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這個二戰坦克的表述實在太敷衍了,我們就取其中最強的虎式作為參賽代表與現代步戰車決一死戰吧!吐槽君個人認為整體性能現代步戰車佔優,但是部分數據上虎式還是超過現代步戰車的,如果不是特別變態的存在,虎式還是有一擊之力的!坦克和步戰車都屬於裝甲車輛,而裝甲車輛無非就是三個指標:火力、防護、機動。我們拿這些指標分別來做一做對比,大家就知道鹿死誰手了。

(虎式坦克)火力秒殺虎式坦克

步戰車這玩意是二戰後隨著機械化水平不斷提高而為了配合坦克作戰而產生的一種人員輸送工具,所以早期步戰車一般裝備的都是40毫米以下的機關炮,穿深最多只能達到50毫米左右,僅僅可以拿來保命,如德國的黃鼠狼、法國的AMX-10P更是只有20毫米的入門炮,這些炮雖然射速很高,但是面對虎式88毫米主炮和140毫米的正面裝甲並沒有什麼勝算。

80年代以後隨著戰場形勢的深刻變化,步戰車所面臨的威脅越來越大,許多步戰車不僅加掛了反坦克導彈,而且火炮口徑也在不斷加大,很多人都會提到我國04式步戰車裝備的一門100毫米滑膛炮,但其實這是一門低壓線膛炮,一般只用來發射殺爆榴彈,雖然發射的破甲彈可以輕易洞穿虎式裝甲,但吐槽君認為最大的BOSS還應該是毛子的BMP-3步戰車,這貨裝備的100毫米主炮不僅可以發射穿深500毫米的穿甲彈,而且還可以使用炮射反坦克導彈,絕對是屠殺虎式的一把好手。從火力上來看,虎式可以戰勝一部分沒有反坦克導彈的小口徑速射炮步戰車,但是對諸如BMP3和04式這樣的變態火力還是被碾壓。

防護性比虎式差距有點大

現代步戰車為了保證內部足夠的空間用來運人,外部防護性僅僅只是夠用的水平,大部分步戰車的裝甲只有三四十毫米厚,最多只能用來防禦12.7毫米口徑的機槍彈,即使強如BMP-3,其正面裝甲也只有70毫米均質鋼板的水平,而其他部位也就是30毫米左右的水準。

對比虎式,其車體前方裝甲有102毫米厚,炮塔正前方更是有厚度達到150毫米的炮盾裝甲,其他地方的裝甲也有七八十毫米的水準,防護水平對比來看,只裝備40毫米以下速射炮而沒有裝備反坦克導彈的的步戰車很難將虎式擊毀。從這一點,二戰坦克諸如虎式如果可以抓住機遇,打一波伏擊,現代步戰車也很有可能GG。機動性二戰坦克太弱

虎式坦克體重達到了56噸,雖然採用了700馬力的邁巴赫豪華品牌發動機,但是速度仍然只能達到38千米/小時,而其他二戰著名坦克也好不到哪兒去,現在看幾乎都是龜速,諸如美帝M4隻能跑42千米/小時,蘇聯的T34越野也只能跑不到50千米/小時。

(T34)

如今的輪式步戰車就別說了,我國的92式輪式步戰車可以跑到85公里/小時的極速,而04式履帶式步戰車也能達到近80邁的速度。從速度這一點看,以虎式為首的二戰坦克完敗,如果打機動戰,二戰坦克幾乎就是被遛狗直接遛死的命運。

(92式輪式步戰車)

除了以上這些看得見的性能外,現代步戰車在戰場感知等隱形指標上也要勝過虎式坦克,比如有些裝備了車載地面搜索雷達以及十分實用的夜視系統和數據鏈系統等等,這些在作戰中都能發揮出不小的優勢,整體來說,現代步戰車作戰性能要大幅領先二戰坦克,但是二戰坦克如果靈活運用戰術,也可以打現代步戰車一個出其不意!畢竟沙特現在就被胡賽武裝吊著打,遇到這樣的對手,武器的代差有時候也就沒那麼恐怖了。

走過路過,不要錯過,吐槽君天天都有新出爐的好看內容,各位大爺點一波關注再走吧!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可以輕鬆幹掉二戰坦克!

