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不語海岸

  圖丨Cassandra Jean

  1

  前幾天跟一個朋友聊天,他說最近自己創業的公司招了幾個文員全都不靠譜,寫個文件屢屢出錯,頭疼不已的他只能自己親自上陣弄文件,忙裏忙外焦頭爛額。

  我說你老婆大學不就是行政管理專業出身嗎?她現在是全職太太,可以找你老婆去公司幫忙,剛好還省了人力成本。

  他擺擺手,賺錢工作這是男人的事情,我不能讓老婆出去工作,養老婆是男人的責任。

  我說那你可以把工作上的困難給家裏人說說,集思廣益沒準有更好的辦法呢?

  他又擺擺手,男人怎麼能跟家裏人說這些,這都是要自己扛的。

  聊到這裏我突然意識到一個問題,現在大家都在討論關於女人的性別歧視,但其實,我們對男人是不是也有性別偏見?或者說,男人是不是也在對自己進行着性別偏見?

  2

  我有個男性朋友,可能是喝水不夠,常年嘴脣大片大片起皮,看得我這個強迫症無比難受。有一次我實在忍不住了,建議他可以買一個潤脣膏,結果他一臉鄙夷地說:“男人誰用那個?”

  這種對話你一定也經歷過,那些臉油成大油田也不洗臉,指甲邊全是肉刺也不抹護手霜的男人們,大多數都會這麼說:“男人誰用那個?”

  如果你問他們:“誰說男人就不能用這些了?”你也一定會得到非常類似的回答:“從小家裏就說男孩子不用這些。”

  我們的社會,從小怎麼教育男孩子的呢?

  男人不用太整潔,那叫“男人味”;男人穿衣服湊合就行,是真男兒自風流;男人不能用護膚品,用了就是娘兮兮的;“男兒有淚不輕彈”,男孩子流眼淚就是軟弱;嫁漢嫁漢穿衣喫飯,娶了老婆就要養起來,男人要承擔全家的重擔;男人有苦就要自己擔着,讓家裏人分擔就是沒用……

  這些男孩子長大了,變成了怎樣的男人們呢?

  連基本的清潔和整潔都做不到,缺乏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不懂得保護自己的皮膚,不懂得搭配體面的衣服,不懂得生活的情趣,不懂得溝通,不懂得分享情緒,不懂得家人相處之道,最後活成了佈滿岩石的孤島,疲憊沉默卻不被別人理解。

  這就是我們期待的“男人”嗎?只有這樣的“男人”,纔是男人嗎?

  “男人”不應該是這麼狹隘的定義。

  3

  前一陣看到這麼一個公益廣告,正好說的就是對於男孩子的刻板教育:

  廣告的最後打出了這麼一行字,“請營造更加積極健康的男子氣概吧”。

  我們對女孩子的教育和期許,早都跟幾十年前不一樣了。我們不再以溫柔和賢惠來衡量一個女人的價值,不再教育女孩子你的使命就是伺候老公和孩子,我們告訴女孩子“誰說女子不如男”,我們期望一個女孩子獨立、自強、自尊,越來越多的女性開始在學術界和職場大放異彩,我們甚至不再認爲芭比娃娃是對女孩子的正面激勵,因爲那會讓女孩子覺得美只有一種定義……

  如果女孩子的教育已經走了這麼遠,那麼我們對男孩子的期待爲什麼還停留在幾十年甚至數百年之前呢?需要男人出賣體力供養全家的時代早已過去,所謂的“男人”的定義,是不是也是時候更新一下了?

  男人也可以不孔武有力,男人也可以表現出自己的軟弱,男人可以喜歡打扮,男人可以說話柔聲細語,男人也可以選擇當全職爸爸,男人也可以把生活打扮的很精緻。

  這些都不影響“男人”的內核,也不會讓人覺得“這不是個男人”。那什麼樣的男性纔會讓人覺得不像個男人呢?

  那些暴力的,不誠實的,好喫懶做的,重男輕女的,眼高手低的,不懂得尊重別人的,在家裏橫行霸道的,在外面受了氣拿家人當出氣筒的……這些人,纔不像個男人。

  我們都見過妻離子散的高官富賈,我們也見過一家和和美美的普通百姓——男人的內核,從來都跟外表無關,跟生活習慣無關,跟情感表達無關,跟是不是霸道總裁無關。

  作爲一個男人,你可以沒有八塊腹肌,可以沒有180cm的身高和180㎡的房子,可以天天敷面膜,可以喜歡花花草草,熱愛打扮拍照,這都沒關係——

  只要你能做到尊重女性,善待生命,尊老愛幼,誠實守信,認真負責——這些最大而化之的道德準則,這些幼兒園老師教過你的道理,這些身爲“人”應該做到的事情,那有誰敢說你不是個男人呢?

  作者|不語海岸

  人菜癮又大的電競低玩選手

  筆名這麼文藝是因爲本人起名廢

  隨手用了大學玩遊戲時的第一個ID

  沒有個人公衆號

  因爲懶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