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語說:

  年少時追星的行爲,相信幾乎每一個孩子都曾經歷。

  會因爲那個TA而更加熱愛現在的生活,甚至因爲TA,對未來有了更多的憧憬。旁人對追星的行爲無法理解,或者不屑一顧,只有自己知道,追星意味着什麼。

  最近,被一位小學生的追星方式笑噴了!

  一位家長帶兒子到派出所辦理戶籍業務,民警發現戶口本上竟然寫着明星吳京的信息。

  原來,內容是這位家長的兒子手寫上去的。

  小男孩說,自己是吳京的超級粉絲,看過他演的多部電影,把他的名字寫到戶口本上,就是想成爲他那樣的人。

  孩子的這種幼稚做法,真讓人忍俊不止!

  網友紛紛留言:愛你就把你寫進戶口裏……

  其實,吳京不僅是個出色的男子,而且做事認真,對事業執着,想必他強大的優點把這個小粉絲迷住了。

  有社會心理學家曾發現:對強者的崇拜,是孩子成長的需要。

  這位小學生正處於“意識”發展階段,他選擇吳京做偶像,相信孩子不僅僅是在追星,更重要的是在追心,想讓自己在“崇拜”中獲得成長。

  追星的最好方式就是超越他

  理性的心態下,追星可以成就一個人,會激發出孩子極大的潛能。

  著名華人魔術師劉謙,7歲時開始自學魔術。1988年,年僅12歲的他,獲得了臺灣青少年魔術大賽冠軍,面對贏得的第一個魔術比賽獎盃,他興奮不已。

  更令他意想不到的是,獎盃是由他的偶像大衛·科波菲爾親自爲他頒發。他給予了劉謙高度的讚賞和評價,並親密地與他一起合影留念。

  與偶像零距離接觸後,劉謙對魔術找到了前所未有的信心。在榜樣的激勵下,魔術成了劉謙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接下來,就是見證奇蹟的時刻!”這句話是劉謙的標誌性臺詞,他也做到了!

  27年後,劉謙以最成功的華人魔術師身份與偶像大衛·科波菲爾再度合影。

  劉謙說過:真正的追星,是用一輩子的時間,卻成爲像自己偶像那樣的人,傑出而偉大的人。

  你在你的時代精彩,我在我的青春加油。

  向偶像致敬的最好方式,就是和他一同進步,甚至超越他,這纔是孩子對偶像的“高級”表白。

  追星也要適當有度

  綜藝節目《變形計》中,追星少女陳思緩,本來家境一般,卻瘋狂追星,導致家裏生活越來越拮据,卻一點悔意都沒有。

  爲了追星,陳思緩向媽媽要錢。媽媽不想給,憤怒之下,她像瘋子似的動手去搶媽媽的手提包,還大聲向媽媽叫囂:

  “沒錢,你們要我幹什麼?”

  “你是我媽,你給我錢天經地義,應該的!”

  媽媽無奈地說:

  女兒追星太瘋狂了,買一雙國外版的喬丹運動鞋,是2000多元一雙,衣服有同學從國外帶來的,也有自己在網上買的,一般都是八九百一件。

  陳思緩也說:

  爲偶像每年花費幾十萬,送明星衣服要送貴的,自己買設備要買最好的,穿衣服也要穿最好的。不然,那些明星連看都不看自己一眼。

  偶像的巨大力量,可以激勵孩子做得更好,但過於盲目崇拜,反而得不償失。

  前段時間,一個10歲的小男孩趁媽媽不注意,用手機看直播時,竟然一下子打賞主播14萬元。

  媽媽欲哭無淚,常年患病喫藥,這些錢不僅是家裏的日常開銷,更是治病錢!怎麼就生了這麼一個兒子呢?

  追星要適當有度,否則,孩子一時好奇,父母一次疏忽,家庭一世災難。孩子天生對新鮮事物有好奇心沒錯,父母更應該從小進行合理引導。

  孩子爲什麼喜歡追星?

  模仿是每個孩子的天性,伴隨人的一生。從出生到7歲,孩子最先模仿的就是父母,模仿父母怎麼說話,怎麼笑,怎麼走路,怎麼做事。

  美國心理學家凱根說:對於兒童,模仿可以是一種獲得愉快、力量、財富或者別的渴望目標的自我意識的嘗試。

  7歲以後,孩子在某些模仿特質上已經超越了父母,他們會開始尋找新的偶像。

  隨着年齡的增長,孩子心理上想脫離父母而獨立存在,但面對未知的世界,他也會茫然而不知所措,必須找個“強者”來學習和模仿,這樣他內心纔會產生安全感。

  在青春期,如果孩子沒有出現過特別喜歡哪個名人,或者崇拜明星的想法被父母扼制了,他們很可能會造成“安全感”的缺失。

  香港城市大學張宙橋博士研究發現:成長過程中缺乏安全感的青少年,追星程度更強。

  孩子所喜歡的娛樂明星,經過包裝和宣傳後,很容易給孩子造成“光環效應”。

  光環效應是一種以偏概全的傾向。娛樂明星自帶一種人際光環,導致他們在孩子眼裏是完美的,是強大的,而這種光環正是讓孩子們爲之傾倒的原因。

  家長如何引導孩子追星?

