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 讀

《廣東省國土規劃(2016-2035年)》在現勢和基礎下規劃制定了空間戰略,努力打造開放包容空間 、安居樂業空間、藍色活力空間、優美生態空間 ,進一步提升國土空間質量,完善國土空間支撐體系 。《規劃》內容詳細豐富,由於篇幅所限,本文只摘錄導言和第一章的內容,後續章節請點擊「閱讀原文」查看全文!

背景知識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在原國家計劃委員會的推動下,我國開展了第一輪國土規劃編製工作,30個省級行政區開展了國土規劃編製工作(各地的名稱略有不同,有國土總體規劃、國土綜合整治規劃、綜合國土規劃等多個名稱)。國土資源部成立後,從2002年起,先後在天津、遼寧、廣東、福建等地開展了省級國土規劃試點工作。2017年1月9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省級空間規劃試點方案》,選擇海南、寧夏等9省開展國土規劃試點工作。《全國國土規劃綱要(2016-2030年)》經國務院發布實施後,省級國土規劃編製工作也於2017年4月啟動。

國土規劃、國土綜合規劃、綜合性國土規劃、省級空間規劃試點、省級國土規劃等在概念內涵、規劃內容等方面並無本質差別,只是在不同歷史時期,或者由不同部門主導而使用不同的名稱。但是隨著時代的變遷,不同部門主導、不同歷史背景下的國土規劃在規劃主題、目標任務、實施手段等方面會有所不同。

《廣東省國土規劃(2016-2035年)》公示

《廣東省國土規劃(2016-2035年)》已經編製完成, 為讓公眾充分了解規劃內容,進一步徵詢公眾意見,現進行規劃公示。公示時間為2018年3月1日至3月15日,歡迎各界人士提出寶貴意見並反饋至我廳。

《廣東省國土規劃(2016—2035年)》

(徵求意見稿)

2018 年 2 月

目 錄

導 言

第一章 基礎和形勢

第一節 國土空間開發利用現狀

第二節 資源環境承載

第三節 發展機遇與挑戰

第二章 空間戰略

第一節 指導思想

第二節 基本原則

第三節 主要目標

第四節 空間格局

第三章 共建開放包容空間

第一節 打造高水平對外開放門戶

第二節 建設國際一流粵港澳大灣區

第三節 構建緊密合作泛珠三角區域

第四節 推動協調統一的省域發展

第四章 營造安居樂業空間

第一節 推進高質量新型城鎮化

第二節 創建具有全球影響力現代產業高地

第三節 建設嶺南特色美麗鄉村

第五章 建設藍色活力空間

第一節 打造全球一流沿海經濟帶

第二節 形成協調高效用海佈局

第三節 維護健康安全海洋生態

第六章 塑造優美生態空間

第一節 保護寧靜和諧美麗自然

第二節 營造優美人居生態環境

第三節 建設優質農業生產場所

第四節 維護可持續水生態系統

第七章 全面提升國土空間質量

第一節 大力推進城鎮地區綜合整治

第二節 全面實施農村地區綜合整治

第三節 分類推動重點生態功能區綜合整治

第四節 積極促進礦產資源開發集中區整治

第五節 加快實施海洋綜合整治

第八章 完善國土空間支撐體系

第一節 增強自然資源保障能力

第二節 提升能源保障水平

第三節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第四節 健全綜合防災減災體系

第九章 規劃實施保障

第一節 實施機制

第二節 配套政策

第三節 信息平臺

附 表

表 1 全省土地開發利用情況

表 2 全省漁港建設重點工程

表 3 全省自然生態空間分類保護表

表 4 全省海洋生態紅線區分類統計表

表 5 全省交通基礎設施重點項目

表 6 全省國土綜合整治重點工程

表 7 全省水利基礎設施重點項目

表 8 全省截止 2016 年底的地質災害隱患點分佈

導 言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是黨的十九大提出的要求,是國家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重要手段,是促進人口資源環境相均衡、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相統一,建設美麗廣東的重大舉措。

