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極圈內,有一塊中國的"領土"

這個地方就是斯瓦爾巴羣島。原來1920年挪威與西方等十八個國家簽訂了《斯匹茨卑爾根羣島條約》,也就是現在的《斯瓦爾巴羣島條約》(1925年中國也成爲締約國)。

在北極圈內,有一塊中國的“領土”,揭開斯瓦爾巴羣島的神祕面紗!

條約規定:締約國的公民自由出入該羣島,無需簽證,享有在斯瓦爾巴羣島地域及其領水內的捕魚、狩獵權,開展海洋、工業、礦業、商業活動的權利和開展科學調查活動的權利。但是要遵守兩個條件:1.承認挪威的主權;2.不得作爲軍事用途。顯然,這離“領土”的含義相差十萬八千里,中國充其量是在斯瓦爾巴羣島的一定範圍內有使用權,而非主權。大家不要以訛傳訛。斯瓦爾巴羣島(又譯斯瓦爾巴特、斯匹次卑爾根羣島)意爲冷岸海岸。位於北極地區的羣島,是挪威最北界的國土範圍的屬地,它坐落在歐洲大陸北方,約佇立於挪威大陸與北極點兩者之間。位於北冰洋上,巴倫支海和格陵蘭海之間,由西斯匹次卑爾根島、東北地島、埃季島、巴倫支島等組成。以西斯匹次卑爾根島爲最大,約佔總面積的一半,首府朗伊爾城在該島的西岸。是最接近北極的可居住地區之一,總面積約6.2萬平方公里,居民約3000人。

在北極圈內,有一塊中國的“領土”,揭開斯瓦爾巴羣島的神祕面紗!

歷史沿革

斯瓦爾巴羣島在12世紀由挪威人最早發現,但直到1596年,才被荷蘭航海家威廉·巴倫支命名爲“斯瓦爾巴”,意爲“寒冷的海岸”。1920年,《斯瓦爾巴條約》的簽訂,將整個羣島的主權劃給挪威。根據條約規定,所有簽字國的公民在斯瓦爾巴擁有平等的經商權;同時該羣島維持軍備廢除的狀態,責成挪威保護島上居民安全及獨具特色的自然荒野地貌。

據《冰島編年史》載,發現於1194年;但在荷蘭探險家巴倫支與海姆斯凱爾克於1596年6月再次發現之前,未爲人知。早在1611年,荷蘭、英國的捕鯨船即曾來此,其後法國、漢撒同盟、丹麥與挪威的捕鯨船亦相繼來到,他們爲爭奪捕鯨權發生糾紛。最後在海岸畫分勢力範圍,以此結束彼此的衝突。俄國人在1715年前到來。

在北極圈內,有一塊中國的“領土”,揭開斯瓦爾巴羣島的神祕面紗!

1800年捕鯨業衰退後,該羣島主要從事煤礦開採。但到20世紀初,美國、英國、挪威、瑞典、荷蘭及俄國的公司與個人纔開始勘測煤藏量並要求取得礦產所有權。1920年2月9日簽訂的條約決定該羣島的主權歸屬挪威,礦權則爲簽約國平等享有,礦權之爭乃告解決。但現在只有俄羅斯和挪威仍在該羣島採煤及輸出。除採礦外,其他經濟活動只有捕撈業。

中國政府於1925年簽署了由海牙國際法院主持的“斯瓦爾巴條約”,因此至今中國公民仍有權自由出入該羣島,並在遵守挪威法律的前提下在那裏進行正常的科學和生產等活動。

在北極圈內,有一塊中國的“領土”,揭開斯瓦爾巴羣島的神祕面紗!

自然資源

植被主要是地衣和苔蘚類,僅有的樹木是小極地柳和矮樺木。動物有各種鷗鳥、磯鷸、雪地頰白鳥、棉鳧、松雞、河湖中的紅鮭魚,還有北極熊、馴鹿、藍或白色的北極狐。此外,1929年從格陵蘭引進了麝香牛。海豹、海象、鯨及陸上的獵獸受到法律保護。

在北極圈內,有一塊中國的“領土”,揭開斯瓦爾巴羣島的神祕面紗!

礦藏有煤、磷灰石、鐵、石油和天然氣等。煤炭資源蘊藏豐富。沿海盛產海象、海豹、北極狐、鯨等。

在北極圈內,有一塊中國的“領土”,揭開斯瓦爾巴羣島的神祕面紗!

族羣

72%挪威裔,16%俄羅斯裔/烏克蘭裔 12%其他裔。

在北極圈內,有一塊中國的“領土”,揭開斯瓦爾巴羣島的神祕面紗!

旅遊

2005年約有4.6萬名遊客訪問了該島。島上擁有4所以上的旅館或酒店,包括一座現代化的RADISSON SAS雷迪森酒店, 並設有常年營業的郵局和超市,即使在極夜裏,也足以滿足島上居民及遊客需要。

朗伊爾城美術館:這裏收藏着斯瓦爾巴老地圖和古籍,還有由攝影家和作曲家託馬斯?韋德伯格(Thomas Widerberg)作品製作而成的幻燈展示,和K?re Tveter的油畫作品展覽。有時,美術館還會出售展品。

朗伊爾城教堂(Longyearbyen):全年向遊人開放,基本上每週日這裏都會舉行教會活動。在每週二傍晚,教堂還會售賣咖啡和挪威華夫餅乾。

地質

大部分地層屬於古代早期(可能是前寒武紀),直至近代(全新世)。地層褶皺和斷層使羣島地形多山,近60%的地表爲冰河及雪原覆蓋。斯匹茨卑爾根島和東北地島的西部和北部海岸線上有深入陸地的海灣。東北地島東海岸由陸冰前沿形成。許多冰河延伸到海,但斯匹茨卑爾根島上有些大塊的無冰谷地。別處還有當年海面較高時生成的廣大海岸平原。斯匹茨卑爾根島上最高點牛頓峯,海拔1717米。

在北極圈內,有一塊中國的“領土”,揭開斯瓦爾巴羣島的神祕面紗!

請關注我們哦!!!分享地球趣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