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當年指考成績放榜後,我便到網路登入各式各樣的落點分析系統,查看推薦結果。接下來就進入困難的選擇期,每個落點分析系統的建議與順序都不一樣,100個科系要怎麼填。究竟要選校呢?還是選系?

1157d4ffa04f716.jpg

      大學畢業後,我從事青年生涯教育工作多年,不乏有許多學生問我這個問題,他們遇到的困難就跟當年的我一樣。現在是過去選擇的結果,面對抉擇的十字路口,對一個有自信或自我放逐的人來說,這不會是太困難的事。但對一個看重自己未來又深感迷惘的人來說,要做選擇並不容易。

 

建議一:對特定科系有興趣者,選系

前提  對科系的瞭解不僅止於,我喜歡數學就選數學系,我喜歡英文就選英文系,而是對於這個科系在大學四年會學習哪些內容、畢業後的職場領域是什麼,已做充分了解。

原因:動力能激發潛能

興趣是促發一個人往前努力的動力來源,倘若有明確的興趣,在學習過程中即便遭遇挫折,也會設法克服。

大學四年中要做的是:藉由社團、實習、打工……相關領域,累積經驗與實力

 

建議二:沒對特定科系有興趣者,選校

前提 除了學校地理位置、學費等因素外,也要考慮進去之後對自己專業的主導權,自由轉系、轉專業的學校。

原因:學校與附近資源多

     探索方向須透過擴大視野、多方嘗試的方式找尋,若選擇校風相對自由、資源相對多的學校,在大學中較有機會與管道接觸不同事物。

大學四年中要做的是:探索自我興趣

 

建議三:對唸書沒興趣,不曉得為何唸大學者,建議直接就業磨練

曾有學生問我:「你覺得要繼續唸大學還是乾脆直接就業比較好?」

我答:「問這個問題前,要先問問自己為何要唸大學?」

學生答:「不知道,我不喜歡唸書,比較喜歡實作,高中時我就有在打工,比起唸書,打工反而讓我覺得開心,很有成就感,唸大學只為了學歷吧!」

我問:「你要學歷做什麼?」

學生答:「找工作」

我繼續問:「若唸大學,你會如何安排你的生活?」

學生答:「白天工作,晚上唸書(我想選擇夜校)。」

我疑惑地問他:「你白天都已經在工作了,為何需要這個文憑來幫助你找工作呢?」

學生答:「說的也是,但長輩們都很在意文憑阿。」

 

有人說大學不是職前訓練班,唸完大學也不一定有能力找到相對應的工作,但唸大學最大的價值就是有機會在這個階段,探索興趣、擴大視野,學習思辨……

若唸大學只為文憑,未免太浪費四年的時間,還會背負許多學費。

 

不唸大學,但在這四年中要做的是:藉由工作磨練自己的實務經驗,創造自己不可取代的價值。

 

補充學習:李開復《做最好的自己》P78~P79

  1) 不知道畢業做什麼

     →制定嘗試新領域的計畫

  2) 不知道自己缺什麼

      寫一份履歷表,給老師、朋友打分數,看哪些需要改進

  3)知道畢業要到某公司工作

     →就找該公司的聘請廣告,在和自己的履歷對比,看自己還缺什麼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