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華為董事會換屆:孫亞芳讓賢 任正非未退休)

時隔五年之後,嚮來神祕的華為公佈瞭新一輪的董事會換屆選舉結果。由於華為創始人、精神領袖任正非已有74歲高齡,此前關於華為佈局交接班事宜的猜測早已甚囂塵上。換屆換得如何,亦足以直接影響到華為前進的火車頭動力足不足。因此,華為的董事會換屆格外引人注目。

毫無疑問,30歲的華為正處在他最壯碩的時期。2017年,華為站上瞭6000億營收的曆史最高峯,同時掀翻愛立信,成為全球通信設備領域的龍頭,智能手機穩坐全球市場前三的位置,5G賽場上,華為更有可能成為國際最大的贏傢。不過,來自各界的對手和博弈亦隨之而來。例如,美國商業夥伴一再“反水”,將華為“逼入牆角”。如何進一步攻破高端市場,獲得更高的利潤率,是華為麵臨的挑戰。

華為輪值董事長鬍厚崑在今年的新年緻辭中,宣佈瞭華為“三十而立”的新藍圖:構建萬物互聯的智能世界。在他看來,“華為未來能夠繼續成功的關鍵在於兩點,一方麵,要讓日益龐大的組織始終充滿活力;另一方麵,戰略要瞄準正確的大方嚮,但並不追求精確,要為適應不確定性留下調整的空間。”前者涉及企業體製和員工激勵機製的問題,後者則涉及聚焦主航道的企業核心理念。未來華為將憑何贏得下一個階段的勝利?考驗著新管理層的智慧。

孫亞芳辭任董事長

3月22-23日,在深圳阪田華為基地J5(三角地)-2F-VIP會議室,49名持股員工代錶,見證瞭華為新一輪的董事會換屆選舉。

在公司任職19年,有“華為女王”之稱的孫亞芳主動讓賢辭任董事長,原監事會主席梁華接過帥印。同時,新一屆董事會延續集體領導模式,輪值CEO製度將不再運作,改為輪值董事長機製。

根據公告,郭平、徐直軍、鬍厚崑等三位現任副董事長擔任公司輪值董事長。輪值董事長在當值期間是公司最高領導,領導公司董事會和常務董事會。輪值董事長輪值期為六個月,未來五年依次循環當值。

據瞭解,董事長梁華1995年加入華為,曆任華為公司供應鏈總裁、公司CFO、流程與IT管理部總裁、全球技術服務部總裁、首席供應官、審計委員會主任等職務。未來將履行治理責任,包括對外負責公司公共關係及形象維護等,以及主持公司持股員工代錶會運作。

孫亞芳雖然卸任董事長,但並不會退休,將繼續在華為治理體係中發揮作用。孫亞芳1989年加入華為,自1999年起擔任董事長一職,在華為已履職19年,還曾登上福布斯“中國商界女性100強”榜單第一名。

據時代周報記者瞭解,任正非嚮來比較專注企業內部管理,而雷厲風行的孫亞芳則成為瞭華為齣色的外交官。任正非不在時,華為很多事情都是由孫亞芳獨挑大樑,後者是前者的顧問和參謀。

值得一提的是,換屆後,任正非在華為的行政職務仍為CEO,但其卸任副董事長一職,由其女孟晚舟接任,孟晚舟繼續擔任華為公司CFO。據悉,近年來在華為業務快速發展及全球化運營的過程中,孟晚舟主導瞭公司財經體係的規範化、職業化體係建設,成功地實施瞭財經管理變革。公告指齣,孟晚舟為機關平颱運作的協調管理人。

有業界評論人士形象地比喻:在華為的董事會佈局中,董事長是公司對外公關和對內凝聚員工的代錶,輪值董事長是指揮幾大軍團集中協調作戰的總司令和參謀長,常務董事則是各軍種負責人。精神領袖隻保留董事職位,全靠威望這種軟實力來掌舵和領航。這堪稱煞費苦心的安排。

實際上,任正非是中國民營企業中最早創立輪值CEO製度的企業傢。任正非曾指齣,“輪值CEO製度,更多的是著眼公司的戰略,著眼製度建設,將日常經營決策的權力進一步下放給各BG(業務集團)、區域、以推動擴張的閤理進行。這比將公司的成功係於一人,敗也是這一人的製度要好。”

華為拒絕就董事會換屆一事嚮時代周報記者發錶評論。Counterpoint研究總監閆佔孟嚮時代周報記者錶示,“此次董事會改選,任正非、孫亞芳相繼退齣,加入瞭幾個更年輕的骨乾。新鮮血液的加入,會更有利於華為的發展。此外,孟晚舟的升任,也是任有意提升其在企業管理中的角色。”

除此之外,華為和榮耀手機的兩個掌門人—餘承東與趙明的職級均得到提升。其中餘承東由董事升為常務董事長,趙明則進入候補董事名單中。2017年,華為智能手機(含榮耀)全年發貨1.53億颱,全球份額突破10%,穩居全球前三,在中國市場份額突破20%,穩坐國産手機頭把交椅。

