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其實很簡單,因為天時、地利、人和朱高煦沒佔一樣,失敗是註定的。討論這個問題之前,我先介紹一下朱高煦造反的背景。

朱棣有三個兒子,朱高熾、朱高煦和朱高燧。

其中朱高熾是老大,他也是後來得到皇位的人。因為待人寬厚,喜歡讀書,性格沉穩,非常受朱元璋的喜愛。但是因為太文氣了,身材又胖行動不便,不受他爹朱棣的喜歡。但是他有個好兒子,他的兒子朱瞻基卻又非常討朱棣的喜歡。

老二朱高煦,喜歡帶兵打仗,性格暴躁,言行舉止非常輕佻浮躁,不愛讀書學習,因此朱元璋非常的厭惡他。但是因為領兵打仗厲害,在靖難之役中立了不少功勞,又很受朱棣的喜歡。

老三朱高燧,這個人在兄弟三個中比較沒有存在感。因為有老大和老二在,皇位怎麼也輪不到他頭上,他更多的時候是扮演老二朱高煦的跟班,兩人經常頂撞他們的大哥,不給大哥面子。

下面我們再來說一下朱棣造反能成功的原因,朱棣之所以能成功,首先是朱允炆確實是個豬對手,跟朱棣不是一個級別的。而且因為削藩的問題,搞的藩王們人人自危。尤其是有些藩王因此喪命以後,輿論便越來越多朱允炆不利了。

而且朱棣手下的大將很多,都是能征善戰,而朱允炆那邊的大將都被朱元璋殺的差不多了。朱棣還得到了朵顏三衛,這群蒙古騎兵的戰鬥力非常強悍。再者朱允炆那邊還有朱棣的內奸,各個因素加起來,都對朱棣很有利。

而朱高煦的造反情況就完全不同了。首先是他造反的動機就落了下風,他爹造反至少是為了活命,後來看到了成功的希望才把目標改成了奪皇位。而朱高煦造反的直接理由就是為了皇位,因為他覺得自己在靖難之役中立功比朱高熾要大,所以覺得皇位應該是自己的。

這個理由就太LOW了,他不是長子,也沒有他爹的旨意,他在繼承皇位的法理上完全沒有合法性。而且當時經過他爹的苦心經營,大明正處在最鼎盛,最太平的盛世。沒人願意打仗。這是天時。

朝廷中的官員們都是站在朱高熾這邊的。朱高煦因為脾氣差,又沒文化。從小就不受文官們的待見。因此他起兵除了自己漢王府的人,根本得不到外界的支持。不但如此,他這邊剛起兵,他府上就有人第一時間偷偷跑到北京告發,連先機都被佔到。這是人和。

再者他手上的兵還少,還沒開始打就被朱高熾的兵馬給圍到成立出不去,後來他的手下們還一起商量把他綁了投降。可見他的手下的戰鬥力是多麼低了。

到了最後他被抓,他大哥朱高熾這時候也沒打算殺他的,只要低頭認個錯就能活命的。可他偏不,還故意把朱高熾絆了一跤。人家怎麼說也是皇帝,當眾出這個丑,不生氣才怪。直接就下令把他扣在一個三百斤重的大缸里,放火給烤熟了。

從這件事也看出朱高煦是個衝動、脾氣火爆沒腦子的人,這樣的人又怎麼會造反成功呢?

更多歷史故事,歡迎關注點贊!


高煦之亂指的是宣德初年漢王朱高煦發動的叛亂。朱高煦是明成祖朱棣第二子,仁宗朱高熾的弟弟。朱棣靖難之役時,朱高熾作為世子留守北平,朱高煦則隨父出征在外。高煦武勇甚肖乃父,在靖難之役中屢立戰功,還救過朱棣的命,朱棣對這個兒子十分滿意,且由於累累戰功,朱高煦在靖難派勛臣武將中聲望很高。

朱高熾

永樂皇帝即位後立長子朱高熾為太子,但朱棣本人似乎並不十分中意朱高熾。一方面朱高熾天生體胖,不習弓馬,這就不太合尚武的永樂皇帝的意,且由於體胖,朱高熾身體一直不佳,永樂皇帝亦擔心其不能承擔皇帝的責任。所以太子地位並不穩固,朱高煦仍存有取兄代之的希望。而且由於靖難故事,明廷諸臣僚對於立嫡立長這一組訓不敢多言,朱高熾一直處於尷尬的地位。

朱高煦(劇照)

朱棣病逝後遺詔朱高熾繼位,是為仁宗,仁宗即位十個月後亦病逝,傳位於其子朱瞻基,是為宣宗。宣宗甫一即位,已經就藩的漢王朱高煦就援引靖難故事,指斥宣宗身邊重臣夏元吉等為奸佞,在封國樂安起兵。但當時仁宗施善政已得士心,其內外形勢與靖難之役時大不相同(靖難之前建文帝屠戮諸藩引起了藩王、勛臣、武將等集團的強烈不滿,統治集團內部已經動搖),朱高煦先後聯絡重臣張輔和山東都司靳榮,均事敗,而朱高煦卻野心熾烈,欲在如此孤立的情況一下起兵造反。

