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日,“中非合作與人文交流學術研討會——中非合作新領域、新動力和新途徑”在上海召開。圍繞“中非合作新領域、新動力和新途徑”的主題,中非兩國代表展開了全面而深刻的探討。

  研討會現場。上海研究院供圖

  中國非洲研究院將在加強深化中非關係上發揮關鍵作用

  開幕式上,莫桑比克前總統若阿金·阿爾貝託·希薩諾首先發表了致辭。他表示,當下的主要挑戰是如何將強有力的政治和外交契約與同樣強大的經濟社會和文化夥伴關係相匹配,以此來確保滿足人民的基本需求。同時中非還有建立強大夥伴關係的另一個機會,那就是建立中非合作論壇及首腦會議,這標誌着中非的兄弟情誼開放和走向共同未來的雙贏合作,也將爲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和擴大帶來相關的機會,並能夠使非洲的國家,利用這些改善的連通性、技術轉讓和投資來促進非洲的生產力。他提出,中國非洲研究院將在加強和深化中非歷史關係方面發揮關鍵作用,通過開展研究,爲決策實施提供充分的信心,以此來滿足中非人民共同的夢想和願望。中國和非洲正在進行的改革爲更好地釋放各國的發展潛力,提高各國國際地位提供了創新的方法。

  隨後,中國社會科學院西亞非洲研究所黨委書記郭紅在致辭中表示,將與非洲同仁一道抓住歷史機遇,匯聚中非學術智庫資源,爲促進中非人文交流,深化中非文明互薦,爲構建更加緊密的中非命運共同體做出積極貢獻。中國社會科學院作爲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最高學術機構,在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進程中發揮着重要的作用。中國社會科學院雄厚的研究力量爲辦好中國非洲研究院提供了重要支撐,爲與非洲學術界、研究機構和智庫的合作打下了良好基礎。中國非洲研究院的成立只是邁出了第一步,未來發展任重道遠,我們將團結國內非洲研究工作者,聯合非洲各國專家學者,全面加強對非洲和中非關係的研究,同時支持非洲對中國的研究,不斷增強學術影響力,提升國際話語權,辦成有實力、有影響的重要研究機構和國際知名智庫。

  構建更加緊密的中非命運共同體

  開幕式後,中國社會科學院西亞非洲研究所研究員、上海大學教授楊光以“爲構建更加緊密的中非命運共同體而努力”爲題,發表了主旨演講。楊光提到,2018年9月中非合作論壇峯會上,與會的各國元首和政府首腦一致承諾要構建更加緊密的中非命運共同體,這是中非關係裏面的一個非常重要的事件。對此楊光認爲,構建更加緊密的中非命運共同體實際上是爲中非關係的下一步發展做出了新的定位,提出了下一步的目標;而中非全面夥伴關係,終極目的就是要建立這樣一個更加緊密的中非命運共同體。

  楊光認爲,對於構建更加緊密的中非命運共同體,目前我們已經有了充分的信心和條件,它源於三個強有力而難以撼動的支柱。首先,中國和非洲人民在歷史上形成了深厚的友誼和相互的信任,中非國家人員之間的直接交往已有1300年,並一直保持友好;而在近代,中非人民都曾遭受過殖民主義的壓迫,在此基礎上,在20世紀的民族解放運動中中國和非洲人民,又相互支持,這種相互支持爲新中國打破帝國主義的封鎖和孤立,爲非洲人民爭取民族解放運動和國家獨立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第二個支柱則是現實國際政治中,中國和非洲國家有一些需要共同捍衛的共同利益。中國和非洲國家在取得了解放和獨立以後,在維護國家主權領土完整,維護國家安全以及自身發展利益等等方面,仍然受到不斷的挑戰。特別是中非雙方都把聯合國憲章的精神和各國普遍接受的國際法準則,作爲維護世界和平穩定和維護各自國家利益的重要手段。但是這樣一種制度,卻頻頻受到霸權主義、強權政治、新干涉主義、單邊主義的挑戰,因此中國和非洲國家仍然需要爲維護我們共同的利益而共同鬥爭。

  第三個支柱是指雙方發展經濟的共同使命。20世紀八九十年代以來,中國開始了改革開放,把全國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非洲國家則完成了非殖民化的歷史使命,把經濟和政治改革發展擺在了頭等重要的位置。因此,從那時起,經濟發展就成爲中國和非洲國家最突出的共同利益和共同使命,爲中非合作的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

  如何構建更加緊密的命運共同體?對此楊光認爲,中非首先要更加緊密地開展經貿合作,將中國和非洲長期發展規劃進行對接;通過這種對接,我們才能根據規劃合理有序的開拓新的合作空間,發覺新的合作潛力,與此同時又能夠保持不偏離互利共贏和共同發展的軌道;其次,中非需要加緊工業化合作,把過去合作中已經建好的基礎設施與產業開發更好地結合起來,提高非洲國家的生產能力,從而使基礎設施能夠儘快的帶來經濟效益;第三需要加強社會發展領域的合作,特別是在教育醫療、防治傳染病等方面的合作,讓非洲的人口紅利在經濟發展中真正能夠充分釋放出來;最後,加強人文交流也在中非合作中至關重要,具體來說就是需要高度重視發展經驗的交流,並共同糾正不正確的國際視聽或國際輿論。

  國際公共產品供應視角下的中非關係

  雲南大學國際關係研究院研究員張春也在當天的會議上,圍繞“國際公共產品供應視角下的中非關係”一題進行了演講。張春指出,中國爲非洲供應公共產品很大程度上與中國自身發展水平的提高是密切相關的。在中國爲非洲提供公共產品的過程中,有以下幾個特徵:首先,公共產品越來越全面,覆蓋的領域越來越多,從單一的政治類到經濟、治理、人力資源等等各方面都覆蓋;其次,中國所響應的速度也越來越快,一方面在中國具備能力爲非洲供應公共產品到中國實際爲非洲供應公共產品,這中間的響應速度在迅速提升,而非洲提出有這個需求到中國響應和供應的速度也有明顯的增長。

  而目前,中國在爲非洲供應公共產品的過程中依然存在一些問題。首先,中國的能力還存在差距,非洲對於發展融資的需要非常大,而中國想要都滿足這非常困難的;其次在於預期,由於非洲的需求比較大,所以希望中國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產品,但中國目前能力不夠,而在中國國內,由於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爲非洲提供公共產品可能意味着欠發達地區的人民享受的資源在某種程度上會減少,因此爲引發輿論的不滿;第三,供應公共產品還存在一個比較嚴重的制度上、平臺上的欠缺。

  張春指出,未來在爲非洲供應公共產品的問題上,中國需要思考四點:首先,中國在考慮爲非洲供應更多更好的公共產品,並不是爲了與西方爭奪國際霸權,而是要實現中國的崛起;第二,中國現在需要的是一種體系內的創新型學習,因爲中國之前的崛起是在體系內實現的,因此應該繼續堅持體系內的堅持,而同時也需要創新,實現公共產品供應的可持續性;第三,在制度上、非洲自己內部的,中國和其他供應方的合作這幾個方面都需要創新,而在技術方面,中國對爲非洲供應的公共產品更多是某些標誌性工程,但它們不能代表中國爲非洲供應公共產品的全貌,因此中國需要把績效評估、標誌性的工程評估轉向更加科學,更加全面的影響評估。

  此外,中非代表還對具體的中非合作案例進行了充分的分析與共享。

  “中非合作與人文交流學術研討會——中非合作新領域、新動力和新途徑”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上海市人民政府 上海研究院、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發展戰略研究院共同主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