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做到只剩下回憶的時候,生涯大概總要算是無聊了罷,但有時竟會連回憶也沒有。魯迅在朝花夕拾的小引中寫下的這句話,讓我不合時宜的想起了李煜:他只剩下回憶的時候,已經不單單是無聊,而是無盡的痛苦。

歷史上所有的帝王之中,文采斐然的屈指可數,雖然有的留下了幾首詩文,也不過是爲了點綴他的豐功偉業。漢太祖的“大風起兮”也好,唐太宗的“疾風知勁草”也罷,永遠是後人爲了證明那至高無上的皇帝不僅僅是一介武夫的一個理由。

而有的帝王,明明是個文人,卻偏偏捲進了政治漩渦,最終死於非命,李煜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個。

論李煜:天生的才子,薄命的君王

天上掉下來的皇位

李煜,初名重光,號鍾隱。史書上記載他“豐額駢齒,一目重瞳子”,由此可知李煜的形象非但不是美男子,甚至有些醜陋,“豐額駢齒”就是大額頭牙齒錯亂,“重瞳子”用今天的醫學解釋就是“對子眼”。

他天資聰穎,“善屬文,工書畫”,而且“經究六經文,旁宗百氏”,對佛學和音律造詣頗深,是一個非常系統而又全面發展的藝術家。

在十八歲那年,他與後來被稱爲“大周后”的娥皇成了親。娥皇不僅外表出衆,而且還是個受過良好教育的女子,她和李煜一樣喜歡讀書,精通音律,最重要的是她能歌善舞,因此兩個人琴瑟合璧。

論李煜:天生的才子,薄命的君王

這樣的美好生活持續了十年,娥皇就死了。娥皇死後,李煜非常的傷心,寫了很多詞悼念娥皇,其中一首是:

雲一緺,玉一梭,淡淡衫兒薄薄羅。輕顰雙黛螺。

秋風多,雨相和,簾外芭蕉三兩窠。夜長人奈何!

這首詞言詞淺近,筆調自然,描寫了娥皇的容貌、裝束、舉止以及李煜對她的思念之情。

李煜本來是沒有資格繼承皇位的,他是南唐中主李璟的六子,他上面有五個哥哥,除了四個夭折之外,被立爲太子的李從冀在毒死叔父李景遂也離奇死亡,於是皇位好像從天上落到了他的頭上。

論李煜:天生的才子,薄命的君王

父輩及長兄之間的殘酷鬥爭深刻影響了李煜,他不想重蹈覆轍,在對待家人上表現出了真誠和仁愛。

公元971年秋,李煜派他的弟弟李從善朝貢宋朝,被趙匡胤扣留在汴京。他得到弟弟被扣留的消息之後,上表請求趙匡胤讓他弟弟李從善回國,結果趙匡胤不許。

萬般無奈之下,他只好用文字寄託哀思,寫下了那首著名的清平樂:

別來春半,觸目柔腸斷。砌下落梅如雪亂,拂了一身還滿。

雁來音信無憑,路遙歸夢難成。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

詞中描寫的離愁別恨,正是他內心對親人真實情感的流露。

論李煜:天生的才子,薄命的君王

第一次交鋒,也是最後一次交鋒

李煜父親李璟爲南唐國君的時候,南唐已經成爲宋的附屬國,去掉了帝號。等到李璟去世之後,李煜希望父親能以皇帝的身份安葬,史書中寫道:

從嘉嗣立,以喪歸金陵,遣使入朝,願復景帝號,太 祖皇帝許之,乃諡曰明道崇德文宣孝皇帝,廟號元宗,陵曰順陵。

從當時的形勢來看,大宋揮兵南下,已經是時間問題,缺少的只是一個出兵的理由,趙匡胤在等待時機,李煜在拖延時間。

爲了讓大宋沒有理由南下,趙匡胤的任何要求李煜都滿足他:他不斷向宋進貢,甚至有一年就進貢了三次之多;他去掉唐的國號,稱江南國主;國內的官員等級也依次降級,中書門下省改爲左右內士府,諸王改稱國公。

即便如此,趙匡胤還是下旨召李煜親自到汴京朝拜,李煜以自己生病爲理由沒有前往。逮到機會的趙匡胤,終於揮師南下。

論李煜:天生的才子,薄命的君王

以南唐當時的國力,即便李煜是一位頗具政治才幹的君主,也不可能挽救此刻的頹勢,何況是李煜這樣只會舞文弄墨的藝術天才?