朱瞻基

面對漢王叛亂,宣宗皇帝欲起用陽武侯薛祿為帥,用兵征討,遭到輔臣楊榮的反對。楊榮力勸宣宗御駕親征,並獲得夏元吉的支持,宣宗遂於宣德元年八月初十親率大軍向樂安進發。僅僅十天,漢王就被團團包圍在樂安城內,八月二十一日,漢王出降,被受執解送京師圈進起來,後又被處死。至此「高煦之亂」平定。

以上是我的回答,請老師及朋友們批評指正!

回答者;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胡一舟

參考文獻:張廷玉:《明史》

《明實錄》

白壽彝:《中國通史》


朱高煦真正能夠起兵造反的年代裡,明朝王爺們的生態環境已經非常惡劣了。不是因為別的原因,就是因為他老爹從一個藩王身份起兵謀反,最終也對其他藩王做了很多的限制。

所以,樓主的這個問題,就必須從整個明朝對待藩王的態度與制度變化來看。

朱元璋時代

1368年,出生貧寒的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以洪武為自己的年號。一統江山的朱元璋很快就面臨如何守護自己江山的問題。於是他一方面以各種手段不斷打擊和消滅手下那些可能功高蓋主的功臣,另一方則將自己的諸多子孫冊封為藩王,分封到邊境與內地的各個重要地區。他的24個兒子成了明朝歷史上的第一批地方藩王。

起初,深感力度還不足夠的朱元璋又賜予了他的這些兒子們節制地方軍政事物的大權。藩王們儼然就是一個個地方上的土皇帝。他們不僅可以靠自己的封地斂財,更可以不花一分錢的享受自己優越的生活,成為了當時全國生活的最滋潤的一群人。他們的子子孫孫都能順延他們的權力與待遇。

對待功臣刻薄無比的朱元璋

明朝第二代皇帝朱允炆繼位後力主削藩,辦的操之過急,引起了鎮守北平的燕王朱棣起兵造反。三年後,朱棣成功佔領當時的大明首都南京,朱允炆自焚而死,過去的燕王而今登基成了大明皇帝。

朱棣時代的轉折點

朱棣登基後為防止其他藩王效仿他的做法,繼續進行削藩。

受此影響:

一些原本受封邊境,手握重兵的藩王被改遷到內地。

內地的藩王們也紛紛開始為求自保而主動交出了自己的兵權與衛隊。

一些地方官員也被朱棣調到中央任職。

當然,與這場打壓藩王的潮流背道而馳的是朱棣自己又將3個兒子加封為新的藩王。其中次子朱高煦不僅有額外的衛隊編製,還被受封漢王,封國雲南。

但是一心覬覦皇帝位置的朱高煦遲遲不肯離開北京,並多次被揭發謀取太子之位,最終被改封到山東一帶的青州。依然不死心的朱高煦繼續滯留北京,並私自練兵,最終險些被朱棣廢為庶人。

後來這位漢王終於在1426年集合了一幫烏合之眾,起兵造反。結果,明宣宗御駕親征,這位夕日不可一世的藩王不得不迫於形勢,出城投降。為了掩人耳目,不讓手下知道,平日里跋扈慣了的漢王居然只能走小路向明宣宗投降。

呂梁偉扮演的朱高煦

所以,朱高煦根本沒有他老爹當年的那種謀反本錢。雖然靖難之役開始初期,燕王的勢力非常薄弱,但好歹有自己手裡比較精幹的軍隊和班底。這些條件在朱高煦這裡,一個都沒有!

朱高煦之後的藩王謀反更為可笑

借著自己叔叔造反這事,明仁宗藉機繼續削藩。他將更多藩王手中殘餘的衛隊全部沒收,並且制定了詳細而嚴厲的律法來限制各地的藩王。從此,明代的藩王們不被允許離開自己的封地,不僅無權干涉地方事務,連自己的人生自由也受到了及其嚴酷的限制。然而依照祖制給予藩王們的優厚待遇依然沒法改變。結果藩王們紛紛成為了靠多生子嗣來榨取國庫俸祿的國家寄生蟲。

到了16世紀初的明武宗正德年間,武宗皇帝親信太監劉瑾,使得後者權傾一時。不少朝臣與地方大員也紛紛攀附其麾下,利用貪污所得,大肆孝敬。地方上的藩王及宗室,也是不食人間煙火,渾渾噩噩。他們當中受封甘肅的安化王朱寘鐇卻因為周圍人的阿諛奉承,開始忘乎所以,覺得自己有機會謀反做皇帝。地方上諸多對於武宗朝吏治腐敗的控訴也被這位心比天高的王爺記在心裡。

