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認為,聯想輝煌的時代已經過去。其根源在於聯想太過自大,對客戶不夠敬畏。舉幾個非常典型的例子,我們經常能夠看到馬雲、劉強東、雷軍等這些大佬整天在演講中宣傳他們的核心理念,就是如何更好的服務好自己的客戶。但是,我們很少聽到聯想的領導人出來這麼講。聯想的人他們始終覺得,聯想是大企業,客戶需要求著他們買東西,聯想是不會主動向客戶諂媚,來討好客戶的。這樣客戶的需求,聯想不會去思考,去滿足。他們只會生產出來客戶根本不關心,沒感覺的產品。反觀小米,華為這些做的好的企業,大家整天都在對客戶保持敬畏,不斷探索客戶的需求,不斷創新來滿足客戶的需求。以客戶為中心,這才是一個企業能夠長久不衰的核心。

一句話,你對客戶不夠尊重,自然而言不會贏得市場的尊重。蘋果、格力等也漸漸有了這方面的苗頭,我們可以拭目以待。


聯想業務完全沒被高估,之所以有人說聯想被高估,究其原因有兩點。

第一點,由於聯想是民族企業的代表,國人普遍對他傾注過多的個人情感。還有聯想的曝光率比較好,大家比較關注,所以它的名氣比較高。但是聯想控股的市值才550多億,不到和互聯網巨頭BAT沒法比,連同是製造業的美的,格力,海爾都比不得。拿三家中市值最低的海爾來說,市值也1148.75億人民幣,是聯想的兩倍之多。

第二點,2017年聯想的PC業務量下滑,全球出貨量第一的位置被惠普超過。而手機業務也在近幾年逐漸離開了大眾的視線。所以人們認為聯想已經衰落的實不稱其名了。

但是因此就認為聯想被高估了嘛?非也!

2017年世界五百強公司中,聯想以43034.7百萬美元的營業收入,和535.1百萬美元的利潤位於第226位,而阿里和騰訊分別位於462位和478位,營收利潤分別為為23517.3百萬美元和22807.7百萬美元,遠不如聯想。

《財富》世界500強企業的篩選主要依靠五個標準

1,銷售收入

2.企業統計數據必須具有較高的透明度

3.獨立的公司治理

4.統一按美元進行排序

5.必須在規定的時間內申報相關材料

可見聯想是一家綜合實際比較強的公司。

另一方面,2013年以來,聯想PC的出貨量一直穩居世界第一,只是去年有所下滑,被惠普超過,這也是正常行為。據了解,2017年惠普出貨量僅僅比聯想多出30萬台左右,聯想完全有實力實現追趕。

聯想雖然沒有被高估,但聯想必須面臨的一個問題是它正在走下坡路。如果聯想不重新發力,很可能就會被低估。


聯想是中國企業的驕傲,是中國電腦行業歷史上最大的英雄,但目前的聯想只能說英雄遲暮,垂垂老矣,打敗聯想的,不僅是聯想犯過的錯,還有整個行業和時代的變遷。

如今,像聯想這麼玩,已經不合適了。


曾經的驕傲和英雄

上世紀90年代,國內的PC市場一直是由國外品牌IBM、Compad等佔領的,國產的電腦由於技術落後,基本處於被碾壓的狀態。這時候,柳傳志重新梳理了聯想內部的架構,把楊元慶確定為個人電腦部的帶頭人,組建了一支聯想「鐵血軍團」,不斷創新研發,不斷開拓市場,在幾年後的2000年,聯想在國內的市場份額爬到了第一位。

聯想崛起的意義不僅是業績的增長,更重要的是讓全世界認識到中國電腦行業的力量,重新尊重中國的市場。在2000年以前,在國外用486處理器的時候,拿到中國來賣的只是386,而且價格還要貴上幾倍。有了聯想的競爭後,國外的電腦廠商才會把最好的東西以合理的價格賣到中國。

所以,聯想作為中國電腦的代表,為中國市場贏得了全世界的尊重。

後來,戴爾進入中國,聯想的業績受到嚴重的影響,一度被打得毫無還手之力,因為戴爾無論從外形設計、核心技術、營銷等方面都比聯想強。這時候,聯想才意識到自己研發的短板,所以,聯想一方面增強研發和市場開拓力度,一方面推動併購IBM個人電腦版塊的事宜。在2003年年底,聯想成功在國內市場打敗打敗戴爾,又在次年2004年成功併購全球個人電腦巨頭IBM,從此,聯想走上了PC巨頭的發展道路,成為全球最大的個人電腦生產商。

