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LP教練之道
ID:NLPjiaolian


作者:JUNO

來源:孤島(gu_dao2015)


年輕的時候,我們常常把很多遺憾、失敗歸因於窮。


因爲窮,所以沒有報那個培訓班考證,沒有考證就只能眼睜睜地看着一個很好的工作機會擦肩而過;


因爲窮,買不起高檔的化妝品、衣服、包包,沒有錢好好包裝自己,所以畢業幾年連和別人拉小手的機會都沒有;


因爲窮,沒有閒錢可以出國旅行,別說出國,連出省都很少,所以別人一提到某個地方的旅行見聞的時候就沉默不言。


我們以爲等以後工作賺錢了,既能夠一切貧窮引起的問題,事實是,你的心理依然感到貧窮、匱乏。


電影《爲了N》中女主人公杉下希美由於小時候經歷過貧窮、拮据的環境,所以在成年找到工作之後,依然會習慣性地買一大堆食物儲藏在冰箱裏,即使明明知道自己吃不完,還是忍不住做一大堆食物,因爲只有在看到冰箱裏面塞滿食物時,纔會有安全感。



貧窮可以改善,但是一旦心窮了,就很難再矯正。



自我期望降低


上大學的時候,起牀起晚了,眼看着早課就要開始了,覺得反正都來不及了,乾脆就不去了吧,然後倒頭睡去,但是室友卻趕緊起牀穿衣服,飛奔到教學樓,在鈴聲響起的那一刻跑進了教室。對,她沒有遲到。


週末想去看一部期待已久的電影,卻因爲訂票時間晚了,所以沒有位置了,正當自己決定不去了的時候,朋友卻拉着我一起到電影院,說去看看,萬一有退票的呢?結果,剛好遇到一對情侶拿着電影票問需不需要。



當一個人心窮的時候,遇到障礙的第一反應不是“我應該如何去做才能克服”,而是“算了吧,我應該不行的”,聽起來,前者好像更加折騰,還不一定能夠成功,然而,多試幾次,說不定,就有一個能夠成功。

心窮的人往往對自己擁有較低的期望值。看到一家心儀的公司的招聘時,第一反應是“應該不會要我”、“有些條件我可能達不到”,而不是“我一定要去試試”、“他們很好,我也不差”。


即便真的獲得了面試的機會,也不一定能夠好好發揮,因爲自我應驗效應會開始起作用,當你一旦有了“反正我也選不上”的想法時,面試的時候心理暗示就會做出一些搞砸的行爲,突然不知道該怎麼介紹,大腦一片空白,或者是面試當天遲到......從而應驗了期初對自己的看法。



短視行爲


在《我在底層的生活》一書中,爲了尋找底層貧窮的真相,作者隱藏自己的身份與地位,潛入美國的底層社會,去體驗底薪階層是如何掙扎求生的。最後作者發現一個事實:


因爲沒錢,不得不住在偏遠地方

-->因爲住在偏遠地方,所以不得不花費大量時間在路上

-->因爲花費很多時間在路上,她用於提升自己和發現更好工作機會的時間越來越少

-->爲了應付房租和生活成本,她不得不說服自己承擔更多小時工作或者兼職

-->因爲花了太多時間做各種勞苦的工作,她漸漸成爲一個工作機器,無力做任何其它的事情,直到情緒爆發離開

然後換一個地方,進入下一個循環。


如果你一年有360天以上都卑躬屈膝、彎腰駝背地做這些一再重複的枯燥底薪工作,會不會你的精神也跟肌肉一樣,出現因過度重複使用而造成的傷害?


當一個人心窮的時候,往往沒辦法高瞻遠矚,並不是說他們缺乏相當的智力,而是,他們往往沒有多餘的時間、精力爲長遠卻有益的決策做出短暫的犧牲。


“上班那麼累,回到家只想洗個澡追個劇,然後睡覺,哪有時間看書、健身?”


“這個月繳了房租、還了信用卡,哪有閒錢報班學日語?”

