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軍擊敗德軍,進入羅馬尼亞,從1944年春季的羅馬尼亞戰役開始,佔領了整個羅馬尼亞,一直到1958年撤離,總共持續了14年時間。

蘇聯當時不僅僅撤出了駐紮在羅馬尼亞的軍隊,還裁減了駐東德,波蘭和匈牙利的軍隊。當時蘇聯的考量應該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蘇聯對外政策的轉變

1953年3月5日,斯大林去世,蘇聯開始考慮跟西方緩和關係。在之前,由於冷戰開始,雙方關係一直很緊張,1948年一度釀成了柏林危機。斯大林去世後,赫魯曉夫上台,開始推行緩和政策。1955年,蘇聯從奧地利撤軍,同年蘇、美、英、法四國在維也納召開了國際會議,討論緩和世界局勢。蘇聯此時撤軍,有利於緩和跟西方的關係。

二、駐東歐蘇軍使命的轉變

蘇軍進駐東歐,一是為了控制東歐,二是建立一個針對西方的防禦體系。

1948年,東歐各國在蘇軍的支持下,紛紛建立了紅色政權,蘇軍控制東歐的目標已經達成。這一目的達成後,蘇軍的繼續駐紮,反而危害到了蘇聯與東歐各國的關係。

歷史上俄國對於東歐一直是入侵者的面貌,再加上進駐這些國家時,由於軍紀問題,蘇軍引起當地民眾普遍的仇恨。繼續駐紮,只能加劇當地民眾的懷疑。既不利於蘇聯和東歐關係發展,也不利於蘇聯控制東歐。

各國紅色政權其實也很擔心,他們依靠蘇軍上台執政,但是也害怕蘇軍會隨時趕他們下台。1956年的波蘭事件和匈牙利事件很好的證明了這一點。尤其是匈牙利事件,嚴重惡化了蘇聯和東歐國家的關係,損害了蘇聯長期控制東歐的戰略。

三、蘇聯軍事戰略的變化

赫魯曉夫時期,蘇聯形成了核軍事戰略,這種戰略思想認為未來的戰爭形式已經變成了核戰爭,以核武器為主。過去戰爭存在的前後方,現在界限已經不那麼明確了。在前線保留大規模軍隊已經顯得落伍了。羅馬尼亞和蘇聯接壤,本身既不是蘇軍防禦重點,也不是前進基地,當時蘇聯的防禦重點在波蘭和東德,那裡也是前進基地。蘇聯在羅馬尼亞駐軍也不多,只有幾個師,撤離之後,一旦有事,蘇聯的空軍和導彈就能覆蓋整個羅馬尼亞。

上圖可以很清晰的看出,羅馬尼亞境內多山,並不適合蘇軍的大規模坦克群突擊,北邊的波蘭和東德更加適於蘇軍大規模進軍西歐。

四、蘇聯對羅馬尼亞的信任

羅馬尼亞一直緊跟著蘇聯的步伐,表現得非常順從。1947年成立的共產黨和工人情報局就設在羅馬尼亞,之後的幾次會議也是在羅馬尼亞召開的,1948年批判南斯拉夫,會場就在羅馬尼亞。1956年的匈牙利事件,羅馬尼亞的表現很讓蘇聯信賴,當時羅馬尼亞堅定支持蘇聯軍事干預匈牙利,並且為了便於蘇軍進入匈牙利,特意任命了一名跟克格勃有密切關係的交通部長。而匈牙利事件平息後,羅馬尼亞領導人喬治烏德治是第一個訪問匈牙利的東歐領導人。喬治烏德治被赫魯曉夫稱為老實人。而匈牙利領導人納吉就被軟禁在羅馬尼亞。

從上述幾點可以看出,蘇聯從羅馬尼亞撤軍是完全放心的。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