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螳螂財經,作者|木宇

  如涵上市成功,張大奕化爲“張大億”,又一個勵志故事誕生,不難想見,千千萬萬的網紅會繼續前赴後繼,自媒體們又可以收割一波韭菜,標題我都想好了——如何活成張大奕的樣子?

  智商稅是收不完的,這輩子、下輩子都不可能收完的。

  懂一點金融的人都知道,致富需要靠槓桿,這個槓桿可以是資金、勞動力、人脈、背景資源之類,它們就像是放大器可以助你登上人生顛覆(當然也可能讓你一敗塗地),但對於一無所有的年輕人而言,這些都是門檻頗高的,所以從前的成功學都還是教你踏踏實實努力,培養個人的核心競爭力,以一個平滑的曲線循序漸進走向人生巔峯。

  直到網紅經濟的出現,一切開始發生了變化,原來沒有好爸爸、不生在好地方、不靠拆遷、讀書不用功都沒關係,只要一夜爆紅,就能一夜暴富,在中國的語境裏,名和利向來都是雙胞胎。

  原來,還有流量槓桿這麼個東西,沒有成本,沒有門檻,沒有標準,誰都能用,誰都能紅,於是全民都槓上了。從野生網紅到專業團隊,2016年,MCN市場井噴,增長率達到475%,一夜之間遍地都是網紅製造工廠,從草根走向專業化和產業化。

  人生或許有捷徑,但不可能人人都能走。

  無法複製的張大奕,無法複製的人口紅利

  流量是網紅經濟的護城河,在自然界,水量依季節變化有跡可循,但在網紅所生存的市場上,水量的變化卻毫無規律可循。

  根據如涵的招股書顯示,2017-2019財年,其營收一直極度依賴3名頂級KOL——張大奕、大金、莉貝琳,尤其是張大奕,她個人名下店鋪收入佔如涵總營收比例一直過半,僅憑一人就撐起了一家上市公司的半邊天。

  理想的模型自然是批量製造出無數的“張大奕”,或者掌握製作“張大奕”的配方,即便有一定的不良率,只要摸索出一個合理的財務模型,都是可行的。在網紅經濟的領域,頭部對尾部的貢獻比例要遠高於八二原則,換句話說,那些後面的小網紅們,對公司而言其實加起來都不如一個頭部網紅作用大,最大的意義就在於撐起漏斗的孵化規模,和風投是一個邏輯。

  問題卻在於,根本就沒有網紅製作的配方,這點娛樂圈早就想明白了。娛樂圈之所以普遍相信風水命理,是因爲一個人能不能紅,能紅多久,除了個人努力之外,很大程度還要看命,命理是一門玄學,玄學無法量化,也就無法建立科學的數字模型,“網紅+孵化+供應鏈”的商業模式聽着性感,但根本上就無法滿足標準化、可複製、延續性等工業特性。

  爲何網紅孵化衍變成了一門產業,並且網紅開始呈現職業化趨勢?這背後還是時代的力量。

  驅動網紅經濟的其實並不是“網紅”本身,而是互聯網對人口紅利的喚醒,流量之於互聯網,就如同金融之於實體經濟,大水漫灌下自然會野蠻生長,催生的不僅是眼前的繁榮,還有不斷累積的泡沫。

  從PC時代的後舍男生、鳳姐、芙蓉姐姐,到移動時代的張大奕、Papi醬、摩登兄弟,網紅的數量呈幾何級增長,但這並非他們引領了什麼時代精神,開創了什麼文化現象,更多在於觸網人羣的增長,而他們恰巧受到了流量的青睞。

  在網紅迭代的歷史中,你根本無法找到一根貫穿始終的清晰邏輯,能夠總結出如何打造網紅的規律。

  而流量紅利一旦耗盡,網紅自然也會停止生長,在艾瑞諮詢發佈的《2018中國網紅經濟發展報告》中,隨着短視頻和直播等流量平臺的增長放緩,MCN也從喧囂開始歸於平靜。

  時代的紅利不復再有,人們也越來越沒有耐心,網紅的生命週期正在急劇縮短,於是抱團取暖,MCN試圖打造出一個生生不息的閉環流量池,將雪球越滾越大,但註定事與願違。

  1+1=1,網紅矩陣沒有流量閉環

  在講究產品協同效應的今天,MCN的產品模型卻是彼此獨立而分裂的,不僅難以產生協同效應,反而會出現彼此牽制。

  MCN的產品即是網紅IP,衆多IP組合成矩陣,以此拱衛出一個流量的護城河,粗糙來看,這是聚合流量從而產生1=1>2的疊加效果。但仔細分析下來,這裏面其實存在天然的隱患:

  首先,衆多IP之間是橫向平行關係而非縱向承接關係,這就導致網紅彼此之間難以建立合作互利反哺的關係,而網紅的成長又依賴於MCN內部資源的分配,在有限的資源下,彼此之間反而是競爭的關係,此消彼長,都是親兒子,怎麼分是大問題。