我們就拿解放軍的04式步兵戰車來看。

04式步兵戰車武器為:1門100毫米低壓線膛炮,1門30毫米機關炮,100毫米炮可以發射炮射導彈。

我們分別來看。

首先,炮射導彈為仿造俄國的AT10,性能還是很優秀的。

他的射程最大可以達到4000米,為半自動激光駕束制導反坦克導彈。

它的威力很大,可以穿透550毫米的均質裝甲,打擊靜態或者低速移動目標,命中率高達90%。

而二戰虎式坦克正面裝甲也不過100毫米多,根本是擋不住的。

而是虎式坦克火炮基本都在1000米內開火,炮射導彈射程可以達到2000米以上,可以在虎式坦克射程外將它擊毀。

其次,30毫米機關炮。

不要小瞧這門機關炮,使用穿甲彈可以在1500米距離擊穿25到45毫米裝甲。

看起來,機關炮似乎不能射穿虎式坦克的正面裝甲。

但別忘了這是機關炮,它的射速高達330發/分。

如果穿甲彈連續擊中虎式坦克,也會導致觀瞄設備毀壞,傳動系統破壞,失去戰鬥力。

實際上,美軍布拉德利步兵戰車,在海灣戰爭中可以輕鬆地用機關炮打癱 T54/55坦克。

其實虎式坦克已經是二戰最強的坦克了,綜合性能還是弱於T54/55坦克的。

而現代步兵戰車,其實都有擊毀老式T54/55坦克的把握。

因為步兵戰車的一項能力本來就是反坦克。


二戰時期的坦克雖然很弱,但也不是隨隨便便說干就能幹的。先說說二戰的步兵戰車,

它們都有一個重要的共性:其機動性與其所伴隨作戰的主戰坦克的機動性,或不相上下,或略勝一籌。此外,它們都裝有一個個大笨重的炮塔,炮塔上可安裝25mm~40mm機關炮,還可增裝反坦克導彈。步兵戰車因擁有上述武器裝備,便可對步兵、普通車輛和輕型裝甲車輛具有頗大的殺傷力,而再增裝反坦克導彈,也便具有某種程度對主戰坦克的自衛能力。

乍看起來,步兵戰車好似完美無缺了,然而,為數眾多的觀察家和分析家卻堅持認為,現代步兵戰車的傳統總體設計仍存在兩大問題:其一,裝上尺寸頗大而結構複雜的有人炮塔,不利於車內空間的充分利用,並且,不必要地增大了車輛的戰場識別特徵;其二,步兵戰車的戰場識別特徵雖與主戰坦克的差不多,然而,其戰場上的生存能力卻比主戰坦克差得多。

而現在的步兵戰車也差不多,要摧毀坦克還是有一定難度的。


以現在普遍認知度較高的俄羅斯BMP-3步兵戰車為例。此步戰是俄羅斯第三代履帶式步兵戰車,80年代初開始研製,1986年投產,投產前,該車在各種實戰條件下進行了大規模的野外試驗,其性能較之俄羅斯BMP-2步兵戰車第二代步兵戰車又有了很大的提高。曾在俄軍及前蘇聯駐東德的部隊中裝備,該車還參加過車臣戰爭。

BMP-3步兵戰車的戰鬥全重為18.7噸+2%,比BMP-1/2要重3~4噸,防護力上得到很大加強。乘員為2人,載員為7人。車全長7.14米,全寬3.23米,全高2.65米,和BMP-1/2相比,車體輪廓(尤其是車寬)得到增大,提高了乘坐舒適性。車內的乘員和載員的分布如右上圖所示。乘/載員清一色地面向前方,有單獨的座椅。炮塔中,車長在火炮的右側,炮長在左側。經常可以見到接受檢閱的BMP-3步兵戰車的照片,車長站在指揮塔上敬禮,給人以深刻的印象。由於動力-傳動裝置後置,炮塔的位置明顯靠前。從總體上講,BMP-3步兵戰車最突出的特點是它的強大的火力系統:1門2A70型100毫米火炮、1門2A72型30毫米機關炮和3挺7.62毫米機槍,算得上是「超豪華」的武器系統。

2A70型100毫米低膛壓線膛炮,在世界步兵戰車之林中,可以說是「只此一家,別無分店」。這種火炮帶自動裝彈機和雙向穩定器,可發射殺傷爆破彈和炮射導彈。火炮的俯仰角為-6~+60度,方向射界360度。火炮和炮塔採用電動操縱裝置,必要時也可以手動操縱。發射的殺傷爆破彈重24.5千克,炮口初速250米/秒,但由於是底排彈,彈丸可以不斷加速,最大有效射程4 000米。所發射的炮射導彈為9M117型,西方稱之為AT-10反坦克導彈,為半自動激光駕束制導反坦克導彈,導彈的飛行速度可以達到375米/秒,有效射程為100~4 000米。導彈長度大於1米,需要由乘員人工裝填。改進型的9M117M型炮射導彈可以穿透550毫米厚的均質鋼裝甲,命中率高達90%。9M117導彈的構造如右圖所示。彈藥基數為:殺傷爆破彈30發,其中的22發裝在自動裝彈機的彈艙內,旋轉彈倉的結構和T-72的相似,上部裝彈頭,下部裝發射葯,分開布置;炮射導彈為8枚。