......

心窮,讓我們的視線職能停留在眼前一米的路上,每天就是不斷處理當天出現的問題,而無法擡頭看見前方一兩百米甚至更遠的路。



延遲滿足能力降低


延遲滿足是指一種甘願爲更有價值的長遠結果而放棄即時滿足的抉擇取向, 以及在等待期中展示的自我控制能力。它的發展是個體完成各種任務、 協調人際關係、 成功適應社會的必要條件。


20世紀60年代,美國斯坦福大學心理學教授沃爾特·米歇爾設計了一個著名的關於“延遲滿足”的實驗,研究人員找來數十名兒童,讓他們每個人單獨呆在一個只有一張桌子和一把椅子的小房間裏,桌子上的托盤裏有這些兒童愛吃的東西——棉花糖、曲奇或是餅乾棒。研究人員告訴他們可以馬上吃掉棉花糖,或者等研究人員回來時再吃還可以再得到一顆棉花糖做爲獎勵。他們還可以按響桌子上的鈴,研究人員聽到鈴聲會馬上返回。


結果,大多數的孩子堅持不到三分鐘就放棄了。“一些孩子甚至沒有按鈴就直接把糖吃掉了,另一些則盯着桌上的棉花糖,半分鐘後按了鈴”。大約三分之一的孩子成功延遲了自己對棉花糖的慾望,他們等到研究人員回來兌現了獎勵,差不多有15分鐘的時間。


那些心窮的人,就像是忍不住把零食吃掉的孩子一樣,明明知道再堅持一會兒,就能得到更多的獎勵,卻還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慾望,做出了看似對現在有利、實則對未來有害的短視行爲。



實驗人員在分析問卷的結果時發現,當年馬上按鈴的孩子無論在家裏還是在學校,都更容易出現行爲上的問題,成績分數也較低。他們通常難以面對壓力、注意力不集中而且很難維持與他人的友誼。而那些可以等上15分鐘再吃糖的孩子在學習成績上比那些馬上吃糖孩子平均高出210分。



容錯度低


細心觀察,你會發現,身邊那些愛“折騰”的人往往更容易成功。


畢業後不好好找工作,而是和幾個朋友一起合夥創業;

明明獲得了國外知名大學的offer,卻偏偏不去,而選擇休學一兩年,想清楚自己到底想做什麼;

在工作中做好自己本職工作的同時,偏偏不安生,搞起了其他副業......


馬東無疑是一個愛折騰的人,屢次轉行跳槽,清零重來。明明在澳洲學的計算機專業,畢業後找了一份高薪工作,偏偏又回國考北京電影學院;明明在央視做得順風順水,卻又辭職去了愛奇藝擔任首席內容官;結果還不安心,再次辭職創業,這纔有了《奇葩說》......


這些人的人生往往擁有較高的容錯度,即便創業失敗、休學過後還是迷茫、副業還無法賺錢,但是他們依然樂於嘗試、探索成功的其它路徑,失敗了,沒關係,大不了換條路重新來,多試幾次,總能找到對的一條路吧?


而說到底,他們敢於試錯,是因爲他們輸得起,而心窮的人,恰恰相反,他們做選擇的時候往往比較保守,不敢冒險,即便知道風險背後的利益,但只要想到失敗的可能,還是選擇了放棄。


心窮的人輸不起,他們的人生似乎不允許有偏差,每一步都循規蹈矩,謹慎小心。因此也喪失了探索其它可能性的機會。



貧窮不可怕,千萬別心窮。因爲前者只是一陣子,而心窮或許會持續一輩子。


作者:Juno,壹心理、領英專欄作者,多維度解讀單線人生。公衆號:孤島(gu_dao2015)



境界,我們信奉:我好,你好,世界好;我們願意把價值帶給每一位與我們接觸的夥伴;我們尊重每一個人的界限;好的學問應該被更多的人分享和尊重。到達人生理想境界的路遠不止你眼前的一條。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