  給予孩子理解並及時溝通

  女兒上小學四年級時,特別喜歡趙麗穎,尤其《花千骨》上映時,每天哼唱穎寶的主題曲,看到穎寶漂亮的劇照,也會迅速從手機上下載保存下來,甚至臥室的牆上貼滿了趙麗穎的海報。

  剛開始,我很擔心這樣會影響她的學習。與她的班主任溝通後,老師提醒我不用過分緊張,孩子這個年齡段喜歡明星,是心理髮展的正常現象,建議我多與孩子溝通。

  後來,我與女兒也說起自己當年喜歡過的“星”們,並告訴女兒,趙麗穎是一個非常努力的女孩,她付出了很多辛勤的汗水,才取得了今天的成功。

  女兒對自己喜歡的偶像有了更深的瞭解,我也及時瞭解女兒當初喜歡的是穎寶漂亮的顏值,後來更欣賞她優秀的品質。

  有個優質偶像去欣賞和追隨,孩子纔會更加優秀。

  陪孩子一起去追星

  近日,馬伊琍帶大女兒一起看李健在上海的演唱會,愛馬隨着演唱會的氣氛一起歡呼歌唱,比媽媽還要活潑開放。

  作爲媽媽,馬伊琍和女兒一起追星,一起欣賞李健的好聲音,並能在第一時間內,掌握女兒追星的情況,及時進行引導。

  生活中,也有這樣“別人家的爸媽”

  2018年,一對嘉興的父母,不懼颱風,從嘉興開車200公里,帶着即將上初三的女兒來到上海蔘加她“樂華七子”的見面會。

  爸爸更是直言:只要不影響學習,興趣愛好也是要有的,不能讓孩子 24小時精神繃緊在讀書。

  在這個育兒焦慮的時代,父母不是讓女兒留在家裏上各種輔導班,而是專門陪女兒來追星,真是家長圈裏的一股清流!

  家長陪孩子一起追星,爸媽及時走進孩子的精神世界,與孩子有了共同聊天話題,孩子視父母爲朋友,一起分享成長的喜悅和祕密。

  使用名人名言幫家長教育孩子

  朋友的兒子牛牛,從小學習成績一直很優秀,但不知什麼原因,上了五年級後學習成績卻忽上忽下。

  爸爸非常着急,眼看離期末考試越來越近,他忽然想到,試試用名人名言來激勵他,也許比自己的說更有說服力。

  於是,爸爸每天有針對性地抄寫一些名人名言,放在牛牛的寫字檯上,每天換一條。

  從寫給他第一條名人名言開始,爸爸逐漸感受到孩子學習態度上的變化,於是他斷定這是一個好方法。

  隨着每天一條名言的激勵,牛牛的成績比原來進步了許多。終於,在名言的激勵和自己的努力下,牛牛小升初時,從全班原來的第10名考到了第5名的好成績。

  一本書上曾講過:許多偶像身上具有榜樣因素,善於發現和引導的父母完全可能把偶像變爲榜樣。

  家長利用名人效應,引導孩子學習名人的勤奮努力,將他們作爲孩子學習的動力和楷模,往往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讓孩子學會自行調整

  從一本書上看到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位年輕記者,她上中學時,特別崇拜電視臺的一位主持人,曾曠課不去上學,跑到電視臺門口專門等候,想見主持人一面,等了一上午沒有見到人影,就又寫信。

  主持人回信中給她寄了一包花籽,她視若生命般地精心飼養,花開得很好看,但搬家時,爸媽卻忘了將花帶走,她大哭了一場。

  等她上了高中,視野開闊了,又開始崇拜女企業家,直到大學畢業,她所崇拜的偶像不知換了幾撥。

  想想自己當初爲了一盆花而大哭,是多麼的幼稚可笑!

  所以,家長不要打壓孩子的明星崇拜心理,只要合乎孩子的心理年齡就好,隨着孩子心智逐漸走向成熟,他會自行調整,形成自己獨立的判斷和思考。

  追星是一種心理需求。每個時代,不同年齡的人都有不同的明星偶像。

  郭敬明曾說:當你見證了你喜歡的明星從跌倒到爬起,你見證了他平凡的一面和光耀的一面,當你看着他從幼稚變得成熟,從退縮到勇敢,你再也放不下對他的喜歡了。

  每個人都可以有崇拜的偶像。但是,不要因爲崇拜對方而忘了自己是誰。

  偶像不僅是孩子們的嚮往,更是他們的人生導航。始於才華,限於品德,這纔是崇拜偶像的意義。

  小語有話說:

  看到12歲的小朋友硬核追星,小語相信大家一定會有自己的追星感悟,快移步到留言區告訴小語你的追星路上發生過什麼故事?

  ▍標籤:小學語文 追星

  ▍作者:嘉卉

  --------------- 小學語文 ---------------

  同步課程指導,經典內容拓展

  一鍵標星 「小學語文」,及時查收最新推送

  你若喜歡小語,請點亮在看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