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翁失“馬”,焉知非福。4月10日,馬爾代夫總統薩利赫贏得議會60%以上的席位,亞明失去了翻盤的機會。鞏固權力基礎之後,“親印派”薩利赫幾乎沒有了後顧之憂,反而要考慮在大國之間如何維持平衡的問題。

  不過日媒卻仍在炒作馬爾代夫對華說“不”,並對“親華派”的失勢抱以幸災樂禍的態度。薩利赫的顧問、同時也是馬代前總統納希德通過發言人駁斥了日媒的報道:聲稱馬爾代夫會選邊站隊的言論是荒謬的,馬代會如約償還債務,不會違約叫停中資項目,對亞明的調查與追繳不針對任何國家。

  而在2018年9月,馬爾代夫似乎正不顧一切地往印度的懷裏鑽。當時被認爲是“親印派”的薩利赫在大選中擊敗亞明(被認爲具有“親華派”色彩),登上了總統寶座。馬代外長沙希德也在第一時間承認“印度優先”。

  德國媒體在2018年11月27日報道稱,馬爾代夫新任財長阿米爾在26日拜訪了新德里,向印方表示目前馬爾代夫債臺高築,主要就是因爲基礎設施建設工程款高於預期,而且很多工程接近完工,這令馬方比較爲難。馬方還考慮退出剛簽署不久的“中馬自貿協議”。

  阿米爾舉出的一個例子是馬累的一個醫院項目已經耗資1億4000萬美元,而原計劃投資是5400萬美元。填海造陸、修建跨海大橋、建設房地產等項目已經讓馬爾代夫的債務總額超過全年GDP的25%。

  印度對馬爾代夫的投懷送抱當然感到欣喜。莫迪在2018年11月親自參加了馬爾代夫總統薩利赫的就職典禮,還聲稱印度會慷慨解囊幫助馬代渡過難關。莫迪盛讚馬爾代夫與印度之間的夥伴關係,並願意推動雙方在基建、醫療與人力資源等方面的交流與合作。

  而薩利赫在就職典禮上把“炮火”都傾瀉到前總統亞明頭上,認定其給馬爾代夫造成了數十億美元的損失,還聲稱國庫遭到“洗劫”,因爲初步估計對華欠債總額超過15億美元。

  數月之後,充滿戲劇性的一幕出現了。不久之前還猛批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馬爾代夫外長沙希德180度大轉彎,不僅高唱“中馬友誼”的讚歌,還否認“在朋友之間選邊站”。探客分析,這一番表態或許暗示馬爾代夫不會倒向印度,簡單歸納起來,主要應該有4個原因:

  首先,像馬爾代夫這樣資源匱乏但位置重要的小國,最符合國家利益的做法就是成爲兩強都極力爭取與討好的“香餑餑”。如果完全倒向其中一方,不僅無法“兩邊通喫”,很可能將會招惹災禍。

  其次,馬爾代夫對印度並不能完全信任,始終懷有提防之心。況且,印度提供的幫助往往附加一些條件。而由於效率低下,三哥在很多方面也不能及時支援。印度在2018年12月承諾爲馬爾代夫提供10多億美元的援助,但是並非現成的真金白銀,而是通過貨幣互換協議、優惠貸款等形式,難解馬代的近渴。

  第三,基礎設施建設能夠促進經濟發展,亞明雖然欠下債務,但改善了馬爾代夫的民生狀況,營商環境,有利於長遠利益。直接點說,誰嚐到甜頭誰知道。亞明栽樹,薩利赫摘果,“真香定律”再次發揮作用。

  第四,不能與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搞僵,不僅僅因爲馬代至少30%的遊客來自大陸,還因爲馬代今後如果想進行產業升級(譬如搞一搞國際貿易甚至金融業、深度開發旅遊產業等)都離不開東方大國的幫助。

  對於馬爾代夫的轉變,俄媒一語道破天機: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夠像中國那樣爲馬爾代夫提供促進發展的資金,美國也只是嘴上功夫,但卻口惠而實不至。

  事實證明,對一些比較反覆無常的小國可以採取“冷卻法”,給予其一定時間的“冷靜期”,矛盾與難題往往就能不攻自破、迎刃而解。一句話:抱着慣着,不如晾着。(完)

  注:本文系“海外探客”原創稿件。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