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情,荷理,荷你一起發現創新

最早發明蘋果人像模式的自拍達人?讓梵高都讚不絕口的藝術天才!

最早發明蘋果人像模式的自拍達人?讓梵高都讚不絕口的藝術天才!

最早發明蘋果人像模式的自拍達人?讓梵高都讚不絕口的藝術天才!

圖/giphy

荷蘭在線特約專欄 文 | 杜桑行

每個到訪阿姆斯特丹的人,都無法拒絕親自前往荷蘭國立博物館一睹《夜巡》真跡的誘惑。原因主要有二:一來,這幅鎮館之寶、荷蘭國寶從不外借;二來,倫勃朗作爲美術史巨匠的盛名具有巨大吸引力。

2019年是倫勃朗逝世350週年,被荷蘭官方命名爲“倫勃朗年”。從2月15日起,荷蘭國立博物館(後簡稱國博)推出了規模空前的“全景倫勃朗”(Alle Rembrandts)展覽,可以說,今年份的荷蘭博物館被這個男人承包了。

最早發明蘋果人像模式的自拍達人?讓梵高都讚不絕口的藝術天才!

“2019倫勃朗年”,圖/荷蘭國博“全景倫勃朗”官方宣傳片截圖

而荷蘭阿姆斯特丹設計工作室CapitolaVR還推出了一款免費新app,設計AR體驗“回憶倫勃朗”,用3D技術重建了倫勃朗1632年的油畫作品《尼古拉斯·杜爾博士的解剖學課》中的場景。

最早發明iPhone人像模式的自拍達人

倫勃朗酷愛自畫像,一生創作了100多幅自己的肖像作品,活躍於17世紀的他可以稱得上是全球“自拍鼻祖”。他用畫筆記錄下的臉龐,或神情搞笑、或表情高冷、或面目凝重又或者神態暗含嘲諷……這些凝固的“顏藝”貫穿了倫勃朗事業起起落落、情感悲歡離合的一生。

最早發明蘋果人像模式的自拍達人?讓梵高都讚不絕口的藝術天才!

倫勃朗自畫像 1630年,蝕刻版畫,圖/荷蘭國博官網“全景倫勃朗”介紹頁面

他對當今世界影響最深遠的發明,就是被後世稱作“倫勃朗光線”的布光技巧。這一光影技巧由他親自發明並最早運用在自畫像中。這種光影手法可以使人像更加立體和莊重,顯現出“高級臉”的效果。憑藉這一美顏功能的發明,倫勃朗是當之無愧的“自拍達人”。

iPhone手機近年來推出的人像拍攝模式,也借鑑了400年前老爺子的發明。這種攝影中經典的布光法便是倫勃朗一貫採用“光暗”處理手法,帶來的視覺效果就好像畫中人物是站在黑色舞臺上,此時有一束強光打在他的臉上。

最早發明蘋果人像模式的自拍達人?讓梵高都讚不絕口的藝術天才!

2017年蘋果公司發佈會推出的攝像功能——「人像光效」,圖/蘋果發佈會官方視頻截圖

倫勃朗的用光充滿戲劇性張力,是天才般的創舉。有人評價他:以黑暗來繪光明。

然而就像突出光明要有黑暗的襯託,倫勃朗的一生也在人性的光明與黑暗中糾纏,充滿了戲劇色彩。

黃金時代:二十歲的“獨角獸”創業明星

了不起的倫勃朗的一生是從年少成名開始的。

倫勃朗·哈爾曼鬆·凡·萊因(Rembrandt Harmenszoon van Rijn, 1606-1669)是倫勃朗的全名。這位少年天才14歲入讀萊頓大學法律系。然而生性不羈的他15歲時“半路出家”開始學習繪畫,後隻身去往阿姆斯特丹拜師學藝。

他19歲時就在萊頓開辦了自己的畫室,是位不折不扣的返鄉創業明星。25歲時,這位年輕CEO的雄心再次驅使他來到了首都阿姆斯特丹。風雲際會中,倫勃朗迎來了他個人的“黃金時代”。

正是憑藉“倫勃朗式布光”的開創性效果,倫勃朗的肖像畫獨步天下,訂單如雪花般飛入,財富如雪球般積累,也養成了倫勃朗熱衷購買奢侈品、收藏古董的嗜好。那時的倫勃朗,自畫像都是佩戴珠寶,壕氣逼人。

最早發明蘋果人像模式的自拍達人?讓梵高都讚不絕口的藝術天才!