離經叛道的正德皇帝

這位安化王朱寘鐇平日里一直因自己長得相貌魁梧而沾沾自喜。在周圍人的吹捧下,開始覺得有機會奪取年輕的武宗皇帝的帝位。他先是利用賄賂手段,在地方上扶持了兩位軍隊要員,企圖滲透到地方駐軍中,獲得武力支持。1510年,大理少卿周東度在寧夏屯田,為了賄賂劉瑾,在地方上橫徵暴斂,引起民憤。恰巧,巡撫都御史安惟學又數次侮辱軍隊士兵的妻子,引起了地方駐軍的不滿。又因為有蒙古人南下寇邊,不少駐紮在陝西和甘肅的明軍趕去交戰。朱寘鐇便將自己封地周圍的軍政大員們都請到府上聚餐,當即要所有人加入自己麾下謀反。不少人迫於武力威脅,表示願意加入這位安化王的隊伍。自信心爆棚的朱寘鐇於是派出手下,將還沒有對自己表忠心的地方官員們逐一殺害。兩位引起眾怒的高官也因此命喪公署。

隨後,安化王的叛軍火燒官府,釋放囚徒,並奪取了附近黃河渡口的船隻,正式宣布以討伐劉瑾為名義起兵。當時陝西總兵曹雄得到消息,迅速派軍隊鎮守附近的重地靈州,隨即調遣更多部隊從各個方向包圍了安化王及其黨羽的駐地。一些被迫表示參加謀反的地方官員這時候與曹雄取得聯繫,裡應外合的調開叛軍主力,將朱寘鐇等主謀輕易抓獲。這場波瀾不驚的王爺造反,僅僅進行了十八天,便被輕而易舉的鎮壓了。朱寘鐇自己則被武宗下令去藩,處死。

駐紮在西北邊境的明軍

更為可笑的是,一直到安化王造反被平息,大明中央朝廷還不知道事態的發展,派遣大軍趕來討伐。走到半路,謀逆的主要策劃者已經被押解過來。一些正義之士利用此次事變,彈劾朝廷的打老虎劉瑾成功,致使後者被抄家處死。但大明王朝並沒有因此而煥然一新,事情過後,一切照舊。

作為一個遠離政治,又脫離社會的藩王貴族,朱寘鐇的謀反可謂是自討沒趣,他的失敗可謂是理所應當。然而也正是這種遠離現實世界與正常社會接觸洗禮的環境,造就了他的簡單幼稚。可悲又可笑的供養制度給予了他進行謀反的物質基礎。明代的官吏們可以動手鎮壓叛亂,卻沒辦法更改國家祖制,這樣註定了安化王的叛亂不會只是一個孤例。於是,安化王謀反被鎮壓不到十年,另一場地方藩王的造反又給了大明朝廷一記耳光。

相比搞即興之作的安化王,寧王朱宸濠家族的變遷更加直觀反映了明代藩王群體的興衰歷程。第一代寧王朱權是與明成祖朱棣並駕齊驅的地方軍政要員,掌握北方重鎮大寧的兵馬抵禦蒙古。在被朱棣剝奪兵權改封江西南昌後,從此醉心於文學、宗教和藝術,有著頗高的造詣和口碑。第二代寧王朱奠培雖無父親的能力與成就,也在地方上以德服人。到了第三代寧王朱覲鈞,情況便急轉直下。這位王爺不僅巧取豪奪,還經常以宗室身份參和政治,誣告與彈劾朝廷中與自己有過節的要員,名聲極差。

第四代寧王朱宸濠

武宗時候的第四代寧王朱宸濠更是貪得無厭,雖然自己能力低下,卻也野心勃勃,妄圖利用朝廷內部的腐敗,謀得皇帝之位。武宗皇帝自己的諸多不檢點行為,成為了他謀反的最好借口。為此,他不但是用盡各種方法為自己斂財,已經到了不惜謀財害命的地步。為了搜羅兵力為自己效力,更是與地方上的盲流豪強混在一起,四處招兵買馬。

結果,他大張旗鼓的行為引得封地附近的官吏都知道了他的謀逆之心,紛紛上報朝廷。為了掩人耳目,朱宸濠利用自己厚實的家底,四處找機會賄賂地方官員和朝廷派來的宦官。

結果紙依然包不住火,他的行徑在1519年終於引起了朝廷的重視。明武宗命駙馬都尉崔元等人南下處理,又要沒收寧王的護衛,又要寧王將自己侵吞的民田吐出來。得到消息的朱宸濠索性一不做二不休的宣布立即造反。他的黨羽集全部集合後號稱十萬大軍,並且擁有各類船隻千餘艘。一行人沿著水路前進,利用明朝軍隊的腐敗和戰鬥力低下,先後佔領了長江沿岸的重鎮九江、南康,平日里疏於防範的守軍一觸即潰。不少當地的軍政官員雖然早已知道寧王有謀反之心,卻也沒有做任何應對措施,只想在自己的一官半職任上混日子了事。等到寧王真的宣布謀反,大家都大吃一驚。

