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往春天的列车,穿梭在居庸关花海中 图/庄白羽

  2016年,花期预报作为新生事物首次被人们热议。

  但彼时,“粗线条”成为它的代名词,尤其是“樱花三月中下旬”“牡丹三月底至四月初”这些关于时间的表述,相比邻国日本精确到天的樱花预报确实有很大差距。

  当时,我国的花期预报正处于从无到有的探索中,难以精细化的最直接原因是缺乏物候数据,相关指标和模型不够精细。

  更深的问题在于,专业气象服务面临有限服务能力和无限需求的矛盾。

  在3年的持续跟踪中,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气象部门涉足花期预报。

  那么预报精度如何,之前的困境又是否解决了呢?

  有后盾

  ——物候观测积累,花期预报由“旬”到“天”

  3年前,各地气象部门尝试花期预报,多苦于没有物候观测资料。

  上海植物园高级工程师王玉勤认为:

  彼时的花期预报更应该叫大致预测,花期预报要积累庞大的物候观察、气象等方面的基础数据、资料,建立模型,结合经验,做出预报。

  如果在气候较有规律的情况下,对某种花卉连续观察3年,基本可以找出它开花和天气之间的关系。

  中国科学院有站网布局相对完整的物候观测,气象部门针对水稻、小麦等经济作物有农业气象观测布局,但观赏类樱花、桃花、梅花的物候资料较少,散落在民间和研究机构,难以收集。

  当时花期预报业务开展相对早的湖北省气象局,正是因为共享了武汉大学“樱花教授”肖翊华从1947年开始观测的樱花开落数据,才建立了气象因素与花卉生长期模型,将预报精确到天。

  这些年,各地气象部门通过不同渠道收集数据。

  北京市气象局通过项目带动,开展了3年的樱花花期观测;

  上海市气象局共享了市桃研究所的物候资料;

  江苏省徐州市气象局收集了丰县一家农场物候爱好者的常年资料。

  有了数据分析,就有了可以量化计算的模型,气象部门针对当地特色花卉,建立了不同时段的积温、日照、降水、土壤水分等因素与花卉生长期之间的模型,再综合考虑城市热岛效应、雾霾对光照的影响、未来几天的天气预报,进行订正。

  如此一来,以“旬”为单位的花期预报逐渐精细到以“天”为单位。

  2019年武汉樱花预报图制图/黎娜

  但总体而言,物候资料还是相对缺少,一些地方气象部门还依靠“打电话”核实开花情况。

  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首席慕建利认为:

  在现有气象观测业务框架下,没有专门针对非农作物类花卉的观测体系,无论是像日本那样设立专门的樱花观察员,还是建立试验基地开展观测,都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成本。

  谁买单

  ——赏花经济市场尚待培育

  2016年,市民之所以吐槽花期预报粗线条,是因为比标日本。

  日本樱花季意味着巨额经济收益。

  在不到半个月的花期中,

  数百万民众聚集在全国各大公园,毫不吝惜地购买大量食品、饮料和野餐用具;

  商店和市政部门都要依靠准确的开花预报来筹备一年一度的盛事;

  海外旅游在这段时间也达到价格峰值。

  反观国内,尽管赏花旅游近些年逐渐升温,但无论是规模还是品牌都远不及日本。

  记者采访了多家旅游公司,听到了这样的声音:

  每年花季开始前,我们会推一些专题,但日本樱花游无疑还是最吸引人的,因此主要会参考日本樱花前线的服务信息。

  相比国内赏花线路少有人问津,更多的模式是本地人休闲旅游。

  开展花期预报服务的气象部门,大多是为了满足当地政府或公园管理部门的需求。

  徐州市气象局服务中心主任张仁祖介绍:

  从2010年开始,他们就为丰县50万亩梨树进行花期预报,误差不会超过两天。

  历史资料显示,梨花盛开的最早日期是3月25日,最晚是4月10日,相差半个月,政府通过梨花节发展旅游和招商引资,因此每年3月10日之前,便会询问花期。

  北京市气象局为玉渊潭公园提供公益性樱花花期预报气象服务专报。一天不差的概率达40%,只差一天的高达70%,预报成为公园决策樱花季开始日期的重要依据。

  玉渊潭公园樱花绽放 图/新华网

  但在很大程度上,专业气象服务体制机制的限制仍没有解决,一些地方的花期预报变成“习惯性动作”,很难更好地拓展和满足市场需求。

  贵州省气象局公共服务中心首席杜正静坦言:

