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布匿戰爭結束了,這場規模空前的戰爭對交戰雙方都產生了前所未有的影響。如果說迦太基在這場戰爭中由一個帝國淪為表面上獨立,實際上依附於羅馬的被保護城邦(因為根據公元前201年的條約,未經羅馬人批准,迦太基人不得與其他勢力進行戰爭),羅馬則從一個文化經濟落後,影響力僅侷限於意大利半島的農業城邦,一舉成為地中海西部最強大的軍事霸權。

迦太基寡頭政治:「戰略之父」漢尼拔落敗竟是因為「豬隊友」? 新聞 第1張

戰爭期間,由於意大利南部許多城邦站在漢尼拔一邊,作為懲罰,羅馬人沒收了這些城邦的全部或部分土地,居民則淪為奴隸無權公民。戰爭期間,站在羅馬一邊的城鎮也有許多因為戰爭被毀滅。這些土地及其居民絕大部分都落入了羅馬貴族手中——羅馬貴族以低廉的租金向國家租借大片土地,用輸入的奴隸來放牧或種植經濟作物,失去土地的農民則不得不流入城市尋求機會。顯然,這種從未有過的經濟形勢會對羅馬造成極其巨大的影響,但羅馬的統治階層會修正原有的政治哲學,來適應正在急遽變化的社會嗎?

迦太基寡頭政治:「戰略之父」漢尼拔落敗竟是因為「豬隊友」? 新聞 第2張

▲羅馬重裝步兵的全套裝備

答案是否定的,確切的說,是一點也沒有。雖然公元前2世紀時,羅馬的軍事力量實際上在地中海世界已經無敵,甚至會在未來的五十年裡,將勢力範圍擴張到整個地中海,但他們統治者的目光卻僅侷限於自己的財富。加圖就是一個典範,他的《教子書》與《農業志》從頭到尾都在講述如何才能最大效率的產出,19世紀曼切斯特的棉紡織廠廠主肯定會與這位老加圖惺惺相惜。當時的羅馬生活,只要稍微瞭解一下加圖、格拉古、馬略、凱撒的演講,就會發現所有的辯論都極其簡單和普通,動機堪稱卑鄙,毫無遠見。他們爭論的目的,只不過是為了重新瓜分共和國的財富和權力。

迦太基寡頭政治:「戰略之父」漢尼拔落敗竟是因為「豬隊友」? 新聞 第3張

▲古羅馬鬥獸場

一開始,以西庇阿為中心的小集團,因為深受希臘文化的影響,還很害怕——他們擔心,太幸福、繁榮,會引來神的嫉妒導致毀滅。但這個小集團在元老院失勢後,公元前2世紀的羅馬政壇上就充滿了毫不掩飾的實利主義者。在第二次布匿戰爭中贏得了巨大威望的元老院變得貪婪、盲目、狹隘而短視,他們不但對被征服者殘酷,也不認為要想辦法在共和國內部的各個階層中尋求平衡。元老院的政策就是每個元老的政策,這種政策的實質是,榨乾行省與意大利的每一個銅幣,讓自己發財。從某種意義上講,被毀滅的迦太基在這些羅馬貴族的身上復活了。

迦太基寡頭政治:「戰略之父」漢尼拔落敗竟是因為「豬隊友」? 新聞 第4張

▲古羅馬貴婦

公元前201年,迦太基與羅馬簽訂和平條約後,漢尼拔並沒有馬上離開軍事指揮官的職位,直到公元前199年,他才辭職。由於當時迦太基已經沒有能力向外發動戰爭,漢尼拔在其位的主要任務應該是遣散軍隊(迦太基軍隊的主體是外族僱傭兵)。一般來說,古代戰爭時期,僱傭國不會給僱傭兵發放足額的薪餉,一是可以節約金錢僱傭更多的士兵,二是可以讓士兵不逃亡。所以一旦戰爭結束遣散軍隊時,迦太基就需要一大筆錢來支付士兵的欠餉,這個問題一旦處置不好,就會惹出大禍。比如第一次布匿戰爭結束後,就因為遣散士兵的問題引發了“僱傭兵戰爭”。考慮到第二次布匿戰爭才結束,迦太基政府要支付羅馬巨額的賠款,國庫十分空虛,漢尼拔得以留任軍事指揮官之位,應該是迦太基的統治階層想要利用他在軍隊的威望解決僱傭兵問題。

