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大家的關注,您的關注就是我的動力源泉

應題:簡單的分析一下。例如:某開了文化傳播公司,合伙人加入自然有紅利待遇,而優秀的打工仔再如何獎勵,也不會比合伙人的紅利更大,下面我盡量簡短的分析一下。

英布

從反秦開始,英布一直是以軍為建制,有自己一方人馬和嫡系的,他的名字本身代表著一方勢力、一支軍隊,請注意這是正式的軍隊。所以英布是以勢力頭目的形式拉著人馬加入「項家軍團」。

初奉項梁後就被封為當陽君,原因無外乎驍勇善戰、屢立戰功,這個人的能力至少相對來說還是很不錯的。不單有人馬,自己還是人才。有的朋友會說,英布是人才但也打不過龍且呀,其實這反倒佐證了「合作方」的重要性。

還有一點,可以給大家更快的釋疑-----英布的岳父是吳芮,作為一方勢力也被封王了,這麼說就不奇怪了吧,都是合資方,股東身份,封王是理所當然的。

有的題友就要禁不住問了,前期的土匪和囚犯也都能稱之為「軍」?發展伊始這種構成成分已經逐步被稀釋了,動輒幾千幾萬人都是土匪囚犯那不可能的沒那麼大規模。

龍且、季布、鍾離昧、虞子期

龍且算是人才,畢竟破過英布大軍,致使英布歸漢,雖然和項羽兄弟情深但他是後加入的,項梁、項羽挺近江西的時候才加入,沒什麼人馬。

季布就是一劍客,能有多大實力,也屬投靠打拚事業,初期並無勢力。

鍾離昧也是普通百姓出身,沒有任何勢力,跟著項羽混飯吃,優秀員工算是。

虞子期么,就是靠裙帶關係,虞姬的哥哥,因為兵器打造和項羽逐步熟稔,獲得了功成名就的機會。

其實這幾個人都有一點,就是象龍且一樣都是項羽出兵江西之後才陸續加入,而且都沒什麼勢力和名氣,季布小有名氣,但那只是劍客的名氣,征戰沙場方面是毫無建樹的,虞子期就更不用提了。

打仗也是一樣,英布是獨立部隊,其他四人可都用的項家資源,就好比:

一邊是靠自己的「平台」發展起來的人才,一邊是人馬齊備且「合作」前就是一員名將的首領(合資方),「紅利」上的傾向那是不言而喻的。


籠絡人心,順水人情

封王是一種拉攏人的手段,這點項羽是清楚的,如劉邦在楚漢戰爭的關鍵時刻就通過封彭越和韓信為王,達到了拉攏二人一致對付項羽的目的,最終在垓下之戰徹底擊敗了項羽,建立了西漢王朝。

封王不過是虛名,爭天下靠的是實力,這點劉邦清楚項羽也不傻,自然也是清楚的,這只不過是順水人情和政治謀略罷了。

忠臣不封,不義為王

那麼這個問題就可以解釋了,項羽封英布為王,不是因為他功勞大、夠忠心,而是他勢力大,自己有人有地盤且並不十分可靠,為了籠絡人心才加封為王爵的。

項羽五大將的其他幾人如龍且、季布、鍾離昧等人就沒有加封,不是因為他們的能力和忠誠,恰恰是因為他們都是項羽的心腹,遲早都會加封為王,因而不必急於一時。

爭霸之謀,無奈之舉

對於項羽而言,英布的作用相當於劉邦陣營裡面的彭越、韓信,是影響楚漢之爭最後結局的重要力量和關鍵因素之一。

權衡利弊之後,項羽才決定封英布為王,這不過是個順水人情,就算項羽不封,英布實際上也已經是稱霸一方的諸侯了。

一個人的歷史,一家之言。


項羽手下只有四大將:英布,龍且,鍾離昧,季布。五虎將中的虞子期是明朝甄偉《西漢通俗演義》杜撰的人物,被民國時期歷史小說作家蔡東藩引入到其所著的《西漢野史》中,與前四位一起構成項羽賬下五大將!

