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韓世泰

  (一組《竇娥奇冤》圖片)

  《竇娥冤》是元代戲曲家關漢卿的雜劇代表作,也是元雜劇悲劇的典範,該劇劇情取材於東漢“東海孝婦”的民間故事,經關漢卿之手,成功將竇娥這一屈死的孝婦形象傳播得家喻戶曉,竇娥的命運令人惋惜。

  關漢卿作爲元曲四大家之首,創作了大量的雜劇,其在世界文學史上可以碾壓莎士比亞,然而,深受儒家文化和思想影響的關漢卿在其文學作品中,會不經意間透露出自身對儒家倫理綱常的堅決維護和對王道樂土的嚮往。

  一、造就竇娥悲慘命運的始作俑者是誰?

  爲什麼我們一定要追究這個問題呢?冤有頭,債有主,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到底是誰將竇娥這樣一個心地善良的女孩兒推到了糊塗官的鍘刀之下?

  追根溯源,這個人正是竇天章——竇娥的親生父親,要不是他因爲欠了蔡婆婆的高利貸無力償還拿竇娥抵債做童養媳,竇娥就不會被冤死。可憐竇娥當年只有七歲,一個七歲的孩子,被自己飽讀詩書的父親抵給了蔡婆婆做童養媳,三歲上亡了母親,命運已經對她極度不公平,誰知道狠心的父親居然還將這樣一個可憐的孩子拿來抵債!

  竇天章自己也承認“嗨!這個那裏是做媳婦?分明是賣與他一般。”

  明知道是賣女兒,竇天章爲何還要這樣做呢?按照竇天章自己的解釋有三個原因:

  第一,經濟上貧窮,但欠債還錢天經地義。

  “小生一貧如洗,流落在這楚州居住。此間一個蔡婆婆,他家廣有錢物;小生因無盤纏,曾借了他二十兩銀子,到今本利該對還他四十兩。他數次問小生索取。教我把甚麼還他?”

  竇天章作爲秀才,不不可能做出欠債不還的荒唐事情的,但自己又身無分文,怎麼辦?

  第二,蔡婆婆提議。

  “誰想禁婆婆常常着人來說,要小生女孩兒做他兒媳婦。”

  這就成了竇天章“賣女兒”的直接動因了,他的潛臺詞是“不是爲父狠心,實在是家裏沒錢,債主有看上了你啊。”

  第三,爲考取功名。

  在古代,一般知識分子讀書的根本動力就是考取功名,出仕爲官。而且,儒家也把出仕爲官當成了讀書人的最高追求。

  “況如今春榜動,選場開,正特上朝取應,又苦盤纏缺少。小生出於無奈,只得將女孩兒端雲送與蔡婆婆做兒媳婦去。”

  一心想着出人頭地的竇天章是不可能放棄這樣的大好機會的,帶着竇娥還成了自己的累贅,索性來個一舉多得,一來可以抵債,二來可以讓自己輕裝上陣,何樂而不爲呢?於是,七歲的竇娥就成了蔡婆婆家八歲兒男的童養媳。

  其實,在竇天章心裏還有一種思想在作祟,那就是“父爲子綱”,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子女的命運本該掌握在父親的手裏。

  所以,與其說是竇天章狠心將親生女兒推向了悲慘命運的漩渦,還不如說是儒家的倫理綱常一步步將竇娥逼向了痛苦和不幸的深淵。

  二、既然竇娥能感天動地,天地爲何不能懲惡揚善?

  竇娥被問斬,感天動地那一折是全劇的第一次高潮,竇娥爲了不讓蔡婆婆經手重刑拷打,果斷承認了毒死“公爹”的大罪,被糊塗官直接開刀問斬。

  “做了個銜冤負屈沒頭鬼,怎肯便放了你好包荒淫漏面賊!想人心不可欺,冤枉事天地知,爭到頭,競到底,到如今待怎的?情願認藥殺公公,與了招罪。婆婆也,我若是不死呵,如何救得你?”

  “有日月朝暮懸,有鬼神掌著生死權,天地也,只合把清濁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盜跖、顏淵?爲善的受貧窮更命短,造惡的享富貴又壽延。天地也,做得個怕硬欺軟,卻元來也這般順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爲地?天也,你錯勘賢愚枉做天!哎,只落得兩淚漣漣。”從這段唱詞可以看出,竇娥內心的不甘,但礙於倫理綱常的教化,她不可能控訴官府的昏庸,只能怨天地瞎了眼。

  然而,竇娥的冤屈最終還是感動了天和地。

  竇娥在臨刑前向劊子手提出幾個條件,最重要的就是 “要一領淨席,等我竇娥站立;又要丈二白練,掛在旗槍上:若是我竇娥委實冤枉,刀過處頭落,一腔熱血休半點兒沾在地下,都飛在白練上者。”

  另外,竇娥發下三個重誓,分別是:

  第一,“不是我竇娥罰下這等無頭願,委實的冤情不淺;若沒些兒靈聖與世人傳,也不見得湛湛青天。我不要半星熱血紅塵灑,都只在八尺旗槍素練懸。等他四下裏皆瞧見,這就是咱萇弘化碧,望帝啼鵑。”

  第二,“如今是三伏天道,若竇娥委實冤枉,身死之後,天降三尺瑞雪,遮掩了竇娥屍首。”

  第三,“我竇娥死的委實冤枉,從今以後,着這楚州亢旱三年!”

