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5日上午9點半,著名作家、河北張之洞研究會會長、電視連續劇《張之洞》編劇於永昌在徐州雲龍書院內,給大家帶來了一場《張之洞的「改革創新」對當今的啟示」》的公益講座。書院內濟濟一堂,大家聚精會神聆聽,於永昌高亢激昂的演講風格,富有內在的思想力量,震撼了在場聽眾的心,大家紛紛表示收穫頗多。

於永昌講到,張之洞是後崛起的洋務新領袖,1884年,張之洞前赴廣州任兩廣總督。張之洞把廣東闢為洋務之地,在廣州開始組建一個讀書人的團隊,一大批學貫中西的讀書人蜂湧而來。「先辦一支新型的軍隊,按洋式裝備,按洋式練兵,同時辦一所新型的學校,按洋人男女同學,按聲光化電分科。」這支軍隊叫廣勝,這所學校叫廣雅,一文一武,帶動起廣東的洋務事業。然後開闢海南島十字大道,修建黃浦船塢,購置新的造船設備,試製淺水輪船,鑄造銀帀,開辦新的工廠等。

光緒十五年,新任湖廣總督張之洞抵達武昌,張之洞是為修築中國第一條鐵路而來。鐵路是西方工業革命的產物,真正從開發利源以振興經濟的高度認識鐵路的近代化價值的 ,張之洞是第一人。他提出在中國的腹地武漢,先建一條通往京師的主幹蘆漢鐵路,以蘆漢鐵路做為中軸,再續造若干支路,由河南孟津西入潼關,再至西安。一條由許昌至開封、濟寧、清江,一條直隸磁州以北經山東臨青至濟南、威海,這樣由蘆漢幹路和數條支路就組成了鐵路網,把長江以北廣大地區連成一片。

張之洞敏銳地認識到,人類已經進入「鋼鐵時代」,「鋼鐵經濟」成為世界工業發展的方向,他要追趕這個世界潮流。他說:「我的目標是要在中國建一座世界最大的鐵廠,超過洋人,至少要超過日本,在亞洲第一。」

張之洞在戶部未撥款的情況下,向外省七湊八借,硬是把冷灶點熱,擼起袖子幹起來。1891年1月,龜山結朿了沉睡的歷史,漢陽鐵廠破土動工了。1894年2月15日,鐵廠煅鐵爐開火了。6月28日,生鐵大爐也升火開煉,兩天後正式出鐵。煉鐵廠共有鑄鐵、機器、鋼軌等6個大廠,4個小廠,工人3千人,外國技師40人,這是我國第一個近代大型鋼鐵工廠。

煉鐵需要鐵砂和煤等原料和燃料,他又興建了中國第一個用近代技術開採露天鐵礦——大冶鐵礦。先後下令開發大冶三石煤礦、道士茯洑煤礦、江夏馬鞍山煤礦和江西萍鄉煤礦(安源煤礦)。這樣,就以煉鐵廠為中心,兼採鐵、和採煤和鍊鋼為一體,創建了我國近代第一個、也是遠東第一座鋼鐵聯合企業,為我國重工業開了先河。

我國首家系統完備的軍工廠——漢陽兵工廠也投產了,不再是仿造,而是把洋技術為我所用。中國從此有了自己製造的現代武器和無煙炸藥,造槍在漢陽,就叫「漢陽造」,「漢陽造」以後在中國近代軍事建設以及國防中起到重要作用。

有了工廠,急需大批人才,張之洞開始致力於書院改制,相繼對江漢書院、經心書院、兩湖書院的課程作出較大調整,以「造真材,濟時用」為宗旨大辦教育,提倡因陋就簡,利用各地書院、祠堂、廟宇等場所興學,鼓勵地方官紳捐資辦學。還派遣留學生去日本,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一個鐵廠帶動起一大批企業,一個新式學堂帶動起一大批新學校,武漢這個城市發生翻天復地的變化。

張之洞成立「湖北銅元局」,馬上鑄造出銅幣,他是中國第一個鑄銀帀和銅幣的人,在中國的貨幣發展史上,開創一個新紀元。這是全國各省中第一個設立,已經具備了銀行的雛形。金融的改革,加快了洋務運動的步伐。

