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有不要的廢瓶子嗎?”在山西師範大學,常常能看到一羣在學生宿舍收廢品的年輕人,他們同屬於一個大學生社團——“236愛心社”。

這個社團從撿廢瓶子起步,靠獻愛心立足,至今已在周邊多個鄉村學校、特殊學校支教,並在這些學校搭建7座“夢想書屋”。他們不僅在山西大學生範圍內有很高知名度,甚至在上海開起了“愛心分店”。236,一個以數字起名的社團,看似漫不經心,卻栽出了一片成蔭的愛心之樹。

1個樸素的想法,8個簡單的女孩,播下愛心的種子

10年前,“236”只是山西師範大學一個宿舍的代號,它的存在只對住在其中的8個女孩有意義。彼時,對女孩子而言,沒事就“晃悠”去撿廢瓶是一件很“丟人”的事情,但郭學玲就能豁得出去。2006年入學的她,發現學校裏廢瓶子挺多,佔地方不說,還污染環境。“扔了挺可惜,攢起來換成錢,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不是更好嗎?”郭學玲說。

她的想法很快得到宿舍其他7個姐妹的支持。幾次“臥談會”後,姐妹們的思想就達成一致。爲此,她們去學校裏的信用社專門開了個賬戶,取名爲“236愛心基金”。

撿瓶子,說起來容易,但要真正“實操”起來,除了克服心理難關,還有很多現實的細節問題。比如,“哪裏廢瓶最多?書包怎麼騰空才能裝下更多瓶子?拉到哪裏賣最划算?”8個女孩心裏的小算盤打得啪啪響,“剛開始,一個放風,一個迅速去撿,天黑的時候‘最好下手’。”郭學玲笑着說。

3年時間,她們用賣廢瓶的500多塊錢,給汶川災區捐過款,也給貧困地區兒童買過書包。她們知道,這點錢對於太多有需求的地方而言微不足道,但她們更懂得,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愛心比錢大”。

“其實我們當初也沒有太多想法,只是希望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做一點好事。”郭學玲說。然而,正是這種不遺餘力的堅持,才讓這個愛心小團體湧現出生長的驚喜和感動。“236”愛心小團體的種子被8個姑娘無心播下,很快迎來了它的脫胎換骨。

2009年,在山西師範大學物信學院團委的支持下,“236愛心社”從8個人的“小團體”,發展成爲一個面向全校的社團組織。2011年開始,“236”陸續開展了豐富的愛心活動,一躍成爲最活躍的校內社團。2013年,“236愛心社”在新生中一次吸納210名成員,成爲全校規模最大的社團。隨後,他們又在上海成立“分部”,“236”逐漸成長爲山西高校社團中的“明星”。

10年之後的今天,“236”成了一個愛心公約數,成了更大一羣人的歸屬。

“掃樓”、支教、夢想書屋,愛心在不斷擴散

在山西師範大學,每隔一段時間就有一次“掃樓”活動。和10多年前的“前輩們”一樣,“236”的社員們會輕輕地敲敲門,進宿舍問有沒有廢瓶可以收。和10年前不一樣的是,因爲人數增加,他們的成果也成倍擴大,“一次能賣兩三百塊錢”。

“這是我們積少成多、艱苦樸素的社團傳統,絕對不能丟。”從前輩手中接過這份沉甸甸的責任,“236愛心社”現任社長張淑彤的工作思路越發清晰。“不瞭解‘236’的人,以爲這只是一個靠‘彎腰換錢’的公益組織,但其實我們能做的還有很多。”張淑彤說。

對於這些經常來學校“串門”的“236”成員,山西臨汾紅絲帶學校校長郭小平的心裏一直心懷感動。郭小平自己就是“感動中國”年度人物,他在山西省臨汾市創立的這所紅絲帶學校,讓很多艾滋病兒童找到了溫暖的家。

“236”的社員們,顯然也把這裏當成了家。一到學校,社員們就按照分工有條不紊地忙碌起來。有的和小朋友在樓上做起了遊戲,有的帶着孩子去閱覽室……一旁的辦公室裏,郭小平看着這些忙碌的大學生,感慨地說:“對於患有艾滋病的孩子們來說,他們最大的希望就是有人來陪他們玩耍。‘236’的同學們,年紀也不大,但卻有異乎常人的愛心和擔當。”