聯想這二十多年來,憑著不屈不饒的精神走出了一條碩果累累的崛起之路,聯想也可以說是中國高速發展進程中一個縮影,或者說是典型時代精神的體現。


太驕傲也會走錯路

聯想在近三年來,有多個季度處於虧損狀態,以至於楊元慶在2016年主動放棄了自己的獎金。市場對聯想的反映也慢慢轉涼,聯想股東之一的谷歌也準備拋掉手中聯想的股票,這將對聯想在市場上的信心造成很大的影響。

為什麼曾經如日中天的聯想如今會越走越差?我們一個個來說。

1、錯誤收購

2014年,聯想收購了摩托羅拉,想利用摩托羅拉豐富的手機研發技術和經驗提升聯想在手機行業的地位。但這筆收購併沒有給聯想帶來相應的回報,聯想的模塊化手機以及幾個子品牌手機投入市場後,除了前期依靠運營商有了基礎銷售量,其他渠道的銷量都很一般。中國手機行業的競爭太激烈了,老大哥華為,銷量大王OV,互聯網新打法小米,極客品牌一加等,都讓聯想手機的生存空間很小。

還有收購IBM伺服器業務,除了國內幾大互聯網公司的訂單,聯想伺服器業務在國內的反響都很一般。聯想也加快出海的步伐,把這塊業務投向了印度等東南亞市場,但那邊也已經有了其他企業佔據了賽道,留給聯想的市場空間不是很大。

這兩筆收購讓聯想欠下了50億美金的債務,加上聯想近年來的業績一直下滑,聯想身上的包袱也越來越重。

2、太依賴渠道商

聯想有著其他手機企業無法企及的人脈關係和各方面的資源,在其他手機品牌努力研究市場、開拓市場的時候,聯想已經和國內三大運營商達成了深度合作,有了移動、聯通、電信這三條最強力的渠道,聯想的手機業務可以說是躺著賺錢。

但也正是這種太舒服的環境,導致聯想手機缺乏社會化渠道的建設,隨著後期三大運營商的渠道優勢減弱,聯想回過神來才發現,國內其他手機廠商都通過各種營銷和市場開拓手法,建立了自己的社會化銷售渠道,而聯想一旦離開運營商渠道,在其他手機廠商面前,顯得很無力。

另外,因為運營商最重要的是要走量,意味著基本只能賣聯想的低端機,這也使得聯想錯失了邁進中高端機型研發的時機,在智能手機逐漸高端化的趨勢下,聯想低端機的形象顯然與這個時代格格不入。

3、時代變了

在PC時代,聯想是王者,但從2009年開始,隨著移動互聯網風潮的興起,用戶的使用終端已經逐漸從PC端轉移到移動端,相對於其他科技廠商的快速反應,聯想的步子總顯得要慢幾拍,加上多年來依靠運營商官方渠道提供的舒適環境,聯想對市場競爭的感受也變得很遲鈍,沒有持續創新和研發,原本的優勢也被其他對手慢慢蠶食。

在科技互聯網時代,變化之快超乎人們的想像,其他的科技廠商除了在手機業務方面不斷進取,不斷推出最新科技成果,還布局其他的相關領域,像智能硬體、智能家居、VR、人工智慧等,而聯想雖然進入手機行業也有一定年頭了,但至今能被叫得上名字的產品基本沒有,更別說基於手機業務的其他科技產業布局了。

科技行業的老大哥聯想,在這個時代面前顯得是如此保守,它想變,但由於自身傳統的元素過多以及過大的體量,想轉個身都很難,只能無奈又悲憤地看著曾經名不見經傳的後輩們在自己看不懂的世界裡生龍活虎。


總的來說,聯想的兩大業務:PC和移動端現在都岌岌可危,最優優勢的PC業務也已經被惠普超越,惠普電腦連續三個季度的銷量都排行全球第一,而且和第二的聯想的差距也越拉越大。移動端更不用說了,趕超華為、OV這些國內廠商的可能性幾乎為0。