張之洞在江寧署理兩江總督一年零八個月期間,以商辦官助的形式,支持張謇辦起大生、蘇倫等20多個企業,師範學堂和模範小鎮,成為狀元實業家。張之洞在江寧創辦了全國最大,最完備的三江師範學堂,成為今天的南京大學。他責令每一州每一縣都普及師範教育,親手組建了自強軍和自強學堂,把有鄉里品德證明和文化水平的優秀青年招來,分為步兵八個營、每營250人,炮兵二個營、每營200人,騎兵二個營、每營180人,工程一個營100人,這比原先計劃的一萬人少了一半,但畢竟建立起來了,這是中國新式陸軍的開端。

「公車上書」讓北京像開了鍋一樣沸騰起來,變革的呼聲很高,張之洞用五天的時間寫出《勸學篇》,一方面批評頑固派的「守舊」、「不知通」;另一方面批評維新派的「菲薄名教」「不知本」,為中國的變法尋找出第三條路,為朝廷尋找出一個合理、合法、合情地明達的變革主張。「中學為體,西學與用」成為響徹一時的口號,《勸學篇》極大的推動了新政。

張之洞組建的新軍是一支有文化的軍隊,張之洞根據一首德國的旋律,寫了《大帥練兵歌》,要求全軍傳唱。嘹亮的歌聲節奏有力,催人向前。雄壯的旋律穿透了時空,百年不絕於耳,八一南昌起義時,有近500名漢陽兵工廠工人糾察隊員參加了南昌起義和秋收起義,也就把這支歌帶到了井岡山,最終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的旋律,跨進新的時代。

一到雨季,武漢三鎮就提心弔膽,歷史上三鎮的大小水患不斷,百姓深受其苦,張之洞決心修一條後湖大堤,築起武漢三鎮的第二道防線。他親自設計,親自組織指揮大堤施工,築起的後湖大堤猶如一條巨龍讓武漢固若金湯,從此不懼水患,百姓安居樂業,當年的漢口面積一下子擴大了二十倍。竣工時,武汊三鎮百姓自願捐款,刻了一塊碑叫「張公堤」,直到百年後的今天,人們仍叫「張公堤!

張之洞作為地方高官,運用他的權力,調動財力、物力、人力,大辦新式教育,為全國的教育樹立了榜樣,提供了經驗,制定出「德、志、才、行,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建立了較為完備的教育體制。

洋務運動是中國近代第一次改革開放,對今天正處在改革開放中國來說,無疑有著重大的歷史借鑒意義。回顧張之洞當年對前30年舊洋務運動的再改革,以增進我們對今天改革創新的理解和把握。「鑒前世知興衰,考當今知得失」。至少可以從四個方面給我們啟示。

(1)改革再改革的楷模:張之洞以中國士人的自覺追求,以其敏銳的眼光,超凡的意志、超前的觀念、超人的政績,順應和推動歷史潮流滾滾向前!其家國情懷,改革觀念,思想解放,敢於創新的改革再改革的精神,對我們今天的深化改革仍然具有楷模的影響力!

(2)忠於國家利益的忠臣典範:張之洞一生恰守:「啟沃君心,恪守臣節,力行新政,不背舊章。」的為官之道,值得今天的官員以認真的思索與啟迪。

(3)中國傳統文人精神的精髓:張之洞清正廉潔的品質,高風亮節的人格,深邃地透視出民族之魂。典型又真切地體現了中國傳統文人精神的精髓,對今天的學界有很好的教育作用。

(4)「中體西用」 的思想文化遺產:張之洞提倡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作為一種思想文化遺產,在今天可以被賦予新的時代精神,做為文化資源為改革開放服務。今天的改革開放,引進「西學」仍勢在必行。比如電腦和互聯網都是「西學」,它已滲透到中國社會生活的一切角落,但中學為體仍然是中華民族民族精神核心。

文/孟麗 圖/張長通

編輯/張一一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