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梗以及尤其引發的諸多心源性疾病,已然是包括中國、歐美發達國家在內的居民首要死因。

  而在12日召開的2019南方國際心血管會議上,廣東省衛健委/廣東省心研所項目辦發佈了最新的地區心臟疾病研究成果:95%以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錯失治療的黃金時期。同時,心梗這一死亡率極高的疾病,發病正在趨於年輕化,廣東5市甚至收治了年僅20歲的急性心梗患者。

  四年收集了4000多例心梗病例,救治死亡率明顯下降

  據廣東省人民醫院心內科專家、廣東省新研所副所長陳紀言教授介紹,此次由廣東省衛健委、廣東省心研所項目辦聯合發佈的《廣東省急性心肌梗死救治調研報告》,一共彙總了2015-2018年4年間全省共5市/區急性心肌梗死救治情況病例數據。

  區域性急性心肌梗死現代救治體系的構建(GAMI)項目共納入廣州、茂名、順德、東莞、番禺等地區分中心醫院2015年-2018年間超過4千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對此進行心梗發病救治相關分析。

  “在2015年時,我們的急性心梗治療死亡率是9.9%,到了2018年,死亡率就下降到了5.3%。在心梗救治方面,五個城市的進步是非常明顯的,但距離國際理想狀態3%以下的死亡率還有明顯的差距“,陳紀言表示道。

  數據顯示 急性心梗正在趨向年輕化

  本次調查同時發現,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多見於在50-69歲年齡段,低年齡段發病人數增多,40歲以下發病患者有136人,最低發病年齡僅爲20歲。中老年患者仍是急性心肌梗死發病的主要人羣,40歲以下年齡的患者佔比有上升趨勢,應注意年輕患者急性心肌梗死的防治。

  數據顯示,30~50歲年齡段的患者就診時間最短,20~29歲以及80歲以上年齡段就診時間更長,對胸痛發病症狀反應時間更長,需要對青年及老年公衆提供更多的心梗宣傳教育。

  “急性心肌梗死發病率高,並且發病患者有年輕化趨勢,應該對年輕的公衆加大急性心肌梗死宣傳力度”。專家提示,急性心肌梗死發病更多見於春冬季節,在寒冷的時候更應注意急性心肌梗死的防治,同時提示注意心梗高發季節的防治措施。

  此外,急性心肌梗死發病患者中,無吸菸或高血壓、糖尿病的患者僅佔15%,其餘的患者皆有一個或一個以上上訴危險因素。吸菸與高血壓更常見於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戒菸、控制血壓尤爲重要。

  出現急性心梗,平均需要5.7小時就醫,這可有點慢了

  與其他數據相比,廣東地區患者的及時就醫率非常低,超過95%的患者未能在覈心黃金救援時間段入院治療,這也成了影像救治效果的關鍵變量。

  統計顯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發病後平均需要約5.7個小時到達PCI醫院就診,需要約7.4小時完成血運重建。平均門球囊時間約92分鐘,基本符合國際標準要求。

  儘管發病至醫院就診時間有所下降,但急性心肌梗死後的總體重建血液運輸時間下降幅度不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及時接受治療的比例僅3.3%,大於24小時後再接受介入手術治療的的超過1/5。提高患者就診意識,縮短就診時間仍有必要。

  此外,廣東的心梗患者呼叫120救護車就診率低,僅有6%左右心梗患者呼叫120後送至醫院就診。70歲年齡以上患者心梗發病後呼叫120就診的比例相對較高,70歲以下患者呼叫120就診的比例普遍較低,30歲以下患者甚至沒有人經120救護車至醫院就診。

  “呼叫120就診能夠更加減少至能夠進行介入治療醫院就診的時間,進一步縮短急性心肌梗死救治時間。經下級醫院轉院至介入醫院就診的患者平均就診時間約爲7小時,有必要進一步減少轉運患者就診時間”,專家表示。其實,在廣東,醫院心梗救治水平提高了不少,但總體發病至再灌注治療時間仍高,延遲時間主要以院前就診延遲爲主。

  爲了提高公衆對心梗嚴重性與防治重要性的認知,逐步提升和完善區域性急性心梗救治體系,廣東省衛健委/廣東省人民醫院項目組聯合茂名市衛健委/茂名市人民醫院一直致力於建設急性心肌梗死現代救治體系,完善基層非介入醫院以及介入醫院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療流程、提高患者在醫院間的轉運效率、縮短心梗患者再灌注治療延遲時間。