寫到這裡,腦子裡突然出現一句話:這個時代拋棄你,一聲再見都不會說。


我是悟空問答的簽約作者,互聯網問答專家,每天發表關於科技、互聯網的深度觀點,有興趣的趕緊來互關一波~



「沒有聯想,世界將會怎樣?」

這句話在多年前很流行,因為它一語雙關。

對每個人來說,對新事物都應該保持興趣和想像力,對當時的聯想來說,可謂如日中天,蛇吞象收購了IBM的電腦業務,可謂振奮人心。

但現在,如果再問「沒有聯想,世界將會怎樣?」

估計大多數人的想法是「一切如常」。

因為在各種電子設備充斥在人們生活的當下,很多用戶已經不再是聯想用戶,或使用的不是聯想的產品。

比如,筆記本電腦,比如手機,再比如電視等等。

簡單說,如果說十年前,一個家庭或一個用戶的最重要電子設備是電腦的話,在聯想蛇吞象版收購IBM電腦業務後,一下子讓聯想成為了眾多IT用戶的必選產品或品牌。

曾幾何時,基於這種跨國併購帶來的品牌效應,聯想的手機等其他電子產品或設備也成了很多用戶的選擇。

不過,現在人們還在用戶電腦,但是,同時聯網使用的設備還有類似手機、Pad、電視甚至智能音箱。

而在這些眾多設備或產品中,聯想的市場佔有率,至少在國內基本比較靠後。

那麼,該如何評價聯想呢?

一個詞概括就是「過時了」,一句話概括就是「一個時代結束了」。

屬於聯想的那個激動人心的時代結束了,現在的用戶不僅關注情懷,更在意的是創意、創新和品質。

而聯想顯然在這個維度的競爭上處於劣勢,離用戶的期待越來越遠,比如,現在已經很少能看到周邊人使用聯想手機。

當然,曾經讓聯想贏得輝煌的台式電腦,已經在家庭場景或辦公場景中越來越少,而在筆記本業務中,雖然收購了IBM,但是,顯然在於蘋果Macbook筆記本的競爭中,聯想也處於尷尬的位置,高端用戶流失明顯。

因此,聯想的曾經的輝煌無人否認,但是,如果永遠沉浸在過去的輝煌中而無法自拔,那麼,它終究會被市場淘汰或用戶遺忘。

而這是聯想需要時刻警醒的,如何不讓過去成為現在創新前進的負擔或壓力?

如何能創造出更好的產品,讓更多人使用聯想的產品,而不只是記得曾經有聯想這個牌子。


聯想集團是一家「落寞」企業代表,是一家中規中矩的企業,是一家沒有想像力的企業。

這就是商業發展史的現實,甚至有些讓人傷感。別提什麼遙想當年的輝煌,最得意之時是併購IBM的年代,是柳傳志代表著中國企業家形象的時代。現在那已是過去時。

1、就百年發展看,大企業要保持輝煌幾不可能,不管是聯想,還是海爾,都要面臨迭代之苦。

提到大企業發展話題,GE和IBM是最典型代表,百年的楷模,不容易呀。而高科技代表IBM尤其不容易,在打孔器,製表器時代,在電子時代,在計算機時代,在互聯網時代,到如今的智能時代,每一個浪潮都拼搏在浪潮之巔,實在難以想像!

這樣的設想要安在聯想身上,就是我們想太多了,吃瓜群眾想太多了。

2、很多人不服氣,說聯想營收額高,利潤不低,是世界500強呢。但你要看當今的大趨勢什麼,聯想的氣勢又是什麼?

我感興趣的是,現在如果有90後頂級人才加盟聯想,他(她)要以什麼為驕傲,人工智慧?區塊鏈?互聯網企業代表?共享經濟代表?

還是僱員人數多?PC出貨量第一?

凡是吸引不到頂級年輕人的,還號稱還處在第一梯隊的集團企業,都是在吹牛。

3、柳傳志是當之無愧的中國企業家代表人物,但楊元慶未必。現在看,楊元慶要培養的接班人,也夠懸。

希望外請一個強有氣勢的整合專家擔任CEO吧。

一般內部有問題,而且是長期存在問題的大企業,一定要從外面聘請動手術的高手。IBM重新崛起有個外人叫郭士納,他讓「大象也能跳舞」名震全球。

如今看百度請來陸奇,讓人感覺充滿希望。

4、你知道嗎?講到問題時,柳傳志老爺子,還在提要好好「復盤復盤」。

我的天!我都聽了20年了。

這是聯想的文化不假,但你們不是每個月都有復盤嗎,每個季度都有復盤嗎,年終遇到問題,再提「復盤」,意義在哪呢?是說之前復盤都只是形式了,還是年底復盤大家氣勢才在?

