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為錄音,配音的錄製與歌曲里人聲或樂器的錄製稍微有些區別,下面是一些本人總結出來的經驗。

筆者在這裡用的宿主是 REAPER,不過各位也可以靈活地用到自己的宿主裡面。

一、錄音的習慣

如果是歌曲錄製,歌手在唱錯某個小節之後,往往會提示錄音師要求重錄。有經驗的錄音師可能都不用歌手的提醒,馬上停住,把錨點(走帶的位置,下同)跳回該小節前。這樣的操作對於歌曲錄製確實很有用。

但配音錄製不太相同,配音錄製對時間點延誤的容忍性要比歌曲錄製大得多,配音員在唸錯臺詞之後可能會在意識到這一點之後有個小停頓,然後重新念這一句或是整句。如果錄音師有著歌曲錄製的習慣,突然停止錄音可能會讓配音員困惑,甚至多次這樣的舉動會導致配音員的憤怒。

所以,請務必調整工作流程。

二、快捷鍵的設置

你需要將常用功能對應的快捷鍵按照自己的慣用手進行合理分配,這樣能為錄製節省大量的時間。例如,筆者以 WASD 導航鍵作為左手「待機」位置,把錄音鍵分配到 R 鍵,刪除鍵為 X 鍵,極大地縮短了需要按下某個鍵而頻繁移動雙手的步驟,甚至根本不用移動手掌。具體的,這片區域的快捷鍵分配如下:

Q - Take: Crop to active take in items(將有多個 take 的片段合併為選中的哪一個)

R - Transport: Record(錄音)

X - Remove items/tracks/envelope points (depending on focus)(刪除,這裡面主要是刪除片段)C - Item: Split items at play cursor(於遊標處剪開片段)Shift + D - Item edit: Move items/envelope points down one track/a bit(將當前軌道選中的片段移動到下一條軌道)

Item edit: Move items/envelope points down one track/a bit

Take: Crop to active take in items

最後那條 Shift + D 是傳統錄音方式用到的,有些人可能習慣疊錄,各有優劣。

(在 REAPER 中「片段」被稱為 Item,與 Pro Tools 中的 Clip 功能相同。)

三、做好標記

像筆者使用的 REAPER,支持「在當前的錨點插入新的標籤」功能,即使是實時走帶狀態也不例外。這樣,當配音員念錯一些臺詞但是馬上就重唸的時候,你就可以在唸錯的那個波形位置處添加一個標籤。雖然不起眼,但念錯的內容多了起來之後,因為波形不像視頻關鍵幀那樣有很高的可讀性,我們先前打的標籤就起到了很好的提示作用。於是我們可以逐個排查,將有問題的片段移除。

在實際使用中,筆者除了把「4」設置為 Markers: Insert and/or edit marker at current position 之外,也用了 Markers: Remove all markers from time selection 命令(同樣也分配了快捷鍵),它的作用是,當我們設置選區之後,觸發該命令則清除選區內的所有標籤。

四、「出牌模式」 和 Pre-roll

還記得 Pro Tools 左上側有幾個模式選擇嗎,筆者指的是 Shuffle Mode,直譯過來是洗牌模式,但也可以理解成出牌模式(可以想像一下,手裡拿著一堆牌,當我們抽出其中一張,相鄰的會自動靠攏)。REAPER 裡面也有類似的功能,就是 Ripple Editing 功能(這個詞在視頻編輯術語中也被稱作「波紋編輯」)。

Ripple Editing toggle on

激活它之後,當我們在片段中選出一部分進行刪除,後面的片段會自動移到刪除點,這樣就不會出現間隙了。這個功能對於配音的修剪很有用,強烈建議啟用。

另一項功能是我前幾年在使用 Pro Tools 時學到的,它叫做 Pre-roll,這個詞玩格鬥遊戲的不會陌生(前搖)。在 REAPER 或各大宿主中(如果有的話)功能是類似的:我們啟用之後可以在需要錄音出現音頻片段的那個點作為錨點,這時可能會有人說,那配音員或者歌手豈不是沒有時間準備了?別急,這個功能會自動騰出一段時間(你可以自行設置,甚至可以僅在 Pre-roll 那段時間有節拍器的聲音,就好像賽車遊戲倒計時一樣)。是不是很方便?不過有些人不太習慣,這個就看個人喜好吧。

Pre-roll

五、跟監製確認後再提交

有時候我們錄音師可能會在錄製的間隙下意識地鎖定片段,或是 Glue 一小段先前錄完的內容,但這樣做的前提是向監製確認,以免這些操作執行之後需要撤銷。

或者,像是根據視頻內容念臺詞的情形,配音員念出的臺詞或多或少都會有一定延遲,我們為了提高工效,一部分手速快的錄音師可能會見縫插針地微移時間點。但這些操作也得先做個確認,即當前的錄音片段是否為最終保留的,如果不是,意味著這些微移的操作是純粹浪費精力。

六、使用 Region Render Matrix(RRM)導出錄音內容

RRM 是吸引我使用 REAPER 的一項重大功能。假設當我們遇到這樣的錄音內容:

一共有五集的短視頻,每集都有不同的角色有臺詞內容,需要按集數作為文件夾,按角色為單個文件導出齊頭的配音內容。

這時我們若是用 RRM 進行管理,會非常方便:

Region Render Matrix

將軌道作為角色容器,Region(區域)作為集數劃分,這時我們在導出的選項中做一下配置,先使用 $region$track 這樣的通配符命名文件,則會導出類似「第一集角色A.wav」帶文件夾的音頻內容。

在矩陣中可見,行代表軌道,列代表集數。若是某個角色在某一集中有配音內容,我們就點亮那個位置。

一番操作之後,我們便可方便地導出按集數作為文件夾,一個角色對應一個音頻文件的素材。

(關於 Region 的詳細使用方法,可以參閱 Moy Walker 的這篇教程:1分鐘內導出100條批處理後語音——REAPER Regions Export)

另一張設置了 RRM 內容的配音錄製工程,矩陣中的行代表 CG 片段分集,列代表角色。可見並不是每一集都有所有角色出聲,RRM 可以選擇性導出這樣的內容。

七、使用字幕文件轉換為色彩片段,方便劇集配音找時間點

對於譯製片等視頻配音來說,「找點」(找角色在某個時間點的臺詞)可能是個很麻煩的事情。有些宿主的快進功能可能不太好用;有些錄音師則習慣用滑鼠跳錨點,則會遺漏某些位置。而對於 REAPER 來說,如果片方在素材整理階段製作好了 SRT 格式的字幕文件,那麼通過一些操作,我們可以將字幕文件轉化為注釋片段,它們同樣被放在軌道上,且受到軌道顏色的影響自動上色。

於是我們可以讓注釋片段變成不同角色的臺詞,並且以不同的顏色,不同的軌道區分開來。這樣一來,我們在找點的時候就會非常方便。

SRT to Item

(關於這一條,我會另寫一篇來說明如何操作)

希望能幫到大家。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