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醫師新聞網記者游尚智/台北報導

​圖說:雙和醫院放射藥物治療病房

根據統計,甲狀腺癌的患者數,光是在新北市每年就超過700例,而中、高風險的患者除了手術切除之外,尚需進行放射治療;目前的困境就在於放療後患者體內因有超標的幅射,必須住進隔離病房,只是病房數嚴重不足,導致有需要的患者必須等待一到兩個月;雙和醫師(19)啟用「放射線藥物治療病房」,新設病房共未來有需要使用同位素治療的患者,皆可使用此設施,不用再苦等病房。

依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104年癌症統計資料顯示,甲狀腺癌已位居十大癌症之一,女性發生人數約為男性的3倍,又以20-40歲女性為多數。雙和醫院新陳代謝科謝安慈主任表示,甲狀腺癌成因不明,推測最大風險因子為輻射暴露。謝安慈主任強調,由於現在環境、空汙、水源等汙染源嚴重,也都有可能增加罹癌的風險。

雙和醫院一般外科陳信安主任說,甲狀腺癌之細胞型態主要為乳突型及濾泡型癌,甲狀腺癌的主要治療方法為外科手術切除,若為中、高風險群病患,如有侵犯甲狀腺周圍組織、淋巴結轉移或遠端轉移等症狀,則須考慮放射性碘治療,服用放射性碘後,能有效破壞殘留的癌細胞組織。

由於病人服用高劑量的放射碘後,身體會產生輻射,為避免影響他人,法令規定接受超過30毫居禮以上的高劑量原子碘治療病患,必須入住「放射線藥物治療病房」,直到身體的輻射量低於輻防委員會所規定的安全劑量始能離院,這個時間會因為服用劑量不同而產生差異,新發病個案約一到兩晚,如果轉移或復發,則可能就會因為服用劑量更高而增加。雙和醫院核子醫學科楊哲銘主任強調,現在院內新設兩個床位的輻射隔離病房可隔離治療最高劑量為300mCi(300毫居禮),也接受其他醫院轉診有需要的病人前來治療。

針對分化型甲狀腺癌(DTC)的放射碘治療指標,耳鼻喉科陳美茜醫師表示,依據美國甲狀腺協會(ATA)在2015年發表最新治療指南,甲狀腺腫瘤在手術治療後,依低、中、高度復發風險群指標來評估碘-131治療的必要性和劑量風險,高度風險若出現腦腫瘤顯著侵犯到甲狀腺外、不完全切除腫瘤及轉移至淋巴結並大於3公分的腫瘤症狀,即需要進行放射碘的治療。楊哲銘主任說,9成的甲狀腺癌為分化良好的甲狀腺乳突癌或濾泡細胞癌,手術摘除病灶後,再針對有癌細胞殘餘或轉移之虞的患者,給予碘-131的治療及追蹤,平均5年存活率可達98%。

雙和醫院放射線藥物治療病房,結合核子醫學科、一般外科、新陳代謝科、耳鼻喉科、放射腫瘤科、血液腫瘤科並配合營養師、社工師等優秀團隊,病房內有專屬的放射性廢液處理槽、絞碎式馬桶、智慧雲端功能的視訊通訊電話,方便病人與醫護人員溝通、輻射劑量增減器,測試病患出院時身上所存有的放射性劑量、鉛推車運載病患放射性藥物及裝載處理病患之垃圾廢棄物與廚餘,並有生活用品兼顧舒適與安全防護的治療環境,提供最完善的照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