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一顆小樹苗要成爲參天大樹,最重要的無疑是賴以生存的土壤。一家中小企業要成長,一個新興產業要發展,同樣離不開環境和平臺的承載。目前,我國各類企業已超3100萬戶,其中99%是中小企業。小苗破土,何愁大樹不成。中小企業是創新創業創造的生力軍,讓廣大中小企業茁壯成長,才能形成創新創業創造的澎湃大潮。

  就像一棵小樹需要雨水愛,如果說正加速落地的減稅降費政策是送給所有企業的“大禮包”,那麼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促進中小企業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就是送給中小企業的“專屬禮包”。6方面23條措施,對激發中小企業活力和發展動力,爲促進中小企業抓住機遇、強身健體提供了遵循和指引。

  其中,文件中提到的“按照競爭中性原則,打造公平便捷營商環境”,值得好好品味一番。“競爭中性”指市場經濟國家把各種不同性質、不同類型的企業都一視同仁地公平對待。也就是說,只要是市場主體,不管身份如何,都是一視同仁,在市場準入、資源等方面都享受公平的待遇,一碗水端平。從某種角度來說,“競爭中性”打開了“一扇窗”,就是要以繼續構建公平公正的市場環境爲目的,並堅持以這個原則和目標爲標準來制定政策、出臺措施。

  毋庸置疑,通過政策導向下的法治完善和市場補缺,幫助中小企業走出市場困境,讓中小企業享受到應有的市場權益,是發展市場經濟的題中應有之義。應當看到,儘管當前外部環境還面臨一些不確定和不穩定因素,但中國經濟發展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近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上調中國經濟增長預期,這表明國際社會對中國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邁向中高端水平有堅定信心。有鑑於此,廣大中小企業應當更有信心纔對。

  應當承認,勞動力成本上升、原材料價格上漲這是大勢所趨。中小企業如果不正視這些變化,及時轉型升級,空間肯定會越來越小。一個產品,從最初的研發到最後的銷售,附加值呈“高—低—高”走勢,人稱“微笑曲線”。我國的中小企業多數處於中間的位置,轉型的方向主要是向產業鏈高端轉,通過技術進步、結構調整,提升產品的技術含量和市場競爭力,也使企業具有更強的抗風險能力。

  目前,我國企業的創新模式正在從單打獨鬥走向衆創、共創、廣域協同,資源整合從產業鏈整合走向跨行業、跨界融合互補,大中小企業不再是獨立割裂的個體,而是以創新創業爲紐帶緊密地連結在一起。政策導向很清楚,企業不一定要特別大,在細分市場也可以做得很精彩。中小企業應注重深耕一個領域,提高科技含量、品牌影響力和在產業鏈中的市場地位,打造更多未來的“小巨人”和單項冠軍。

  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隨着市場經濟制度進一步完善,還留戀“會哭的孩子有奶喫”,靠“政策偏飯”來生存發展的企業,將越來越難以適應未來發展環境。當下,巨大的中等收入羣體正在崛起、人口老齡化也在形成巨大需求、綠色發展創造着發展機遇,這些因素都將爲發展打開巨大的想象空間。廣大中小企業都有成爲“小巨人”的潛力,只有不滿足“等靠要”,繼續“加油鴨”,纔是打開“專屬禮包”的正確方式。(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網友 吳晟)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開放投稿,原創評論、理論文章可發至cepl#ce.cn(#改爲@)。詳見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徵稿啓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