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朝初年,朱元璋恢復了一項殘忍的制度,那就是在皇帝駕崩之後,臨幸過的妃嬪,一般都會要殉葬。這種不人道的制度,直到明英宗時期才被取消。也就是說,曾經被後世史學家吹捧“功績堪比文景”的明仁宗和明宣宗,也都執行過這個政策。明宣宗駕崩的時候,就有十位妃子爲之殉葬。

  這十位妃子,《明史》上都有記載,長期以來,人們誤以爲是十一位妃嬪。究其原因,是因爲將一位入宮不久就病逝的郭嬪計算在內。

  郭嬪的本名叫做郭愛,字善理,是安徽省鳳陽縣人,說起來還是朱元璋的同鄉。她很早就因爲聰明才智而聞名鄉裏,因爲鳳陽的特殊地位,連明宣宗朱瞻基都聽說了她的名字,將其招入宮中,封爲嬪。然而,這位女子,一到京城不久,就匆匆走完了她的一生。《明史》之中有這樣的記載:

  郭嬪,名愛,字善理,鳳陽人。賢而有文,入宮二旬而卒。自知死期,書楚聲以自哀。

  這裏說得很明白,郭嬪入宮之後,沒多久就去世了,但並不是殉葬。《名媛詩歸》更是提供了佐證,說她是“徽至京師,尋病卒”。既然如此,爲什麼很多人認爲她是殉葬的第十一人呢?

  小珏認爲,原因大概有兩點。一是因爲郭愛進宮是在宣德十年,不久去世,而朱瞻基駕崩也是在宣德十年,兩人去世的時間實在是相隔太近了,難怪後人會產生這樣的聯想。

  二是因爲在《明史》之中,記載了郭愛的事蹟之後,馬上又開始記載殉葬嬪妃,這自然讓人讀史時,不自覺地將郭愛放在殉葬嬪妃之中。

  雖然郭愛並非死於非命,但她病逝地時候,虛歲也才21,實在是太過年輕,同樣值得同情。作爲一名才女,她在臨終之前,知道自己不久於人世,便寫下了絕命詞《病革自哀》:

  修短有數兮,不足較也。

  生而如夢兮,死者覺也。

  先吾親而歸兮,慚予之失孝也。

  心悽悽而不能已兮,是則可悼也。

  這首詞,沒有什麼深刻的大道理,也沒有抒發自己的壯志雄心。它僅僅是一位行將入木的女子,對於自己即將離開人世間的惆悵。

  “修短有數兮,不足較也”是指來到人間歷練修行,時間實在太短暫,沒有必要去計較。“生而如夢兮,死者覺也”這一句是郭愛臨死才知道,人生真的如同做夢一樣,匆匆而過。第三局“先吾親而歸兮,慚予之失孝也”指的是郭愛感嘆自己先於自己的雙親而離去,不能侍奉,實爲不孝。最後一句“心悽悽而不能已兮,是則可悼也”則是她在抒發自己可哀可悼的感受,那是淒涼而不能自已的情緒。

  這首詞,寫得情真意切,寥寥幾十個字,抒發了一個妙齡女子垂死感言。後世人同情她,甚至爲了煽情,便將此詞的題目改爲《絕命詞》,說是殉葬之前而作。也許,她沒有病逝的話,作爲沒有生育的妃嬪,殉葬也的確可能就是她的人生結局。不過,作爲史學研究來說,還是應該嚴謹一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