  相關報道:

  5名重度心衰患者 4人承受不起心移植費用

  專家建議將心移植納入醫保

  南都訊 記者王道斌 通訊員張藍溪 靳婷人口老齡化日益加劇,與之緊密聯繫的心臟衰竭患者也在不斷的增多。雖然藥物治療在不斷完善,心室輔助設備(機器心)也在我國進入臨牀研究階段。可對於終末期心衰患者而言,心臟移植依然是延續其生命的關鍵。

  “可在我們的心衰門診中,接觸5名重度心衰有指針進行心移植的病人中,4人明確表示無力承擔心臟移植的手術費用,1人表示要回去考慮考慮”,心內科專家、廣東省新研所副所長姚樺表示,目前廣州等地以將心移植後的抗排異治療納入醫保,而對於心衰患者和治療專家而言,也希望能儘快將心臟移植納入醫保。

  美國專家:

  重度心衰患者可以裝機器心2年存活率超90%,手術、器材費30-50萬美元

  所謂心衰,是指由於心臟的收縮功能和(或)舒張功能發生障礙,不能將靜脈迴心血量充分排出心臟,導致靜脈系統血液淤積動脈系統血液灌注不足,從而引起心臟循環障礙。心臟不再泵血或者泵血不足,人體的健康自然受到極大的影響。前期可以通過藥物來治療幹預,到了終末期卻只有通過心臟移植一條途徑來延續生命。

  而在美國,目前以批准上市了一款心室輔助設備,俗稱機器心臟。對於心衰患者也能起到很好的治療效果。

  “我們每年做數十例病例,使用機器心臟的兩年存活率達到90%以上”,在南方會發言環節,來自美國克利夫蘭醫學中心心血管外科的心臟移植負責人Dr.Michael Tong表示到。對於重度心衰患者而言,多了兩年的時間,這使得其成功等待到心臟捐獻的機率無疑增加了許多。

  可這一設備、手術治療方式的代價也是異常高昂的。“設備費用9萬美元,加上手術費用,合計需要30-50萬美元。”

  “類似的設備我國也在開發當中,並且已經進入到了臨牀實驗階段,並且已有3名患者接受了國產設備的手術”,廣東省心血管病研究所心外科成人一區主任、心臟移植專家黃勁鬆表示,國產設備的投入臨牀,勢必也將大大延長終末期心衰患者的生命。可即便如此,真正解決患者問題的,還是得靠心臟移植。

  20年完成115例心移植,還有10多人在等候心臟移植

  黃勁鬆表示,廣東省心血管病研究所從1998年就開展了第一例心臟移植手術,在我國心臟移植開展較早的單位。2006年3月開展廣東省第一例心肺聯合移植。“2016年之前的十多年是心臟移植發展的緩慢期,總共做了28例心臟移植,發展比較緩慢”。

  2016年11月,黃勁鬆和吳敏在美國克利夫蘭心外科進修心臟移植技術歸來,他們在瞭解了美國器官獲取組織(OPO)的工作流程和心外科心臟移植手術之後就在廣州各家捐獻案例較多醫院展開調研和學習,省醫的心移植進入到快速發展期。在當年,甚至在一天內同時完成了4臺移植手術。

  2017年進行了24例,2018年完成了40例,到今年前幾個月就做了18例。

  21年來,省醫完成的心移植手術量合計爲115例。“數量上無法和肝、腎器官移植的數量進行比較,關鍵還是供體心臟的來源有限,外加重度心衰患者的承受能力限制。

  ”去年11月份,心臟供體分配正式進入中國人體器官捐獻與獲取計算機分配系統,最多的時候,進入系統等候分配的重度心衰患者爲10多人。很多人無法承受心臟移植動輒數十萬的治療費用。“這也是我們希望呼籲醫保支持的原因所在”,姚樺表示道。

  此外,困擾心臟移植推廣的另一大因素來源於器官的供體端。和其他器官可以等待捐獻者心跳死亡後獲取不同。心臟的來源必須是來自患者腦死亡後的獲取,真正心跳死亡後再獲取心臟,往往已不宜進行移植了。“這涉及到一個腦死亡界定的問題,所以不少的器官捐獻案例,即便有心捐獻心臟,卻不能使用。”

  採寫:南都記者 王道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