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從小就被教育要愛乾淨,講衛生。但是殊不知,有些看似是“愛乾淨”的習慣,卻隱藏了許多健康隱患。

以下八個過度的衛生建議,你一定或多或少都做過!

一、勤掏耳朵

很多人看到“耳垢”從耳朵裏挖出來後,都會有一種成就感。有時候,人就是這麼勤快,覺得不定期把耳朵掏乾淨就不舒服。你以爲這是愛乾淨的表現?

這8個我們從小養成的衛生習慣,醫生都建議別做了!

其實,並不是!

首先,俗稱的耳屎有個得體名字叫“耵聹”,是耳道里耵聹腺細胞分泌的一種物質,它的存在是爲了起到保護作用。

一方面,耵聹能起到保溼潤滑的作用,其特有的黏性可以阻擋砂粒水滴對耳膜的刺激或是破壞。

另一方面,它可以保護鼓膜不受聲波傷害,同時防止病蟲入侵,阻隔感染,抑菌殺菌。

這8個我們從小養成的衛生習慣,醫生都建議別做了!

很多人擔心耳屎堆積多了,會堵住我們的耳道,但這種擔心對正常人而言完全是多餘的。耵聹會隨着我們咀嚼和咬合的動作自動排出外耳道,而若我們自行給它“取出來”,可能會刺激耳道皮膚,使得耵聹分泌更多造成栓塞。

“取”的姿勢不對,耳道皮膚受損甚至會引起細菌真菌的感染,嚴重的還會引起中耳炎致使聽力受影響。

當耳朵真的被耵聹堵住時,我們會出現耳堵悶感、聽力下降、外耳道炎、耳痛,甚至是反覆性咳嗽等症狀,這個時候就要找醫生幫你清潔耳道衛生了。

這8個我們從小養成的衛生習慣,醫生都建議別做了!

二、飯前燙碗筷

現在大家外出喫飯,不僅要使用消毒過的餐具,在用餐前,還會用開水把碗筷都燙一遍,美其名曰“消毒”,但是這個工序真的能爲餐具消毒嗎?

這8個我們從小養成的衛生習慣,醫生都建議別做了!

其實開水燙碗筷這一儀式只不過是給細菌洗了個熱水澡而已。

微生物研發工程師範工做了兩個實驗。

第一組實驗中,經對比檢測,餐館內帶密封包裝的筷子,經過消毒且有良好密封的很衛生,沖洗的意義不大。

第二組中,已被污染而未經沖洗的筷子細菌總數約有2660cfu/㎡,而分別經溫水、50℃水、80℃水、沸水沖洗過的筷子細菌總數則分別約爲1250 cfu/㎡、580 cfu/㎡、500 cfu/㎡、950 cfu/㎡。

不同溫度的水試驗表明,清洗不是溫度越高越好。而且儘管有一定的清洗作用,也依舊細菌超標,直接使用依舊可能引起腹瀉。

這8個我們從小養成的衛生習慣,醫生都建議別做了!

要想高溫殺菌,則需要持續幾十分鐘的沸水煮開或是蒸汽蒸煮。

與其擔心碗筷,還不如多注意飯前洗手,多注意飯館整體衛生。

三、摳肚臍

小時候每次洗澡,都覺得肚臍黑黑的,藏了許多污垢,老是喜歡摳來摳去。這時候就會被家長恐嚇:不能摳肚臍眼,不然腸子會爛掉。

雖然肚臍的形狀會有很多褶皺和凹槽,但有美國科學家經研究表示:肚臍眼是個“細菌窩”,但不能隨便摳。

這8個我們從小養成的衛生習慣,醫生都建議別做了!

污垢中的細菌絕大部分是非致病性的,過多的清洗或不良的摳肚臍眼習慣會造成身體的不適。

但也不是完全不能清潔肚臍,我們要注意方式方法。

清洗肚臍眼之前拿少許油塗抹或是用溫水沖洗片刻,再用棉籤輕輕擦拭,最後用清水沖洗乾淨。

四、用牙籤剔牙

牙籤是我們餐桌上一個再正常不過的清潔工具了。

但牙籤不是人人都適用。

這8個我們從小養成的衛生習慣,醫生都建議別做了!

