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兩國的戰爭中襄陽之戰,是決定性的一站,整個武林都挺身而出,可是依然沒有抵擋住元軍的鐵蹄。是什麼讓佔據一切優勢的宋朝輸了這場戰爭。當年,據說元軍有一種很厲害的神祕武器叫“回回炮”,爲元軍進入襄陽城立下了汗馬功勞。後來,在攻克沙洋城時元軍又使用了另外一種密碼武器“金汁炮”。當然對於這兩種祕密武器,沒人見過,只是在史書中有所記載,人們也是這種猜測,衆說紛紜,各抒己見。

宋元時期戰場上的攻城神器哪來的?

據相關是史料記載,元人所使用的祕密武器“回回炮”是西域人阿老瓦丁、亦思馬因等人發明的,第一次就用在襄陽的戰鬥中,這種炮“重一百五十斤,機發,聲震天地,所擊無不摧陷,入地七尺。”根據上述,不少人認爲“回回炮”是一種“巨型拋石機”。

宋元時期戰場上的攻城神器哪來的?

說起拋石機在中國古在代早以存在,巨型拋石機卻是十分罕見,其早可以追溯到唐朝,就已經出現在戰場上。據史料舊唐書中記載:“時李勣已率兵攻遼東城。高麗聞我有拋車,飛三百斤石於一裏之外者,甚懼之。乃於城上積木爲戰樓以拒飛石。勣列車發石以擊其城,所遇盡潰。又推撞車撞其樓閣,無不傾倒。

比起“飛三百斤石於一裏之外”的唐朝拋石機,那《元史》所記的“回回炮”就沒什麼新鮮的了。

巨型拋石機自然要用巨型的實彈,拋石機加了巨型並沒有什麼實質性的技術突破,何況,巨型石彈對敵人的威脅,可能並不大於密集發射的較小的石彈。傳說中的“回回炮”必定另有玄機。

宋元時期戰場上的攻城神器哪來的?

國外有書記載,蒙古的西征大軍在攻打巴格達城的戰鬥中,曾經就地取材,將一罐罐石油點燃,利用拋石機拋進城裏,作爲原始的燒夷彈。這種武器具有極大的殺傷力,巴格達也正是沒有抵擋住這種作戰的方式而最終導致失敗。這種作戰方式,與元軍在襄陽、沙洋兩城的戰鬥情景十分相似,通過對比我們不難發現,所謂的神祕武器“回回炮”終於露出了它的真面目,它不是別的,就是“以裝滿石油的陶罐爲炮彈的拋石機”。阿老瓦丁等人獻“回回炮”,這種炮彈,除非當年身在西域的回回人,否則還真是沒辦法得到,因爲只有在西域,纔有取之不盡的石油。



關於石油,在同時代的馬可·波羅的遊記中是有記載的。馬可·波羅在從意大利前往中國的途中,經過一個叫大亞美尼亞的地方,他記載了這樣一樁怪事:其與谷兒只人接境之處,有一泉,噴油甚多,同時竟可盛滿百船。然其油不可食,只供燃燒,併爲駱駝塗身診治癬疥之用。人自極遠之地來此以取此油,蓋其地全境附近之地僅燃此油也。

宋元時期戰場上的攻城神器哪來的?

這就是石油,阿老瓦丁、亦思馬相從元軍那裏獲得客觀的利潤,就是帶着他們的駝隊,爲當時的元朝輸送了石油。這種油自然噴出,無須鑽探開採,成本很低,幾乎相當於白給。他們將石油運到中國,投入到宋元的戰爭中,從元世祖忽必烈那裏得到相關的利潤。

據說製作炮彈的過程非常保密。工匠們將石油裝進陶罐,用皮革封好口子、紮緊,陶罐外面再綁上一團浸滿油的麻團,一顆“回回炮”的炮彈就做好了。炮彈運到前線,只需在發射之前,由士兵將綁在外面的麻團點燃,炮彈拋出去,觸地碎裂,石油四濺,引發熊熊大火,成百上千顆這樣的炮彈一時齊發,對方的陣地霎時變成一片火海,在那個年代,這就是一種駭人聽聞的神祕武器,足以摧毀守城士兵的戰鬥意志。

其實,將石油用於軍事,在中國又是一件古已有之的事情。早在南北朝時代的北周,就曾發生過這樣一件事情,見於史籍:玉門縣“石脂水在縣東南一百八十里,泉有苔,如肥肉,燃之極明。水上有黑脂,人以草盝取用,塗鴟夷酒囊及膏車。周武帝宣政中,突厥圍酒泉,取此脂燃火,焚其攻具,得水愈明,酒泉賴以獲濟。”

到了五代兩宋時期,石油被稱爲“猛火油”,更頻繁用於軍事目的,歷史學家王曾瑜對此問題有專門的研究,收集史料甚詳:

五代時,《吳越備史》卷二記載:“火油得之海南大食國,以鐵筒發之,水沃,其焰彌盛。”

後梁貞明三年,南方的吳國曾向契丹人“獻猛火油”,稱“攻城,以此油然火焚樓櫓,敵以水沃之,火愈熾。”

後周顯德五年,占城國王“貢猛火油八十四瓶”,“猛火油以灑物,得水則出火。”

北宋的軍事著作《武經總要》前集卷十二《守城》記載當時有熟銅製造的“猛火油櫃”,是個四腳方櫃,可以注油三宋斤,上設唧筒,用火藥發火,噴出烈焰,“中人皆糜爛”。

可見早在隋唐以前到兩宋時期,石油用於軍事目的,已有不少探索嘗試,並記錄於史料之中,不足爲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