寧王叛軍所用的樓船

取得了一系列勝利的叛軍接著開始猛攻江北重鎮安慶。朱宸濠計劃攻克安慶後進軍大明王朝當時的舊都南京,將南京作為他進一步行動的大本營。

結果,已經回過神來的明軍死守安慶,讓寧王的叛軍無法繼續前進一步。大明王朝在這一帶的封疆大吏王守仁此時採取圍魏救趙的策略,帶領集合的兵馬直接攻打朱宸濠的老巢南昌。兵力空虛的南昌很快被明軍攻下,朱宸濠不得不放棄對安慶的進攻,回師江西來救。雙方在南昌東北的黃家渡發生激戰,主要由烏合之眾拼湊起來的叛軍不是正規軍對手,全軍敗退支八字堖。孤注一擲的寧王下令用鐵鏈將戰船逐一相連,這樣即利於防守,又使得膽小者不得逃跑,一副決一死戰的樣子。結果王守仁下令釋放火船進行火攻。

寧王的十萬大軍便在一片火海中化為烏有,將士焚溺而死者3萬餘人。他自己也和幾個兒子一起被明軍俘虜。整個叛亂雖然場面很大,聲勢響亮,也僅僅持續了一個月。期間,劇情發展跌宕起伏,不失為一場頗有看點的權力遊戲。

然而,這些殘酷的例子也在告訴我們:大明朝再也出不了造反上位的天子了!


朱棣的次子朱高煦,《明史》本傳記載,他不讀書,但「性兇悍」,粗魯輕佻,朱元璋在世時就很厭惡這個親孫子。

朱元璋死後,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一役,與侄皇帝朱允炆血拚,攻破南京城。建文帝逃匿,不知所蹤。朱棣做了明成祖,組建東廠繼續追逃建文帝,派心腹太監鄭和多次下西洋尋找他的蹤跡。

《大明玉璽》中的呂良偉版朱高煦

永樂二十二年(1424)七月,明成祖在北伐回軍途中,在榆木川病逝。留守北京的太子朱高熾繼位,是為明仁宗。在樂安州的漢王朱高煦派心腹入京,伺機叛亂。明仁宗獲悉,將朱高煦召回京城,不追責,反而增加其俸祿二萬石,賞賜寶物數以萬計,仍命他返回樂安。朱高熾對這個不老實的二弟,一直以德報怨,但朱高煦沒有停止陰謀篡位。

朱高熾的皇位沒坐熱,暴病而崩,故有人認為是朱高煦做了手腳。仁宗病逝,正在南京忙遷都的太子朱瞻基趕往北京奔喪。當年,父親朱棣對侄兒建文帝一戰勝利了,朱高煦也想走其父的老路,陰謀做掉被朱棣喜愛的「好聖孫」、自己的大侄兒朱瞻基。朱高煦打算在半路設伏,截殺朱瞻基,但行動倉猝,沒有成功。

早在永樂九年十一月被立為皇太孫的朱瞻基順利繼位,成為明宣宗。他對兩個親皇叔朱高煦、朱高燧,像其父一樣厚待,賞賜多於其他王府。

宣宗行樂圖,宣德帝投壺

朱高煦貌似感恩,宴請侄皇帝,「陳利國安民四事」。宣宗命官員將其建議予以實施,又複信答謝。朱瞻基對群臣說:「皇祖父曾告諭先帝,說二叔有異志,要防患於未然。先帝還是厚待二叔,現在二叔真誠地對朝政提出建議,可見沒了壞心。」此後,凡是朱高煦提出的請求,宣宗一一照辦。

朱瞻基是真心表揚,還是欲擒故縱?雖沒有史料記載,但歷史不乏要使其滅亡,先使其猖狂的案例。朱高煦也只看到宣宗表面上怯弱順從,更加驕橫狂妄。

宣德元年八月,朱高煦起兵造反,聯合山東都指揮靳榮等,又在衛所散發刀箭、旗幟,掠奪周邊郡縣的所有馬匹,設立前後左右中五軍,留守世子領四哨兵馬。部署完畢,朱高煦為篡位成功做準備,提前任命王斌、朱恆等為太師、都督、尚書等偽職。

