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有一篇《中國式審美真的太可怕了》的文章在網上廣爲流傳,文章吐槽了當下醜得整整齊齊的街道店鋪照片;毫無辨識度的電視劇妝容;和家裏災難般的裝修風格。文章中說得雖然是當下現實現象,但也有以偏概全之嫌。

  今天,我們就從陶瓷這個從古至今都貫穿了中國人日常生活的器物出發,來看看什麼是真正的“中國式審美”。

  1.唐三彩,流光溢彩而不庸俗

  唐朝的長安,是國際第一都市,遠超過歷史上的任何一個名城,就連巴黎、羅馬都望其項背,這裏聚集了偉大的知識分子,雄心勃勃的文人,討生活的小市民,還有胡人。

  唐代繁榮的社會經濟和文化色彩,成就了絢麗多姿的唐三彩。

  盛唐三彩產量大,質量高,三彩俑生動傳神,釉色自然垂流,互相滲化,色彩絢麗,呈朦朧之美,藝術水平很高。

  極致的燦爛是寫在中國人骨子裏的基因,我們無法熱愛清寂、易逝的事物,因爲那樣的事物過於脆弱。燦爛即強大,擁有燦爛就是持有通往永恆價值的可能。

  2.宋汝瓷,寂靜與空白的審美源頭

  “天青色等煙雨,而我在等你,”這是大家熟知的《青花瓷》的歌詞,然而歌詞中的天青色卻與青花瓷本身無關。

  這一抹天青色,屬於汝瓷。

  怎麼說呢,汝瓷的雅緻,是一點也不用力的那種。我們骨子裏最嚮往的寂靜與空白,都能在這裏找到審美源頭。

  輕描淡寫,入木三分。

  汝瓷的出現,是中國人的審美從青春期進入成熟階段的標誌,不爲外界評價所動,擁有一套自我的評價體系,對美有執着的追求,又不刻意追求。

  3.元青花,藍與白的極致創造

  宋代,景德鎮首創青白瓷。這是基於宋人喜好而生的瓷器。

  釉色介於青白之間,“青中透白、白中泛青”,具有玉器的溫潤、堅定的物理屬性,輔以刻花、篦劃、印花等裝飾,在理學式盛美盛行的環境下,成爲完美歌詠對象。

  元代,景德鎮創燒出震動世界的元青花。

  雖然早已無法推算第一隻元青花的出現時間,但元青花的誕生依然是精彩的,元青花融合了蒙古的色彩偏好,伊斯蘭的鈷料,還有中國陶瓷的工藝,共同作用下,這種藍與白的創造被推向了極致。

  4.明單色釉,造物全面精緻化

  法國學者吉勒斯·利浦斯曾說,“時尚”從本質上來說,體現的是一種“誘惑的美學”。晚明士人也提時尚,他們定義的時尚是指器物的流行樣式,也可以認爲是一種生活觀念的顯現。

  明代的食器依然是陶瓷工藝井噴爆發的階段,以青花、彩瓷和單色釉爲主流的食器,集合了陶瓷工藝之大成。

  明代顏色釉的成熟是難以想象的,明代的顏色釉包括了紅釉、醬色釉,翠青、影青釉等,其中翠青是明代匠人新創造的釉色,據說是一種極淡的青綠色。

  長期以來的格物致知觀,嚮明人提出更高的要求,對於每一件器物保持博學、慎思和明辨,因此人們對器物的考證、詮釋和鑑賞中極物窮理。

  5.清彩瓷,典雅精緻之風

  雖然當下網絡多吐槽乾隆的審美是“農家樂”式的,但對雍正時期的高檔典雅之風卻瞭解甚少。

  雍正時期作爲清朝盛世之一,其瓷器生產達到了歷史最高水平。這一時期的瓷器一改康熙時渾厚古拙之風,以造型娟秀、胎釉精細著稱於世。

  小件器皿線條柔和含蓄、輕巧俊秀,實用而美觀。大件器皿端莊典雅,講究線條變化,質樸古拙,比例協調、輕盈秀麗、規整而不厚重。

  在皇帝的影響下,清代審美文化逐漸形成了雍容大氣、清真雅正、富豔精工、開放多元等特點。

  那麼現在呢?

  當代國人的審美真的到了無可挽救的地步了嗎?

  其實不然,這些歷史上曾經代表過一個時代的審美的瓷器,都還在陶瓷手藝人手中流傳。他們有的花了數十年的時間去復原技藝,有的潛心傳承而又大膽創新。共同的目的,都是保留這些真正的代表我們中國的“審美”。

  長物居 青花瓷

  九燒 柴燒茶具組

  美譽匠心 白瓷

  穀雨山房 豇豆紅蓋碗

  青泉 淨瓶

  境象菩提木葉盞

  九段燒 粉彩瓷

  在許多設計讓我們審美無能、吐槽無能之時,也有那麼一羣人在認認真真保留經典,中國式審美,豈能毀在我們這代人手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