我要隆重提醒的是:精神可以是不朽的,但文字是活的。「復盤」代表的精神可以是永恆的,舊的字眼你們卻不會換嗎?不管是惠普,還是迪士尼,還是索尼等等,偉大創始人創建的文化,其實都是用來顛覆的。

這個聯想的人似乎上培訓課的時候懂,但沒人想要做吧。

你以為「共享經濟」,「區塊鏈」,「人工智慧」,「打CALL」,「雙創」等等,這些詞語有全新的含義嗎?都不是什麼深奧難懂的東西,沒有特別的新詞義,但字句字眼卻是靈活變通的。

所謂的文化變革,看那麼多優秀商業領袖上台之後的變革口號,意思大家都明白,奉行的都是人類的公理,但字眼一定要不同呀。

我大膽設想,聯想「復盤」二字不換,它的企業文化就像一塘死水了。

明白一個道理是好事,把那個道理固定在一個辭彙上,那就是用死了,固守了,保守了。

包括柳老爺子的三段論:「建班子,定戰略,帶隊伍」,統統換個辭彙吧。

5、外人都知道聯想要來一場大手術,它的光芒在慢慢暗淡。也許是之前太耀眼了,我們這些旁觀者期望太高了。

但在互聯網時代,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如今在共享經濟時代,在高科技創新時代,聯想的的確確落伍了。

而根上,是要發起一場轟轟烈烈吸引優秀年輕人加盟的企業文化變革。

那麼牛的微軟,第三任CEO納德拉上台時,你知道他做的是什麼?排名第一重要的是什麼?

是企業文化重塑!


聯想不是被高估,而是橫跨兩個不同的時代之後,我們大部分人還是用老眼光看待現在的新聯想,就有了一種「名不符實」的感覺。

如果單論實力,以聯想在家用電腦方面的幾十年市場積澱,全球第一的名號那是貨真價實。但現在不是以前的PC時代,現在是移動互聯網時代,能用手機完成的,家庭用戶誰還用電腦?

想想,除過在單位必須與電腦打交道外,現在有多少人回家後還會開家裡的電腦?還都不是直接躺床上玩手機去了!同時放眼全球業界情況,還專註於PC行業的企業,有多少能如以前那麼風光?PC界在面臨生存空間全面壓縮的情況下,全面轉型才是關鍵。

而在移動互聯網快速發展的這幾年,聯想也算是行動比較迅速的一位,聯想的移動終端戰略並沒有落後時代很久,但為何聯想的市場份額卻是日漸收縮呢?這就是其戰略執行問題了,是公司的能力反應了。

想想聯想手機從開始到今天有多少個品牌了?聯想、樂檬、ZUK、MOTO等,每一個品牌的市場表演機會都不長久,一直到現在快被人遺忘階段。為何小米就只用小米+紅米子品牌僅用7年時間就可以做到如此規模?而聯想有更雄厚的技術實力、更優秀的市場條件,卻在移動通訊市場越做份額越小,這應該是聯想最需要思考的地方。

總結而言的話,聯想遭遇困境,一是家用電腦時代被移動互聯網時代代替的結果,二是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公司戰略的執行出了問題,沒有緊跟上時代發展。以聯想目前的實力,現在如何去評價卻是很難說,因為即便是以前強如諾基亞、摩托羅拉,說出局就直接出局,誰知道大象般的聯想又會怎麼發展呢?!