龍且是項羽的發小,隨項梁一起起義,作戰勇猛,英布叛變以後,龍且項聲率兵十萬輕輕鬆鬆掃平了九江國,打的英布連家當都來不及收拾就匆忙逃命。龍且死於濰水一戰,對手是用兵如神的韓信,勇猛輸給了計謀與輕敵。龍且生前沒有被封王,是否封侯歷史也沒有記載。

鍾離昧,項羽麾下猛將,有種說法認為八仙中的漢鍾離就是以他為原型。鍾離昧在楚漢戰爭中一度把劉邦打的很鬱悶,最後用了反間計才脫身。楚漢戰爭結束以後鍾離昧投靠了老朋友韓信,希望可以保住一條性命。但由於心靈受到嚴重傷害,做了皇帝的劉邦再三交代一定要把鍾離昧抓起來嚴肅處理,軟弱的韓信最終屈服,鍾離昧自殺。鍾離昧生前沒有被封王,也沒有封侯的記載。

季布: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一諾千金這個成語就是來自季布,此人不但是項羽麾下的猛將,還是個說話算話的君子,正因為這個原因,項羽失敗以後很多人幫助季布逃命,後來經御用馬車司機夏侯嬰說情,季布不但沒有死,還在漢朝做了官,他算是這幾個人中結局最好的一位。但他在項羽賬下也沒有封侯封王。

英布;英布是這幾個人中資歷最老的一位,早年自己帶人在六安起義,後來才投奔的項梁,巨鹿之戰他與蒲將軍率先渡河,可以說說戰功赫赫,鴻門宴後被封為九江王,後來反水投靠了劉邦,再後來又從劉邦賬下反水,最終兵敗被殺。

除此以外項羽麾下還有眾多猛將,比如本家的項它,項襄,項聲,叔叔項伯等等,為什麼這些人封王,

(1)與項羽的性格有很大關係。

鴻門宴以後,項羽以盟主的身份在咸陽大肆封王,只要是個頭目無論大小都給王,就連章邯董欣司馬翳這種降將都封了王。唯獨跟隨自己打天下的兄弟沒有。韓信說他:至使人有功當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兄弟們立了功要封賞,項羽把印章都抓壞了就是捨不得。這當然有誇張的成分,但空穴來風並非無由,韓信不是那種胡說八道的人,應該有一定依據。

中國人講究外圓內方,對外人窮大方,對自己人苛刻的不得了,項羽就是典型,為了傻傻的虛名絲毫不顧忌自己人的感受。

(2)項羽缺乏長期計劃

滅了秦國的項羽,不想著稱帝,卻整個不倫不類的西楚霸王,滿腦子都是回老家守著一畝三分地過小日子,究竟作何想法其他人無法理解,群雄逐鹿的戰國時代已經遠去,大一統成為必然,但是項羽年紀輕輕,政治思維卻依舊停留在幾十年前,不能不說天生就不是做皇帝的料。

他自己長期規劃,對手下的兄弟們當然也說不上長期計劃,反正只要我在,大家就有肉吃,封王並不重要。正是他這種混日子的思想,導致劉邦起兵以後,項羽的盟友喪失殆盡,最終失敗。

(3)為什麼單單給英布封王

因為英布資歷夠老,他是以山大王的身份投降的項羽,與其他幾個大將身份不同,再有一點,英布的老丈人是長沙王吳芮,吳芮是戰國時期吳國王室後人,資歷老,威望足,獨霸一方,英布作為吳芮勢力的代表,項羽多少要給個面子,所以英布封王就順理成章。


我是歷史達人日慕鄉關,歡迎關注!


龍且,是項羽手下第一猛將,與季布、鍾離昧、英布、虞子期為楚軍五大將。從小與項羽一起長大,可以說情若手足。隨項羽叔父項梁起義,後與田榮合軍救東阿,大破秦軍於東阿。英布背楚之時,項羽使龍且點兵十萬往擊之。龍且與英布戰,大破之,英布逃離九江歸漢。項羽聞韓信已舉河北,破齊、趙,而且想要擊楚,派龍且帥二十萬眾往擊之。韓信與龍且大戰,詐敗,引龍且中水淹之計。龍且力戰漢諸將,雖有萬夫不當之勇無奈敗局已定,終被漢騎將灌嬰斬殺,楚軍大敗。

季布,楚人,項羽帳下五大將之一。起初跟隨項梁起事,項梁死後成為項羽的大將。季布為人仗義,好打抱不平,以信守諾言、講信用而著稱。所以楚國人中流傳著「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的諺語。「一諾千金」這個成語也是從這兒來的。