壕氣逼人的自畫像 油畫,圖/pixabay授權使用

然而,在畫面佈局上的創造才真正讓他成爲了“獨角獸”。26歲時《蒂爾普醫生的解剖課》一畫橫空出世,讓倫勃朗這一長串名字成爲了荷蘭黃金時代繪畫巨擘的代名詞。

最早發明蘋果人像模式的自拍達人?讓梵高都讚不絕口的藝術天才!

《蒂爾普醫生的解剖課》油畫,1632年,圖/pixabay授權使用

這幅畫開了羣像畫大膽佈局的先河,倫勃朗的奇技巧思讓平面上的這一幕“活”了起來:還是招牌式的深色漸變暗黑背景,構圖和諧靈動、主體舉手投足都是戲,最點睛之筆是對人物神情的生動描摹——每個人都覺得自己在畫面中是被凸顯的,自己是畫面的主角。自此,倫勃朗一畫封神。

最出名的“神作”卻讓他跌入谷底

說到倫勃朗,《夜巡》一定是繞不過的話題。但這幅值得世人親臨瞻仰的傑作,卻成了倫勃朗命運的轉折點。1642年,由於委託人甲方爸爸的不買賬,倫勃朗的事業跌入谷底。

事情原委很簡單:有錢有閒的中產新貴城市自衛隊消費升級了,決定“衆籌”一幅集體畫,以每人100荷蘭盾的價格想在大師畫作中獲得一席之地,以彰顯自己的英明神武。這筆金額在當時並不是個小數目,並且由於這幅畫的尺幅巨大,倫勃朗自然想畫一幅“大作”。

最早發明蘋果人像模式的自拍達人?讓梵高都讚不絕口的藝術天才!

圍觀《夜巡》真跡的參觀者,圖/作者拍於荷蘭國博

然而,這幅畫不但沒讓倫勃朗獲得他預期中的讚美和掌聲,反而引起甲方爸爸的強烈不滿,其原因主要是,除了身處畫面C位的隊長和副隊長英姿颯爽外,其他人都畫幅不多,且多處於中景或背景的暗處,甚至還有“亂入”的一個小女孩和一隻公雞,可他們沒給錢啊!

這對於發明瞭AA制(分攤賬單,英語就是go dutch, “荷蘭式付賬”)國家的人來說,是難以接受的。金主爸爸們很生氣,先是要求修改,倫勃朗不從,之後乾脆要求退貨退款。最後,爸爸們直接轉型成黑公關,到處噴倫勃朗水準不高,還將他告上了法庭,並揚言要斷了倫勃朗今後的財路。


最早發明蘋果人像模式的自拍達人?讓梵高都讚不絕口的藝術天才!

《夜巡》局部,圖/作者拍於荷蘭國博

牆倒衆人推,阿姆斯特丹上下都一邊倒地從“倫吹”變成了“倫黑”。這幅畫沒有得到妥善保管,它被放在煤爐邊燻黑、被浸泡在光油裏……這幅本來描繪白天巡邏場景的作品,日積月累材質發黑,景象恍若夜間,到了1800年後最終被定名爲《夜巡》。

《夜巡》從整個人類藝術史長河看,構圖組成、光色運用、情節處理、人物刻畫等方面都堪稱完美。然而由於倫勃朗的理念太過超前,受制於年代的侷限和小資階級客戶目光的狹隘,倫勃朗被當時的世人拋棄了。

時代追不上的男子:“自傲讓我自由”

《夜巡》風波後,面對世俗成功上的暗淡前景,倫勃朗表現出了一個藝術家的堅守。這背後支撐他的是自由而無畏的個性,以及對成規、制度、階級的不屑和挑戰。他自踏上藝術這個不歸路後,便以創造者自視,而非一個媚俗討好、任人擺佈的畫匠。

潦倒的生活也沒能讓藝術家向錢財權貴和庸衆輿論折服,卻恰恰讓他因藝術家的自傲獲得了更多創作的自由。晚期的倫勃朗不斷開拓主題、創新激發、大膽嘗試,成就了藝術事業的又一極。

最早發明蘋果人像模式的自拍達人?讓梵高都讚不絕口的藝術天才!