朱高煦企圖勾結英國公張輔為內應,被張輔告發。招攬丁父憂在家的李濬,李濬不從,抄小路趕往北京告變。宣宗還是忍而不發,派宦官侯泰送書信給朱高煦。朱高煦部署重兵壓陣,面南而坐會見侯泰,並道:「成祖聽信讒言,削去我的護衛,把我封到樂安。仁宗也用金帛引誘糊弄我,我怎能這樣鬱鬱不樂地長居於此?你回去告訴皇帝,將奸臣夏原吉等人送來,然後再慢慢商議我的要求。」

侯泰恐懼,返回京師。宣宗問朱高煦所言,兵力情況,侯泰不敢據實回答。朱高煦囂張至極,派百戶陳剛上疏,又給公侯大臣寫信,以「靖難」為借口,檄文列舉各大臣的罪狀,大學士夏原吉排在第一個。

宣宗嘆道:「漢王果然謀反了。」於是,派陽武侯薛祿率軍討伐。首輔楊榮極力主張趁朱高煦尚未切實準備之際,出其不意,御駕親征,掌握戰爭的主動權。

夏原吉對宣宗說:「您難道不知道李景隆的故事嗎?臣昨天見到所派遣的將領,命令才下臉色就變了,臨事就可想而知了。兵貴神速,捲起盔甲,快步前進,正可以先聲奪人。楊大人的計策好!」

宣宗遂下決心,御駕親征,以鄭王朱瞻埈、襄王朱瞻墡留守北京,命陽武侯薛祿、清平伯吳成為征討先鋒,率兵五萬,不日至樂安。期間,宣宗還寫信給朱高煦:張敖失國,始於貫高;淮南被誅,成於伍被。今朝廷大軍壓境,你只要交出慫恿謀反之人,朕就可免除你的過失,恩惠禮遇與原先一樣,不然的話,一開戰你必然被擒,或者你的部下把你當成奇貨綁了獻於朕,到那時,你後悔也來不及了。

朱高煦初聞薛祿率軍,非常高興,認為容易對付,當得知宣宗親征,方才害怕。

征討前鋒到達樂安後,朱高煦下戰書,約定明晨開戰。宣宗命大軍疾行,駐軍在樂安城北,包圍四門,並發射神機銃箭,震懾叛軍。此時,宣宗還不顧眾將請求,再次把勸降書信射入城內,朱高煦仍不理會。

城內叛軍都想抓住朱高煦獻給宣宗。朱高煦獲悉大驚,暗中派人到行營面見宣宗,打算明日出降,得到允許。當夜,朱高煦把兵器與通謀書信全部燒毀。次日,宣宗移駐城南。朱高煦打算出城,被王斌等勸阻「寧一戰死,無為人擒」。朱高煦騙王斌等入王府,然後偷從小路出城拜見宣宗乞降。群臣紛紛上奏,請求將朱高煦明正典刑。宣宗不許,還把彈劾奏章給朱高煦看。朱高煦叩首:「臣罪萬萬死,惟陛下命。」

餘黨全部被擒後,宣宗赦免城中守軍之罪,命征討先鋒薛祿與尚書張本留守,改樂安州為武定州,然後班師回朝。一向仁慈的朱瞻基,這兩招是很有用意的。改州名,是警告朱高煦集團和看熱鬧的其他人,他朱瞻基有足夠的武力蕩平不安居樂業的異己分子。留文武兩位大員鎮守,自是要搜捕、查清一切追隨叛亂者,徹底清洗朱高煦的謀反勢力。

宣宗返回北京後,將朱高煦父子廢為庶人,圈禁在皇城西安門內。朱高煦一黨,除長史李默曾諫阻免死被謫為民外,王斌等伏誅,天津、青州、滄州、山西諸都督指揮約舉事者,相繼被誅殺。同謀伏誅者640餘人,因故意放縱和藏匿反賊而被處死或戍邊的1500餘人,發配到邊遠地區的720人。宣宗親自把御駕親征、平息朱高煦叛亂一事,編寫成《東征記》,昭示群臣。

後來,宣宗去幽所探視朱高煦,被朱高煦故意絆倒。宣宗大怒,命人用300斤重的銅缸將朱高煦扣住。朱高煦勇武有力,竟將大缸頂起。宣宗命人在銅缸周圍點燃木炭,把親叔叔朱高煦活活炙死在銅缸內。

斬草須除根,朱瞻基這次將朱高煦的11個兒子,除朱瞻壑、朱瞻坦早卒外,其他九子都被殺,包括與朱高煦不和、被朱高熾派往鳳陽守陵的朱瞻圻也被廢后處死。此事,《明史》沒寫,但詳見《國朝獻徵錄》卷二《宗室二·漢庶人傳》。