聯想沒了聯想,成也柳爺敗也柳爺,當年柳爺創建聯想樹民族品牌,多少國人聚集在民族大旗之下,形成一品獨大的局面,因受擁太烈,枊爺在自覺與不自覺中產生了君臨天下的感覺,再到後來移師美國淡出國人視線,漸漸的柳爺也把自己當成美國人,視國人為低檔次人群,今次投票門發作,柳爺君臨天下美國式的霸道作風一發不可收拾,先是號召團伙向國人開戰,繼而拉上大佬佔台,大有老子天下第一老子怕誰的氣勢!完全不把消費者放在眼裡,國人受此窩囊氣還有幾個買聯想的賬?加之聯想的產品是本身沒有核心價值的大路貨,還有誰要?有誰想要?有誰敢要?如有回生可能唯有六月投票再不與國民對著干,然後轉變理念加重研發早日擁有自己的核心科技,或可有轉機,否則嗚呼!


從聯想的危機公關能力來看,這家企業沒救了,離職的老柳居然在楊元慶之前來一曲斷魂曲,逼著別人表態,你自以為聰明,各位看官想想看一個認識的老頭找你表個態,老淚眾橫的土都埋脖子了你能怎麼說,這不是道德綁架嗎,你也許認為不是但是不能否認有這可能,所以老柳真的適合養老,你那智商就別出來丟人了,楊元慶的輕描淡寫更多的可能是無奈吧。


其實,楊元慶也有他非常出色和成功的一面。德魯克說過:"企業的任務,歸根結底只有兩項,一是營銷,二是創新"。營銷就是做好現有市場,創新就是應對未來的轉型。營銷是對現有業務的運營與管理,創新是對未來的預見和探索。楊元慶能夠考進上海交通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至少說明人家智商很高,做營銷也應該說是非常稱職的、非常優秀的和能力超強的,不然不可能在內部人才競爭選撥中,一步一步從最基層脫穎而出被提撥至高位,作為股權明晰的民營企業家柳傳志可沒那傻。我們不能因為聯想目前遇到暫時困境,就否定他的一切,人家已經將聯想做到了PC銷量連續多年全球第一,這個業績已不算小了。 但是,話又說回來,一分為二看,聯想在業務創新轉型上,實事求是講,確實較為艱難。當傳統的PC業務面臨移動互聯網業務衝擊下滑時,聯想前期創新投入不足或投入失敗的窘境就相對突顯出來了。 是什麼原因導致聯想在新的業務領域難以實現創新轉型突破呢? 我認為至少有兩點: 第一,歷史的成功形成路徑依賴,導致企業組織行為模式固化,創新面臨障礙和阻力。聯想傳統的主營業務是「電腦組裝」,其商業盈利模式不需要太多的研發投入,營銷渠道、售後服務、品牌形象是其核心競爭力,組織行為模式由此形成路徑依賴,進而導致研發內功難修鍊,創新轉型落地難。並且,作為跨國併購整合的上市公眾公司,企業經營管理的複雜程度會更高,受到的監管合規約束更嚴,與一些輕裝上陣的相對靈活小型的企業相比,業務創新便不佔有管理成本優勢。聯想目前的這個「大企業」病就跟《創新的窘境》這書說的一樣,傳統大企業去創新是會遇到很大的障礙和阻力的。同時,在當今新一輪技術革命浪潮正在孕育興起的前夜,聯想每時每刻都面臨著新興科技企業的「顛覆式創新」的顛覆壓力。聯想目前這種「中年危機」的化解之道,我覺得《追求卓越》這本書寫得比較對路,裡面有如何激發企業內部創新活力的招數,聯想正好對症適用。 第二,企業缺乏遠期研發投入創新進取的價值傾向,雖然收購了某些海外專利群,但由於缺乏企業內生的創新動力,技術創新就難以像有靈魂的生命體那樣去追求、去生長、去進化。企業的戰略遠見能力好像不足,缺乏像喬布斯那樣的超常的預見產品未來的直覺力。不過,像喬布斯那樣把握好技術、藝術、人文交叉點的人確實不多。 營銷是現金流,創新是未來的或有現金流,魚和熊掌不可兼得。願意立足長遠、承擔未來風險的企業家,往往是具有大格局的人,其具有優異的審美直覺力+工科理性思維力+哲學終極追尋力,有改變世界的夢想和使命感,有探索冒險精神,對未來科幻懷有童真的期待,有想像力,喜歡設計、創造和憧憬未來,有宗教般的堅定信念,追求完美,追尋終極意義,心力強,偏執狂,非常自我不討周圍人喜歡,除非他自己當老闆。 比如,喬布斯的審美標準已到達"強迫症"式的極度苛刻的程度,眼裡容不得半點沙子,他還信奉佛教禪定冥想極力探尋生命存在的終極意義,排除雜念,守一,聚焦,減法,美,讓其產品尤如"無印良品"。 比如,特斯拉電動車、回收式火箭發射公司創建人馬斯克,他的夢想大到嚇人,他的夢想是要讓人類實現星際移民,把人類送到火星,並且是堅持幾十年一直在為之奮鬥。 喬布斯、馬斯克這類人的馬斯洛需求層次極高,很大程度上他們內心深處並非只是為了賺錢,而是為了追尋自己內心深處的呼喚與夢想,追求價值實現,他們不執迷眼前利益,不願向現實妥協,無欲則剛,眼光長遠,目標聚焦,所以他們能夠看清未來、洞察先機、引領社會進步。 其實,以前的IBM、蘋果、GE也曾經陷入過"中年危機",但郭士納、喬布斯、傑克韋爾奇力挽狂瀾,減法聚焦,讓企業重獲新生。 企業家的戰略遠見能力至關重要,企業家就是企業的靈魂,企業家精神就是企業的精神。喬布斯代表了蘋果,任正非代表了華為,柳傳志代表了聯想曾經的輝煌。 新時代、新聯想需要這樣的新英雄,願楊元慶也能夠成為這樣力挽狂瀾的新英雄!