對於2016級的社員侯雅敏而言,與紅絲帶學校的孩子們玩耍、交流,像是在她生命中打進了一束光:“那次和他們做完遊戲,我們準備走的時候,一個小朋友過來怯怯地拉着我的手,一直跟在我後面,他說:‘老師,我怕你走了之後就不回來看我了。’我看着他的眼睛,那種不捨和膽怯,讓我在那一瞬間下定決心,一定要把這個愛心活動全程參與下來,盡我所能、伴他們成長。”

“每週固定來這裏,成了‘236’和紅絲帶學校的一個約定。”“236愛心社”第六任社長尚玘說,“除此之外,我們還會去周邊農村地區的學校支教,發揮師範生特長,給他們送去我們的溫暖和力量。”

他們的支教活動,有個很好聽的名字,叫“燭光行動”——燭光雖弱,卻能點亮愛的夜空。

每週五下午,在離山西師範大學一個多鐘頭車程的席坊村小學,愛心社的成員們會準時搭乘公交,輾轉來到這裏,給孩子們上課。他們坐公交的路費,全部來自於平時收廢瓶的“愛心基金”。

席坊村小學教學樓的二樓拐角處,有一處不顯眼的屋子,上面寫着“夢想書屋”。書架上,擺着《三字經》《中華歷史人物》等少兒讀物,孩子們在業餘時間會被這羣大哥哥、大姐姐們領着,來這裏一塊看書、學習。像這樣的夢想書屋,“236愛心社”已經捐贈了7處,書籍除了來自於愛心基金,大部分是社員們平時在學校收集來的舊書。

下午兩點半,兩個來自體育系的“236”社員,領着三年級的學生在操場上打起了太極。陽光有點刺眼,但小學生們睜大了眼睛,生怕錯過了關鍵“要領”;一旁二樓的四年級教室裏,歡快的歌聲飄出了窗外,孩子們鼓起了腮幫子,唱得正起勁。

這是一首流行歌曲《剛好遇見你》。“要知道,平時由於師資力量不足,席坊村小學的孩子們最期盼的音樂、美術、體育課,往往就成了自習課。”尚玘說,“對於孩子們和支教的社員而言,同樣是因爲愛,彼此才能相遇在這裏。”

鐵打的“236愛心社”,但沒有流水的“236愛心人”

獻愛心的形式在不斷豐富,“236”的名頭也越來越響。山西師範大學還爲此專門幫助社團成立了“236黨支部”。在不久前的山西省高校思想政治推進會上,“236愛心社”作爲唯一參加的社團,贏得一片點贊。

鐵打的“236愛心社”,但沒有流水的“236愛心人”。在他們看來,對於經歷過“236”生活的人來說,愛心已轉化爲深深的行爲烙印,即便是畢業走出,也會把“236”的愛心帶到四方。

尚玘最近正在準備考研複試。“考研的事情定了以後,我還打算再報名參加一個山區支教的志願活動。”尚玘說,“大部分人都覺得志願活動又不給錢,幹嗎這麼拼。但這反而比一些有償僱傭更吸引我。不考慮那麼多,盡力去奉獻,這就是‘236’帶給我不一樣的地方。”

“236”不一樣的地方,更在於傳承。傳承不僅體現在時間的傳遞,還有空間的擴散。第五任社長苗靜說,他們有一個微信羣,名字叫“236愛心寶寶之家”,她們經常在裏面聊天。慢慢地,大家發現在上海已經工作、讀研的“236人”越來越多,於是“236愛心社上海分部”應運而生。

如今,一些公益活動,總能引起祖國南北“236”成員的遙相呼應。去年5月13日,大型公益徒步籌款活動“一個雞蛋的暴走”在上海舉行,主題是爲“臨汾市天使兒童”募捐。“236上海分部”的成員郭學玲、秦子君、苗靜、汪毅、張春雨,還有從山西師範大學趕過去的張瑩超等十餘人,歷經12個小時,完成了50公里的愛心“暴走征途”。

“不管在哪裏,不論南北、無問東西,我會永遠記得他們帶給我的感動,我永遠都是‘236愛心社’的一員。”第四任社長秦子君篤定地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