二戰時期的優秀坦克,我們以德國虎式坦克為例。虎式坦克是二戰中的著名坦克,從1942年下半年服役起至1945年德國投降為止,一直活躍於戰場第一線。虎式坦克在戰爭中擊毀了大量的敵軍坦克也包括其它火炮,這使它成為所有盟軍坦克危險對手,凡是在戰鬥中能夠擊毀或擊傷虎式坦克致其被遺棄的盟軍坦克,人們都會尊稱其為馴虎者。 虎式自身重量較大達到了56噸,雖然使用的邁巴赫12缸發動機,功率700馬力,但過大的重量使得它的馬力重量比率只有每噸12.8馬力,因而越野性能較差,在蘇德戰場的複雜地形上作戰時易陷入被動。此外過大的重量使虎式的故障率較高,維護複雜。

虎式坦克配備的88毫米KwK36L/56坦克炮(L/56指炮管長度為口徑的56倍)由克虜伯公司研發並生產。該炮可裝載四種型號彈藥:PzGr.39 被帽穿甲彈、PzGr.40次口徑鎢芯穿甲彈和Gr.39 HL型破甲彈、Sprgr.39曳光高爆彈。而虎I坦克曾在大於1600米的距離外打中敵軍的坦克。

虎式坦克的車體前方裝甲有102毫米厚,炮塔正前方炮盾裝甲厚達135~150毫米(有資料稱可能是間隙裝甲),相較之下同時期的IV號坦克(G型)車身前方只有80毫米厚的裝甲而炮塔正前方的裝甲也只有50毫米厚,而虎I坦克的兩側和背面也有82毫米厚的裝甲。這樣的厚度能夠在正常交戰距離抵擋絕大部分炮彈,尤其是來自正面的炮彈。

但相對於現在改進型的9M117M型炮射導彈,這樣的裝甲厚度簡直不堪一擊。前者可以輕鬆穿透550毫米厚的均質鋼裝甲,命中率高達90%。所以虎式絕對扛不住一發炮射導彈的打擊。同樣4000米的打擊距離和虎式最大1600米的打擊距離又可以先發制人。

不過最後武器的應用是人,人才是武器的靈魂,不同的戰場環境會使兩種武器的對比發生改變。這個就需要大家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現在的步兵戰車,吃著火鍋唱著歌就能把二戰事情的坦克幹掉。

步兵戰車和坦克是兩種截然不同的裝甲車輛。坦克是陸戰之王,集火力、防護、機動性的頂級性能於一身,是不折不扣的陸戰之王。步兵戰車是陸軍實現機械化的典型裝備,主要強調對步兵的支援與掩護。一般來說,從裝甲車輛的三大指標---火力、防護、機動性來說,坦克要遠遠優於同時代的步戰車。這與兩者的分工職能有關係,坦克是頂在第一線正面硬鋼的拳頭,步兵戰車是在坦克後方推進,進行密切的坦步協同。

坦克是最重要的地面突擊兵器,步戰車一般是躲在坦克後面。

但是技術的進步使得步兵戰車在火力、防護、機動性三大指標上都有了長足的進步。現在的步兵戰車,一般裝備小口徑速射炮以及反坦克導彈,兼顧對步兵的支援和反坦克作戰,在火力性能上已經能與主戰坦克較量一番。但是由於步兵戰車需要較大的車體裝載步兵,防護力較主戰坦克還是差距太大。

目前最典型的步兵戰車---美國的M2布拉德利步兵戰車,主要武器是一門25MM的機關炮,主要用於支援步兵。而為了抗衡對方的主戰坦克,M2步兵戰車在炮塔兩側安裝了「陶」式反坦克導彈。在海灣戰爭中的「東73」之戰中,美軍的M2步兵戰車利用「陶」式反坦克導彈擊毀了數量伊拉克T72坦克。T72坦克都能幹掉,更不用說二戰時的老舊坦克了。