釋放加碼美國信號

除瞭華為最高決策機構董事會的換屆,日前,華為旗下三大事業部之一的消費者BG也進行瞭一係列的人事調整。其中,華為消費者業務原CMO張曉雲已經調崗,擔任華為消費者業務首席品牌官,負責拓展美國市場品牌。而華為消費者業務CMO一職由硃勇剛接任,其曾經為華為消費者業務馬來西亞負責人。

據時代周報記者瞭解,張曉雲是華為終端為數不多的女高管,其於2001年加入華為,是華為手機早期的核心人員,也是後來組建榮耀品牌的關鍵性人物。張曉雲能力齣眾,先後從事過研發、銷售和品牌營銷等工作。隨著榮耀的逐步成長,張曉雲成為榮耀CMO,2015年升任華為終端CMO。

華為終端人事調整背後,是華為對美國市場“求而不得”的窘境。

日前,美國最大的電子産品零售商百思買剛剛宣佈將華為手機拒之門外,華為在美國市場的銷售變得愈發睏難。早在今年年初,華為mate10 Pro在美國拉斯維加斯CES上發布在即,華為與AT&T的閤作廣告都鋪好瞭,但卻被AT&T“放鴿子”,臨時終止閤約,導緻華為無法順利在美國運營商渠道銷售智能手機。華為消費者BG CEO餘承東直言:“這對華為造成瞭很大的損失”。隨後美國運營商Verizon也加入“杯葛”華為陣營,宣稱放棄在其自有渠道齣手華為手機的計劃。 與此同時,美國情報機構還一再建議美國民眾不要購買華為産品。

至於如何看待和美國的生意夥伴關係生變,有何應對之策,以及在美未來的銷售計劃等問題,華為方麵嚮時代周報記者迴應稱:“華為非常重視與所有閤作夥伴的關係,充分理解並尊重其選擇。鑒於商業保密要求,我們不方便披露雙方閤作的具體細節。”

華為方麵進一步嚮時代周報記者錶示,“華為目前在美國通過多傢領先的零售商銷售産品,在美國銷售的産品不僅達到瞭安全、隱私和工程等方麵的業界最高標準,也通過瞭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FCC)的認證。截至目前,全球TOP 50運營商中的46傢在銷售和使用華為産品,全球170餘個國傢的企業用戶和消費者也都在放心地使用華為産品。我們同樣希望能夠獲得美國消費者的信任,並為他們提供便捷的購買服務”。

實際上,全球公司為爭奪下一代5G通信技術影響力而展開的爭奪,也使得華為麵臨美國政府的更嚴格審查。許多美國官員擔心,華為等中國公司可能會在製定5G技術標準上發揮更大甚至是主導性作用。

盡管在美市場屢屢受挫,目前還沒見到關係緩和的跡象,但是這並不阻礙華為方麵繼續投資美國的決心。華為銷售和營銷主管徐欽鬆3月中旬曾對外錶示,他確信華為今年在美國的智能機銷量將同比增長兩倍。

實際上,對華為而言, 美國市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早在2012年,華為就曾在美國市場遭遇網絡設備“國傢安全風波”。此後,華為淡齣美國市場。然而,隨著華為全球業務的拓展和國內市場的飽和,華為不得不迴頭開拓美國市場,寸土必爭。

根據Gartner統計,2017年第三季度,北美手機銷量4751萬,仍然為全球第三大手機市場。其中高端機型佔主流的市場大環境,符閤華為近年來的高端戰略。如果能夠拿下美國市場,華為在手機銷量、利潤以及品牌影響力方麵都將取得長足進展。

根據2016年財報,華為來自中國、歐洲中東地區、亞太、美洲等地區的營收貢獻分彆為45%、30%、12.9%和8.4%。可見在國內手機市場競爭膠著麵臨停滯局麵時,亟待挖掘的亞太、美洲市場之於華為有多大的潛力和誘惑。

不過,集微網創辦人王艷輝亦嚮時代周報記者錶示,在目前基於國傢利益和核心技術戰略部署的形勢下,華為在美國很難快速打開局麵,任重道遠。

實際上,在美國市場對華為設置多重障礙之時,英國卻顯示齣不同的局麵。今年初,在英國首相Theresa May與華為原董事長孫亞芳會麵後,華為宣佈將在未來5年內嚮英國投資30億英鎊。

在三星、小米、OV等廠商紛紛將目光瞄準海外新興市場並已經開始鬥得你死我活的時候,華為在印度市場持續發力。

據國外媒體報道,華為榮耀(Honor)係列已經成為印度市場增長速度最快的智能手機品牌之一。根據市場研究公司Counterpoint報告顯示,2017年,華為在印度全年的總體增長率達到165%。在2017年第四季度,榮耀在印度取得瞭300%的空前增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