按照黨中央、國務院部署,依據《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全國國土規劃綱要(2016—2030 年)》《省級國土規劃編製要點》等文件,編製《廣東省國土規劃(2016—2035 年)》(以下簡稱《規劃》)。《規劃》遵循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以資源環境承載力和國土空間適宜性評價為基礎,對國土空間開發、資源環境保護、國土綜合整治和保障體系建設等作出總體部署和統籌安排,為廣東落實「三個定位、兩個率先」和「四個堅持、三個支撐、兩個走在前列」的要求提供有力支撐和基礎保障。

《規劃》是戰略性、綜合性和基礎性規劃,對涉及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和整治的各類活動具有指導和管控作用,對省級國土空間專項規划具有引領和協調作用。

《規劃》範圍包括陸地和海洋國土,面積 24.20 萬平方公里。規劃基期為 2015 年,規劃期限為 2016—2035 年,展望至 2050 年。

第一章 基礎和形勢

廣東地處我國大陸最南部,北倚南嶺,南臨南海,毗鄰港澳。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顯著成就,國土資源利用與空間開發格局發生巨大改變。當前,世情國情省情繼續發生深刻變化,廣東率先進入經濟發展新常態,國土開發利用與保護面臨重大機遇和嚴峻挑戰。

第一節 國土空間開發利用現狀

空間開發格局特徵明晰。初步形成由珠江三角洲、粵東沿海地區、粵西沿海地區、粵北山區構成的國土開發格局。珠三角是世界級加工製造業基地、我國三大城市羣之一,經濟總量佔全省的 79.14%,常住人口佔全省的 54.15%,又高度集中在廣州、深圳、東莞、佛山、中山、珠海等環珠江口核心地區。粵東粵西是全省重點開發區域,汕潮揭、湛茂兩大城鎮羣初具雛形。粵北是全省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水源涵養區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區域。

開發水平位居全國前列。國土開發快速推進,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水平不斷提高,是我國經濟最發達、開放程度最高、集聚人口最多、人均城鄉建設用地最少的省份之一。2015 年,全省地區生產總值(GDP)7.3 萬億元,約佔全國的 1/8,人均 GDP 6.75 萬元,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進出口總值佔全國的 1/4 以上。海洋生產總值 1.38 萬億元,佔全國海洋生產總值的比重超過 20%。單位建設用地二三產業增加值 3.47 億元/平方公里,位列全國省區首位。常住人口 1.08 億人,城鎮化水平 68.71%,在全國省區中排名第一。

支撐體系日臻完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基本形成。2015年,全省高速公路通車裡程 7018 公里,居全國首位;高速鐵路運營里程 1360 公里,居全國前列;全面實現「縣縣通高速公路、市市通鐵路」。沿海港口羣成為亞太地區最重要的物流中心之一,億噸大港達到 5 個,深圳港、廣州港集裝箱吞吐量分別位居全球第三、第八位。初步形成覆蓋國內主要城市、通達五大洲重要城市的航空網路,廣州白雲國際機場、深圳寶安國際機場年旅客吞吐量分別達 5521 萬和 3972 萬人次,國際航線達 160 條。綠色低碳能源體系初步形成。水利設施和信息基礎設施水平不斷提高。

綜合整治成效初顯。節約集約用地示範省建設深入推進,2008 年以來實施「三舊」改造面積 3.80 萬公頃,節約土地0.99 萬公頃,新增公共綠地 0.06 萬公頃;2011 年以來,全省建成高標準農田 122.07 萬公頃,平均質量提高 0.43 個利用等。完成礦山恢復治理面積約 3000 公頃,大中型礦山企業率先創建國家級綠色礦山。累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約 50 萬公頃,90%的沙化土地得到初步治理,濕地保護率提高至 47%。城市飲用水源水質全部達標,珠三角地區大氣 PM2.5 濃度在國家三大重點防控區中率先整體達標。

管理能力和水平不斷提升。初步實現了國土資源「一張圖」資料庫管理,持續開展了遙感監測數據和土地調查數據年度更新,建設了廣東省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臺,並與地市數字城市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臺互聯互通,有效支撐國土資源的現代化與精細化管理。

