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提到,微生物群落研究可以包括物種組成,群落多樣性,群落功能結構,功能作用情況等多個方面(戳這裡查看~)。16S測序技術一般只側重於研究群落的多樣性變化,雖然可以通過一些軟體根據16S的測序數據來進行通路功能分析,但分析準確性往往有限。而宏基因組測序則側重於研究群落的功能結構,雖已有大量工具可以挖掘宏基因組中的16S rRNA數據進行多樣性分析,但數據量不足和16S rRNA的組裝效果不理想也往往成為分析的制約因素。

如果需要更高效更準確地同時了解微生物群落的組成、多樣性以及功能情況,利用16S和宏基因組的聯合組學分析已經成為一些高分文章的主流思路。

16S測序相比宏基因組測序來說,價格更加便宜。利用16S技術對大量樣本進行測序分析後,首先發現並闡明不同條件的樣本間微生物組成以及多樣性差異,然後挑選個別有代表性的樣本,進行宏基因組測序,從而可以驗證16S的分析結論、更加深入的闡明群落的功能情況,更好地說明微生物群落與環境之間的關係。

下面用一篇文章來印證我們的思路:

標題:腸道微生物分析發現黑色素瘤治療會引起病人患有結膜炎[1]

腸道微生物組成與炎症發展相關。部分黑色素瘤患者使用Ipilimumab(黑色素瘤治療藥物)治療後會引髮結膜炎,另一部分病人則不會。利用16S和宏基因組測序,尋找病人中與抗結膜炎相關的微生物biomarkers,為更合理地使用Ipilimumab提供幫助。

Ipilimumab用藥後,利用16S測序技術,比較10位結膜炎患者(PtC)和24位非結膜炎患者(C-F)在發生炎症反應之前的腸道微生物生長情況,發現兩組樣本有約80%的微生物組成是一致的(圖1a),這與宏基因組測序結果基本一致。但在炎症發生後,比較兩組樣本的微生物組成,結果發現非結膜炎患者的bacteriodetes組分明顯增加(圖1b)。

圖1. 結膜炎與腸道微生物改變相關

A.C-F和PtC組糞便微生物組成比較;

B. C-F和PtC組中bacteriodetes的丰度存在差異。

挑選10位結膜炎患者和12位非結膜炎患者的腸道微生物樣本,進行宏基因組測序發現,兩種樣本的微生物菌落功能基本一致,但聚胺轉運系統(polyamine transport System)和維生素B(thiamine (B1)、riboflavin(b2)、pantothenate(b5))合成等功能模塊與抗結膜炎相關。

圖2. 在C-F病人中富集的微生物通路

聯合16S rRNA測序和宏基因組測序兩種技術,發現維生素B合成等微生物群落功能與抗結膜炎相關後。利用相關通路作為biomarker,對病人的患結膜炎情況進行預測,發現這些通路biomarkers的預測準確率極高(圖3)。

圖3. 利用不同通路的預測準確性比較

(Poly, polyamine transport system; Thi, thiamine biosynthesis; Ribo, riboflavin biosynthesis; Panto, pantothenate biosynthesis.)

基迪奧能夠為客戶提供專業的微生物研究思路,豐富的分析內容和更多個性化的數據挖掘手段,有興趣的老師可以積极參加我們近期的講座哦(對應的講座主題是:微生物群落研究發文策略與項目問題討論)!

我們下周的講座行程安排如下:

參考文獻:

[1] Dubin, Krista, et al. "Intestinal microbiome analyses identify melanoma patients at risk for checkpoint-blockade-induced colitis." Nature communications 7 (2016).

文獻解讀/技術貼/教程貼/前沿資訊,

每天一篇乾貨分享給你~

做行業內最具乾貨的公眾號!

我們的夢想在未來,

基迪奧能助您達到更高的科研領域!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