《被宰殺的牛》 1660年,油畫,圖/法國盧浮宮官網

創作晚期的倫勃朗,從風格、體裁都有諸多自我革新。從之前形象、神態的精準描摹,發展到了對“感受”、“情緒”的描摹。

比如,這幅現藏於法國盧浮宮的作品《被宰殺的牛》,高亮的光線直接投射在了一塊被開了膛的牛屍骸上,倫勃朗沒有選擇柔和和弱化那些血淋淋的細節,而是讓屍骸直接、大膽地佔據了畫面的中心。這背後或許有倫勃朗的宗教情結,讓人想起那些殉道者的軀體。又或許倫勃朗作爲一個觀察者,驚喜地發現了一個日常介於活體與靜物之間的研究對象。這幅畫是如此突兀的直接,會莫名地引起觀者一種孤獨而無力訴說的感受,甚至一絲未知的不安。這正是倫勃朗的自我挑戰:用畫筆喚起人們對真實、現實的強感知力。

最早發明蘋果人像模式的自拍達人?讓梵高都讚不絕口的藝術天才!

《猶太新娘》1665年 油畫, 圖/荷蘭國博官網“全景倫勃朗”介紹頁面

五年後的《猶太新娘》,更無疑是傾注了倫勃朗生前全部人性之愛,是他最富柔情的畫作。畫中人物身着華服但並不炫目,且不會喧賓奪主。畫幅中兩人的手輕輕交疊,飽含信任與託付,無需着一字,但道盡世間柔情。深情、幾近虔誠的人間愛情纔是絕對的主角,柔和的畫面喚起了人們對美好感情的無限嚮往。

這幅作品對感覺調動的先驗性以及藝術成就的圓熟,讓梵高都給出高度評價——“我只要啃着乾麪包在這幅畫的前面坐上兩個星期,就算少活十年也甘心。”

倫勃朗後期不斷放飛自我,他着眼更多的普通民衆、日常生活、世俗化的宗教。這個時代追不上的男子,在古典與現代的過渡期引領了後輩。

“粗獷的自由,令荷蘭永垂不朽”

53歲時的倫勃朗迎來了人生最後一次東山再起的機會。

阿姆斯特丹新市政廳需要一幅表現荷蘭歷史的定製畫作,他們再次想起了落寞已久的倫勃朗。《夜巡》的情況再次出現了,倫勃朗《巴達維亞人之誓》沒有按照金主的要求表現波瀾壯闊的戰爭場景,而是還原了一場戰爭前的密謀,本應雄偉正面的領袖形象竟”原生態“地以獨眼龍的形象被直白地表現了出來。畫面筆觸狂野、燈光昏暗、人員舉止粗鄙。

最早發明蘋果人像模式的自拍達人?讓梵高都讚不絕口的藝術天才!

《巴達維亞人之誓》局部 1662年 油畫, 圖/荷蘭國博官網“全景倫勃朗”介紹頁面

這幅畫激怒了金主,成了壓垮倫勃朗世俗意義成功的最後一根稻草。

實際上,倫勃朗想要用他的洞察與傲骨,展現他對荷蘭立國之本和國家精神的反思。BBC藝術紀錄片《晚年倫勃朗》中引述了倫勃朗本人關於這幅畫的表述:“在流行中,你早晚會窒息而死。這些纔是真實的你,粗野但誠實,是你們的野蠻先輩建立了荷蘭,放下你的尷尬不安去擁抱他們吧。因爲你們認爲重要的事情,其實都不重要,這座宏偉的大理石市政廳明天可能會歸於塵埃,阿姆斯特丹也可能會沉入海底,只要擁有粗獷的自由,荷蘭就能永存不朽”。

最終,倫勃朗破產了。在他63歲時的最後一天,除了滿屋的畫具和一具垂老的軀體,曾歷經榮華、備受追捧的他沒有留下任何有型財產。

在倫勃朗飢寒潦倒、聲譽掃地、毫無尊嚴可言地逝世350年後的今天,我們重新梳理和反思倫勃朗的一生,其中況味值得深思:我們或許有幸身處向好向上發展的繁榮社會,我們可能會積累更快更多的個人財富,但自由而無畏的靈魂在每個世代都稀缺,堅持並探索的意志對每個人都奢侈。借用倫勃朗的一句自白“如果我想解救自己的靈魂,我應該追求自由,而非榮耀”。

哪怕我們無法成爲天才,但試着尊重和包容那個與我們不同的人或許也是一種平凡的不凡吧?

作者 | 杜桑行

一眼看美洲,一眼看歐洲。歷史和文化領域自由撰稿人,夢想是做一個遊吟詩人。主業是企業負責人。

本文來自荷蘭在線中文網,歡迎轉載,但請註明出處。

吸“荷”氣,賞“蘭”花,一點關注帶回家!

相關文章