事故,與一名正在過馬路的行人相撞,行人在送往醫院後不治身亡,成爲史上首例無人駕駛車輛在公開路面撞傷行人致死的案例。

無人駕駛,被很多人視爲是人工智能掌管人類的標誌性技術之一。

傳統意義上,駕駛不只是一項機械工作,因爲公路駕駛意味着數不清的偶發事件和在緊急狀況中的決策與應對。很多人認爲,無人駕駛的程序算法是難以有效找到合乎技術、現狀和倫理的最優解的。

更關鍵的,是無人駕駛這項技術背後潛藏着的風險隱患。一次判斷失誤,很可能就是一起車毀人亡的慘劇。

而在風險面前,相信同類幾乎是一種本能,數千年來的傳統告訴我們,將方向盤交給自己人,似乎更靠譜。

但技術層面上,這套相信人類的本能是不合邏輯的。今天的傳感和大數據技術水準之完善,無人駕駛的程序對環境的感知速度、對複雜路面狀況的判斷能力和決策水準,只會比人類更強大。何況,人類還存在着疲勞駕駛、酒駕等屢禁不止的惡習。

無人駕駛顯然是對傳統價值觀念的嚴重挑戰。在Uber的這起事故之中,儘管目前尚無最終調查結果,但據亞利桑那州坦佩警察局局長西爾維亞·莫伊爾(Sylvia Moir)對《舊金山紀事報》稱,"事實非常清楚的是,根據受害人橫穿馬路的方式,無論是有人還是無人駕駛模式,要避免這起交通事故是極其困難的。"

儘管如此,無人駕駛首例事故致死案,依然引發了公衆對無人駕駛這項技術的擔憂和質疑。而這種質疑背後,則是一種責任主體不明的擔憂。

在交通事故中,人類行爲導致的後果是有責任主體的,可以追責,因此,也傾向於被認爲是可以控制的,而無人駕駛則面臨着無法追責的難題。

無人駕駛技術作爲事故的肇事者,實質上是不在場的,除了背後的技術供應方和廠商之外。

面對這樣一個沉默而看不見的司機,你只有兩種選擇:要麼徹底信任無人駕駛技術,相信技術遠比人類更靠譜;要麼就是對這項技術苛責到底,決不允許存在一點點的事故率。

因爲對於用戶來說,哪怕只有萬分之一的風險,如果這部分風險的掌控權不在自己或者同類手中,在感性層面,這就是一種難以承受的後果。

無人駕駛技術的從業者由此面臨着一項夾雜了倫理的技術挑戰。儘管創業者可以拿出無數種數據來證明,如今技術的安全性已遠超人類,但人類相信感性和同類的直覺,要遠比數據和技術原理更強大。

可以預見的是,未來的無人駕駛還需要技術之外的解決方案,包括呼籲無人駕駛的專門立法和更多的普及措施,來與人類對風險的規避天性鬥爭。

□胡涵(媒體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