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駐澳大利亞特派記者 李鋒】有關“中國影響力滲透”的爭論在澳大利亞仍在持續。據澳大利亞廣播公司28日報道,澳大利亞中國問題學者在這一問題上已分裂爲兩大針鋒相對的陣營。一些人要求停止這一可能引發種族主義矛盾的討論,另一些人則繼續煽風點火,推動政府出臺所謂“抵制外國影響力”法案。

3月19日,30位澳大利亞知名學者發表致澳大利亞議會的公開信,呼籲各界停止所謂“中國影響力滲透”的爭論,並要求特恩布爾政府推遲通過“抵制外國影響力”法案。這30位學者包括澳大利亞首任駐華大使費思芬、澳大利亞著名漢學家白傑明和澳前外交官梅卓琳等重量級人物。公開信批評澳大利亞政府爲所謂“澳存在廣泛的中國政府間諜網絡”這一種族化觀點煽風點火,實際上根本不存在;“正是基於對中國問題的專業知識,使得我們對有關中國的主要指控深表懷疑。”公開信發出後,30多位澳大利亞學者又補充簽名。

28日,澳大利亞另一批中國問題學者也發表致議會的公開信,表明截然相反的立場。這封由35人簽名的信老調重彈,宣稱“中共對澳大利亞進行令人難以接受的干預”,這些行爲“可能危害澳主權”。路透社稱,信中並沒有提供證明其觀點的具體案例。這兩封公開信的簽名者不少來自同一所大學。

英國《金融時報》28日認爲,澳大利亞的中國問題學者之間的分歧凸顯了西方國家在尋求應對“中共對政治、社會、尤其是中國僑民的影響”時所面臨的複雜問題。在澳大利亞,估計有120萬華人,他們在19世紀的淘金時期都曾遭受過種族迫害之苦,至今記憶猶新。澳大利亞國家多元文化電視臺在報道中指出,兩封公開信的出現是對中共在澳大利亞影響力問題的辯論日益走向兩極化的一個標誌。

2017年6月,澳大利亞廣播公司與費爾法克斯媒體集團共同製作了一期專題節目,將一些澳大利亞僑領和華人企業家正常的社會活動描述爲“替中國共產黨在澳擴展影響力”,掀起“中國影響力滲透”炒作潮。隨後,澳媒又把矛頭指向中國留學生和華裔民衆,將他們暗指爲中國政府安插在澳大利亞的間諜。澳大利亞安全情報機構(ASIO)也煽風點火,聲稱外國政府在澳的間諜活動達到前所未有的程度,而且大多數間諜活動來自中國。澳政府順勢宣佈新的反外國干涉法案。目前,該法案尚處於徵集意見階段,還未經議會批准。

不過出人意料的是,法案公佈後,此前在反華鼓譟中一馬當先的澳媒體首先傻眼了,成爲反對這項新立法一些條款的最大羣體之一。該法案規定,持有機密材料構成犯罪。澳媒認爲,這些條款可將新聞揭露和舉報定爲告密罪,最高可能會被判處20年監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