即便不適用反坦克導彈這種對於二戰坦克來說的黑科技,現在步兵戰車利用自己的小口徑機關炮也能有效的對抗二戰坦克。例如二戰時期最成功的坦克T-34,現在德國的步兵戰車可以將其輕鬆幹掉。

T-34裝甲防護剖視圖,正面裝甲最大厚度為60毫米。

德國目前最新的「美洲獅」步兵戰車,主炮為一門萊茵金屬武器彈藥公司研製的毛瑟MK30-2型30毫米機關炮。發射PMC287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初速1405米/秒,2000米距離可穿透63毫米均質鋼裝甲(零度著角),足以在2000開外幹掉T-34。如果考慮到現在步戰車使用的先進火控系統,這種優勢更大。

有人說,如果碰到虎王,現在的步戰車還有把握嗎?

近70噸重的虎王,在二戰中是BUG記得存在,正面最大裝甲厚度為185毫米,「美洲獅」的30毫米小炮是夠嗆了。

拿我們就請出一款來自東方的步戰車---04A步兵戰車。由於我憋的火力不足恐懼症已到晚期,在步兵戰車的火力配置上選擇了並列的100豪米線膛炮+30毫米機關炮,反裝甲+反工事+反步兵樣樣不拉。04A步戰車上的100毫米2A70型火炮為低膛壓火炮,可發射激光制導的反坦克炮射導彈,射程4000米,破甲深度可達500毫米。這樣的射程和破甲能力下,虎王也得老老實實當HELLO KITTY。


現代步戰車到底有多強?

答案:爆錘二戰期間的主力坦克

對於機械化、信息化軍隊來說,步兵戰車作為機械化步兵的主力坐騎,擁有伴隨坦克衝鋒和清剿殘敵的任務需求。除了要與坦克組成機械化進攻部隊,步兵戰車也可以進行快速機動作戰,城市巷戰,有些兩棲步戰車還要進行搶灘登陸作戰。因此,步兵戰車需要擁有非常搭載步兵的能力以外,還需要擁有儘可能強的火力和防護能力。

現代步戰車到底有多強呢?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可以在任何情況下錘爆二戰期間的主力坦克。讓我們以德國坦克的發展路線為軸,盤點一下現代步戰車中的幾個非常著名的典型。

二戰德國在早期使用的是1號坦克和2號坦克,這兩種坦克的火力和裝甲都非常貧弱。其主裝甲厚度為5-15mm,火力為一門20mmkwk30機炮。這種級別的坦克對於當時連摩托化都沒有的步兵來說簡直是噩夢,但是對於現代步戰車來說,中國的63式步兵戰車就可以輕鬆搞定。63式並不是步兵戰車,其根本是裝甲輸送車,其目的是保護士兵在機械化戰鬥中的安全,同時快速機動。其正面和側面裝甲足以防護30mm以下的所有常規火力,上面裝備的一挺12.7mm高射機槍可以輕鬆掃穿只有15mm裝甲的德軍1號2號坦克。

當然對付1號2號坦克簡直就是小兒科。那對付在後期較為棘手且數量居多的3號、4號坦克呢?86式步戰車是中國獲得了蘇聯BMP-1相關設計思路和技術研製而成的一款真正意義上的步兵戰車。該步戰車在火力防護上大幅度提升,火力為一門73mm低壓滑膛炮,發射破甲彈的情況下有效破甲深度為280-350mm。別說是四號了,就算是來了德國最強的虎式坦克也可以從正面給他鑽個洞。

很多人非常喜歡二戰的虎王坦克,甚至還有元首的大玩具鼠式坦克。這兩種坦克完全拋棄了機動能力,極強的火力和強大到幾乎不會被摧毀的裝甲讓他們在戰爭後期為所欲為(然後被盟軍摁在地上摩擦)。面對這兩種重裝鐵王八,就需要威力更大的武器收拾他們。中國的ZBD-05式兩棲突擊戰車是中國兩棲登陸的尖刀,這款步兵戰車的突擊炮型號裝備有中國魔改的105mm線膛坦克炮,屬於當代105mm級別線膛炮的巔峰。其有效穿甲深度為500mm/2000m,足以面對早期的第三代主戰坦克,更別提對岸的第二代M60主戰坦克和二戰時期能力全面不足的虎王坦克了。

當然使用現代武器面對二戰裝備這本身就是一種YY,不過可以通過這些武器的對比明顯的感受到現代武器的發展之迅速。中國在這方面發展較晚,且數量較少,但是在科技水平上依舊是不容小覷的。未來的武器發展智慧越來越快,無人戰鬥車、電磁炮、ADS這些東西將會越來越多,更新頻率也會越來越高。


當然可以啊,二戰時期的坦克放到今天,根本沒有資格進行火力對抗好吧,不說今天的主戰坦克,就是題目中說到的步兵戰車也能把當時所謂的重型坦克吊起來錘,各方面能力直接甩二戰時期的坦克十幾條街,這種科技上的代差就註定了實力上的天差地別!