從短期看,牙籤能幫我們把餐後塞在牙縫中的食物及時剔出來,對口腔清潔及牙齒的保護有用,但是長期使用牙籤並不可取,它對牙齒害多利少。

如果牙籤使用不當,可能會造成牙齦炎、牙齦萎縮、牙間隙增大而導致牙周疾病。而且在剔牙的時候也要注意,不要將牙籤強力塞入牙間乳頭區這樣會使本來沒有間隙的牙齒間隙增大造成牙周病。

我們在保護口腔衛生的同時也要選對剔牙工具。如果牙縫不大,建議使用牙線或者牙線棒,而牙縫較大的朋友可以使用牙間刷。真塞了難以對付的硬東西,再考慮用牙籤。

這8個我們從小養成的衛生習慣,醫生都建議別做了!

五、熱水洗澡

在天氣寒冷的時候,我們都喜歡洗個熱水澡再睡覺,總感覺這樣不僅洗乾淨了全身,而且身體也暖和了,殊不知這樣卻有可能傷到皮膚。

冬季,不少人因皮膚瘙癢到醫院就診,而“洗澡水太熱”、“洗澡次數太頻”、“愛搓背”是不可逃脫的三大原因。

這8個我們從小養成的衛生習慣,醫生都建議別做了!

乾燥的季節,人體血液循環不夠靈活,皮脂腺功能不夠發達,皮脂膜自然變薄。洗澡過頻,還愛用力揉搓,皮膚表層油脂、角質層都洗掉了,天然屏障就沒法保護皮膚,自然會形成瘙癢症狀。

皮膚油脂分泌少的人,洗澡水溫高於體溫3℃,即水溫控制在40℃左右即可,洗澡時間不要過長,浴後全身應塗抹潤膚乳。

六、女性“洗洗更健康”

“洗洗更健康”成爲了家喻戶曉的廣告詞。那麼,攜帶大量微生物的陰道是不是真的經常“洗洗”更好呢?

女性私處本就有自淨的能力,在維持陰道健康的過程中,部分細菌、陰道pH及雌激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反覆的清洗只會破壞內部微生物環境。

身體沒毛病的時候並不需要什麼洗液,要想維持私處乾淨,只需要用清水沖洗就好,同時注意衛生,勤換內衣褲。

這8個我們從小養成的衛生習慣,醫生都建議別做了!

七、抗菌洗手液

抹上洗手液,搓一搓,衝一衝——這基本是每個人從小就被灌輸的洗手步驟。但如果告訴你,那些洗滌品卻有可能給你造成健康風險,此時的你,還會繼續用這個流程洗手嗎?

這8個我們從小養成的衛生習慣,醫生都建議別做了!

來自美國的權威健康部門、美國食品與藥品監督管理局(FDA)發佈的一則禁令——宣佈全面禁售抗菌皁!這到底是什麼回事?

首先,你花更多錢購買的抗菌洗手液的殺菌能力跟一塊普通肥皂沒啥兩樣。

其次,這些抗菌的洗滌品中,可能含有“三氯生”和“三氯卡班”,曾經它們是被廣泛使用的高效抗菌劑,如今卻因可能對人體造成傷害而被捨棄。

曾有研究發現,小孩長期接觸三氯生會大大增加其過敏機率,也另有部分動物實驗顯示這三氯生會影響激素代謝,因此科學家擔心這種成分亦會對人類的發育造成影響。

不是不能用抗菌洗手液,而是要用也得看清成分構成。

這8個我們從小養成的衛生習慣,醫生都建議別做了!

八、萬能消毒水

“潔癖媽媽帶出過敏體質的小孩”,這樣的新聞並不少見。

經過廣告的宣傳,很多人都覺得一定要給孩子一個儘量沒有細菌的環境。

這8個我們從小養成的衛生習慣,醫生都建議別做了!

不少城市和鄉村兒童哮喘發病率對比的研究均顯示,在農村摸爬滾打的小孩要比“溫室裏的花朵”哮喘發病率要低得多。

人的成長過程中,百病不侵是不可能的。童年時代的你總有或多或少住院的經歷,類似這些表面看似痛苦的生病經歷,卻爲你的免疫系統添磚加瓦。病原體會讓人生病,但它同時也能“刺激”人體自身的防禦系統健康發展,打擊那些引起感染的有害病原體。

家中沒有傳染病人的時候,保持室內通風整潔就足夠了,濫用消毒劑可能會使病菌產生耐藥而更不易消除,在小孩衣服清洗過程中過度使用更可能對寶寶幼嫩的皮膚造成損害。

保持良好衛生,生活在乾淨整潔的環境中當然是好的,但矯枉過正反而會適得其反。

這8個我們從小養成的衛生習慣,醫生都建議別做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