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分的《切爾諾貝利

》,一集比一集恐怖。

惡魔,明明不存在。但殺傷力,卻比任何怪物都兇悍。

《切爾諾貝利》剛結束,又一則恐怖故事開演…

和恐怖核污染類似。

這場災難也藏於無形,也需要隔離,且致死率更高!——血疫

1980年,肯亞某地。

一隻烏鴉從天而降,落進一棟大房子,飛到餐桌上。桌上本來擺著威士忌,精緻的餐盤,麵包和水果沙拉,被烏鴉搞得一團糟。

砰砰砰,先是從樓上跑下一個女傭。

然後,一個老人突然露臉,喘著粗氣,搖搖晃晃間,豆大的汗珠噼里啪啦從臉上掉下。

老人被緊急送上飛機,運往內羅畢的大醫院。

短短的航程過去,他變得更恐怖了。臉色蒼白,爬滿水泡,意識有些不清,身體也搖搖晃晃。

好像有東西,正在從體內侵蝕他的靈魂。

下飛機後,老人被緊急送往醫院。來到醫院,他已經像一灘泥巴一樣倒在了病床上,身上爬滿了水泡演變成的大血包。強烈抽搐和內外出血使他不斷地咳嗽,咳出來的不僅有大量的血塊,還有破碎的組織——他把自己的內臟咳出來了!

一名醫生想用呼吸管插入他的口中幫助他順暢呼吸時,他直接一口濁血噴了出來,濺得醫生滿臉都是。

沒人知道這是什麼怪病...

鏡頭一轉。

在美國軍方實驗室里…一支名為穆索克的「馬爾堡病毒」樣本被封存!

開始短短5分鐘呈現了「馬爾堡病毒」在1980年的爆發病例,這位穆索克醫生便是感染者。

這樣恐怖的馬爾堡病毒,有30%的致死率。

它的大哥病毒埃博拉病毒,致死率則高達90%。

而談及埃博拉病毒,或許大家並不陌生…

2014年西非的埃博拉病毒疫情被全球媒體關注。那次埃博拉疫情短時間內席捲幾內亞、賴比瑞亞、獅子山、馬里、奈及利亞、塞內加爾、美國和西班牙,世界衛生組織給出的數據是,累計病例19031例,其中7373人死亡。
埃博拉病毒疑似感染者隔離區

《血疫》的故事分兩條線,展示了2014年之前的另外兩次埃博拉疫情——

對於很多人來說,那是第一次見識埃博拉的恐怖…而埃博拉病毒早在1976年就被發現。病毒學者卡特在它首次爆發時就前往非洲,在那裡他目睹了病毒爆發的恐怖…

當地有著非常落後的醫療條件,一個針頭,竟然可以用一兩天。

於是卡特間隔幾天拜訪的同一所醫院。

從之前護士排隊給患者打針;變成了接受過注射的病人,早已橫屍。

連護士也不能倖免,倒地時就像被撞倒的血瓶。再加上當地人欠缺衛生常識,患病後依然和家人扎堆生活。幾乎無人能夠從疫情中倖免。

醫學水平差又沒有資金支持,政府只能用最兇殘和原始的方式來阻止病毒的蔓延!

另一條時間線來到1989年,美國馬里蘭州陸軍傳染病醫學研究所。

一份包裹引起了南希的注意。

包裹外面寫著猴子的組織。

然而,裡面卻是一坨血塊。

本來她以為會化驗出猿猴出血熱病毒(SHF)。

但在顯微鏡下,南希發覺能造成這種癥狀的,只會是像埃博拉病毒一類的絲狀病毒。

在發現疑似絲狀病毒的病原體之後,南希帶領著自己的下屬進入了生物安全四級實驗室(也就是P4實驗室)進行驗證試驗。

國際上典型的P4實驗室,在通往核心區域的途徑中,至少會設置10道安全門,其中7道門要求互鎖,既如果一道門沒關上,另一道門一定打不開,籍此來防止空氣串聯流通。P4實驗室中往往要設置內外更衣區、過濾區、緩衝區、消毒區等等前準備區域。

脫衣,穿衣,消毒,封閉,最後穿上密閉的防護服…

靠間歇地接通輸氧管來供氧,然後通過空氣鎖門,才正式進入P4實驗室的核心部分。而南希的同事皮特卻認為這不可能是埃博拉病毒,甚至用學歷碾壓她的看法。

在兩人的爭執懸念中,進入實驗室的南希因隔離服破裂,暴露給了病毒。

而自信的皮特還用「聞味道」的方式來判斷...

在不知不覺中,兩人都成為了感染對象。

劇中還用了對比艾滋病的方式來增加恐怖——在公眾還停留在對艾滋病的恐懼中,南希面對孩子的疑問解答到「艾滋病還不夠四級危害,感染它還挺難的」

我們熟悉的狂犬病、艾滋病、鼠疫等病毒排到第三級別,而埃博拉則是最危險的第四級別。

傳染病致死率對比

半個世紀過去了,人類始終沒能從和埃博拉的對峙中全身而退。

如《血疫》的原著中所寫的那樣:

「從一定意義上說,地球正在啟動對人類的免疫反應。它開始對人類這種寄生生物做出反應,人類的泛濫彷彿感染,混凝土的壞死點遍布全球,歐洲、日本和美國猶如癌症的爛肉,擠滿了不停複製的靈長類動物,人類群落無限擴張和蔓延,很可能會給生物圈帶來大滅絕。也許生物圈並不「喜歡」容納五十億人類。」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