  做旅游气象服务主要关注恶劣天气的防御,花期预报只能作为附加产品,少有经济效益。

  赏花旅游不成规模,但各赏花旅游点都在探索。贵州毕节的百里杜鹃旅游点有花期预报的需求,但难以支付合理的费用。

  这也是为何少有气象公司从事花期预报,他们大多认为花期预报的商业模式还不够明朗。

  新价值

  ——探路乡村振兴美丽中国

  实际上,赏花经济实际上还有更广泛的内涵。

  比如,城市里的观赏型樱花桃花和农村的结果型品种不同,广大农村的樱花、桃花很多都是当地特色产业,是村民收入的来源。

  上海市气象局气候中心农业气象科首席李军认为:

  花期预报除了可以丰富城市居民的生活外,还能够促进乡村振兴、提高农民收入,为农村经济提质增效。

  根据花期预报,农村可以结合农家乐,开展特色赏花旅游,农民还可以售卖一些多余的枝条。

  今年3月,上海市气象局气候中心专家赶赴奉贤区青村镇吴房村黄桃产业园及庄行油菜花种植区开展黄桃、油菜花实景小气候观测站建设。

  吴房村是上海9个乡村振兴示范村之一,“奉贤黄桃”是当地特色农业名片。观测站的建设能为黄桃等花期预报以及整个生长期的农业气象服务提供技术支撑。

  张仁祖同样赞成这一观点。

  花期预报不仅当地旅游有需求,农民同样需要,对他们授粉起到参考作用。还能为今后的采摘活动开展一条龙服务。

  如此看来,尽管我国当前的赏花旅游不像日本樱花游那样撬动全球旅游市场,但“赏花经济”激活了生态农业新价值。

  除了给旅游业带来营业额的增长以外,赏花游客也带动了当地餐饮、服务休闲等相关产业,尤其是让很多农民吃上了“旅游饭”,挖掘出我国美丽乡村依山傍水的自然风貌,提升乡村价值。

  随着乡村振兴和美丽中国建设的不断深入,赏花旅游也会继续深化内涵,培育市场。

  届时,花期预报或许能产生更大价值。

  作者有话说——培育能让花开持久的土壤

  没有肥沃的土壤,花难以长久盛开。

  花期预报便是如此,3年来,技术储备从无到有,参与的气象机构也越来越多,但是瓶颈依然存在。

  如果无法挖掘更深层次的需求,便容易成为惯性动作,到点就做,仅供参考,但没有切中旅游市场要害,难以找到动力,更加精进地做下去。

  和花期预报一样,近些年,各级气象部门以及不断涌现的气象公司在旅游、医疗、农业、交通、能源、电力等领域尝试了丰富多样的服务产品,如梧桐飘絮预报、滑雪预报、感冒指数等,同样面临看起来热闹但市场接受度较差的情况。

  实际上,专业气象服务从技术研发到用户落地是一个艰难的过程。

  一方面需要融合行业数据,建立技术模型,打造专业气象服务的技术硬核;另一方面,需要培育用户需求,让互不了解的行业变得互为需要。两者缺一不可。

  气象服务市场是需要挖掘和培养的,比如外卖和气象,看起来关联不强的行业,坐下来聊一聊就能发现,一场精准到街区的预报可以帮助外卖企业避免百万元级的损失。

  同样的,花期预报的市场也需要孵化。

  旅游公司对日本花期预报有需求,正是因为市场相对成熟。而国内赏花旅游还在起步阶段,很多地方简单地为了赏花而种花,不成规模也无顶层设计,忽略了全域旅游、美丽乡村建设等与之相关的配套产业,自然也难以发掘气象服务在其中的价值。

  专业气象服务只有在互相了解和需求的土壤中才能生根发芽。在这一过程中,充分发挥气象机构科研优势和企业市场优势,才能让各行各业充分认识气象信息价值,合力做大专业气象服务蛋糕。

  只要深耕行业,找到切合点,形成合力,气象与旅游行业或许能够双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