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文獻中的關於龍的記載,考古中也有很多關於早期龍形象重大發現。

8000年前的龍:

遼寧阜新查海遺址發現的石堆塑龍,用紅褐色礫岩堆放而成,長19.7米,寬1.8~2米,被認為是目前發現時代最早、形體最大的龍。

查海遺址石堆塑龍

6000年前的龍:

河南濮陽西水坡遺址發現的屬於仰韶文化時期的龍,遺址45號墓葬中埋了一個男性,身高約1.84米 ,仰卧,頭南足北。人骨的右邊用蚌殼擺塑了一條龍,頭朝北面朝東,昂首弓背,尾巴作擺動狀。人骨的左邊用蚌殼擺塑了一隻老虎,頭朝北面朝西,二眼圓睜,張口齜牙。

濮陽西水坡仰韶文化蚌殼擺塑龍

5000年前的龍:

遼寧赤峰紅山文化遺址和安徽含山凌家灘遺址中均有發現。

其中紅山文化遺址中發現了C形龍和玉豬龍。C形龍身體蜷曲,吻部前伸,略向上彎曲,嘴緊閉,有對稱的雙鼻孔,雙眼突起呈棱形,有鬣。玉豬龍,一般為豬首龍身,龍身蜷曲,首尾相連。豬首大眼闊嘴,吻部前突,口微張,露出獠牙,面部以陰刻線表現眼圈、皺紋,背部有一可穿繩系掛的小孔。

紅山文化C形龍

紅山文化玉豬龍

凌家灘玉龍呈偏心穿孔的環狀,首尾相接,在接近尾部的一側有一可穿線系掛的小孔。「玉龍」長徑4.4、短徑3.9、厚0.2厘米。其首部圓雕呈獸面,沿環一周外側刻一規整的弧線,表示脊背線,與脊背線相連的有17條向外放射的斜線。

凌家灘C 形玉龍

4000-3000年前的龍:

山西臨汾陶寺遺址、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湖北武漢盤龍城遺址和四川廣漢三星堆遺址均發現有龍的形象。

陶寺遺址龍的形象出現在泥質的陶盤之上。陶盤具有大敞口、斜直腹、平底的特徵,器表印有籃紋或繩紋,內壁多塗陶衣並磨光,陶衣上繪有紅彩盤龍紋,圖案的程式化程度很高,龍的軀體均由外向內盤繞,龍首位於邊沿處,口中吐有一穗狀物。

陶寺龍紋盤

二里頭遺址的綠松石龍形器由2000餘片各種形狀的綠松石片組合而成,每片綠松石的大小僅有0.2~0.9厘米,厚度僅0.1厘米左右。龍身略呈波狀曲伏,中部出脊。由綠松石片組成的菱形主紋象徵鱗紋,連續分布於全身。龍身近尾部漸變為圓弧隆起,尾尖內蜷,若遊動狀。整條龍長64.5厘米,中部最寬處4厘米。龍首隆起於托座上,略呈淺浮雕狀,為扁圓形巨首,吻部略微突出。以三節實心半圓形的青、白玉柱組成額面中脊和鼻樑,綠松石質蒜頭狀鼻端碩大醒目。兩側弧切出對稱的眼眶輪廓,梭形眼,輪廓線富於動感,以頂面弧凸的圓餅形白玉為睛。

二里頭遺址綠松石龍

盤龍城遺址發現的龍形器,由金片和綠松石鑲嵌而成。於墓底發現,被整體提取而出。

盤龍城遺址出土的綠松石龍

三星堆遺址1號和2號神樹下部,均有盤繞蜿蜒的龍的形象。

關於龍的形象起源,有不同的說法。如聞一多先生,在40年代即提出龍的形象源於蛇。當然也有學者認為龍的形象來源於鱷魚,比如衛聚賢先生。還有一部分學者認為龍的形象是馬、蜥蜴等幾種動物的綜合體。但不管怎樣,中國龍的形象在8000年前就開始形成,並且不斷發展完善,到漢代基本定型,漢代的四神之一為「青龍」。


傳聞在抗日戰爭期間,東北因為乾旱有一次就發現了一條龍,當時這條龍像是被擱淺一樣,體積很大於是很多村民都自發的挑水來波龍的身體,當地地方志也有記載,此事還上過報紙,第二天這條龍就不見了,龍不見後當地還連著下了幾天雨。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