其實,朱瞻基登基後,一再寬恕造反的皇二叔朱高煦,逼其猖狂現形。一旦被徹底激怒,即便一件小事,也會痛下殺手,連根拔起。宣宗曾說:「漢王自絕於天,朕不敢赦。」

其實,朱瞻基與朱高煦的恩怨由來有之。明成祖曾派漢王朱高煦隨太子朱高熾去拜謁孝陵。朱高熾身體肥胖,又患有足疾,由兩個太監攙扶著行走,不慎跌了個跟頭。朱高煦在後訕笑道:「前人蹉跌,後人知警。」已是皇太孫的朱瞻基在後面應聲:「更有後人知警也。」朱高煦回顧失色。

明宣宗朱瞻基


我覺得原因有兩個:

一、朱高煦造反之時沒有朱棣當年發動靖難之役時的雄厚兵力

朱棣奪位成功後把建文時代沒有完成的削藩任務成功的完成了,對於一個造反成功的藩王,他深知讓這些王爺手握重兵是多麼危險的一件事,所以他對他的兄弟們下手了。那個在靖難之時被承諾平分天下的寧王,離開了他根基深厚的北方,被安置在遙遠的南昌;永樂四年五月,削去齊王爵位和官屬,八月,廢為庶人;永樂六年,削去岷王官屬及護衛;永樂十年,削去遼王官屬及護衛;永樂十九年,削去周王護衛。至此,朱棣的削藩大業完成了,而從此之後,各王爺手中的兵力打個群架還可以,想要造反,還是歇菜吧。

二、朱高煦的能力和他的爹比起來差距太大

宣德元年,朱高煦忍無可忍終於宣布造反,八月十日,朱瞻基御駕親征朱高煦封地山東樂安,八月二十日到達樂安城外。在此之前,朱高煦沒有進攻濟南作為大本營,或者南下進攻南京試著和朝廷劃江而治,只是守著個小樂安等待朝廷大軍來攻,而看到自己的侄子御駕親征的朱高煦作為主將卻一下子慌了手腳,組織士兵們抵抗,卻很少有聽命者,可見朱高煦手下的士兵多麼的不正規,朱高煦本人在士兵眼中也是極其沒有威信的,這樣的隊伍,怎麼可能造反成功。而在第二天,朱高煦就溜出城去向朱瞻基投降,「臣罪萬萬死,惟陛下命!」,這場鬧劇就此收場。

如果喜歡我的回答,點個贊哦!

叫花豬的發明人——曾經英武神勇的朱高煦為何會秒變逗比,這真的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的確,朱高煦軍事天賦頗高,能征善戰還很會拉攏人,只不過,他在最不合時宜的時候造反且敗的十分難看。

你說敗了就敗了,老老實實求饒做個庶民也好(畢竟老朱家自己人,雖然會行動被限制,但至少有肉吃,有酒喝)

但是,他卻因為一系列堪稱是神級的操作最終變成了一道菜——叫花諸


能征善戰的二世子,朱棣打天下的功臣

朱高煦在靖難之時知名度是相當高的,以勇猛善戰而名揚天下,一度拯救朱棣於危難之中,在軍隊中的威望頗高,可就是這樣一個皇子為何最終卻落得個慘死的下場呢?

這一切源於一個謊言,是他老爹朱棣無意間的一個承諾!正是這個承諾鼓勵著朱高煦上演了一部堪稱喜劇的造反奮鬥劇

當年朱棣起兵造反,朱高煦便表現出來自己強大的軍事天分和政治天賦。先是從南京盜取其舅舅徐輝祖的良馬開溜(以免被建文帝抓著當人質)。其後則屢立戰功,比較有代表性的是在一場朱棣必敗之戰中奮勇當先,不僅將朱棣於萬軍從中救出還扭轉了戰局

這時候的朱棣差點就掛了,眼看這個兒子如此優秀,必然要鼓勵一波,於是便告訴他:「世子身體不好,努力!」朱高煦聽聞此言,更加賣命作戰,為何?世子即是他哥哥朱高熾,也就是未來造反成功後的國家繼承人啊

好嘛,機會來了!朱高熾是個大胖子,不僅不能打仗還有點殘疾(腿瘸),再看看自己,武功卓越不說還長得帥!朱高煦心裡埋下一顆種子,「老爹都發話了,我要成為這個國家的繼承人!」

努力上進的朱高煦,還是被朱棣放了鴿子

天下打下來了,但繼承人並不是他,那個他看不上的哥哥成為了未來的國家繼承人

明朝有規矩,不是太子的藩王要去藩地的!老爹倒是大方,表示你想去哪兒都行,自個兒挑!心裡打著小算盤的朱高煦表示哪都不想去,一個勁兒的賣萌,目的就一個,想待在父皇身邊。我想,傻子都能看出來,朱高煦是打的什麼主意。

賴在南京不走的朱高煦,不僅拉攏大臣,甚至進讒言誣陷太子相近的大臣。除此以外他甚至私下招募士兵為非作歹

不僅如此,他還十分囂張,一度無視王法私自將政府工作人員(徐野驢)一錘開瓢。

這些事情讓朱棣很為惱火,但是念及其靖難之功,並未廢除他的王位。只是,所有人都知道,這個長相能力和朱棣十分相似的朱高煦,是準備像他爹一樣,準備搞事兒了!