第二節 資源環境承載

水資源總量豐富,時空分佈不均。廣東是全國水資源最豐富的地區之一,以地表水資源為主,多年平均地表水資源量 1830 億立方米,多年平均地下水資源量 450 億立方米。全年 75%~95%的降水量集中在 4~10 月份,利用難度較大。地表水資源總量分佈由北向南遞減,韶關、清遠、河源、梅州、雲浮 5 個山區市佔全省的 42%。粵北人均水資源量豐富,珠三角、粵東、粵西人均水資源相對不豐富,特別是中心城區人均水資源量最為緊缺。

圖 1 廣東省水資源分佈圖

生態本底總體優良,局部地區脆弱性高。廣東地形地貌複雜多樣,光熱資源豐富,生態環境良好,生物資源種類繁多。2015 年森林覆蓋率 58.88%,森林蓄積量 5.61 億立方米,有國家一級保護陸生野生動物 19 種、野生植物 9 種。擁有眾多的河流、港灣和遼闊的海域,濕地資源豐富,是國際候鳥遷徙的主要停歇地、繁殖地和越冬地。韶關、清遠、梅州等山區地勢起伏大,地質構造較為複雜,地質環境脆弱,且森林生態系統質量不高,地質災害敏感性較高。2015 年底,全省共有現狀地質災害隱患點 7824 處;水土流失面積 206.55萬公頃,主要分佈在河源、梅州、雲浮和清遠等;石漠化面積 6.38 萬公頃,主要分佈在韶關和清遠。

圖 2 廣東省重要生態資源及水土流失敏感區分佈圖

環境質量整體良好,局部地區污染物超標。空氣質量整體較好並持續改善,2015 年空氣質量達到二級以上天數比例平均為 91.1%。水環境整體良好,2015 年全省監測評價的河流和水庫中,水質I~Ⅲ類河長佔77.3%以上、水庫佔82.4%,湖泊水質均在Ⅲ類以上。然而,珠江三角洲水系水質達標率較低,城市黑臭水體問題嚴重,土壤污染問題突出,大氣污染問題仍然存在。隨著化工、陶瓷等產業向珠三角以外地區轉移,粵東西北地區生態環境壓力不斷增加,粵東和粵西沿海諸河水質達標率較低。

圖 3 廣東省 2015 年水體和大氣環境質量分佈圖

海洋資源得天獨厚,部分近岸海域污染嚴重。海域空間遼闊,既有廣闊的深水海域,又有大面積的淺海區和沿岸淤積較迅速的灘塗。大陸海岸線長 4114.30 公里,約佔全國的20%,有眾多的美麗沙質岸線,還有 200 多個深水岸線港灣。海島 1963 個,其中面積大於 500 平方米的 852 個。海洋生物資源 2000 多種,珊瑚礁、海藻(草)牀、紅樹林等是典型的熱帶亞熱帶海洋生態系統。漁場眾多,是全國著名的海洋水產大省。海洋油氣、天然氣水合物資源富集,風能等可再生能源開發潛力巨大。然而,海岸工程和陸源污染等對近岸海洋生態系統幹擾和破壞較大,海洋生態系統較脆弱,珠江口等局部海域污染嚴重,赤潮等生態災害頻發。

圖 4 廣東省海洋資源及近岸水質分佈圖

適宜開發建設空間有限,仍有一定開發潛力。綜合考慮自然地理、生命安全、生態安全和糧食安全多種因素,全省最適宜開發建設和較適宜開發建設土地面積分別為 232.99萬公頃和 238.39 萬公頃,佔比分別為 12.96%和 13.26%。最適宜和較適宜開發建設土地在珠三角、粵東、粵西地區呈集中連片分佈,在粵北山區河谷盆地區也呈相對集中分佈。其中,珠三角核心區現狀建設用地佔適宜開發建設土地比重較高,剩餘適宜開發建設土地規模不大,但可通過推進地下空間開發利用,拓展城市發展空間;珠三角外圍區縣、粵西地區人均土地資源相對豐富,現狀建設用地佔適宜開發建設土地比重約 30%,剩餘適宜開發建設土地規模相對較大;粵東汕潮揭城鎮密集區外圍和汕尾市、粵北山區河谷盆地有相對集中的剩餘適宜開發建設土地分佈,具有一定開發潛力。