  果然,“血濺白練”,“六月飛雪”。足可見竇娥委實冤枉。

  緊接着,“楚州亢旱三年”。

  竇娥的三個重誓一一得一實現。

  那麼,問題來了,既然天地因竇娥的冤屈而顯了“靈聖”,爲什麼關漢卿不安排天地懲惡揚善的橋段呢?

  天打雷劈那個作惡的張驢兒,五雷轟頂那個不明辨是非的糊塗官?而要讓楚州百姓亢旱三年?老百姓又有什麼錯呢?

  而且,作者在劇情的發展過程中,並沒有將楚州太守塑造成一個貪贓枉法之徒,只是把他塑造成了一個糊塗官的形象,也許大家會認爲這是關漢卿的聰明之處,雜劇是用來舞臺表演的,如果將官場黑暗牽扯過多,定會招來官府的阻撓甚至查辦,招來禍端給自己。

  既然這樣,那麼直接將劇情安排爲天地聖靈懲惡揚善不更解氣,更安全嗎?爲什麼後來又要安排出任欽差大臣的竇天章來巡查此案呢?

  關漢卿的很多作品中都有欽差大臣、八府巡按明鏡高懸,讓沉冤得雪的案例,這隻能說明,關漢卿老爺子從內心深處還有“君爲臣綱”的倫理觀念。

  三、《竇娥冤》的結局更是表現了“君臣父子”倫理綱常的虛僞性

  “從今後把金牌勢劍從頭擺,將濫官污吏都殺壞,與天子分憂,萬民除害。”

  “張驢兒毒殺親爺,謀佔寡婦,合擬凌遲,押付市曹中,釘上木驢,剮一百二十刀處死。升任州守桃杌並該房吏典,刑名違錯,各杖一百,永不敘用。賽盧醫不合賴錢,勒死平民;又不合修合毒藥,致傷人命,發煙瘴地面,永遠充軍。”

  結局可謂是大快人心,竇娥沉冤得雪,蔡婆婆老有所依被竇天章收養,惡人均得惡報。

  竇天章作爲欽差大臣,代表的是皇家的威嚴,他讓竇娥沉冤得雪正是爲了彰顯皇家法紀嚴明、明鏡高懸。

  在古代,再有風骨的文人志士,可能會痛罵官吏的貪贓枉法,但絕不會直指要害痛斥皇家的是非,就算是皇帝荒淫無道,也只說是皇帝偏聽偏信,是周圍的人沒有盡到進諫的職責,就算是要向皇帝逼宮,也要打出一個“清君側”的幌子來,爲什麼?就是爲了合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禮法”。

  四,竇娥只是一個倫理綱常的犧牲品

  竇娥的“冤”有點不值。

  首先,婆婆受刑和自己的命比起來孰輕孰重?難道就爲了一個所謂的“孝”連自己的名都不要了?“人之髮膚受之父母”,這樣輕易就把命搭進去了,對得起自己的父母嗎?爲了盡到媳婦的“孝”,就枉顧對父母的“孝”?是不是有點兒自相矛盾?

  第二,蔡婆婆和張驢兒、賽盧醫之流可謂是一丘之貉。

  蔡婆婆放高利貸爲生,竇天章借了她二十兩銀子,一年後連本帶利要四十兩,是不是有點兒貪得無厭呢?張驢兒父子無意間救了蔡婆婆,張驢兒父子見色起意,想做“接腳”,父親娶蔡婆婆爲妻,張驢兒娶竇娥爲妻。貪生怕死的蔡婆婆居然答應了,還把張驢兒父子帶到了自己家,並勸竇娥從了張驢兒。凡此種種,即使用關漢卿老爺子的眼光來評判,也有點兒“有失婦德”吧?應該令人不齒吧?替這樣的婆婆去死,值不?

  第三,爲了彰顯自己的冤屈,而將黎民百姓的生死於不顧,讓“楚州亢旱三年”,到底是孝,是善,還是殃及無辜?一人之死就要萬民之死來作爲代價?

  五、被關漢卿奉爲正義化身的欽差大臣,讓竇娥沉冤得雪的竇天章更是虛僞

  先是爲了抵債將女兒賣於蔡婆婆做童養媳,只考慮了“父爲子綱”,而枉顧“父慈子孝”的聖人之訓。

  其次,金榜題名後不積極尋找女兒,還說是因爲蔡婆婆給竇娥改了名字,找不到竇娥就不會找蔡婆婆?《紅樓夢》裏的賈雨村在當官後還找到了搬家後的甄士隱妻子呢。找一個蔡婆婆就那麼難嗎?怎麼後來海捕賽盧醫時卻那麼容易?還是因爲自己不願意找,在他看來親情不值一提,表現得是內心的“僞善”。

  第三,首次見到竇娥的卷宗後,因爲姓“竇”,犯的又是謀害公爹的“大不赦”之罪,索性將卷宗幾次三番壓在最下面,有點兒先入爲主,他的公正廉明有很大的作秀成分。

  所以說,竇娥的冤不在當時社會政治黑暗腐敗,而在封建社會愚弄婦女和廣大人民的倫理綱常。

  【作者簡介】韓世泰,一個在改革開放之初出生的藏族小夥兒,從教十七年,熱愛教育,嚮往着詩和遠方,現在蘭州新區執教。

  石秀是最後一批上梁山的,爲何能位居第三十六位?

  從薛姨媽、賈迎春和李紈看《紅樓夢》裏的女兒都逃不過的命運

  小編提示: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敬請轉發和評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