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但並不都是。

基本上,除漢族以外,只有幾個少數民族認同龍作為民族圖騰。

其他,比如

藏族、達斡爾族、塔吉克族視雄鷹最神聖,鄂溫克人和鄂倫春人把熊和馴鹿視為祖先,傣族的動物圖騰是孔雀,蒙古族是狼,滿族是海東青,高山族是百步蛇,阿昌族是白象,赫哲族、哈薩克族是白天鵝,東鄉族是白羊,俄羅斯族是白鴿,哈尼族是白鷳鳥,柯爾克孜族、裕固族是梅花鹿,仫佬族是錦雞,撒拉族是駱駝,畲族是鳳,水族是雙魚,塔塔爾族是白額羊,土家族是白虎,佤族是牛,維吾爾族是夜鶯,烏孜別克族是庫木麗鳥,錫伯族是白馬,仡佬族、布依族是大竹,拉祜族是葫蘆,連動物都不是。

在上古時期,各個部落勢力都有自己的信仰。至少在商代前期,根本就沒有比較公認的共同的動物圖騰。

漢代以前,百姓也可以用龍紋,圖個吉利罷了。龍被賦予更高深的含義,則是因為代表權勢,漢代起,龍成了普通人仰視的神物。而作為多民族共同的崇拜,以「龍」來代指中國,則要到唐代時候了。


雖然沒有發現古代人自稱龍的傳人的話語,但是龍的確是作為最重要圖騰和族稱存在過的。但又不是全體黃種人都把龍作為圖騰。

蛇應該是比龍更早的圖騰,龍圖騰出現相對較晚。比如百越民族,尤其台灣原住民就是明顯以蛇作為圖騰。以龍作為圖騰的目前看更像黃種老三支系的圖騰。比如分北三苗於敦煌地區,於是要變成西戎牧羊人,戎的語音就很像龍的意思。北三苗後來返回中原的成了漢族,漢族有龍圖騰。沒有返回的北三苗入藏成藏族,入東胡成蒙古族。然而蒙古一詞是由苗蠻的芒勾演變而來。芒勾也破譯為東方太昊伏羲祭司勾芒。然而泰國把芒勾作為首都名稱,也就是曼谷。芒勾在泰語里就是龍的意思。這樣反推回來,由北三苗帶入的蒙古一詞也有龍的意思。泰語把風讀作龍,然而風就是黃種人整體信仰,因為每年從太平洋刮過來的颱風促使形成了這個信仰,所以稱為風氏子孫。用龍指風,用勾芒指龍,其實是一體的。只是在語言選用時出現的差異。泰國人基因大多數為O2a,也是苗蠻集團一員。壯族一半是百越,一半是泰族體系。其支系裡就有自稱龍族的。雖然泰國人目前看不到龍崇拜,但深層文化遺留里卻有。

匈奴王冠也是明顯由龍環繞,真正的匈奴其實就是西戎北三苗與其聯姻對象。很多民族文化里或直接就有,或隱藏在深層文化里。考古遺址也有很多發現,比如以N係為主的紅山文化,比如二里頭遺址,比如陶寺遺址等等。

龍除了一個具象的形象以外,其語音來源也可以分析。其實龍源自雷聲,轟隆隆。不僅轟成為具有宗教意義的語音,比如嗡瑪麗轟、阿訇、帝鴻氏黃帝、匈奴名稱渾、帝鴻氏混沌以及打雷下雨後形成的洪水。而且龍也成為重要語音。而龍吸水、彩虹都會被古人誤以為與龍有關,龍又與打雷下雨有關。而下雨對於農耕民族又是何等重要。英語雨讀瑞,而瑞在漢語里既是祥瑞,又是潤。這樣自然就會崇拜龍,由此也把古中國舟稱為龍舟。甚至因為懷疑龍是彎曲如彩虹、龍舟的,所以中國式建築必須翹角。中國式建築又影響西進中東埃及的那一部分人,所以古猶太建築在屋頂四角堆砌了翹角。這個建築傳統演變成阿拉伯建築四角高塔。

古猶太其實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九黎中二黎與其白種聯姻對象虎族組合,叫含米特。一部分則是老三苗蠻與白種熊族聯姻聯盟叫閃米特。閃米特就是更多信仰風雨雷電。閃含原本是一個體系,由於顓頊和九黎大混血制度導致分化。兩派惡鬥才導致有人被發配西部北部南部,圖騰符號以及語音順序也發生分化別類。表明漢賊不兩立的心態,所以才有了芒勾是勾芒的意思,敦煌是混沌的意思等等。猶太有個著名辭彙沙龍,沙龍是一種聚會活動。如果用漢語寫為殺龍,你就可以知道,這個聚會很可能是討論策劃打擊另一派。沙龍和沙朗這個詞在羌族和與羌人有關的彝族裡大量存在。如果閃米特里北三苗是龍圖騰,那沙龍就是含米特猶太針對他們的行動。古埃及分上下比例,其實就是這兩派在中東的爭鬥。

看完以上,大概還是能夠對龍的傳人的含義由來發展有所了解。不一定我說的就全對,但應該是有道理的吧。


其實中國以前並沒有以龍的傳人自居。布為什麼中國人會以龍的傳人自居。這裡面涉及到一首歌曲和一個故事。這首歌曲的名字就叫龍的傳人。當年由於中國大陸取締的台灣在國際上的地位。這時候很多國外的敵對勢力在這上面做文章。我以為台灣的歌手知道之後。認為大陸和台灣那是兄弟之爭。輪不到外國這些外人在這裡面插手。所以就寫了一首歌龍的傳人。後來在央視的舞台上展示。很多人就記住了這首歌。後來我們就人龍的傳人自居了。


怎麼可能?大禹治水的時候,龍是當大牲口使用的,從沒聽古人說自己是大牲口的傳人。龍在神話中的地位非常低,神仙的食譜中就有龍肝鳳髓,萬一把龍吃成了瀕臨保護物種,要用龍的傳人的肝替代咋辦?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