這並不是爲李煜開脫,而是形勢使然,但是他本人的行爲也是不可原諒,後來他自己也承認了錯誤,“當初我錯殺潘佑、李平,悔之不已!

大宋派出曹翰、潘美、劉遇等將領帶水軍向南唐進發。到了這個時候,李煜一面備戰,一面還在幻象着用進貢換取和平,正如蘇洵在六國論中寫道:“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後得一夕安寢。起視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則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慾無厭,奉之彌繁,侵之愈急”,李煜的請和註定是徒勞的。

論李煜:天生的才子,薄命的君王

宋軍南下幾乎沒有遇到任何阻力,很快攻打到了金陵。李煜命陳大雅突圍召朱令贇率領大軍與宋軍交鋒。這是李煜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下命令和宋軍交鋒,結果朱令贇戰死,金陵城被攻陷。

李煜沒有勇氣選擇死亡,於是選擇了投降,這一年他四十歲。軟弱的李煜雖然輸掉了江山,卻讓他的詞作熠熠生輝,儘管讓他自己選擇的話,他依然選擇前者。

投降之時,他的心情是怎麼樣呢?他的破陣子是他那時心情的完美詮釋:

四十年來家國,三千里地山河。鳳閣龍樓連霄漢,玉樹瓊枝作煙蘿,幾曾識干戈?

一旦歸爲臣虜,沈腰潘鬢消磨。最是倉皇辭廟日,教坊猶奏別離歌,垂淚對宮娥。

論李煜:天生的才子,薄命的君王

國家不幸詩家幸

李煜階下囚的生活在被俘之後就開始了,同時他的文學創作也上升了很大的一個臺階。

天堂和地獄的對比,是他後期詞的一個最顯著特徵,也是促成他作品風格大幅度改變的重要原因。一個人經過大起大落之後,總會寫下自己最真誠的感受,何況是一個天才?

閒夢遠,南國正芳春。船上管絃江面綠,滿城飛絮混輕塵。愁殺看花人。

閒夢遠,南國正清秋。千里江山寒色暮,蘆花深處泊孤舟。笛在月明樓。

這是李煜對故國眷戀之情的一種體現,字裏行間寫的都是曾經的美好,可惜這些情景都只能在夢中出現,夢中越美好,顯示越是滲透出孤寂艱難的意味。

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

胭脂淚,相留醉,幾時重。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

論李煜:天生的才子,薄命的君王

恨能到什麼程度?就像那東逝的江水,不休不止,永無盡頭。此刻的李煜雖然被封爲右千牛衛違命侯,可是活動的範圍僅僅他的居所,趙匡胤不殺他,是爲了顯示自己的仁慈,而像動物一樣豢養人,比殺了更加難受。

人生愁恨何能免,銷魂獨我情何限!故國夢重歸,覺來雙淚垂。

高樓誰與上?長記秋晴望。往事已成空,還如一夢中。

李煜的詞以直抒胸臆著稱,這首也不例外。夢迴故國,一覺醒來已經淚流滿面,悲痛至極卻是無可奈何,最後歸結成人生入夢,此種心酸最能打動人。陳廷焯評價說: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論李煜:天生的才子,薄命的君王

尾聲

李煜入宋的時候已經四十歲,死時四十二歲,短短兩年,對於他而言,卻好似過了很久很久。趙宋王朝也經歷了巨大的變動,趙光義在“斧聲燭影”之中登上了皇帝寶座。趙光義不僅文韜武略比不上趙匡胤,就算是心胸也是差了一大截。

趙光義進一步縮小了李煜的活動範圍,並且經常派南唐投降的大臣徐鉉探聽李煜的動向。李煜見到舊臣不說話,只是失聲痛哭,悲傷之情令人動容。

在李煜四十二歲生日的那天,他寫下了傳世名作虞美人,並且讓歌姬演唱數次,泣下數行: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論李煜:天生的才子,薄命的君王

趙光義聽到了這首詞之後大怒,讓自己的弟弟趙廷美賜李煜藥酒,李煜服毒之後,毒發身亡。

最後用著名詞學家唐圭璋先生點評李後主的話結束本文:"他身爲國主,富貴繁華到了極點;而身經亡國,繁華消歇,不堪回首,悲哀也到了極點。正因爲他一人經過這種極端的悲樂,遂使他在文學上的收成,也格外光榮而偉大。在歡樂的詞裏,我們看見一朵朵美麗之花;在悲哀的詞裏,我們看見一縷縷的血痕淚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