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文作者原創作品,未經允許禁止抄襲。侵權必究!全網追蹤】

  水城擴紅文化生態園,位於滇東北會澤縣城北面,這一塊尋常的土地,出土過2000多年曆史的漢代古墓,有着彝族祿氏城堡的遺址。尤爲蜚聲的是,在進行二萬五千裏長徵時,中國工農紅軍紅九軍團曾在這裏進行過大規模擴紅,數千名貧寒子弟從戎革命。

  今天的水城,曾經的輝煌歸於平靜,數百畝的古梨樹已春暖花開,滿山遍野潔白無暇的梨花點綴出別樣的風景,千年古墓和擴紅印記以一種尋常的形式,內隱地承載着這片土地的光和熱。

  梨園

  梨花是擴紅文化生態園的一道別樣風景,陽春三月,滿山遍野的古梨樹在沉睡了一個冬天後已欣然甦醒,芬芳潔白的花蕾已悄然盛開,宛如相思,朵朵爭豔,那一枝枝、一叢叢、一簇簇的梨花在春風裏搖動,伸展着嬌嬈、嫵媚的身姿,向人們綻開了燦爛的笑臉。道路兩旁,山上山下,密密麻麻的梨花融成了一片片白茫茫的花海,層層疊疊,如白雲輕飄,如雪花漫灑,滿枝,滿樹,滿園。春風拂過,片片梨花墜落,散發着陣陣芬芳,宛如穿着縞素的玉女翩翩起舞。

  我們沿着整潔的道路,走進園林,我只感覺到整個人都被遍地的潔白包圍着,一陣陣清香撲鼻而來,這青的山、白的花、藍的天、白的雲叫人浮想連翩,讓我平靜的心境翻起了層層漣漪。在梨園深處,我看到來來往往的遊人流連在花林間,孩童們則在花蔭下嬉戲玩耍,還有衆多的攝影愛好者則手持長槍短炮來這裏採風,人們不約而同地從四面八方匯聚到了這潔白的梨樹下,徜徉陶醉在這一片片芬芳潔白的花海叢中,花人合一,讓人由衷地感嘆人與自然的溫馨與和諧。

  置身此景,不禁讓人想起蘇軾《東欄梨花》裏的句子:“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飛時花滿城。惆悵東欄一株雪,人生看得幾清明。”在短暫而又漫長的人生道路上,各種人事俗務,往往讓人身心疲憊,在面對無法理清的雜務時,不妨順其自然,無需過於執着,事事清明。人生的哲要,很多時候都在於難得糊塗,放下萬緣。

  擴紅臺

  擴紅紀念廣場位於擴紅文化生態園最中央,只見那面鮮豔的五星紅旗在春風的吹拂下迎風飄揚,煞是養眼。在綠樹的掩映叢中,我看到在離我們不遠的正前方有一座大型的浮雕高高地聳立着,莊嚴肅穆。我們沿着擴紅紀念廣場的石階向上攀登,爬上了擴紅臺,來到了這座大型的擴紅紀念雕塑“烏蒙磅礴”前。這座雕塑宏偉壯觀,栩栩如生,形象逼真,展現了當年的擴紅熱潮,體現了軍民一家、漁水深情的感人場景。

  在這座浮雕前,這裏的解說員向我們講述了水城擴紅的歷史:1935年5月,中國工農紅軍二萬五千裏長徵時,第九軍團在軍團長羅炳輝和政委何長工的率領下路過會澤,爲勞苦羣衆開倉放糧、發放財物、釋放獄中無辜羣衆,在爲會澤人民除暴安良的同時,還在會澤播下了紅色革命的種子,在水城梨園進行大規模擴紅,兩天內就有1300名窮苦人民踊躍報名參加了紅軍,成爲中國紅軍長徵史上擴紅人數最多的壯舉。解說員還說道,由於這裏是革命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擴紅基地,每年春秋兩季,各行各業都會組織老師、學生、職員、公務員來到擴紅臺前重溫入黨誓詞、舉行向烈士獻花儀式、集體朗誦愛國詩歌,通過各種形式緬懷革命先烈,大力弘揚愛國主義精神。