迦太基寡頭政治:「戰略之父」漢尼拔落敗竟是因為「豬隊友」? 新聞 第5張

▲鎮壓“僱傭兵戰爭”的不是別人,正是漢尼拔的父親——哈密爾卡·巴卡

俗話說“樹欲靜而風不止”,羅馬人對迦太基漢尼拔的戰爭取得勝利後,羅馬在整個地中海擁有無與倫比的軍事優勢,但此時的地中海東部世界卻處於一種奇怪的狀態,自從亞歷山大去世後,其所建立的龐大帝國便落在他的部將們——後世稱之為“繼業者”手中。這些將軍與國王們為了爭奪亞歷山大的遺產進行了漫長且艱苦的戰爭,但沒人繼承了亞歷山大大帝的偉業。公元前217年的拉斐亞戰役後,地中海東部實際上形成了一種相對的均勢:菲利普五世的馬其頓王國、安提奧庫斯三世的敘利亞王國和托勒密四世埃及王國並存。除這三個強權外,還有許多自治城市、聯盟和小王國。三個強權中的任何一方勢力增長,都會被其他勢力當作威脅。

迦太基寡頭政治:「戰略之父」漢尼拔落敗竟是因為「豬隊友」? 新聞 第6張

▲安提奧庫斯三世

公元前204年,也就是扎馬戰役爆發前的第二年,這種均勢被打破了。托勒密四世死了,將王位留給了年幼的兒子托勒密五世。托勒密四世的死亡時間應該更早,因為他身邊的近臣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裏封鎖了宮廷內外的消息流通,企圖以他的名義繼續統治埃及。總之,埃及實權掌握在人人痛恨的攝政者手中。於是,菲利普五世與安提奧庫斯三世決定暫且放下相互之間的矛盾,聯合起來瓜分埃及在敘利亞、小亞細亞、愛琴海以及黑海進入地中海海峽地帶的領地,地中海東部短暫的和平被打破。

而迦太基內部此時也不平靜,由於國庫空虛,迦太基給羅馬的第一期賠款其實貴族們掏腰包墊付的。公元前199年,迦太基人便在賠款的銀幣中摻了四分之一其他金屬。這些銀幣被羅馬人發現後,羅馬人拒絕接收,迦太基使者不得不向羅馬商人借款補足。

迦太基寡頭政治:「戰略之父」漢尼拔落敗竟是因為「豬隊友」? 新聞 第7張

▲迦太基古城遺跡

從表面上看,迦太基的政治體制與羅馬很相似,一開始是城邦王國,但隨着城市的強大,富有的貴族驅逐了國王,建立了一個寡頭共和國。迦太基的最高執政官(蘇菲特)也設立兩人,也有300人組成的終身制元老院,同時還有一個擔任監察、審判之權的監察院,成員皆為終身制,因為總人數為共有104人,所以也叫“百人院”。迦太基雖然也有公民大會,但實際作用不大。與羅馬不同的是,蘇菲特沒有軍隊指揮權,迦太基上層的少數寡頭,通過經濟優勢控制了幾乎全部權力。這些寡頭是,在北非經營大農莊的奴隸主集團,在海外經營工商業的奴隸主集團。漢尼拔的巴卡家族便是後者的首領。每年250優卑亞塔蘭特雖然是一筆鉅款,但對迦太基這個西地中海的商業中心來說,並不是什麼大問題。國家無力付款的主要原因是寡頭們的分肥行為。這些貪婪的傢伙越是在國家危難之際,越是不肯放過撈錢的機會。公元前196年,迦太基幹脆宣佈對所有公民新徵一筆人頭稅,用於支付給羅馬人的賠款。

迦太基寡頭政治:「戰略之父」漢尼拔落敗竟是因為「豬隊友」? 新聞 第8張

▲迦太基城圖

迦太基的當權派裏,最貪婪的便是以百人院為代表的小集團。因為戰爭失敗,元老院威望大減,百人院擁有監察和審判的權力,開始壟斷政府要職以牟取私利,任何敢於阻撓他們的人都會遭到羣起報復,直到家破人亡。

在這種內外交困的情況下,漢尼拔毅然出山競選,並出任蘇菲特。隨後,他召開公民大會,廢除了百人院成員的終身制,改為每年由公民大會選舉產生,鏟除了百人院的權力基礎。通過改選百人院,漢尼拔掌握了政治鬥爭武器,清洗了政府部門大批分肥的官員,追繳了大批拖欠國家的款項。再後來,由於國家已有充裕的款項支付戰爭賠款,他宣佈廢除新開徵的人頭稅,贏得了人民的支持。