  其次,頭部依賴效應難解,MCN只有簽約或者培養出頭部網紅,才能確保自身的競爭力和話語權,但作爲頭部的網紅,爲了維護自身利益,自然不會樂意見到新晉網紅的成長,最好的辦法就是限制對新人的投入。這就會MCN陷入兩難境地,資源傾斜給頭部吧,會加劇對方話語權的提升,不利於公司的長遠發展;資源傾斜給尾部吧,頭部一撂挑子,現有的GMV都保不住。

  在2018年,如涵總計虧損7235萬元,其中營銷費用就高達1.46億元,“收入是有的,但是錢花的也莫名其妙,特別是近1.5億的營銷費用令人費解,花這麼多營銷費用,那KOL的意義何在;如果停掉這個營銷費用又會如何。”王思聰如此質疑到。營銷費用大多是用來孵化新晉網紅的,但顯然未能取得預期的效果,結合網紅間的競爭關係來看,這其中有多少是被內耗掉的?

  外部的流量紅利見頂,內部的網紅資源爭奪,讓MCN陷入一種極度尷尬的境地——做流量生意,卻無法建立穩定的流量池。

  這就不難理解如涵在招股說明書中提升的風險:我們能否盈利,取決於增加粉絲數量,產品多元化以及優化成本結構。我們可能無法做到以上任何一點。

  針對網紅作爲人的不穩定性,有些機構想出了打造虛擬人物的方法,即能保證IP的穩定性,還能不斷進行定製化的迭代和完善,在二次元文化流行的今天,也是融入潮流的趨勢。但問題在於,虛擬“網紅”雖然可以聚攏人氣,但無法真正產生移情效果,讓人產生代入感,網紅帶貨的本質還是一種價值觀和生活理念的傳遞,連“人”都不是,你讓我怎麼相信你?

  流量本身不能製造流量,圈住流量池的終究還是產品。

  從IP到品牌,產品纔是終極的護城河

  網紅經濟的誤區在於,在產業的鏈條中,網紅本質僅僅只是營銷和引流的管道,而不能作爲產品本身。

  這點成名已久的網紅體會更加深刻,張大奕說核心競爭力歸根到底還要看產品力,雪梨希望像奢侈品時尚業那樣,創始人退居二線後留下的名字也能讓品牌延續,“你不可能一直做紅人。”畢竟,讓香奈兒和LV成爲經典品牌的,是香水和旅行箱,而不是創始人的故事。

  話雖這樣說,但目前來看,網紅從IP到品牌之間,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這是“流量邏輯”到“價值邏輯”的艱難轉型,在網絡效應下,聚攏流量顯然比深入供應鏈改造要容易得多,

  至少在目前,網紅們的主要收入還來源於廣告。

  不過同樣是帶貨,與其幫別人帶貨不如幫自己帶貨,意識到網紅只是青春飯的,積攢了一定粉絲後的人,也紛紛開始“自立門戶”,創立自己的品牌,進行深度的粉絲運營。

  但問題在於,受到專業侷限,很多網紅自身並不懂產品,即便是最爲大衆化的時裝領域,網紅們可以在穿搭上說得頭頭是道,但涉及到服裝設計就無能爲力了,所以就算開了淘寶店,也不過是貼牌商,她們的產品就像她們的臉一樣,千篇一律而缺乏風格和辨識度。

  產品對網紅而言,也起到爲其聲譽而背書的作用,一旦出現問題,也能讓網紅前期的引流功虧一簣。被譽爲“2017第一網紅”的美食網紅李子柒,在成功圈粉之後,開設了以自身爲品牌的天貓店,視頻裏的她精心製作的美食讓人垂涎三尺,視頻外的天貓店買的食品大多是外包給流水線工場,品牌的溢價後面,是想象與現實的落差,掏錢買了失望的粉絲,紛紛在

  在知乎上對其口誅筆伐。

  知乎網友“今天是個小仙女”更是直言:“她做的那些東西,你能喫到?想太多。好喫麼?你可以讓你媽媽給你做做試試。淘寶店賣的商品和她有關係麼?沒有,都是流水線生產而已。”

  在知乎網友“漂浮菌”給出的截圖中,也可以清晰地看到李子柒代工廠的資料。如果頭部網紅也僅僅只是以追求貼牌商爲目標,那麼網紅電商估計離品牌還有十萬八千里的距離。

  品牌的魅力,在於價值觀和產品調性的高度統一,網紅電商的尷尬在於,它既無法輸出有影響力的價值觀,也靜不下心來打磨產品,這讓他們在最不穩定的流量面前,顯得脆弱不堪。即便如涵最終走上了資本市場,但投資人最關注的,一定不是它生產了多少KOL,而是賺了多少錢,並且證明自己有持續賺錢的能力。

  對於大部分還在奔向網紅路上的人而言,網紅電商的上市,既是一種激勵,也是一種詛咒。“網紅本身是碗青春飯,只能趁年輕多賺些錢。”對未成名的小網紅而言,會不會飯沒喫到,連青春也沒了?

  【鈦媒體作者介紹:螳螂財經(微信ID:tanglangFin):原瀟湘財經,泛財經新媒體,重點關注新金融、新零售、上市公司等財經金融領域。 《財富生活》等多家雜誌特約撰稿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