  革命歷史紀念館

  我們走下擴紅臺後,跟隨着這裏的解說員來到了對着我們正前方的革命歷史紀念館,進入革命歷史紀念館後,我們仔細觀看了紀念館裏展出的大量歷史實物、珍貴圖片、文獻資料、抗戰歷史短片。認真聆聽了講解員講述了1934年至1936年,長徵中的紅軍,面對冰封的皚皚雪山、人跡罕至的茫茫草地、峽谷急流、烏江天險、彎彎赤水、大渡激流……在蔣介石百萬大軍圍追堵截、糧食嚴重短缺的情況下,用自己堅強的毅力戰勝了所有的艱難險阻,用自己的雙腳,長驅直至兩萬餘裏,縱橫十一個省,在長征途中血戰湘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翻越大雪山,攻佔臘子口等驚心動魄的革命歷史故事。

  我們從那一件件珍貴的物件、一幅幅烈士的畫像、一張張泛黃的照片、一個個感人的視頻短片裏重溫了革命先烈爲革命事業英勇奮鬥的光輝歷史。參觀完歷史紀念館後,我的心靈受到了震撼,思想得到了洗禮,理想信念也自然得到了昇華。我想,作爲一名黨員,我們應時刻牢記革命先輩的豐功偉績,向先烈致敬,繼承先烈遺志,珍惜今天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不忘國恥,發揚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用自己的實際行動體現黨員的先進性,傳遞出革命紅色正能量。

  漢代古墓羣

  參觀完革命歷史紀念館後,我們走進了最爲出名的水城古墓羣,進入大門後,我們在每個豎穴土坑墓墓穴裏看到了東漢早期的陶罐、陶燈、陶壺、陶盆等陶器製品。我們還在一個古墓裏看到陶製模型“堂琅莊園”:從平面看上去,內由門廳、院落、起居室、盥洗間、畜圈、廚房等六間組成,四周有圍牆,天井裏有樹木,畜圈裏有陶製的馬、豬、牛,形態各異,栩栩如生,雖是陪葬的土陶模型,卻真實反映了東漢時期會澤經濟文化及生產生活的狀況。

  據管理員介紹,古墓羣南北寬300至500米,東西長1000餘米,均有墓葬分佈,共發現各時期墓葬90餘座,古墓羣分爲東區、中區和西區三個區域,其中東區和中區墓葬分佈較爲密集,考古隊在東西清理墓葬43座,其中早期墓葬18座,晚期墓葬25座,早期墓均爲豎穴土坑墓,墓中出土器物近400件,以陶器爲主,另有部分爲青銅器、鐵器、銀器,鎏金銅器及玉石器,是迄今爲止雲南發現分佈面積最廣,墓葬規模最大,隨葬品較爲豐富的墓地。先後出土的青銅器、陶器及其它墓葬品,具有較高的學術科研價值,閃耀出了兩千多年前的青銅之光。

  對此,不能不讓人感嘆,在2000多年前的漢朝之時,雲南好多地方尚處於“未開發”狀態,地處偏遠的會澤卻已萌發文明,可見會澤的文化底蘊之深厚凝重。

  梨花遍白潔厚土,

  古墓悠悠千年書。

  紅種播撒革命路,

  古城煌績垂千古。

  在春暖花開之季,佇立水城,漫步於潔白無瑕的梨花叢中,仰觀藍天白雲,俯察古墓紅色故地,此情此景,讓人彷彿置身於千年流淌的歷史,紅歌嘹亮的擴紅盛世,感慨萬千。

  【注:本文作者原創作品,未經允許禁止抄襲。侵權必究!全網追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