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主義」恐怕是各個主義中最常見和經久不衰的主義了,記得幾年前買過一件衣服,他們的廣告上都赫然標註「Classical」。我們經常能看到這些辭彙,比如古典文學,比如古典音樂,古典建築,古典繪畫,甚至還有「古典繪畫技法」。。。

面對「古典主義」被如此廣泛濫用,我想我們有必要聊聊「古典主義」究竟是什麼,以及該詞在不同語境下的不同所指。

首先我們需要講個故事,故事很久遠,但我們不必從頭開始講,僅從討論對象的往前一點點開始就可以。

古埃及是個神秘的時期,各種神秘我們不用贅述,咱們只看繪畫。

埃及樣式

是不是好彆扭?沒錯。一眼看上去怪怪的,很多人都可以感覺到,但又說不上來到底怪在哪裡。

原因在這裡 ↓

從觀眾視角看去,人物的頭部都是朝向畫面右側的,是側面輪廓,而軀幹部分卻又是朝向我們的,是正面,四肢和手腳又變成了側面的,也就是說整個人物是擰著的,那當然彆扭了,我們甚至可以自己做一下這個動作試試。

古埃及人注重死亡與死後的復活,並不太重視對客觀世界的研究和探索,所以不懂得透視規律,導致繪畫時無法從科學透視角度對事物進行準確描摹,但是他們又需要繪畫去記錄某些事物與事件,那怎麼辦呢?於是聰明的古埃及人發明了一套方法,可以在無需遵從客觀透視的前提下對表達對象做到清晰明確地記錄。

那就是:

選取事物最典型的角度進行描繪。

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埃及樣式」。

再看下面這幅,就更能說明問題了。

內巴蒙墓室壁畫

這是一個池塘,從高空往下俯視,四四方方一池水。可是水裡的鴨子和魚卻不是俯視視角,因為從上往下看,魚只能看到背部,是一條線,誰都看不出一條線是什麼東西,所以選取了魚最有代表性的角度。周圍的樹也是同樣的道理,這樣畫不僅能看出是樹,還能看出是什麼樹,結了什麼果子,是不是好厲害。

繪畫在這個意義上來看,有些像「圖紙」,為了清晰明確地去表現對象,描繪者便不能選取偶然瞥一眼看上去的樣子,而是要選取最有代表性的典型角度,最能表達永恆價值和內在意義的角度,以此來記錄事物。

之所以要說埃及樣式,是因為我們要講「古典」,那麼就要講清楚「典」的含義。

「典」有兩層意思,一是「典型」,二是「典範」。

先說「典型」。

「埃及樣式」便很清楚地體現了「典型」這一層含義。這一點很重要很重要,是貫穿整個古典藝術的頭尾的。我們講古典藝術,要從開頭的古希臘雕塑講到十九世紀「古典主義」繪畫的最後一位大師安格爾,我們看看他們對「典型」這個概念的體現。

米隆《擲鐵餅者》

這是古希臘的著名雕塑----《擲鐵餅者》,貢布里希曾拿它來論證古希臘人對「典型」這一層含義的把握,為了表達目的,人物的每一個體塊都是進行了主觀安排和選擇的。

安格爾《大宮女》

這是安格爾的很有名的一副作品,說到這幅作品,畫畫的小夥伴都知道那個「三節脊椎骨」的梗,據說安格爾為了使後背曲線看上去更加修長優美,刻意多畫了三節脊椎骨。

安格爾不同於古埃及人和古希臘人,他對解剖和透視早已了如指掌,但為了清晰明確地表現對象,卻不惜犧牲一部分客觀真實,可見「典型」這個含義在「古典主義」者心目中的分量。

再來說「典範」。

前人在把握對象方面是有很多成功經驗的,我們把前人的經驗作為範本繼承下來,那麼這些經驗就是典範。「埃及樣式」也是一種典範,在其後的亞述浮雕裡面就可以看到明顯的傳承。

大英博物館裡的亞述浮雕

「古典主義」的歷史其實就是樣式傳承的歷史。

現在我們要說到「古典主義」最重要的「典範」--古希臘藝術。

古希臘人是個很特殊的族群。沃林格爾曾經把人類分成四種:原始人,東方人,古典人,哥特人。古希臘人就是古典人

這一類人的特點是相信理性,並具備理性認知世界的能力。要知道在那個時期,全世界的人類都在使用神學或者玄學來解釋世界,比如古印度、古中國、古希伯來民族。古希臘也有自己的神話----奧林匹斯諸神的故事,但他們的神是有血有肉的,是人的化身,可以看做是給人背書用的。古希臘人對客觀世界充滿好奇,他們使用理性來認識和解釋人類自身與周圍的世界,於是古希臘的藝術,相較於前面的古埃及、亞述,以及後面的中世紀藝術,有著明顯的客觀寫實主義傾向(當然是傾向,並非真正的寫實主義)。在古希臘,人的價值和權利,都是被充分肯定和尊重的。

