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大把时间宅在家里,又有好几百兆的光纤和大把的优惠码,所以...开始玩吧!顺便把踩过的坑都写下来,让大家开心一下。

我手里这个树莓派是3B+,趁买树莓派送Arduino UNO时买的,后来又趁Amazon特价买了个亚克力的盒子,其他东西全都是从自己的备件箱里找出来的,也算资源再利用。

首先是电源,因为是micro USB供电,所以官方标配电源确实可买可不买,谁手里还没个旧手机充电器怎么著?不过这里其实就有第一个大坑:标配电源是5.1伏2.5安的,而且也不支持什么PD、QC什么的智能快充协议,就是这么简单粗暴的输出,大部分手机充电器(或者随便什么设备的USB充电器)都达不到要求。启动之后屏幕右上角就会有一个黄色的闪电图标,like this

当然启动记录里还会有undervolt什么的提示。虽说正常来讲配置完成之后也不接显示器,这个警告主不在乎,不过供电不足在重[zhòng]载情况下系统是会自动重[chóng]启的。我踩到这个坑是因为随便拿了个1.8安的充电器接上就装了系统,一开始貌似一切正常,但是等我接上移动硬碟配置完pt挂了20个种子之后系统就时不时会重启,而且还没办法正常完成启动,必须把移动硬碟拔掉等重启完成后才能再接上。起初我还以为是外接硬碟挂了导致系统挂了,后来不接移动硬碟(怕挂)调试其他东西时也会重启,这才找到原因。那么供电哪家强呢?这里首先推荐iPad的12W充电器,5.1V2.4A,做工精美性能稳定,自从用了它,接著移动硬碟重启也能顺利完成了,一口气下50个种子也不费劲。不过最终我的方案是买了一个带USB口的插线板,因为移动硬碟外接音箱什么的也要供电,一个系统就是要齐齐整整(其实主要是墙插不够)。

然后是sd卡,树莓派的系统要装在上面,没太多可说的,不过起码也要16G比较好,一则价钱反正也不贵,二来谁知道会装多少服务上去。我是一开始就打定了主意要外接硬碟的,如果追求尽量少外接线,SanDisk 200GB(没写错,是200不是256)了解一下,性价比合理。

接下来USB键盘滑鼠和HDMI线以及显示器(电视投影仪也是可以的),这都只是用一下下,装好系统配置好vnc就可以放回原处了。到此第一次启动的硬体就齐全了,剩下的是软体。

目前我还是选择了Raspbian,毕竟官方cp。经过亲自踩坑,最佳实践还是官方NOOBS,New Out Of the Box Software,新软出匣,优势在于只需把sd卡格式化成FAT32,下载过来的压缩包解压扔进去就能开机进行安装,而且内含Raspbian官方完整版和LibreELEC(最小媒体中心优化版)两个版本。与之对应的官方ISO镜像版虽然省了安装的过程,但是得找一个镜像写入工具,总归麻烦一点。其他系统例如Ubuntu mate,大家都是Linux like谁也别吹;OSMC这种开机就是媒体中心的,怎么说呢总是少了点自由,装好桌面我想干嘛干嘛,想要媒体中心可以自己再装kodi嘛;唯一还有兴趣的是Windows IOT,虽然听说完成度还不高,但是确实会是不一样的体验,等新sd卡到了之后一定试试。

闲话不提,写好卡插好,连好键盘滑鼠显示器,就可以接通电源开机了。经过稀里哗啦一通谁也看不清的提示之后就到了选择Raspbian和LibreELEC的图形界面,同时这里还可以选择地区和语言,此处应该有图但是我忘记拍了。注意:默认虽然是英语,但是地区是UK也就是英式英语,键盘布局会稍有差别,把地区改成US吧,文字编码UTF8。请务必抵住诱惑,不要把语言设置成中文,这里踩过的坑就是语言设置成了中文,文字编码默认成了GB18030,后来安装各种组件的时候都报一堆找不到编码的提示,终端里中文文件名也都成了一堆问号,反而语言设置成英文,各处的中文都显示正常。

再经过一堆乱七八糟谁也不在乎的过程之后终于就进入到了Raspbian桌面,用ISO镜像写盘的直接就是这一步,这时候会有两个有实际意义的提示,一个是说请修改默认密码的提示框,如果不修改的话每次启动到桌面都会跳出来,非常烦人。另一个是raspb-config对话框,如图:

这里的重点是修改密码

这里的重点是打开SSH和VNC服务

这里的重点是第一项Locale可以(重新)设置语言区域字符集,第二项Timezone用来设置时区。到目前为止树莓派还没有自己的时钟,系统时间是通过网路时间自动设置的。走到这里只有一个小小的麻烦了:时区不是按东八区西四区这样列表的,而是给了一堆城市名。国内的小伙伴们选shanghai就好了,身在美国的话如果找不到自己的城市,那么有Los Angles、Chicago、New York三个城市分别对应太平洋时间、中部时间和东部时间。

最后就是连好网线或者WiFi,看一下IP地址以便远程管理。有人喜欢手工设置IP,我更倾向于在路由器里做固定分配,反正做埠映射什么的也要进路由器是吧。另外提一下,大概是受限于性能,网线和WiFi的网速表现差不多,用哪种连接方式高兴就好。

Done. 明天继续写配置各种服务。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