圖 5 廣東省適宜建設開發空間分佈

圖 6 廣東省剩餘適宜建設開發規模和佔比分佈

第三節 發展機遇與挑戰

隨著經濟全球化和國家重大戰略推進,廣東省國土開發面臨重大機遇。 一是生態文明建設戰略地位提升,國家明確提出構建安全、和諧、開放、協調、富有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的美麗國土,為廣東優化國土空間格局與資源配置、保障國土生態安全確立新的目標方向。 二是「一帶一路」倡議實施,國家賦予廣東「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戰略樞紐、經貿合作中心和重要引擎」的定位,為廣東構建開放包容的國土空間格局,實現高水平對外開放,深度融入全球化發展,全面提高國際合作水平和國際競爭力提供新的戰略支撐。 三是粵港澳大灣區要建設成為「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羣」,為廣東堅持世界標準,瞄準國際標杆,創造有利於全球高端要素集聚的國土空間品質與環境提供新的政策支持。 四是新一代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不斷深化,廣東作為國家科技產業創新中心,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為轉變國土空間開發模式,提高國土開發效率帶來新的轉型動能。 五是高鐵、城際軌道等交通技術的不斷發展,重塑了區域空間組織,為廣東進一步拓展內陸腹地提供新的發展動力。

與此同時,廣東國土開發仍面臨一系列問題和挑戰。

區域城鄉發展不均衡,鄉村振興迫在眉睫。珠三角與粵東西北發展水平差距懸殊,2015 年,珠三角人均 GDP10.04萬元,達到世界高等收入水平,而粵東、粵西、粵北人均 GDP分別為 2.94、3.68 和 2.80 萬元,低於全國平均水平,珠三角單位建設用地二三產業增加值是粵東西北的 5 倍。全省仍有74 個縣區(國土面積佔全省的 77%,人口佔全省的 46%)人均 GDP 低於全國平均水平。城鄉二元結構明顯,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農村居民的 2.60 倍,城鄉基本公共服務設施數量和質量差距顯著,村莊建設欠賬多。

資源環境約束緊,生態建設水平有待提升。珠三角部分城市建設用地瓶頸明顯,深圳、佛山、東莞、中山等市國土開發強度超過 30%。全省後備耕地資源嚴重不足。水資源空間分佈與經濟社會發展格局不匹配,珠三角和粵東地區受鹹潮、水污染影響,水質性缺水問題突出,粵西地區尤其是雷州半島存在資源性缺水和工程性缺水問題。城市化地區生態空間被蠶食並呈現破碎化狀態,生態系統服務功能下降。

開發方式仍較粗放,城鄉空間質量不高。創新發展動力仍然不足,依靠大量消耗資源拉動經濟增長的慣性思維依然廣泛存在,地方財政和城市建設對土地開發收益的依賴程度依然過高。與發達國家和地區相比,土地開發投入強度、單位建設用地經濟產出率依然明顯偏低。城鎮建設用地擴張過快,土地城鎮化快於人口城鎮化。城鄉空間功能混雜,城鎮建設缺乏特色,「千城一面、萬樓一貌」問題突出。

基礎設施體系不夠完善,安全保障能力有待增強。輻射泛珠、服務全國、連通世界的國際性交通門戶地位尚需確立,珠三角聯繫粵東西北的高速鐵路和公路的通道建設嚴重滯後,城市羣一體化的城際快速運輸網路明顯不足。流域和區域水資源高效配置工程體系尚未建成,灌區續建配套和節水改造工程尚待完成。災害監測預警預報體系不健全,監測手段落後,災害防禦和應急救援技術支撐體系不完善、不配套,防災減災能力明顯不足。

管理體制機制亟待健全,信息化水平尚待提升。統一、開放、有序的資源要素市場體系尚未完善,自然資源資產管理體制尚不健全,規劃審批效率不高,低效用地盤活機制乏力,耕地保護和地力提升長效機制有待強化。各類國土資源信息的整合集成度較低,數據共享開放不夠,國土資源信息系統應用的廣度和深度還有較大發展空間。

由於篇幅所限,後續章節請點擊「原文鏈接」查看全文!

來源:廣東省國土資源廳官網︱編輯:王艷陽、林冬娜

原文鏈接:【國地資訊】公眾號(ID:guodizixun)【政策】《廣東省國土規劃(2016 -2035年)》發布!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