首先我們應該肯定聯想是一家傳奇而且偉大的公司。

任何事物的發展都離不開成住壞空這四個過程。

聯想的前期的創業開創市場階段可以配得上任何的讚美,同時柳傳志老先生也成為幾代人的創業偶像。

首先回顧下聯想的大體發展歷程

1984年,柳傳志帶領的10名中國計算機科技人員用20萬元人民幣的啟動資金在北京一處租來的傳達室中開始創業,年輕的公司命名為「聯想」。他們前期的主要業務是代理國外的電腦在中國銷售。

由於當時電腦市場都是由國外的企業研發,所以一切的操作系統都是英文。由於發現了市場巨大的空白,他們一開使就致力於漢化的工作。

1985年他們推出第一款具有聯想功能的漢卡產品聯想式漢卡,聯想這一品牌名稱由此而來。這個時候的漢卡功能比較單一,所以帶來的影響不是很大。

接著1987 1988 1989這三年對聯想的發展特別的重要,就像一顆種子已經開始生根發芽。他們在87年成功研製出完全可以漢化英文操作系統的漢卡,使中國人開始可以用中文來操作。因此他們在下一年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獎。 然後在1989年北京聯想集團公司成立。

他們經過7年的技術積累,在1990年,他們推出了的第一台聯想微機。自此他們走上了發展的快車道,終於在1997年登頂中國電腦銷售榜的冠軍。

後面的發展更是爆炸式的發展,榮譽和市場的增長接踵而至,我就不一一列舉。

但是不知到什麼時候聯想由主演變成了路人甲,讓人扼腕嘆息。

簡單的說聯想的沒落是由一家技術型導向的公司轉向市場型公司開始的。聯想的成功於柳傳志的掌舵,但是聯想的固步自封也是由於柳傳志對市場的重視,一切以市場佔有率為導向,放棄了對尖端技術的追求。這樣的企業雖然穩步發展,但是卻失去了跨越式發展的機會。

假如聯想是一家非科技型公司,他們真的會由傳奇轉變成偉大,也可能像寶潔,也有可能像可口可樂。

科技型的企業就像處於戰爭中軍隊的前鋒部隊,像一把尖刀,脈衝式前進,攻佔一個制高點稍微整理下,剩下的戰場由後續部隊來鞏固。但是聯想由於先前的巨大成功,太自戀於已經攻下山頭。原本應該繼續攻佔新的,可能害怕攻佔山頭失敗的危險,由一個前鋒營轉變成了後勤保障部門。至此一個應該繼續成長的年輕人提前進入老年期。

總體來說聯想曾經是中國的一面旗幟,現在也是中國製造業的中流砥柱,可能由於一念之差,失去了移動這一代的發展。但是底蘊還是有的,只要他們重新致力於最新科技的研發,開始準備攻佔新的山峰,我相信他們會像鳳凰一樣涅槃重生!

我認為聯想配的上任何讚美!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