那是個美好的時代,或者至少是後世想像中的美好時代,於是古希臘成為了後世很多個時期的典範,以後的人們,不止一次地提到要復興古希臘時期的藝術傳統。

我們今天說的「古典主義」,經常在不同的語境里指代不同的對象。

古希臘藝術便是其中被指代的一個,是「古典」中的「典」這個字作為「典範」來解釋時的本體,是後世藝術最主要的典範。古希臘時期於是被後世稱為「古典時代」,古典時代的主張,自然也會經常被稱為「古典主義」。這是作為「典」的本體來敘述時的「古典主義」。「Classic」一詞,就是「經典」之意,是「Classical」的本體。

古希臘滅亡後,古羅馬人經歷了一個希臘化時代,繼承了古希臘人的思想和藝術,但隨著基督教的誕生和強大,古希臘的思想逐漸被拋棄,被基督教神學取而代之。這就是「黑暗的中世紀」了,當然中世紀藝術有著自身不可取代的地位,我們將會另闢章節討論。但不可否認,中世紀的一千年,是神學和教會的時代,他們有著對所有一切的解釋權,人的價值和地位是不受重視的,甚至是被否定和禁止的。

公元十四到十五世紀,隨著資本主義萌芽的誕生和成長,文藝復興運動開始了。文藝復興的旗號是「人文主義」,主張充分承認和尊重人的地位,肯定人的價值,反對神學話語權。其實質是初生資本主義的早期反封建運動。但表面看去,這個需求跟古希臘時期的主張有一部分相吻合,於是乾脆說成是以古希臘為範本進行文藝復古運動好了,文藝復興就是這個意思,即復興古希臘的文藝傳統。「Classical」在此體現出了對「Classic」本體的復古含義。

所以在繪畫領域,我們也經常會以「古典主義」來指代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文藝復興時期的傑出藝術家,也被我們稱為「古典大師」。此處的「古典主義」,實際上特指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

木心說,西方文明史是「希臘思潮」與「希伯來思潮」交替的歷史。

沒錯,人類總是一會兒追求世俗,一會兒又追求精神,再過一會兒又追求世俗。

古埃及人追求死後的境界,對世俗漠不關心,古希臘人卻注重現實與現世,中世紀的基督教又把現實拋棄腦後追求天國,文藝復興否定神學又轉回世俗,巴洛克時期,被壓抑的宗教思想再次抬頭蓬勃發展,隨後緊接著又迎來了笛卡爾。正所謂「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我們不談笛卡爾,卻可以談普桑

普桑《麗貝卡之井》

「古典主義」第一次作為一個精確的狹義概念出現,就是在這個時候

這時的「古典主義」,在繪畫領域,實際上特指以普桑為代表的藝術流派,這個流派以古希臘藝術作為典範,以古代神話或宗教故事作為題材,依據一套較為嚴格的藝術樣式,創作宏大敘事場面,追求理性和莊嚴崇高的藝術理想。美術史領域準確稱呼「古典主義」,便是指代這個流派,是最狹義的「古典主義」。

這個「古典主義」跟文藝復興「人文主義」的相同之處,是都主張反對中世紀宗教神學觀,認同古希臘的藝術高度;不同之處,人文主義更強調否定神學與教會,肯定人本身的價值,所謂復興,復興的是古希臘的人文精神,藉以對抗神學和教會,是人的思想解放運動,而狹義「古典主義」則主張重視理性輕視感性,並對古希臘藝術樣式進行系統理性的歸納和整理,總結出一套嚴格的標準,進而進行系統的、理論化的復古,這種主張再極致一些,可能會有「藝術八股」傾向。

再往後,步入了18世紀,以法國王公貴族做為審美主體的洛可可藝術興盛了,同時,法國啟蒙運動也逐漸步入高潮,這是法國大革命的醞釀時期,在藝術上直接影響出現了以達維特為代表的「新古典主義」繪畫,「新古典主義」是相對普桑的「古典主義」而言的。

在藝術主張上,二者大致相同,都主張理性、嚴謹、復興古希臘的藝術高度,但狹義「古典主義」相對比較理想化,「新古典主義」則現實主義一些,拋棄了一些空洞的理想主義的「絕對美」的概念,並且多了一層英雄主義色彩,反對洛可可時期的浮誇藝術風實際就是反對封建王權,它是為法國大革命鋪路的,所以它被稱作「革命的藝術」