迦太基寡頭政治:「戰略之父」漢尼拔落敗竟是因為「豬隊友」? 新聞 第9張

漢尼拔的改革對迦太基的經濟有着巨大的促進。五年後,迦太基便一次性付清了給羅馬的全部賠款,就是一個明證。不過,漢尼拔的改革也引起了羅馬人的憂慮,因為羅馬人索要為期五十年的賠款,一是為了得到大筆金錢,二是為了削弱迦太基的國力使其無力威脅羅馬。因此,當迦太基在賠款裏摻賤金屬的小把戲時,羅馬只要求其補足欠款。而迦太基保質保量提前還清了欠款,羅馬人反而寢食難安,唯恐漢尼拔又一次帶領大軍入侵意大利。

另外,漢尼拔的政治改革固然對國家有利,卻傷害了寡頭階層的利益。俗話說:“斷人財路如殺人父母。”不難想象迦太基的寡頭們對漢尼拔咬牙切齒的痛恨,但此時的漢尼拔不但有平民支持,背後還有強大的巴卡派控制着百人院,要錢有錢,要人有人,寡頭們拿他根本沒有辦法。於是,迦太基親羅馬的寡頭派們想出了一個“借刀殺人”的計策——利用羅馬人對漢尼拔的仇恨來消滅他。

迦太基寡頭政治:「戰略之父」漢尼拔落敗竟是因為「豬隊友」? 新聞 第10張

大約在公元前196年,反巴卡派的寡頭們向羅馬的朋友們派出信使,聲稱漢尼拔正在與敘利亞國王安提奧庫斯三世聯絡準備發動反對羅馬的新戰爭,這違反了羅馬與迦太基的和約。顯然,對從未遺忘漢尼拔的羅馬元老院來說,這是求之不得的藉口。第二年,三名羅馬使節來到迦太基,他們表面上的目是為了調節努米底亞國王馬西尼薩與迦太基的關系,但漢尼拔很清楚,羅馬人真正的目的是什麼。為了不落入羅馬人手中,他在兩名副官的陪同下,夜裡乘船離開了自己的祖國,一直到死,他都沒有再踏上祖國的土地。

迦太基寡頭政治:「戰略之父」漢尼拔落敗竟是因為「豬隊友」? 新聞 第11張

漢尼拔逃離迦太基後,到了安提奧庫斯三世的宮廷,並為如何與羅馬人交戰出謀劃策。他甚至還提出給自己一支軍隊,與迦太基的朋友形成對羅馬的第二條戰線。而且,漢尼拔在第二次布匿戰爭,曾與馬其頓國王菲利普五世簽訂過反羅馬的同盟。由於以上這些原因,有人認為,反巴卡派的寡頭們向羅馬人的告發並非誣陷,漢尼拔當時的確在暗地裡與安提奧庫斯三世祕密結盟反羅馬。但筆者認為可能性不大,因為此時迦太基的安全實際上完全依賴羅馬了。當時,迦太基的鄰國是羅馬人的鐵桿盟友——早就垂涎迦太基財富的馬西尼薩。和平時期,未經羅馬允許就大規模招募僱傭兵是違反條約的。一旦戰爭爆發,迦太基可能還來不及組建軍隊就完蛋了。

迦太基寡頭政治:「戰略之父」漢尼拔落敗竟是因為「豬隊友」? 新聞 第12張

因此,如果不是羅馬人不願意馬西尼薩吞下迦太基變得過於強大的話,迦太基早就被馬西尼薩佔領了。假如漢尼拔與安提奧庫斯三世結成盟約,即使一切順利,達成了密約,安提奧庫斯三世也只會出兵入侵希臘,完成重建亞歷山大帝國故土的大業,最多再派兵入侵意大利,絕不會派兵去北非迦太基幫漢尼拔對付馬西尼薩。沒有羅馬人的調停,馬西尼薩肯定會出兵進攻他垂涎已久的迦太基,迦太基根本來不及僱傭足夠的士兵。堅固的城牆可以保護城內的財富,可城外肥美的田地和果園都會成為馬西尼薩的口中之物。以漢尼拔的睿智,怎麼會幹這樣一件對自己沒有一點好處的蠢事呢?就這樣,漢尼拔52歲時成了一個流亡者。不過,這樣他卻實現了自己兒時在父親面前許下的諾言。他現在已和迦太基沒有任何關系,不用再擔心自己的行為會給祖國惹去災難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