▲「超級潘興」坦克

二戰時期坦克的裝甲普遍厚度都不高,比如謝爾曼坦克的正面裝甲厚度只有50mm,即使算上47度的傾角,綜合防護厚度為70mm勻質鋼板,至於炮塔正面裝甲厚度也才88mm,哪怕是像T26E4超級潘興或者虎王這樣的「超級坦克」,其正面裝甲綜合防護能力也在150mm~180mm左右,現代的步戰車雖然普遍使用25mm或者30mm機關炮,但也是有異端存在的,比如我國的04式步兵戰車,上面裝有100mm主炮,使用炮射導彈時可以保證擊穿目前除三代坦克以外的任何裝甲車輛,就別說是什麼超級潘興還是虎王了,一炮過去直接對穿好吧!

▲ZBD-04步戰車

哪怕主武器是那些30mm機關炮的步兵戰車,也可以吊打二戰的重型坦克啊,30mm炮雖然可能擊不穿那些坦克的正面裝甲,但是還有反坦克導彈啊,這種東西可是用來對付現代主戰坦克的,打一些二戰時期的老古董簡直不要太輕鬆。其實有一點很重要,現代步兵戰車的優勢除了火力以外,更可怕的是對戰場的感知能力以及機動性,二戰坦克主炮的威力在擊中的情況下可以擊毀現代步兵戰車,但是用現代科技武裝起來的步兵戰車,根本不會給機會讓你擊中。

▲夜視儀

舉個例子,紅外探測裝置,這種東西在今天早就普及了,連單兵都能用上,但是在二戰時期絕對是個稀罕玩意,當時的坦克基本上是沒有夜視能力的(某些坦克有紅外探照燈),即不能在夜間作戰,但是今天的步戰車夜戰完全不成問題好吧,在熱成像獵殲系統面前,那些坦克完全就是活靶子,即使是在白天,現代步兵戰車有偵查雷達、激光測距儀等一些列高科技裝備,在配合上遠超二戰坦克的機動性,是完全不可能被二戰坦克擊中的,說句誇張電動,現代步兵戰車能在視距外就幹掉那些坦克!


答案很明確,現代的重型步兵戰車完全能夠碾壓掉二戰時期的任何坦克。無論是火力、機動還是防護。我們就以我軍的VN17型重型步兵戰車和二戰最好的坦克——豹式坦克進行比較。

首先是火力。VN17型步兵戰車採用的是2座紅箭9反坦克導彈與1門40毫米埋頭彈武器系統的配置。其中,紅箭9反坦克導彈最大射程4000米,最大破甲為950毫米。而40毫米埋頭武器系統發射的埋頭彈能夠在1000米外擊穿130毫米的均質鋼裝甲,且40毫米埋頭武器系統的最大射程為1500米,最大射速為150發/分。此外,VN17步兵戰車採用了上反式火控系統,具備動對動射擊的能力。

而豹式坦克的主要武器為長75毫米坦克炮,這款坦克炮在發射硬芯穿甲彈時,能夠在500米外貫穿120毫米的均質鋼裝甲。但是豹式坦克沒有任何火控系統,如果在距離稍遠的地方確保命中,需要停車射擊。

其次我們來看看防護,由於VN17為重型步兵戰車,因此防護較好,正面等效防護為265毫米的均質鋼裝甲,側面為200毫米的均質鋼裝甲。而豹式坦克的炮塔正面只有102毫米厚,車體正面也只能等效為125毫米的均質鋼裝甲。這意味著,豹式坦克在任何距離都無法擊穿VN17,而VN17能夠在4000米外發射反坦克導彈將豹式坦克炸上天或者在1000米的距離上用埋頭彈系統把豹式坦克打成篩子。至於機動力上,豹式坦克的最大速度只有40千米每小時,而VN17達到65千米每小時,這意味著豹式一旦遭遇VN17將陷入打也打不過跑也跑不過的境地。因此,現在的步兵戰車完全能夠能夠幹掉二戰時期的坦克。