鍾離昧,漢朐縣伊蘆鄉人。項羽帳下五大將之一,跟季布一樣早起追隨項梁起義,後成為項羽麾下大將。此人與韓信交情不錯。漢高祖四年(前203年)被漢軍圍困於滎陽東,項羽率軍營救,漢軍潰敗。項羽乘勝追擊,切斷了漢軍糧道,漢軍被困求和,項王不許,陳平向漢王獻計說:項王的忠臣,只有亞父、鍾離昧、龍且、周殷幾個人,如果你能用萬金買通說客,去離間他們的君臣關係,再出兵攻打,項王必敗。漢王遂用此計。項王果然對忠臣疑忌,致使忠臣紛紛離去,只有鍾離昧還追隨項王。項王敗死後,鍾離昧投奔韓信。漢王忌恨鍾離味,就詔令韓信把鍾離昧逮捕,韓信不從。漢王又用陳平計策,假稱到雲夢去狩獵,要求諸侯到陳地集合。韓信有顧慮。有人勸他說:你把鍾離昧殺了,帶他的頭顱去見漢王,保你無事。韓信與鍾離昧商量此事,鍾離昧說:漢王已經知道你要謀反,不敢來攻你,就是因為我們在一起。如果你把我殺了,去見漢王,你也回不來了。韓信不聽他的勸告,鍾離昧大罵韓信說:「公非長者。」並說:「吾今日死,公亦隨手亡。」隨即自刎。韓信便帶著他的頭顱去拜見漢王,結果被漢王綁了起來,帶回朝廷。

虞子期是項羽手下猛將,是項羽愛妃虞姬的兄長。自項梁起兵時就追隨項羽南征北戰,項羽兵敗垓下後,一直追隨戰死最後。

最後咱們再來說說英布,英布是六安人,因受秦律被黥,又稱黥布。陳勝、吳廣農民起義爆發後,英布投靠了番君吳芮(長沙王),並做了他的女婿。集聚數千人,舉起了反秦大旗。秦將章邯滅掉陳勝,打敗呂臣軍後,英布率軍攻打秦左右校,在清波大獲全勝,於是引兵向東。這時聽說項梁已平定江東、會稽,正渡江向西,隊伍不斷壯大,眾多將領歸附項梁,英布便帶領自己的人馬投靠了項梁。後為項羽帳下五大將之一,戰功卓越,推翻暴秦後被項羽封為九江王,後叛楚歸漢,被封為淮南王。與韓信、彭越並稱漢初三大名將。

通過上面對此五人的簡介可以發現,英布與其它四人有兩點不同。其一,龍且、季布、鍾離昧、虞子期四人皆是自項梁起義時就跟隨項梁和項羽爭戰四方的,屬於項家軍成員,不是外人,屬於項羽的親信。而英布是自己先聚集人馬起義,而後併入項梁和項羽大軍的,並不是項家軍的一員,背景有點類似於當時的各國盟軍,像魏豹,劉邦,張耳、陳余等一樣,都有自己的軍事力量,所以他們最後都被項羽一一封王了。其二,英布的岳父是吳芮,此人是長沙王,在眾諸侯里有一定的威望和影響力,項羽看在吳芮的面子上也自然會給功勞巨大的英布封王了。而其它四位大將在項羽看來皆是家將,位置和叔父項伯,弟弟項莊一樣自然都沒有封王。

歡迎各位相互關注,留言,一起探討歷史那些事。


我們讀太史公司馬遷的《史記》,會有幾種明顯的感覺——

①實力決定地位。臧荼、陳餘、田榮、項羽、劉邦,無不如是;

②三觀決定命運。李斯、劉邦、蕭何、陳平,無不如是;

③人的命天註定。劉邦、薄太后、周亞夫,無不如是。

咱們說說第三點,即劉邦臨死前說的「命乃在天」。司馬遷在《史記》多個篇章記載了相士給人算卦後的言辭。

在《高祖本紀》中,司馬遷記載了一個老父給呂后和劉邦算卦的事,老父看呂后的面相,說呂后是天下貴人,又看劉盈,說呂后之所以貴,是因為劉盈。呂后把老父算卦的事告訴給劉邦,劉邦追上老父,老父看了看劉邦,說劉邦的相貌貴不可言。

在《外戚世家》中,司馬遷記載了許負給薄太后看相的故事。許負說薄太后當生天子。當時的薄太后是魏王豹的妃子,魏王豹聽了許負的言論,決定以魏地為根據地,反劉邦——因為薄太后是他魏王豹的妻子,薄太后會生下天子,那魏王豹當然要為自己將要當天子的兒子打天下了。

《在絳侯周勃世家》中,司馬遷記載了許負給周勃二兒子周亞夫看相的故事,許負說周亞夫再過三年為侯,當八年侯以後當相,當九年相以後餓死。結果一一應驗。

都很神神叨叨的吧?在《黥布列傳》的一開頭,司馬遷就寫了英布早年,被人相面的話。相面的說英布必將先被判刑,其後稱王。當英布被判刑後,英布開心地笑了,說「有人說我當刑而王,看來要應驗了。」