陰謀搞成了陽謀,註定了朱高煦的結局

不成熟的造反讓朱高煦一敗塗地,但卻不是他最後的結局

朱棣去世後,太子朱高熾即位,只是,短命的朱高熾僅僅在位十個月就去世了,太子朱瞻基準備即位。

「機會來了!」朱高煦似乎看到了老爹曾經的光輝,複製的時刻來臨了,磨刀霍霍的朱高煦準備在侄子北上即位的途中收拾他,沒想到太子很聰明,走了一條小路躲過了朱高煦的圍追堵截,跑到京城即位了

朱高煦傻眼了,怎麼辦?還能繼續裝下去么?反他么的!手握弱兵的朱高煦選擇造反,過程很沒有觀賞性,還沒等朱瞻基大軍出動,朱高煦就投降了,隨後被關押

原本故事到這兒應該結束了,可是已經殺青的朱高煦表示不想這麼早領盒飯,於是乎最後的絕唱正是拉開了序幕!

畢竟是自己的叔叔,朱瞻基自然要前來探望一下子的。沒想到朱高煦竟然做了一個動作,他勾了一下朱瞻基,通俗點來說就是使出掃堂腿的招式一下子將朱瞻基放倒了。說來可笑,這咬他一口或者抱著他讓他窒息都還算是致命打擊,你這使了個絆,是在搞什麼呢?

朱高煦嘿嘿的笑著,看著眼前憤怒的侄子。出離憤怒的朱瞻基立刻下令用三百斤重的銅缸將朱高煦罩住,意思很明確,你嘚瑟是吧?雖然我很討厭你,但還不至於殺了你。這罩著你不讓你動總行了吧!!!結果朱高煦同志竟然練起了舉重,頂起銅缸不說還一個勁的晃悠。

朱瞻基的神經終於綳不住了,「來人啊,給我把這個瘋子燒死!」

缸上堆滿了柴草木炭,一把火下去,朱高煦就在缸里變成了焦炭,做法猶如叫花雞一般

就這樣,朱高煦的戲份到此徹底結束。作為靖難功臣還是二世子,不僅戰功赫赫長得也很帥,可結果竟然如此搞笑。搞陰謀失敗,搞陽謀又失敗,死到臨頭了,還非得上演這樣一出滑稽的戲碼

不得不說,朱高煦這一生,真的是多姿多彩

遺憾的是,由於我們這位王爺實在是有點作過頭了,不僅被活活烤熟,連張畫像都沒留下來

沒法讓後人一睹這絕世笑星的容貌,實在是可笑可嘆!


如果喜歡我的內容,不妨點個贊或者關注一下吧!我是置身黑白的精彩,因為只有置身事外,才能看到黑白之間的精彩!


首先感謝邀請!

個人認為,朱高煦之所以造反有以下幾點,是他能幫助老爸成就大事,到了自己這裡卻不能成事的根本原因。

1、朱高煦志大才疏,他老爸朱棣的執政能力、軍事能力分別由他們兄弟兩個一人繼承了執政能力,一人繼承了軍事統帥能力。

2、暴露了本性,在外面作威作福,不知道什麼是內斂、收斂。這方面,沒他老爸有城府。

3、私養了幾千軍士。他放任這些人在外邊肆意搶奪財物,還殺了兵馬指揮,並將他的財物佔為己有。招致他人的話柄,使得自己通過靖難之役建立的威望,逐步受損,最終,眾叛親離。

4、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將野心暴露在大眾之前。還不做出補救措施,使得除了軍事有能力外,變成了一個在其他利益集團看來,十足莽夫的做派,因此使得相當多的人不會追隨他,進而孤立、脫離他的影響。

5、政治上想法過於簡單,但憑純粹的軍事能力就能贏得皇位的話,相信他老爹朱棣當年就不會耍那麼多心機、那麼長的迂迴策略,最終才打掉建文帝的銳氣,最終取得政權,他沒他老爹的眼光。

6、幾次謀反,都是只要會沖的猛進,過於倉促,計劃漏洞百出,很容易讓在位的明宣宗逐個擊破,瓦解,最終自己落得個孤家寡人的下場。缺乏成熟的幕僚集團,以及自己在謀略上、政治手段上缺乏用人、識人的閱歷、見地。更不懂得恩威並施,總以勢壓人也不過是一時之勇。

對比他老爹的成功,從朱高煦身上反映的缺點就能看出為什麼朱棣能成功,而朱高煦前後兩次造反都得不到成功的佐證了。

因為,朱高煦的一生如若不造反,就只能作為一個為大明徵戰沙場,建功立業的驍將,皇帝之位和他的緣分在他的能力範圍之外,加上他的執政能力與軍事能力兩者並不能形成正常比例不失敗才怪!