達維特《賀拉斯三兄弟宣誓》

我們在廣義上,仍可以將「新古典主義」稱作「古典主義」。

達維特弟子眾多,據說最愛熱拉爾,還有個近幾年很受國人喜愛的女弟子,叫做維瑞·勒布倫,以自畫像和母女二人像流傳最廣,作品有些洛可可藝術的氣息,格羅是達維特弟子里最有浪漫主義傾向的畫家,再就是我們最熟悉的安格爾。安格爾通常被認為是古典主義幾百年來最後一位大師。

再後來,藝術進入了印象主義時代,這在藝術史上是個的巨大轉折,藝術家們第一次明確主張走出室外,追求真實的色彩,追求瞬間和生動,與以前追求永恆莊嚴和理想化的「古典主義」徹底分道揚鑣。到塞尚為止,「古典主義」在藝術史中終於徹底結束。

塞尚靜物

有一句常見的話是這樣說的:

喬托開啟了「古典主義」繪畫的大門,塞尚將其關閉。

意思就是,不算古希臘的雕塑,單說「古典主義」繪畫,它的起點是文藝復興的喬托,終點是後印象派的塞尚,這兩端中間的繪畫,都可以叫做「古典主義」繪畫。

當然,這裡的「古典主義」,是可以將「浪漫主義」的籍里柯和德拉克洛瓦以及「現實主義」的庫爾貝都包含在內的,是最最廣義的「古典主義」。

怎麼樣?是不是亂成一鍋粥。

那我們可以做一個簡潔一些的結論:

1.「古典主義」做為最最廣泛的概念使用,是指上至喬托下至塞尚這之間的幾乎所有形式和流派,因為我們從最宏觀的角度,可以把西方藝術史劃分為古代藝術時期(古埃及、亞述、古希臘、古羅馬)、中世紀藝術時期、古典藝術時期(喬托至塞尚)、現代藝術時期(塞尚至杜尚)、當代藝術時期(杜尚以後)。

2.另外,「古典主義」又可以做為經典本體指代古希臘藝術。

3.還可以代替「人文主義」來指代文藝復興藝術。

4.又可以在狹義上特指普桑為代表的的「古典主義」繪畫流派,或者再廣義一些包含後來的「新古典主義」流派。

但是,「古典主義」不管在哪個含義上講,都至少有以下特徵:

1.文學性敘述。文學性是古典藝術的文本,是不可拋棄的內容。

2.樣式傳承。樣式作為一種典範在歷代藝術家中繼承和發展,是古典繪畫的形式線索。

3.具象表現方式,有寫實傾向(只是傾向)。因為「古典」在西方美術史中不僅有古代之意,還特指了受希臘思潮影響的以探索研究客觀世界為目的的表現方式。

4.室內光線與固有色體系。這是印象派外光條件色體系之前的必然特徵,古典畫家即使畫風景,也逃離不了這個特徵。

至此,我們對「古典主義」這個概念算是梳理完了,請注意2、3兩條,樣式傳承與寫實傾向必須是缺一不可的,單純的樣式主義和單純的寫實主義都不能算「古典主義」。

接下來,我們再看看什麼是「古典繪畫技法」。

實際上「古典主義」從來沒有對技法和材料有過任何限定,從喬托至安格爾,中間歷經幾百年,繪畫技法多種多樣,有濕壁畫,有坦培拉蛋彩,有凡艾克的弗拉芒技法,有提香的威尼斯技法,有魯本斯和委拉斯貴之的「一次過」,也有倫勃朗的不斷罩染與厚塗交替…太多太多了。

所以,所謂「古典繪畫技法」並不是一個嚴肅的概念,我們常見的持此說法者,多半用以指代「灰底提白加透明色罩染」技術,包括銀灰底提白罩染、土紅底提白罩染等,這是一種形色分離的製作技術,形體塑造與色彩賦予是兩個製作部分,此類技術多與賓卡斯和伊維爾來中國的技法教學有傳承關係。

實際上,同樣是這個技術,也可以用來製作當代藝術作品;即便是古典主義繪畫,也可以用直接畫法表達。

所以,製作技術與藝術主張並不存在掛鉤關係,用「古典」來命名一個技法,是不嚴謹的。正確叫法應該是「XX(藝術家名字)技法」、「灰底提白加透明色罩染技法」或者「傳統多層半覆蓋技法」等。

OVER。

(原載於個人公眾號:藝術的沒落。局部細節有修改。)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