所以,英布被封王的第一個原因是,英布命里該被封王。

也許你不相信,但英布相信,這就足夠了,英布會朝著這個目標努力的。這就涉及到第二個原因了:三觀決定命運。

在司馬遷看來,一個人早年追求什麼,在合適的機會到來的時候,他就會抓住機會,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

李斯追求富貴,所以富貴,但也為了富貴搭上了身家性命;項羽想要代替秦始皇,所以在巨鹿把秦的虎狼之師打殘了,進而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天下共主;劉邦想要成為像秦始皇那樣的大丈夫,最終就成為了秦始皇那樣的千古一帝;陳平想要成為天下宰,為天下臣民公平的分肉,最終就成為了漢帝國的丞相……

而英布呢?想要成為王,所以就會朝著王的目標奮鬥。

英布在驪山當囚徒的時候,就和江洋大盜交好,最終找了機會,帶著一群江洋大盜做起了盜賊,陳勝起兵後,英布也帶著手下反秦,之後又帶著隊伍去投奔項梁。項梁死了以後,英布又跟著項羽干,在巨鹿,英布立下大功,之後,又跟著項羽進入關中,英布是如此地支持項羽,所以最後被項羽封為了九江王。

那為什麼英布會被封王,而范增、龍且、季布、鍾離眜都沒有被封王了呢?這裡涉及到兩個原因,一是英布的實力,二是項羽的政治目標。

我們能夠注意到,英布是帶著部隊來投靠項梁的,這很關鍵,英布的兵一開始就是自己的,雖然自己歸項羽節制,但跟項羽,本質上是合作關係。這一點上,劉邦和項羽類似,劉邦當年也是帶著自己的人馬去找項梁。

所以,英布和劉邦,後來在戰爭中的表現都很棒,合該被封王。但龍且、季布、鍾離眜都是項羽的將,他們的兵權是項梁或項羽給的,所以始終是項羽的臣子,不可能被項羽封王。

韓信、王陵、高起等人都認為項羽是有功不賞,不夠大度,韓信甚至很誇張地說,說項羽能把應該賜予別人的印璽的稜角都玩沒了,還不給人家。

從范增、龍且、季布、鍾離眜四人未被封王的事實來看,項羽似乎果然如此。但這應該不是事實的全部。

項羽早年看到秦始皇游會稽,說了一句具有明顯政治理想的話:「彼可取而代之」。

從項羽分封諸侯的策略上看,項羽似乎是要讓各諸侯不斷地爭鬥,然後他螳螂捕蟬。也就是說,項羽並不滿足於西楚霸王這樣一個天下共主的身份,他要一步步地消滅各諸侯王,最後像秦始皇一樣統一天下。

所以,項羽不但沒封范增、龍且、季布、鍾離眜四個重要將領,項伯、項莊、項聲等項家族人也沒有被封王,這意味著,所有沒被封王的,才是項羽的親信,所有被封王的,都將是項羽的對手。

所以,作為跟著項羽起兵的龍且、季布、鍾離眜三人,並沒有像英布似的被封王。


歷史上項羽有五虎將:龍且,英布,季布,鍾離昧,虞子期(正史無記載)。論資歷,英布帶隊投靠項梁,與項梁一起擁立楚懷王。項梁號稱武信君,英布為當陽君。項梁戰死後,懷王派宋義擔任上將軍,范曾擔任末將軍,項羽擔任次將軍,英布、蒲將軍都為將軍,全部歸屬宋義統帥,向北救助趙國。秦將章邯投降後,項羽帶領著軍隊向西到達新安,又派英布等人領兵趁夜襲擊並活埋章邯部下二十多萬人。到達函谷關,不得入,又派英布等人,先從隱蔽的小道,打敗了守關的軍隊,才得以進關,一直到達咸陽。英布常常擔任軍隊的前鋒。相比之下,其他四位都是在項羽手下一步一步爬上來的將軍。

項羽在義軍消滅秦軍後,為了安撫和制約各個勢力大肆封王,自己封了西楚霸王,後人都認為項羽目光短小,沒有統一大志。其實際情況是項羽當時遠沒有得到所有人的支持,根本無法稱帝,更何況上面還有個楚義帝。而恰恰是此時項羽犯了個天大的錯誤,密密派英布(以九江王為條件,後來再讓英布幫忙都沒成功)把義帝給殺了,陷自己於不義之中,給後來的劉邦抓住了把柄。


英布在歸順項梁和項羽之後,在歷次戰鬥中都驍勇異常,屢立大功,在西楚陣營里,功勞都列為第一,而且每次戰鬥,英布大多數都是打前鋒的角色,極受項羽器重,所以後來項羽自稱(西楚霸王)後,就封了項羽為九江王。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