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肖鋒 功夫財經

我最佩服任正非清醒的現實感,這是典型的華為式的反省精神。

清醒的現實感就是要弄明白,我們是誰?我們能做什麼?我們未來的競爭力在哪裡?

當老大的成本極其高昂,自搞一套的代價也極其高昂。

任正非最近接受採訪時說:能實現人工智慧的產業會往西方走,到時,西方工會問題、罷工問題,高工資、高福利問題就都能解決了。完全不能走向人工智慧的產業,則會往低成本國家搬,往越南、泰國搬。在這個過程中,中國會面臨未來二、三十年產業分化走掉的挑戰。

本輪貿易摩擦懸而未決,但可以肯定的是,東南亞已是最大贏家。中國的一帶一路幫他們建高速公路、高鐵,美國的「實體名單」則讓項目都跑去了他們那裡。東南亞一些國家可謂漁翁雙得利。其中越南、印度最為受益。

產業大分流是我們要警惕的。如何保住中國的製造業,無論高端或低端,是將來重中之重。

1

最近有關華為的文章滿天飛,但我最佩服任正非清醒的現實感,這是典型的華為式反省精神。

「我們離美國科技還有2萬5千里!」華為高管坦陳。所以,任總不希望未來和美國人拼刺刀,而要學會去擁抱。

美國的繁榮和富裕就是開放哲學,華為的成功就是向美國學習「開放」哲學。

對於強調自主創新,任正非潑了一瓢冷水——完全依靠自主創新很難成功。即便暫時遭到了封殺,但開放是大趨勢,科技和國際關係皆然。

但眼下我們的注意力過於關注晶元和高科技領域了。真正需要擔憂的,其實是高低端產業鏈的轉移,這方面在貿易摩擦前就開始了。

沒有產業鏈,就沒有就業;沒有就業,哪來的消費升級;沒有消費升級,哪來的中產社會。

2

清醒的現實感就是要弄明白,我們是誰?我們能做什麼?我們未來的競爭力在哪裡?

1、我們是誰?

過去四十年的成功,來自經濟學「搭便車」的原理,中國搭上了全球化的便車,而前提就是遵守國際貿易規則。這一條自始至終沒有改變。

我們離成為規則的制訂者還有不小的距離,中國仍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要知道,當老大的成本極其高昂,自搞一套的代價也極其高昂。

2、我們能做什麼?

過去四十年的繁榮,來自13億人口中至少9億勞動力,是他們用勤勞的雙手,成就了今天的中國。在製造業,尤其是低端製造業這塊,「中國製造」遍佈全球。

中國為世界一年生產500億件T恤衫,地球人人均7件;100億雙鞋,人均兩雙;9億噸鋼,佔到世界的一半;35.5億噸的煤產量,佔世界的一半。中國用了非常稀缺的資源,佔世界20%的人口,提供了全世界一半的主要工業品。

這纔是我們中國人擅長的,是給點陽光馬上就能燦爛起來的。

3、我們未來的競爭力在哪裡?

不要總是互聯網、互聯網,中國的競爭力仍然是那些苦哈哈的工廠。

雷軍、董明珠的豪賭其實不是小米和格力之爭,因為兩家都走向了製造業,對賭的應該是華為和BAT。華為早在20年前就預言了這場紛爭,開始了晶元研發的長徵。試問,這樣有遠見和定力的企業中國有幾家?

中國該和所謂的互聯網思維拜拜啦,因為事實表明,這樣的思維只會讓老闆們熱衷於圈錢上市,也誤了一代年輕人的前程,結果是大家都不願做實業。

3

任老闆說得對,要和美國競爭,唯有提高教育。這包含兩層意思:基礎教育是人才成長的起點;創新人才來自創新的基礎教育。

清醒的現實感就是認識到整個民族的能力所在。你搞批判性思維,搞創造性思維,可你的應試教育支持嗎?

擴招加應試教育實際上都在誤導,成才就一定要去985、211, 說不定以後失業的就是他們。相反,有一技之長,動手能力強,也能在未來有很強的生存能力。

孩子去學技工有什麼不好?白領工資與藍領工資倒掛將來是大概率趨勢。事實上西方發達國家早就在中學甚至初中的時候就開始分流了一部分去讀技工,一部分讀大學。

相反,中國大學由於擴招一個勁兒的招生,但不管孩子畢業了以後有沒有方向,有沒有發展前途,這是一種不負責任的做法。家長們一定要有一個清醒的認識。

清醒的現實感還在於認識到不能鼓吹民粹主義,這是害國。

「一個人一輩子能做成一件事,已經很不簡單了。我們這幾個把豆腐磨好,磨成好豆腐,你那幾個企業好好發豆芽,把豆芽做好……我們13億人民每個人做好一件事,拼起來就是偉大祖國。」華為雖然不好複製,但可以學學任正非清醒的現實感。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