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子晚報網4月13日訊(實習生 閔潔 記者 張可)4月12日下午,“南京青年戲劇節”的“戲劇大師課”系列活動正式開講。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大學生活動中心,中國國家話劇院一級編劇、第八屆中國話劇金獅獎編劇獎劉深現場暢談“原創戲劇編劇的自我修養”。揚子晚報現場進行網絡直播,近64萬網友觀看。(

  點我回看大師課直播

  )

   劉深以如何成爲優秀的“一劇之本”——編劇爲切入口,結合自身的經歷,分享了作爲合格的幕後工作者,編劇所需具備的幾項基本素質。

   首先,舞臺劇編劇要擁有一顆耐得住寂寞的心。從題材的選擇、構思,前期的思考、採訪,到動筆寫作、調整、定稿等都是不斷自我推翻的“痛苦工作”,需要強大的心臟做支撐。創作過程是在和劇中的人物溝通對話的過程,編劇常常可能深入情節和人物故事中無法自拔。同時,在物質報酬上,舞臺劇編輯的收入和電視劇編劇相比有很大差距。面對各種誘惑,需要選擇取捨,“有所爲有所不爲”。劉深結合自己的經驗,以推掉一個報酬很高的IP改編工作爲例,強調了遵從內心選擇的重要性。“因爲自認爲即便通過技術達到能夠拍攝的程度,也不相信呈現出來會是很好的作品。”

   其次,編劇要有一雙與衆不同的眼睛,學會觀察生活、發現生活、瞭解生活、體驗生活和直面生活,看到風平浪靜表象下波瀾壯闊的本質與內涵,細微與殘酷;超越一般人平視的視角,做到透視生活,多問爲什麼,永遠保持質疑的權力,保有自己的態度和獨立思想,拋棄固定思維,轉而挖掘內在深入的東西。

   同時,編劇要有一對靈敏的耳朵,能夠傾聽身邊年齡、性別、閱歷、職業等皆不同的聲音,聽他們悲歡離合的故事、喜怒哀樂的感受,並將之轉化爲自己在作品中吐露的心聲,巧妙地發揚編劇的“剽學”。另外,在工作中虛心聽取對自己創作不同的聲音,正確對待讚賞與不同見解,區分真假,分辨各方的意見是否言之有物。

   最後,編劇還需要一張能言善辯的好嘴。編劇筆下所寫的應該是“內心最想表達的、不吐不快的、不寫出來覺得對不起自己”的感受。然而畢竟他人無法做到完完全全的感同身受,所以在進行二度創作時,編劇需要和導演及演員進行有效的溝通,儘量引導演員表現出劇本內在的“潛臺詞”。這裏就凸顯出劇本創作的重要性。除了和表演者溝通外,如何和劇中人物溝通也是體現編劇功力的關鍵之處。劉深分享了自己創作中爲人物做小傳的例子,具體到從這個人物的童年開始設定——出生年月,小學經歷、父母相處、是否有陰影等一直到青年時期何時畢業,在校學什麼專業,周圍人包括男女朋友及老師等社會關係,都要認真琢磨。劉深強調“編劇要替觀衆們問爲什麼”,因爲情節中人物的內心表達、行爲選擇等的邏輯都伏筆於“人物小傳”的設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