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劃/李帥 星日馬 設計/lann 頭圖/東方IC

  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在以嚴謹立命的學術界尤其如此。

  在清華大學,學術論文作假直接開除學籍。4月10日,清華大學公佈了最新修訂的《清華大學學生紀律處分管理規定實施細則》,對發表研究成果中有抄襲、僞造等較爲嚴重的學術不端行爲的處罰,從原來的記過升級爲開除學籍。

  對學術不端行爲的一次次收緊,正是讓學術界一潭清水,再無漏網之魚。

  作假氾濫,三令五申

  事實上,從今年年初到現在,教育部已經對論文作假行爲三令五申。

  無風不起浪,年初的翟天臨事件,將高校內部的論文作假問題,撥出蘿蔔帶出泥。

  事實上,近期經曝光的學位論文涉嫌學術不端事件,覆蓋了碩士、博士、教授各個層次,乃至準科研大牛“長江學者”。

  假戲真做,都是“帽子”惹的禍

  論文是研究生目前能否畢業的最大決定因素,爲了能在畢業時順利地戴上博士帽,多少博士熬禿了頭髮。

  只不過,根據國家統計局發佈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中國每年錄取和畢業的研究生人數逐年走高,渾水摸魚的假博士、假碩士並不少。

  對專家學者來說,論文是塊敲門磚,發表論文的主要目的是達到職稱晉升以及各種考覈要求。

  “目前人才帽子太多,國家層面有很多,省部級往下走還有很多,我們的山川大河用來命名幾乎都用光了。”北京大學教授劉忠範指出。

  根據時代學者統計的數據,學者類人才計劃至少108個,其中與“山”有關的26個,與“水”有關的26個,佔比近50%,基本鋪滿中國地圖。

  按照長江學者樑瑩的說法,全中國恐怕沒幾個清白的教授了,“如果你這樣追究下去,所有中國的學者,那麼多,人人都有問題了。”

  還有一類演藝人物、商界名流、公職人員,需要一頂碩士、博士帽子來鍍鍍金。

  他們課不怎麼上、論文也不怎麼寫,卻憑藉手裏的名氣、財富、權力換取學術光環,一夜速成。

  弄假成真,都是“唯論文”的錯

  現階段,論文仍然是最能檢驗一個人學術成果的決定條件。

  論文沒有錯,錯在“唯論文”,是“唯”這個字錯了。

  當然,把“唯論文”作爲評價標準,還不至於錯得太離譜。只不過在中國高校行政化的量化管理體制下,“唯論文”不看論文本身,而是看論文發表了幾篇,有幾篇SCI。

  有需求就會有量身定製的服務,中國高校論文洗稿、代寫一直都在上演。

  央視此前曾曝光一個論文代寫、期刊代發的灰產工作室一年的單量,按平均一單兩萬元算,4688單一年能產生近1億左右的流水。

  儘管“唯論文”的質疑喊了很多年,“唯論文”的做法依然難以改觀。

  可是,若不出臺明確的評價標準和具體的實施細則,打破的僅僅是數論文的篇數,不數論文之後呢?

  同行評議是目前全球學術界普遍認可的觀點,即由本領域的其他專家、學者對學術著作進行評估,確保以科研價值對結果進行評判。

  然而在中國,“同行評議成本高,利益驅使下同行不講真話,成爲兩大掣肘。尤其在熟人社會,關係的力量常常幹擾同行評議的結果。”南京大學教授李江指出。

  說白了,清理了“唯論文”,最終又迎來了“唯關係”。

  結語

  只要評價機制不改,論文作假還會改頭換面。真真假假的鬧劇不會休場,以假亂真的鬧劇或成結局。

  要不然,怎麼說學術容不得半點虛假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