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主席在出席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解放軍和武警部隊代表團全體會議時強調,要加快建設軍民融合創新體系。黨的十八大以來,習主席每次談到軍民融合,幾乎都會強調軍民協同創新,建立軍民融合創新體系。可見,軍民融合創新體系,在整個軍民融合發展體系中具有極爲重要而特殊的意義。

科技創新領域是軍民融合發展的動力源泉。科技是國之利器,國家賴之以強,軍隊賴之以勝,人民生活賴之以富。創新是促進生產力和戰鬥力發展的根本力量,也是觸發產業變革和軍事變革的持久動力。推動科技領域軍民融合,使軍民兩大科技體系之間的創意、信息、技術、人才實現充分的互動組合,使其發生"化學反應",從而實現知識和價值的倍增。實踐中,大多數資源節約型融合只會減少資源浪費和重複建設,並不會產生新的價值增殖;而科技領域的軍民融合主要是通過軍民創新要素的新組合,產生新技術、新應用、新產品,進而形成新的價值增殖。這就是科技領域軍民融合的巨大價值之所在。今天,黨中央把軍民融合發展上升爲國家戰略,以舉國之力來推動落實,視力之及決不僅僅限於資源的優化和節約,更重要的通過軍民協同創新建立強大的創新驅動機制,使國家兩大建設的融合登上時代之巔。這也正是習主席反覆強調要把軍民融合發展戰略與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有機結合起來,加快建立軍民融合創新體系的深遠意義所在。要按照黨中央的決策部署,深入推動科技領域的軍民融合,加快構建軍民融合創新體系,破除軍和民兩大創新體系之間封閉隔離,把軍事技術創新體系納入國家科技創新體系之中,促進軍民科技信息互通、資源共享、設施共用、技術互促,實現兩個體系相互兼容同步發展,使軍事創新獲得強力支持和持續推動,使民用創新獲得需求拉動和能力提升。

建立軍民融合創新體系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題中應有之義。縱觀世界上創新型國家的演進歷程,無不是軍事需求與民用需要雙輪驅動、軍事創新與民用創新良性互促的過程。例如美國的軍民一體化創新體系是驅動美國經濟、科技、軍事車輪滾滾向前的"動力之源"和"活力之源";再如以色列施行義務兵役制,高素質的新兵不斷充實到軍隊的研發部門,年輕人退伍後再回到企業或大學繼續從事研發工作,再將技術成果返還軍隊,這種軍產一體的技術循環體系支撐着以色列的技術創新。當前,我國科技創新正處在從跟跑向並跑過渡繼而謀求向領跑躍升的關鍵階段,要大幅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必須拆除軍民科技之間的藩籬,讓軍事創新和民用創新深度融合、協同發力。要通過強化頂層統籌,強化軍民協同,強化開放共享,強化雙向轉化,強化政策激勵,打破國防科技和民用科技自成體系、自我封閉的發展格局,着力建設各類軍民創新主體協同互動、軍民創新要素順暢流動、高效配置的生態系統,形成軍民協同創新的實踐載體、制度安排和環境保障,使國防科技創新植根於國家科技創新的深厚土壤,同時,以軍事需求和國防科技創新帶動國家整體科技創新水平躍升。可以說,建立軍民融合創新體系是一場科技創新能力的再生革命。贏得這次革命,我們就能獲得強大的科技協同創新效應,加速我們建設創新型國家、建成世界科技強國的進程。

建立軍民融合創新體系是實現科技興軍的必由之路。大幅提升我國軍事能力,必須突破戰鬥力生成的技術瓶頸。近些年來,我國國防科技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仍有不少核心技術、高端產品依賴進口。有效解決這些問題,必須深入推進軍民協同創新。與此同時,當前科技創新正呈現一些顯著變化,民用領域日益成爲重大技術創新的"策源地",一些引領性技術變革大多發軔於民用領域。比如,在人工智能、互聯網、大數據、3D打印、物聯網等前沿技術領域領域,民用領域已成爲研發投資、創新人才、創新資源的富集區,無論是對前沿技術的敏感度和認知理解上,還是在創新能力和創新成果的應用上,軍事領域與民用領域已形成"剪刀差"。推動科技興軍,軍隊就要解放思想,保持開放,快速吸收這些前沿性技術創新成果,才能保持技術領先。面對新技術創新的浪潮,軍隊如果不開門搞創新,不走軍民融合創新路子,不及時吸收運用噴湧而來的新技術,就會自閉於世界潮流之外,也就會失去競爭優勢。必須堅定不移走軍民融合式創新之路,在更廣範圍、更高層次、更深程度上把軍事創新體系納入國家創新體系之中,實現兩個體系相互兼容同步發展,使軍事創新得到強力支持和持續推動。

建立軍民融合創新體系是在新一輪科技革命中實現超越發展的戰略之舉。當前,新一輪世界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孕育興起,它具有極大的衝擊力,正在對人類社會帶來難以估量的作用和影響,將引發未來世界經濟政治軍事格局的深刻調整,有可能重塑國家競爭力在全球的位置。科技大變革的時代,也是最佳的超越發展時代,要麼彎道超車,要麼另闢蹊徑、換道超車。目前,在大多數傳統科技領域,我國正處在奮力追趕以及重點突破的關鍵階段,如果能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聚焦一些戰略性新興領域,集全社會之力加以突破,則有可能迅速實現彎道超車和創新引領。回首建國初期,我們正是通過發揮社會主義集中力量辦大事的體制優勢,依靠軍民大協作,調集彙總分散在國民經濟各個領域的能量,實現了"兩彈一星"的研製成功,保證了中國幾十年和平發展的外部環境。今天,人類正在進入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新時代,新時代需要新覺醒、新作爲。我們要站高、看遠、想深、謀實,加快推動科技領域的軍民深度融合,再造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軍民大協作的體制優勢,廣泛匯聚各方面的創新大軍,構建面向全社會開放的軍政產學研協同創新體系,舉全社會之力搶佔未來科技發展的制高點,牢牢把握世界科技革命和軍事競爭的戰略主動權。

(作者單位:國防大學軍民融合發展研究中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