以上僅代表個人觀點,大家若有不同意見,歡迎交流、點評或者討論!


一方面是朱棣很厲害,朱允炆卻特別蠢。另一方面是朱高煦特別蠢,朱瞻基特別厲害。在這種鬥爭中當然是厲害的獲得勝利,蠢的失敗。

朱允炆蠢到什麼程度呢?原本是朱棣必敗,他必勝的局面,他卻任用徐輝祖和李景龍兩個草包,他們要麼亂指揮導致優勢喪盡,要麼做內奸放朱棣進城,在這麼蠢的局面下,他最終失敗,朱棣獲得勝利也就不足為奇了。

而朱棣軍事素質很高,特別能打,當上皇帝後,多次親征蒙古,把蒙古人殺得大敗。在北方多次把蒙古人打敗,這已經算是明朝軍事史上的頂峰了,所以朱棣一路長驅直入攻下南京也不奇怪。當然在朱允炆很不好的政治和軍事水平襯托下,朱棣的政治和軍事水平就顯得很高明了。

朱棣很能打

到了朱高煦這一代,他只知道打仗,政治上是不行的。朱瞻基不像朱允炆那麼蠢,他有很強的政治手腕,父親剛剛去世就回京繼位,佔了先機。

政治上還沒準備好,造反的事情就已泄露,朱瞻基比朱允炆果斷,先下手為強,親征把朱高煦圍住,最終抓獲了他,讓他沒時間起兵,他善於打仗的本領也就無從施展了。

原本朱瞻基只是把他的叔叔朱高煦抓住,也沒想害他的性命,沒想到朱高煦又蠢又狂妄,有一次朱瞻基去監獄裡看他,卻沒想到朱高煦伸出腿來把他絆倒。氣得朱瞻基讓人架起大鍋壓住朱高煦,在上面放炭火烤死了他。這種人真是不作不死,他失敗也就不意外了。


時代和局勢都大大不同。大環境的條件,使得朱高煦的起兵很難成功。再就是,他的皇帝侄子與他爹的皇帝侄子,不是一個級別的。對手比較強大,輔臣也更合格。

朱棣面對的是一批沒有太多施政經驗的太子伴讀——黃子澄等人。再就是,有些操之過急的皇帝。建文帝還多次囑咐,別傷他叔叔。這讓原本武將不濟的政府軍,不知如何是好。

而明宣宗雖然年齡與他那位堂伯差不多,但是,二人的眼界和執政能力卻大為不同。

朱棣在靖難之役勝利以後,親自挑選當時的著名文臣擔任皇太孫朱瞻基的老師。並多次指示,皇孫是個可造之才,你們一定要盡心竭力。除此之外,朱棣也不忘親自教導,永樂中期以後的遠征漠北,朱棣總是將朱瞻基帶在身邊,讓他了解如何帶兵打仗,鍛煉他的勇氣,這對後來朱瞻基的親征有非常大的幫助。每次遠征歸來經過農家,朱棣都要帶朱瞻基到農家看看,讓皇太孫了解農家的艱辛,讓他以後作一位愛民的好皇帝,朱棣對朱瞻基的精心教導對朱瞻基以後成為著名的守成之君,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朱瞻基習武,又在翰林學士的指導下學習儒家學術。雖然他也有他父親的那種學習經籍和文學的天資,但作為一個青年,他尤其是一個傑出的武士。他的早慧引起了朱棣的注意。朱棣尚武,常帶朱瞻基離開京城和他的家庭去狩獵和進行軍事視察。


第一,朱棣雄才大略,富有才幹,而且自幼追隨太祖朱元璋征戰,鍛煉了軍事指揮能力,也籠絡和培養了一批戰將和文官,建立了一個強大的人才班子。而朱高煦此人有勇無謀,空有一膀子力氣,但軍事指揮能力和政治鬥爭水平遠遠不如他爹。



第二,形勢不一樣。當年的燕王朱棣如果不起兵造反,就會被削去爵位,失去所有的權力和地位。所以,朱棣不得不反,是為活命而反。朱高煦卻是在其兄長和侄子的一再忍讓之下,蓄意造反,自然沒有朱棣那麼大的動力和號召力,也師出無名。當年燕王府的部屬深知不造反就要死,必須反。而朱高煦部屬卻深知造反必死,不能反。


第三,面對的對手不一樣。年輕的朱允文為人過於仁慈,優柔寡斷,而且由於朱元璋大殺功臣,導致建文帝手下無大將可用。而朱高熾和朱瞻基手下卻有很多靖難之役中歷練出來的戰將。再者,建文帝是皇孫即位,個人威望較低。而朱高熾和朱瞻基是順位繼承,從情理上更容易服人。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