隨著現代軍事科技的飛速發展,二戰時間存在感並不高的步兵戰車,在現代各項軍事科技的加持之下,也開始成為各國陸軍主要的制式武器裝備。

雖然就現在表面看起來,二戰時期主戰坦克無論是尺寸上還是噸位上,好像都要大出現代步兵戰車大出一圈的樣子,戰力好像也要比現代步兵戰車強。但其實實質上,稍小一點身軀的現代步兵戰車具備的實際作戰能力,是二戰主戰坦克遠不能比的。

顯然,整個二戰時期的主戰坦克,在面對現代重型步兵戰車時,可以說是毫無勝算的。而且在實戰的環境之下,二戰主戰坦克的處境也是非常的兇險的,在面對蘇系設計風格的現代步兵戰車,裝備的高膛壓且射速極快的現代火炮的情形下,以二戰主戰坦克的裝甲厚度,就只有遠距離就被擊毀的命運。

但有一點還是要說的就是,類似於二戰末期研發生產出來的主戰坦克的火炮,在一定的距離條件下,對於輕型步兵戰車還是可以構成一定的威脅的。但作為現代輕型步兵戰車,也不是沒有辦法應對,畢竟現代武器彈藥的科技發展的這麼快,輕型步兵戰車搭載的重型機槍還是有機會,在一定距離下擊穿二戰主戰坦克的側方裝甲的。

甚至在未來,無論是輕型或重型步兵戰車,不僅能夠完全免疫二戰時期主戰坦克火炮的射擊,還可以通過自身搭載的先進觀瞄設備,在非常遠的距離下就發現它們,並使用自身裝備的火炮,將其擊毀。


其實這些步戰車幹掉二戰時的坦克一點問題都沒有……

且不說早期那些坦克的裝甲多數只有20左右,任何現代的機炮對付起來都不吃力。就是大名鼎鼎的T34,早期型號正面的裝甲也不過45左右,只是有比較大的傾角而已。

就是預計對方是德國的虎豹,或者T34的後期型炮塔前半球可以厚度達到90MM的作為對手來說吧。

首先,現在的步戰車沒有夜戰能力還好意思出來見人么?二戰的時候只有黑豹的末期型才有一部分具備了很原始的夜戰能力吧? 所以呢,一旦到了夜裡,步兵戰車就會獨霸戰場嘍。

當然,戰爭很多時候還是要白天進行的,坦克白天開打怎麼辦?其實步兵戰車也不是沒有法子啊。用穿甲能力算是中等的大毒蛇來說吧,千米左右是25MM,打不穿虎豹這種的後裝甲了,可是他有反坦克導彈兩枚……陶式的穿甲厚度超過1000,啥都不用說了把?憑著3000米的射程,加上可以飛跑的速度。這一點在當時木有行進間射擊功能的坦克面前絕對是佔盡了優勢的。即便是蘇聯最早的BMP1,雖然使用的AT3反坦克導彈不咋地,但是那個73低壓滑膛炮使用聚能破甲彈頭穿甲平均穿甲深度也在200左右,都可以從正面啃穿費迪南了。

要是換了潘哈德偵察車那種背著90炮的怪物就不用提了,一般的主戰坦克從正面也能一炮打穿了。即便是30炮用了貧鈾脫殼穿甲彈,500米左右從側後對付虎式也許還困難點,對付別的就不是問題了。

當然了,步兵戰車還可以換大炮,但是除了雌虎等少數幾個特例之外,多數的裝甲太薄了,就算是三千米距離上挨一炮75MM也受不了,更不用說那個88MM炮了。所以說白天步兵戰車跟坦克杠正面還是不合適的。當然了戰場不由人,真的要是去了,一切都是可能的。

那麼,我們可以設想這樣一個場面,步兵戰車一方在白天儘可能多的採取側後設伏對付地方的主戰坦克,如果一旦與坦克遭遇,那麼就要全力機動起來,然後拉開距離在對方坦克炮的精確射程之外,從容的發射反坦克導彈挨個將對方的坦克撬開。到了夜間那就可以大大方方正面突擊的戰術,反正對方基本是看不見的時候這邊反坦克導彈就可以開火了,所以主動正面進攻也應該沒有問題了。

還差點忘了說一句了,當時的坦克通訊很不咋地,戰術協同起來不容易啊,面對現代通訊水平的步兵戰車,在這個方面肯定是要吃虧的。另外有現代化火控和沒有之間的差別也不可小瞧。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